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岚谷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岚谷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晾干B.金属导电C.鲜牛奶变质D.酒精挥发 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B.氯化钠C.金刚石D.水 3.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正确的是(  )A.Ca(OH)2:40+(16×1)×2=72B.CuO:64×16=1024C.Fe3O4:56×3+16×4=232D.H2O2:1×2×16×2=64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B.镁条C.红磷D.铁丝 5.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B.加热液体C.滴加液体D.点酒精灯 6.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下列做法不会改变PM2.5检测结果的是(  )\nA.风力发电B.燃放鞭炮C.露天焚烧垃圾D.工厂排放烟尘 7.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对应的用途没有关系的是(  )A.氢气可燃﹣﹣﹣﹣﹣﹣作燃料B.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作保护气C.铜能导电﹣﹣﹣﹣﹣﹣﹣可作电线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人工降雨 8.我国南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已知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5B.30C.55D.80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B.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C.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D.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 10.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不停地运动B.分子的体积增大C.分子间间隔变大D.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二、填空题(本题6个小题,共48分)11.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各题:(1)镁元素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3)五氧化二磷      (4)干冰      (5)高锰酸钾      (6)碳酸钙      . 1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以上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      ,属于分解反应的      (填序号). 13.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我们应了解一些水的知识.(1)日常生活中的水通常为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可利用活性炭的      作用除去水中的色素或异味.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区分硬水和软水通常用      ,生活中可采用      方法将硬水软化.\n(3)我国是淡水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浪费水的是      (填字母编号);A.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B.用洗菜水浇花C.用洗衣水冲厕所D.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14.2022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它是一种无色晶体,它的化学符号为C15H22O5,由此可判断青蒿素由      种元素组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15.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含有      元素(填名称).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是      (填“相同”或“不同”)的.(2)认识物质的性质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细铁丝在氧气中可剧烈燃烧,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1),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      .(3)认识物质的制法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2).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      (写名称).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4)辨证地认识物质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但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      产生氧气. 16.化学变化中,同种元素可在不同物质中“旅行”.(注:“→”表示某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按甲、乙物质所含元素种类递增的规律,完成如图所示的“旅行”.\n(1)若上图为碳元素的“旅行”路线,其中甲为二氧化碳,乙为碳酸,写出路线II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2)若上图为氢元素的“旅行”路线,其中甲为氢气,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17.实验室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上图编号仪器的名称a      b      .(2)上述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检验氧气的方法为      ;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3)用上述反应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氧气,你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选择上述装置的依据是      (填字母).A.属于固固型加热的反应B.属于固液型不加热的反应C.制取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D.制取的气体难溶于水. 18.如图一是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影响的实验,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氨气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小明查阅资料得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他做了如图二所示的改进,实验过程如下:【实验操作】步骤一: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步骤二:向A、E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有橡皮塞的导管按图二连接好,并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①图一实验中能观察到湿润的酚酞试纸变      色.②改进后的实验中使用了F试管,此处运用的实验方法是      .\n③步骤二中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最先观察到的现象是      ,B、D试管中先出现颜色变化的是      试管,由此可得出结论:      .④与图一实验相比,改进后实验的一个主要优点:      .  \n2022-2022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岚谷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晾干B.金属导电C.鲜牛奶变质D.酒精挥发【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湿衣晾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金属导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鲜牛奶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B.氯化钠C.金刚石D.水【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正确的是(  )A.Ca(OH)2:40+(16×1)×2=72B.CuO:64×16=1024C.Fe3O4:56×3+16×4=232D.H2O2:1×2×16×2=64【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16+1)×2=74,故错误.B、Cu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16=80,故错误;C、Fe3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3+16×4=232,正确;D、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34,故错误;\n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进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能力,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B.镁条C.红磷D.铁丝【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镁条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错误.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正确.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5.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B.加热液体C.滴加液体D.点酒精灯【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n【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B、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应该拿住试管夹的长柄部分,切不可把大拇指按在短柄上,以免造成试管脱落.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该“悬空中放”.D、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解答】解:A、给量筒内的液体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正确;B、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的,且不能把大拇指按在短柄上,以免造成试管脱落.故B错误;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错误,不应深到试管中接触试管,应悬空正放,故C错误;D、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以防失火,故D错误.故选:A.【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6.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下列做法不会改变PM2.5检测结果的是(  )A.风力发电B.燃放鞭炮C.露天焚烧垃圾D.工厂排放烟尘【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专题】空气与水.【分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μm的颗粒物,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根据PM2.5的来源进行分析判断所采取的做法是否合理.【解答】解:A、风力发电不会产生微小颗粒物,所以不会改变PM2.5检测结果,故选项正确.B、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C、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D、工厂排放烟尘,会产生大量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量能对PM2.5的治理起作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对应的用途没有关系的是(  )A.氢气可燃﹣﹣﹣﹣﹣﹣作燃料B.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作保护气C.铜能导电﹣﹣﹣﹣﹣﹣﹣可作电线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人工降雨【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能源;性质决定用途.【分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答】解:A、氢气可燃,可以作燃料.正确;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作保护气.错误;\nC、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用来制作导线.错误;D、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二氧化碳固体升华吸收热量而不是能与水反应.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8.我国南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已知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5B.30C.55D.80【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5,故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5.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B.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C.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D.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正确;B、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正确;C、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正确;D、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不停地运动B.分子的体积增大C.分子间间隔变大D.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干冰升华的原因之一是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故选项错误.\n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干冰升华的原因之一是分子间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增大,故选项正确.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干冰升华的原因之一是分子间间隔变大,故选项错误.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6个小题,共48分)11.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各题:(1)镁元素 Mg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3)五氧化二磷 P2O5 (4)干冰 CO2 (5)高锰酸钾 KMnO4 (6)碳酸钙 CaCO3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1)镁元素的元素符号为:Mg;(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元素,其符号为:N;(3)五氧化二磷是由显+5价的磷元素和显﹣2价的氧元素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P2O5;(4)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5)高锰酸钾是由显+1价的钾元素和显﹣1价的高锰酸根组成的,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KMnO4;(6)碳酸钙是由显+2价的钙元素和显﹣2价的碳酸根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CaCO3;故答案为:(1)Mg(2)N(3)P2O5(4)CO2(5)KMnO4(6)CaCO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4P+5O22P2O5 ;(2)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2KMnO4K2MnO4+MnO2+O2↑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或CaCO3+2HCl═CaCl2+H2O+CO2↑ .\n以上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 (1) ,属于分解反应的 (2) (填序号).【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可以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答】解:(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4P+5O22P2O5;(2)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2KMnO4K2MnO4+MnO2+O2↑;(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或CaCO3+2HCl═CaCl2+H2O+CO2↑;以上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1),属于分解反应的是(2).故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4P+5O22P2O5;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2KMnO4K2MnO4+MnO2+O2↑;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或CaCO3+2HCl═CaCl2+H2O+CO2↑;(1)(2).【点评】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要正确,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13.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我们应了解一些水的知识.(1)日常生活中的水通常为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可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 作用除去水中的色素或异味.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区分硬水和软水通常用 肥皂水 ,生活中可采用 煮沸 方法将硬水软化.(3)我国是淡水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浪费水的是 AD (填字母编号);A.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B.用洗菜水浇花C.用洗衣水冲厕所D.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考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专题】空气与水.【分析】(1)根据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进行分析;(2)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不同现象,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进行分析;(3)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要树立节约用水的理念.【解答】解:(1)日常生活中通常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或异味;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2)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n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3)A、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是一种浪费水的行为;B、用洗菜水浇花,是一种节约用水的行为;C、用洗衣水冲厕所,是一种节约用水的行为;D、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是一种浪费水的行为.故选:AD.故答案为:(1)混合物,吸附,引流;(2)肥皂水,煮沸;(3)AD.【点评】含有较多钙离子、镁离子的水属于硬水,含有较少或不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的水属于软水,长期饮用软水或硬水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饮用硬水前要先降低水的硬度,饮用软水前要溶解适量的无机盐. 14.2022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它是一种无色晶体,它的化学符号为C15H22O5,由此可判断青蒿素由 三 种元素组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2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以及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碳的相对原子质量×碳原子个数)+(氢的相对原子质量×氢原子个数)+(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氧原子个数).【解答】解:根据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可知,它含有C、H、O三种元素,青蒿素C15H22O5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22)+(16×5)=282,故填:三;28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含有 氧 元素(填名称).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是 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的.(2)认识物质的性质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细铁丝在氧气中可剧烈燃烧,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1),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 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n(3)认识物质的制法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2).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 大理石(或石灰石) (写名称).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4)辨证地认识物质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但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 光合作用 产生氧气.【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工业制法;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氧气、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进行分析;(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并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解答;(3)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分析解答;(4)根据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解答.【解答】解:(1)①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2)①细铁丝在氧气中可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铁+氧气四氧化三铁;②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混合,无纺布包内药品是固体,则是大理石或石灰石;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的不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4)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答案为:(1)①氧;②不同;(2)①铁+氧气四氧化三铁;②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3)石灰石(或大理石);物理变化;(4)光合作用.【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及常见物质的性质,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n 16.化学变化中,同种元素可在不同物质中“旅行”.(注:“→”表示某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按甲、乙物质所含元素种类递增的规律,完成如图所示的“旅行”.(1)若上图为碳元素的“旅行”路线,其中甲为二氧化碳,乙为碳酸,写出路线II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碳酸二氧化碳+水(H2CO3H2O+CO2↑) .(2)若上图为氢元素的“旅行”路线,其中甲为氢气,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氢气+氧气水(2H2+O22H2O)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分析】(1)根据图1为碳元素的“旅行”路线,其中甲为二氧化碳,乙为碳酸,碳酸分解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会生成碳酸,结合反应基本类型的定义分析属于的反应类型;(2)根据图1为氢元素的“旅行”路线,结合水和氢气可以相互转化进行分析.【解答】解:(1)图1为碳元素的“旅行”路线,其中甲为二氧化碳,乙为碳酸,碳酸分解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会生成碳酸,所以路线Ⅱ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二氧化碳+水(H2CO3H2O+CO2↑);(2)图1为氢元素的“旅行”路线,水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所以甲为氢气,I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2H2+O22H2O).故答案为:(1)碳酸二氧化碳+水(H2CO3H2O+CO2↑);(2)氢气+氧气水(2H2+O22H2O).【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的推断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物质性质的知识进行.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17.实验室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上图编号仪器的名称a 试管 b 集气瓶 .\n(2)上述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水+氧气(2H2O22H2O+O2↑) ;检验氧气的方法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用上述反应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氧气,你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B ,收集装置为 E ;选择上述装置的依据是 BD (填字母).A.属于固固型加热的反应B.属于固液型不加热的反应C.制取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D.制取的气体难溶于水.【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有助燃性,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进行分析;(3)根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氧气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净进行分析.【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试管,b是集气瓶;(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所以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2H2O22H2O+O2↑),氧气有助燃性,所以检验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氧气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净,所以用上述反应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氧气,你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收集装置为E;选择上述装置的依据是BD.故答案为:(1)酒精灯,集气瓶;(2)过氧化氢水+氧气(2H2O22H2O+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3)BE;B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8.如图一是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影响的实验,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氨气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小明查阅资料得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他做了如图二所示的改进,实验过程如下:\n【实验操作】步骤一: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步骤二:向A、E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有橡皮塞的导管按图二连接好,并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①图一实验中能观察到湿润的酚酞试纸变 红 色.②改进后的实验中使用了F试管,此处运用的实验方法是 对照实验 .③步骤二中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最先观察到的现象是 E中试管内冒气泡 ,B、D试管中先出现颜色变化的是 D 试管,由此可得出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④与图一实验相比,改进后实验的一个主要优点: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防止污染空气,环保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科学探究.【分析】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本题利用逸出的氨分子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先后顺序来证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的.通过实验的改进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通过对比试验增强了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解答】解:①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而当遇碱液时变红,氨分子不断运动到湿润的酚酞试纸上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②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是想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故答案为:对照实验.③图二中E试管放在热水中,氨气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从氨水中逸出,故先看到气泡;A试管为常温,E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E中氨分子运动速率快,更容易挥发,故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D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由此得出的结论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④改进前试管中的试剂与外界相通,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改进后装置是密闭装置,能防止氨气逸出,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①红;②对照实验;③E中试管内冒气泡;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④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防止污染空气,环保.【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根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改进的目的是关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2-08-25 10:05:37 页数:16
价格:¥3 大小:173.6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