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2022届高三文综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试题(历史部分)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包头市三十三中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Ⅱ考试文综历史试卷24.“炉灰筑不了墙,女儿供养不了爹和娘。”2022年11月1日开始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预计到2022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2400万。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现象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A.宗法制B.科举制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D.郡县制【答案】A【解析】考察中国的传统的人口观念。自西周以来形成的宗法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男轻女”观念,直至今天依然是根深蒂固。故应选A。2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发明动力源于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受董仲舒影响,弘扬儒学需要C.推行文官制度,防范武将专权D.深受理学影响,强化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隋唐时候,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产生。科举制是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个人凭借自己的才能跻身仕途,光宗耀祖。这种制度打击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有利于庶族地主参与国家政事,扩大了统治阶层。科举制对中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应选A。26.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门下省审核后,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诸卿分掌各种具体事务,对丞相负责;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门下省审核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六部各自负责具体事务;明废丞相制,权分六部,后又设内阁作为侍从机构,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等。故应选D。27.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在性质上的区别是: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答案】D【解析】考察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区别。中国明朝内阁是封建专制统治强化的产物,只备皇帝顾问,一般不参与决策,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种形式,其权力由法律明确规定,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故应选D。28.8\n在一次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答案】C【解析】考察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直接的民主制,这种民主的政治前提条件是雅典的城邦制,在这种国家体制下,有利于全体公民参与国家政事,行使民主权利。当然这种民主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故应选C。29.公元1世纪,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军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相爱,并且两人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请问法官会判给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A.会,因为是皇帝的妻、子B.会,因为此时万民法已经产生C.会,因为被征服者如果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会引起社会动荡D.不会,因为此时万民法与公民法的界限还未消失【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罗马的法律。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才开始消失,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才失去意义。而材料反映的是公元1世纪的事情,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不会享有罗马籍。故应选D。30.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分析1898年至1905年欧洲列强在中国的角逐与国际形势变化时指出“欧洲中心论正在迅速失去其有效性……决定全球政治结构的不再是欧洲均势体系。”这表明该史学家的思想立场是A.唯物史观B.文明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答案】C【解析】考察历史研究的观点。材料把欧洲国家在中国的斗争放在全球政治结构中去分析考察,不再是欧洲与中国的关系,而是全球关系中的一部分。故应选C。31.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时期领导阶级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答案】C【解析】考察近代中国革命。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各个革命阶级都为中国主革命进行了斗争,作出了贡献,其目标一般都是反封建、反侵略,但他们由于阶级性的差别,指导思想并不一致。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发生在世纪之交,表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故应选C。8\n3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C.实行党领导军队的策略D.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答案】B【解析】考察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共“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所指的是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而进行的斗争,最终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应选B。33.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考察近代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解答此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歼敌于淮河以北歼敌于长江以北”、“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由此可知此战役指的是淮海战役。故应选C。34.“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答案】B【解析】考察近代资产阶级政体。从材料中的内容可知,这种“政体形式”不是单一的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而是三者的结合,并且三者在这种“政体形式”中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再结合所给出的选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政体形式”应是德意志帝国的形式。故应选B。35.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政治文明历程》中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首相不经选举产生,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B.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C.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D.德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责【答案】C【解析】考察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英国首相是由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受国会、法院制约;德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议多数票选出。故应选C。8\n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主题一学习与创新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49年)(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上“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在政治制度上进行创新的?(8分)主题二反思与继承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2)孙中山为“挽救孩子”,在理论上进行了怎样的反思?作为“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共在理论与实践上完成“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什么?(7分)主题三继往与开来开天辟地当家作主曲折探索伟大转折科学发展(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五个词语,以“继往与开来”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左右。【答案】(1)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近代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2)反思: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2分)理论:毛泽东思想;(1分)实践: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4分)(3)思路示例: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建立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中,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实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确立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谱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10分)【解析】第(1)问中的第一问要结合辛亥革命的成果、意义解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回答。第(2)问,“反思”要结合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及国共第一次合作回答;“理论”与“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回答。第(3)问,从“开天辟地当家作主曲折探索伟大转折科学发展”可以看出,此题实际上是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整个过程,回答此问题,只要把这一过程概括一下即可。4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8\n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期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的干预了各州的权利。1935年全国范围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利分配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解析】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权力机构的运作。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上述材料体现了三者之间相互制约,防止某一方面专权。回答问题时从三者间的关系入手即可。43.(15分)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丙乙甲丙乙甲丙乙甲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甲、乙、丙分别指哪三个国家?(3分)(2)50年代,甲对丙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丙是如何应对的?(4分)(3)60年代,甲的战略企图是什么?(2分)(4)70年代,甲与丙关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1)甲:美国;乙:苏联;丙:中国。(3分)(2)甲:孤立、封锁和敌对政策;丙:一边倒。(4分)(3)企图:利用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称霸全球。(2分)(4)原因:美国综合国力下降;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国受到苏联的威胁;中国的综合国力旨在考查增强;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国际影响力增强。(6分)【解析】8\n本题旨在考查中苏美的关系。50年代,中苏结盟,中美对抗;60年代,中苏交恶,中美对抗;70年代中苏交恶,中美关系改善,实现正常化。通过对这一时期三国关系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三国在这三个时期力量对比的变化,认识相互间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原因。包头市三十三中2022——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Ⅱ历史试卷答题纸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卡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40题25分,41题12分,45题15分,共52分)41.(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上“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在政治制度上进行创新的?(8分)(2)孙中山为“挽救孩子”,在理论上进行了怎样的反思?作为“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共在理论与实践上完成“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什么?(7分)(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五个词语,以“继往与开来”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8\n42.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利分配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12分)43.(1)甲、乙、丙分别指哪三个国家?(3分)(2)50年代,甲对丙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丙是如何应对的?(4分)(3)60年代,甲的战略企图是什么?(2分)(4)70年代,甲与丙关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6分)包头市三十三中2022——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Ⅱ历史试卷答案第1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卡8\n242526272829303132333435AADDCDCCBCB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40题25分,41题12分,45题15分,共52分)41.(1)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近代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2)反思: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2分)理论:毛泽东思想;(1分)实践: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4分)(3)思路示例: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建立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中,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实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确立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谱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10分)42.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43.(1)甲:美国;乙:苏联;丙:中国。(3分)(2)甲:孤立、封锁和敌对政策;丙:一边倒。(4分)(3)企图:利用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称霸全球。(2分)(4)原因:美国综合国力下降;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国受到苏联的威胁;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国际影响力增强。(6分)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7:46 页数:8
价格:¥3 大小:30.1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