首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A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磨豆成浆B.剪纸成花C.酿谷成酒D.雕石成像 2.下列做法与“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洪泽”不吻合的是(  )A.植树种草B.就地焚烧垃圾C.节能减排D.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3.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 4.如图是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某些学生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取用锌粒B.过滤泥C.加热铜片D.检验氧气 5.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有氧气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D.氧气可以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氧气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6.根据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区分食盐和白糖的方法应该是(  )A.看颜色B.闻气味C.尝味道D.测密度 7.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C.化学性质发生变化D.分子总数增加 \n8.2022年5月上旬,一枚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铱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和115个中子)在南京丢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2C.该原子的核外有115个电子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92g 9.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10.“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  )A.元素B.原子C.单质D.分子 11.2022年2月6曰,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沪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农药B.利用沉降的方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C.工业废渣的任意排放,不会污染水体D.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和排放 12.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人的呼吸过程B.铁质菜刀生锈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D.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 13.给1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石棉网⑦铁架台(带铁圈) ⑧玻璃棒.A.①③④B.②④⑦C.②④⑥⑦D.④⑤⑧ 14.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已知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nA.B.C.D.  二、填空题15.请以氢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按要求将相应物质填写在题中的空白处.(1)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气体是      ;(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3)能燃烧的气体是      ;(4)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      . 16.下列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用序号填空(1)电子排布相同的是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3)表示阳离子的是      ;(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5)与A粒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17.如图两个实验操作都是错误的,简要回答它们错在什么地方,指出可能造成的后果.(1)图①中的错误之处      ,造成后果      (2)图②中的错误之处      ,造成后果      .\n 18.如下图所示,王琳同学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①请你帮她填写下表中的空白:烧杯A烧杯B实验现象            解释      (此处不必填写)②王琳同学认为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 19.李明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探究步骤对实驗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燃着时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最高.|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一会儿后•烧杯内壁出现      现象,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为      .熄灭后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结论:蜡烛燃烧生成      .提出问题:蜡烛在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白烟的成分是      .①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②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三、问答题\n2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从表中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別是      ;(3)元素周期表中毎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      (填字母序号)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属相同(4)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关系密切;(5)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3~9号元素的原子,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我分析第三周期从11﹣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      . 21.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   A.蒸馏水    B.河水    C.矿泉水(2)用如图甲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3)汕头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有些村民用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人们常用      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可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某同学自制如图乙所示简易净水器,图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4)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丙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      A、步驟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C.净化后的水是純净物(5)请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例子      .\n 22.甲、乙、丙三个实验的示意图如下,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冋答下列问题:(1)分析上述实验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请写出其中的二个:①      ,②      .(2)丙实验进行时瓶内放水或细沙的目的是      ;丙实验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四、实验探究题23.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装置图回答问题:(1)仪器甲的名称是      ;乙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3)能收集氧气的装置是      和      ,原因是      ;(4)实验结束拆除装置A后,发现试管炸裂,试分析造成此后果的可能原因(要求答出两点可能原因)①      ;②      .(5)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发生装置若选用C,你认为装置C的主要优点是      . 24.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驗.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使测定结果准确,实验需先检查      ,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n(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4)拓展: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      成功,原因是      .  \n2022-2022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A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磨豆成浆B.剪纸成花C.酿谷成酒D.雕石成像【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磨豆成浆的过程中分离出豆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剪纸成花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酿谷成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雕石成像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做法与“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洪泽”不吻合的是(  )A.植树种草B.就地焚烧垃圾C.节能减排D.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植树种草、节能减排、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能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解答】解:A、植树种草,增大绿化面积可以净化空气,与“创建卫生城市,建设水绿盐城”吻合,故不符合题意;B、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造成二次污染,与“创建卫生城市,建设水绿盐城”不吻合,故符合题意;C、节能减排可以节约能源,净化空气,与“创建卫生城市,建设水绿盐城”吻合,故不符合题意;D、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可以净化空气,与“创建卫生城市,建设水绿盐城”吻合,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哪些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知道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不要乱扔垃圾,要进行集中处理,要考虑废物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 3.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n【分析】根据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氮气的性质差别,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解答】解: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具有支持燃烧的功能;氧气具有助燃性,空气中有一定量的氧气,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的助燃性和氮气、二氧化碳的不助燃性,比较简单. 4.如图是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某些学生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取用锌粒B.过滤泥水C.加热铜片D.检验氧气【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专题】实验操作型;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解答;B、根据过滤时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C、根据加热时应用坩埚钳夹取,不能用手拿,以免烫伤手去分析解答;D、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去分析解答.【解答】解:A、把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把试管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的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故A错误;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防止液体溅落到外面;故B错误;C、由于铜是热的良导体,加热时应用坩埚钳夹取,不能用手拿,以免烫伤手;故C错误;D、氧气的检验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果复燃,证明是氧气;故D正确;故答案为:D.\n【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要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5.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有氧气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D.氧气可以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氧气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氧化反应.【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贮存的方法、氧化反应的特点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说法不正确;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有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故B说法正确;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故C说法正确;D、氧气可以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氧气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受压时间隔能变小,故D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较为全面的考查了氧气的知识,都属于课本的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6.根据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区分食盐和白糖的方法应该是(  )A.看颜色B.闻气味C.尝味道D.测密度【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分析】根据食盐和白糖的味道解答本题.【解答】解:在日常生活中区分食盐和白糖的方法是品尝,食盐味道是咸的,糖的味道是甜的,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区分食盐和白糖的方法,并能应用到生活当中. 7.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C.化学性质发生变化D.分子总数增加【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分析】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液氧和氧气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解答】解:A、液氧与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液氧与氧气属于同种物质都是纯净物,所以A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液氧转化为氧气,分子本身没变,分子之间的间距变大,所以B符合题意,故B正确;C、液氧转化为氧气,分子本身没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显然化学性质不变,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液氧转化为氧气,分子本身没变,分子的总数不会增加,只是分子之间的间距变大.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n【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念的辨析能力;根据物质的变化分析微粒的变化;本题不理解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物质的构成相同,所以容易出错. 8.2022年5月上旬,一枚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铱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和115个中子)在南京丢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2C.该原子的核外有115个电子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92g【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简单分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铱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铱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则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77,故选项说法错误.C、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铱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外有77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9.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分子、原子和离子是过程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很小,之间有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解答】解: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该选项说法正确;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0.“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  )A.元素B.原子C.单质D.分子【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n【解答】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观察选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2022年2月6曰,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沪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农药B.利用沉降的方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C.工业废渣的任意排放,不会污染水体D.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和排放【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硬水与软水.【专题】空气与水;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保沪水资源,应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进行解答;B、根据利用沉降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较大的悬浮杂质进行解答;C、根据工业废渣的任意排放,会污染水体进行解答;D、根据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和排放,从而防止水污染进行解答.【解答】解:A、保沪水资源,应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而不是禁止,故A错误;B、利用沉降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较大的悬浮杂质,但不能将硬水软化,故B错误;C、工业废渣的任意排放,会污染水体,故C错误;D、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和排放,从而防止水污染,故D正确.故选:D.【点评】水资源缺乏的危机日益严重,要保护水资源首先要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同时要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理念. 12.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人的呼吸过程B.铁质菜刀生锈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D.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解答】解:A、人的呼吸过程,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B、铁质菜刀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D、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是农家肥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缓慢氧化的概念、特征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给1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石棉网⑦铁架台(带铁圈) ⑧玻璃棒.A.①③④B.②④⑦C.②④⑥⑦D.④⑤⑧\n【考点】用于加热的仪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在给液体加热时首先要有热源仪器,另外要根据液体的量选择合适的容器,还要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解答】解:加热150mL液体,要有盛水的容器,应在烧杯和试管中选取,但是用水量为150mL,由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则要选择450mL以上的试管,这不可能,所以用烧杯;用烧杯给水加热选择支持固定仪器,要用铁架台;由于烧杯底面积大,易受热不均而炸裂,所以还要用石棉网;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酒精灯是热源仪器,加热必须选择酒精灯.故选:C.【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基本操作,了解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前提. 14.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已知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B.C.D.【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中氯酸钾的质量大于b中氯酸钾的质量,因而a产生的氧气比b多,b中有催化剂二氧化锰,可以使氯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迅速的放出氧气,而a却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缓慢的放出氧气,因而b反应用的时间比a短.【解答】解:A、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b反应用的时间短.故A正确;B、分析图象可知ab反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a反应用的时间短.故B错误;C、分析图象可知ab产生的氧气一样多,b反应用的时间短.故C错误;D、分析图象可知b反应产生的氧气多,a反应用的时间短.故D错误.故选A【点评】用氯酸钾制氧气时,若没有二氧化锰,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也可以使氯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迅速的放出氧气,但高锰酸钾不是氯酸钾制氧气的催化剂,是高锰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起了催化作用.\n 二、填空题15.请以氢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按要求将相应物质填写在题中的空白处.(1)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气体是 二氧化硫 ;(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氧气 ;(3)能燃烧的气体是 氢气 ;(4)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 氮气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氧气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用途;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性质决定用途;空气与水.【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进行解答;(2)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解答;(3)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进行解答;(4)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解答.【解答】解:(1)二氧化硫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故填:二氧化硫;(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故填:氧气;(3)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属于能燃烧的气体;故填:氢气;(4)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金属焊接时的保护气.故答案为:氮气.【点评】熟记常见气体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6.下列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用序号填空(1)电子排布相同的是 BC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AB ;(3)表示阳离子的是 C ;(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AD ;(5)与A粒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模型思想;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已有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阳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解答】解:(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BC,故填:BC;(2)AB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填:AB;(3)C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故填:C;(4)AB是氧元素,B表示离子,D是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填:AD;(5)D与A粒子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故填:D.【点评】掌握常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如图两个实验操作都是错误的,简要回答它们错在什么地方,指出可能造成的后果.\n(1)图①中的错误之处 俯视读数 ,造成后果 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小 (2)图②中的错误之处 胶头滴管没有悬空在试管口上方 ,造成后果 沾污滴管或会造成试剂污染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液体药品的取用.【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1)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量取液体时,①俯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②仰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2)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解答】解:(1)图①中的错误:俯视读数,故造成后果为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2)图②中的错误: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没有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故造成后果为:会沾污滴管或造成药品的污染.故答为:(1)俯视读数;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小(2)胶头滴管没有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沾污滴管或会造成试剂污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些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了解量筒和胶头滴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掌握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18.如下图所示,王琳同学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①请你帮她填写下表中的空白:烧杯A烧杯B实验现象 液体颜色逐渐变红  无明显现象 解释 分子在做不断的运动 (此处不必填写)②王琳同学认为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对照实验法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分析】根据分子的特征和酚酞遇碱溶液能变红的性质分析.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呈碱性,酚酞遇氨水变红.【解答】解:①由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是运动的,C烧杯中的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分子,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酚酞遇氨水变红,由于A烧杯被大烧杯罩住,氨气分子不能运动到B烧杯中,所以A中液体颜色逐渐变红;B中无明显现象;\n②王琳同学认为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照实验法.故答为:①A中液体颜色逐渐变红;B中无明显现象,分子在做不断的运动;②对照实验法.【点评】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要注意控制好变量,从而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19.李明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探究步骤对实驗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石蜡浮在水面上,难溶于水 燃着时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 (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最高.|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一会儿后•烧杯内壁出现 水珠 现象,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为 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结论:蜡烛燃烧生成 水和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蜡烛在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白烟的成分是 ③ .①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②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考点】蜡烛燃烧实验.【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分析】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可知:石蜡密度比水小、火焰的外焰温度高、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填写表格;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结论.根据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解答.【解答】解: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②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提出问题: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所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答案:探究步骤对实驗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蜡浮在水面上,难溶于水燃着时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最高.\n|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一会儿后•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现象,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为石灰水变浑浊.熄灭后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提出问题:③.【点评】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石蜡的性质的了解,如果学生了解石蜡的成分,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就能正确解答. 三、问答题2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从表中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別是 质子数不同 ;(3)元素周期表中毎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 AB (填字母序号)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属相同\n(4)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关系密切;(5)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3~9号元素的原子,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我分析第三周期从11﹣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 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专题】标签图示型;化学规律的类比;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先弄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查知其相对原子质量;(2)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3)总结归纳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4)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5)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解答】解:(1)先弄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内容,查知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故填:26.98;(2)根据元素的概念,可知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填:质子数不同;(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增加;故填:AB;(4)原子序数为12的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其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故答案为:;失去;最外层电子数;(5)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变化规律可知:第二周期从3号﹣﹣9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我分析第三周期从11号﹣﹣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填: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所给信息解题的能力和有关化学用语的书写,难度较小. 21.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填序号).\n   A.蒸馏水    B.河水    C.矿泉水(2)用如图甲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氢气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3)汕头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有些村民用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人们常用 肥皂水 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可用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某同学自制如图乙所示简易净水器,图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吸附作用 .(4)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丙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 C A、步驟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C.净化后的水是純净物(5)请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例子 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冲马桶等 .【考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空气与水.【分析】(1)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河水、自来水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2)用如图甲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根据氧气与氢气体积的多少,因此b中收集到的较多的气体是氢气,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活性炭有吸附作用;(4)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过滤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液氯能杀菌;纯净水是不含有杂质的水,据此解答;(5)根据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冲马桶等进行分析.【解答】解:(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河水、自来水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2)用如图甲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根据氧气与氢气体积的多少,因此b中收集到的较多的气体是氢气,氢气能够燃烧,具有可燃性;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活性炭有吸附作用、能吸附一些燃料、色素、异味等,该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4)A、过滤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故步骤Ⅰ可出去难溶性杂质,正确;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正确;C、纯净水是不含有杂质的水,经过这几步净化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错误;故选C;(5)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冲马桶等.故答案为:(1)A;(2)氢气;氢元素和氧元素;\n(3)肥皂水;煮沸;吸附作用;(4)C;(5)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冲马桶等.【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水的电解、硬水的软化、保护水资源等,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甲、乙、丙三个实验的示意图如下,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冋答下列问题:(1)分析上述实验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请写出其中的二个:① 都有氧气参加 ,② 都是化合反应 .(2)丙实验进行时瓶内放水或细沙的目的是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丙实验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根据甲、乙、丙三个实验的示意图,分析发生的反应,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的特点等进行分析;(2)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发生的反应等分析回答.【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上述实验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例如:①都有氧气参加,②都是化合反应等.(2)丙实验是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进行时瓶内放水或细沙的目的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故答为:(1)①都有氧气参加,②都是化合反应等;(2)防坠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反应类型、反应现象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四、实验探究题\n23.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装置图回答问题:(1)仪器甲的名称是 集气瓶 ;乙的名称是 水槽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能收集氧气的装置是 D 和 E ,原因是 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易溶于水 ;(4)实验结束拆除装置A后,发现试管炸裂,试分析造成此后果的可能原因(要求答出两点可能原因)① 没有预热 ;② 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 .(5)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 催化 作用,发生装置若选用C,你认为装置C的主要优点是 能控制产生气体的速率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实验操作型;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2)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解答;(3)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解答;(4)根据造成此后果的可能原因是:没有预热,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了灯芯,试管口向上倾斜了等解答;(5)根据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解答;根据装置特点分析解答.【解答】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甲是集气瓶;乙是水槽;(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DE;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易溶于水(4)实验结束拆除装置后,发现试管炸裂,试分析造成此后果的可能原因是:没有预热,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了灯芯,试管口向上倾斜了等;(5)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发生装置若选用C,装置C的主要优点是:能控制产生气体的速率;答案:(1)甲集气瓶;乙水槽;(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n(3)DE;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易溶于水;(4)①没有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5)催化;能控制产生气体的速率.【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4.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驗.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使测定结果准确,实验需先检查 装置的气密性 ,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难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不活泼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4)拓展: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 不能 成功,原因是 碳燃烧生成气体,瓶内压强不变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空气与水.【分析】(1)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注意意事项分析.(2)根据红磷的燃烧结合压强知识分析,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压着水进入集气瓶;(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氮气的性质.(4)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碳燃烧的产物分析.【解答】解:(1)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原理是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水被吸入占据氧气的空间,从而达到测定氧气的目的,红磷过量,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所以为使测定结果准确,实验需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磷+氧气五氧化二磷.\n(2)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所以会导致集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被压入集气瓶,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3)由该实验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红磷的熄灭,水进入瓶内占五分之一,不再继续进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性质不活泼;(4)由实验的原理可知,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不能获得成功,原因是:碳燃烧生成气体,瓶内压强不变.故答案为:(1)装置的气密性,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3)难,不活泼;(4)不能,碳燃烧生成气体,瓶内压强不变【点评】选择消耗氧气的物质时,应该是该物质只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并且要足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2-08-25 10:16:05 页数:23
价格:¥3 大小:318.6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