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高一地理1.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星星多数是()A.恒星B.行星C.卫星D.流星下图是太阳系局部图,黑点表示小行星,回答2-4题。2.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考察的星球是()A.①B.②C.③D.④3.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可以到达水星表面,表明人造天体已经离开()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4.图中表示巨行星的是()A③④B④⑤C⑤⑥D④⑥5.关于地球生物出现、进化的论述,正确的是()A.存在大气,地球上必然存在生物B.日地距离对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影响C.地球体积和质量对地球大气圈的形成没有作用D.比较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北京时间2022年9月6日20时02分,太阳爆发12年来最强耀斑活动,白昼半球地区,高频无电线出现了大面积中断,回答6-7题。6.此次耀斑爆发时,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是()A.6日13时02分B.6日12时02分C.7日3时02分D.7日4时02分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除了通讯中断外还会有()①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的人可能看到美丽的极光 ②使地球气候异常,从而产生“磁暴”现象 ③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④影响月相圆缺的变化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8.夏至时,下列日照图中,错误的是()-8-\nA.aB.bC.cD.d9.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就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B.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氢气的燃烧C.大阳辐射能量是由核聚变反应过程中亏损的质量转化而来的D.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10.关于太阳黑子的正确叙述是()A.太阳表面黑色的斑点B.出现在日冕层C.温度比周围大约低1500度,所以略显阴暗D.活动周期为12年11.按照气候统计来划分四季,北半球夏季的时间应是()A.4、5、6三个月B.5、6、7三个月C.6、7、8三个月D.7、8、9三个月12.下面四幅图日期相同的是()A①②B①③C ①④D ③④13.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赤道地区  B.南北回归线与极圈之间C.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D.南北极圈以内1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B.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C.世界各地昼夜交替现象D.世界各地季节的变化15.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条纬线地方时相同B.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西边的时刻总是比东边时刻早C.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D.东八区的区时为8时,东九区的时间应比北京早1小时为7时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16--18题。-8-\n23026′N23026′SACBDA16.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A.晨昏线与经线重合B.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C.太阳黑子数目最多D.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17.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A.南极圈出现极昼B.北极圈出现极昼C.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D.北京、伦敦昼夜平分18.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19.从1月1日到2月1日,太阳直射点()A.在南半球,但是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但是向南移动C.在南半球,并继续向南移动D.在北半球,并继续向北移动20.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一年里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时间是()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21.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A.季节相同B.地方时相同C.昼夜长短相同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22.右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部分)图,读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B为地幔B.图中C为地壳C.图中E为古登堡界面D.图中F为陆地部分23.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整个地幔 B、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水圈是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8-\n24.地球环境中最活跃且不单独占有空间的圈层是(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25.一般认为岩浆岩的主要发源地是(     )A.地壳   B.下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26.2022年3月25日,世界各地依次在当地时间20:30展开了“熄灯一小时”的环保公益行动,城市①悉尼(151°E)②上海(121°E)③巴黎(2°E)④旧金山(122°W)熄灯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27.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虚线为运动方向,实线为偏转方向)ABCD28.关于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每天都重合B.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两者重合C.晨昏线与经线圈永不重合D.只有冬至和夏至这两天两者重合29.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大气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0-32题。30.图中①、③、④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31.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逆辐射B.地面反射C.大气削弱作用D.地面削弱作用32.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雾能使(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8-\n33.下面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3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为()①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②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③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④气流的上升或下降运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②→①→③D.①→④→②→③35.下图几种大气运动形式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正确的是()ABCD3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等压面分布的是()37.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空气的上升或下沉B.地转偏向力C.气压差异D.地区间的冷热不均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回答38-39题-8-\n38.图中字母d代表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近地面风向39.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同B.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C.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D.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40.读下图“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A、B、C、D四处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2-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答题卷考场座位号:高一地理一、选择题答题卷1-5:6-10:11-15:16-20:21-25:26-30:31-35:36-40:二、综合题4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1)恒星①是星;角②的角度是;-8-\n平面③的名称是。(2)当太阳直射点在G点时,我国的昼夜长短状况是;(3)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4)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双选)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B.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D.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5)当黄赤交角减小到20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A.热带地区面积减小寒带地区面积减小B.热带地区面积增大寒带地区面积减小C.直射点在南、北纬20°之间作回归运动  D.赤道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42.读极地上空地球俯视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如图所示的日期是_____月_____日,是北半球__________日(节气)。(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3)A点的经纬度坐标(,)。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4)弧CB为线(晨线或昏线);C点时刻为________;B点时刻为________。(5)A、C、D三地比较,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高一地理期中答案1-5AAACD6-10BBDBC11-15CCDCC16-20DDCAD-8-\n21-25BABDC26-30ABBAB31-35CDCDC36-40BDADA41.(1)北极星66°34′黄道平面(或公转轨道面)(2)昼夜平分(3)12月22日北极圈以北地区(4)B、C(5)A、C42.(1)6月22日,夏至(2)23o26′N,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90oE,0°66o34′(4)昏24时,18时(5)A>D>C-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8-25 09:31:18 页数:8
价格:¥3 大小:413.4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