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第二单元复习课件(共48张PPT)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3/48

4/48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1、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一般特点。(重点)2、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重点)4、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难点)单元复习目标 回顾文体知识一.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一理清说明顺序二判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三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四明确开头段落的作用五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什么是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什么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怎样判断说明对象及特征?1.看标题2.找中心句和关键词句3.筛选整合、归纳总结尤其要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以及关联词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清明上河图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梦回繁华》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清明上河图节奏感极强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年代:古—今季节:春—冬一天:早—晚开始—结束……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方位、立足点:远—近前—后左—右高—低南—北……按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从主到次……事理说明文,往往都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说明顺序比如:课文《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再比如: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从整篇文章来看,先由自然现象引出物候及物候学,接着向我们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这篇课文也主要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大自然的语言》时间顺序立春再过两个月不久秋天夏季寒冬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例如、比如、再如、譬如、据说等语言标志数词、分数、百分数、倍数等……和……相比、而、较、相对于……等像、若、是、仿佛、当作等引号、引用名家名言、公式定理、谚语俗语、诗词名句等可分为、一种是……,另一种是……等……是……、这就是……等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通过举了×××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列数字:列了××具体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3)作比较:把××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4)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5)分类别:将××分成哪几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6)作引用:引用了××的名言,生动形象/具体充实地说明了……(增加文章说服力、诗意美)(7)下定义:用科学的语言对××事物的特点加以揭示,科学简明地说明了……(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点加以形象化地描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9)作诠释:对××事物的特点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深入浅出地说明了……(10)列图表:用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需看清楚题干中提问的关键词:如“哪两种”、“哪种”、“哪些”、“什么”“主要”等等,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回答。如果答题时发现有多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按主要到次要排列。注意点: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思考:这几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大自然的语言》答: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列举1962年北京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等作物而使作物受损害的实例;把植物1962年的花期和1961年1960年的花期进行比较;举了“十天”“五六天”等具体数据,具体准确突出强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比比而十天五六天一个例子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大自然的语言》答: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活的仪器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时间的脚印》答:举例子,举了建筑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典型题型加点的“××”词或“××”短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态:不能删(2)解释该词语(短语)的意思或者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语境)解释分析;(3)分析去掉后文义的变化。如果删去,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与事实(文义)不符(语意变得太绝对了(太肯定)/没有这个表达效果了/没有了强调作用)。(4)这个词(短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题思路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注意点(1)加点词语,能解释的尽量从词义上进行解释,不好解释的,才考虑从类别上说明其作用;如是短语,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2)要注意加点词语的不同类别:表程度,如:十分(很)、最、几乎、完全、更……;表估计,如:大约、可能、左右……;表范围,如:一切、之一、都、全部、大多数、仅、只(有)……;表频率、时间,如:经常、往往、渐渐、一向、总是、再三、偶尔、当时、迄今……;表依据、来源,如:据报道、有研究表明、据测定……。 思考:这些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大自然的语言》答:不能删。“许多”指很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文中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不表示所有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时间的脚印》答:不能删。“大约”,表估计,是大概的意思,说明不确定,如果删去,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一定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大自然的语言》答:不能删。“常”指常常、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去,就变成一定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被压扁的沙子》答:不能删。“有报道说”,表明后文的内容是有依据的,更具说服力,如果删去,就没有这个表达效果。这个短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开头段落的作用(1)概括开头段落的内容;(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趣味性)(3)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解题思路 开头段落的作用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运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作者从人们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是为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引出下文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的说明。 把握课文内容二.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四季现象不同。(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大自然的语言)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逻辑顺序:空间-时间;主-次。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科学发现: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生物学)产生疑问: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地质学)研究价值:证明了地壳运动理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联系紧密,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分析问题:肯定“撞击说”——斯石英形成原理和出现地点否定“火山说”——火山喷发高温熔化了岩石;火山活动地区没有斯石英。麦克霍恩研究证明——斯石英中存在一种原子排列。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严谨的思维;求实的结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本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力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大雁归来》秋天大雁南飞的情景春初大雁返回的特点春末大雁宁静的特点各大陆大雁的联合观念保护野生动物 《大雁归来》本文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大自然的脚印》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时间的脚印》本文说明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号召人们去探索大自然。 探究单元特色三.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谈“物候学”谈“地理学”谈“生态学”谈“古生物学” 都是事理说明文(注重分析、推理,是科学探索的过程) 与事物说明文相比,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内容是看似难以把捉的事理,教学中更多涉及的是抽象思维的展开。要注意结合课文,试着自主归纳分析课文的说明内容,看看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理的。例如,总结《大自然的语言》对于“物候学”这一科学分支先后说明了哪些内容,包括其主要问题——“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研究对象——在气候影响下的“活生生的生物”,基本方法——考虑与物候现象有关的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等因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有物候学的意义。在自主归纳过程中,既要把握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又要以此为例,初步感知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理”这一基本特点。 学习本单元,我们还可以自主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推理,理解通过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如《恐龙无处不有》一文,隐含着一个逻辑推理过程: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这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抓住这个推理过程,我们就会注意到文章里提到的两个时间点:“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那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学习时,我们可以自主寻找这两个时间点,思考这两个事实背后的含义,从而自主概括出文章的逻辑链条,理解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提升自主分析推理的能力。 说明文也有“情”和“美” 《大雁归来》一文中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结合的语句,体现了文章知识性、科学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本文的思想价值同样值得我们探究——? 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这使得他成为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先驱。伦理学本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从这种观念出发,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善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可以克服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弊病,让人类在心灵上获得提升。这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 说明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往往财采取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性质到作用,等等。不管采取什么说明顺序,都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后次序,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说明顺序的选择,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的目的有关。比如《恐龙无处不有》,作者说明的重点是“板块构造”理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放在后面,先以南极的恐龙化石引起话题,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这样安排顺序,由浅入深,比较吸引读者。 能不能按别的顺序来安排呢?根据情况的不同,也是可以的。假如作者的目的是比较充分地介绍板块运动在塑造地球面貌中的作用,那可能就要先讲板块理论,然后再从地理气候、生物等方面讲板块活动在不同方面的结果。那就是从整体到局部、从性质到作用的顺序了。可见,说明顺序是可以灵活安排的。了解基本的说明顺序的种类,不是为了记住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在阅读说明文时懂得识别,从而可以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如果换成别的说明顺序文章会有什么不同,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在写作说明性文章时懂得选择适宜的说明顺序。总之,一切都与实际的语言运用相关联。 感谢聆听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7 09:00:37 页数:48
价格:¥8.88 大小:1.26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