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屏山中学高2022级高一(上)半期测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A.倾销鸦片B.传播宗教C.输出资本D.打开市场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把革命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4、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5、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9\n6、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7、太平天国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建立了国库。据此分析它对商业的态度是A.重农抑商B.取消商品贸易C.杜绝私人经商D.反对投机倒把8、《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9、某历史档案记载:“根据地的法令……以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抗日救亡运动的渐趋兴起B.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C.各民主党派一致团结抗战D.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10、“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召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这段话可以用来研究A.中共“一大”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成立11、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12、下图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9\n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进行舆论斗争13、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C.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14、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15、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6、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约法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A.效法美国B.效法法国9\nC.维护总统的权力D.约束总统的权力17、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扶清灭洋D.建立民主政治18、1912年5月20日,23岁的上海《民权报》记者戴天仇,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只有24个字的时评短论《杀》,“熊希龄(财政总长)卖国,杀!唐绍仪(内阁总理)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太炎阿权,杀!”这篇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的原因是A.北洋军阀独裁卖国,激起民愤B.上海外国租界集中,自由民主气氛较浓C.南方控制在革命党手中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19、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实现了民族独立B.推翻了封建帝制C.确立了共和政体D.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20、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21、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A.爱国精神B.民主精神C.团结精神D.科学精神22、《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9\n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3、“……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24、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发动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B.对农民痛苦的深切同情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D.决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5、“径启者:兹附上广东银行大洋三百元支票一张,希如照收,即转湖南省党部毛泽东同志。此致中央执行委员会汪精卫”。与这一文件相符合的史实是A.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B.国民政府已经完成统一C.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D.国共合作开展抗日战争2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27、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A.“人民主权”思想B.“三权分立”思想C.社会主义思想D.三民主义2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9\n29、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作出的决策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是A.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C.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为经济建设30、“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抗日战争胜利B.新中国成立C.香港回归D.澳门回归31、右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五四运动的发生B.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C.抗日战争的爆发D.解放战争的胜利32、下列表述符合遵义会议史实的有哪些①事实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③确定《八一宣言》,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④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3、2022年是广西、宁夏自治区域成立55周年。55年来,两地经济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总值连年翻番,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广西、宁夏55年和谐稳定发展的最成功的基本经验是A.党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两地人民的辛勤劳动C.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34、“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南昌起义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八七会议35、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星火燎原灯塔指引进京赶考9\nB.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C.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36、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吸取教训,我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不包括A.提出“一国两制”构想B.平反冤假错案C.出台各种法律法规D.提出“依法治国”理念37、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同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人”据此,人民解放军A.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攻C.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D.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38、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大跃进”时期,许多人起名叫“超英”“卫星”“红旗”等。依此类推,与“卫红”“卫东”等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文化大革命” D.香港回归39、“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   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共20分)41、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鸦片战争不只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的东方的胜利。(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9\n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现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摘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自孙中山《在檀香山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四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迁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dern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民主化、法制化。(2)工业化、市场化。(3)科学化……(摘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材料五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救国主张.(4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手段与目标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怎样的变化?(4分)(4)根据材料四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这四个方面中前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2022级高一上期历史半期考试答案一、选择题(60分)1--5BDDDA6--10BBCBC11-15CDABA16-20DADDD21-25BDDCC26-30BABCC二、非选择题(40分)31、(20分)(1)“界碑”: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主权独立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胜利”: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2分)9\n(2)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4分)(3)手段:由改革(改良)到主张革命。(2分)目标: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2分)(4)民主法制方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工业化方面:设立实业部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5)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其留下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寻找救国的新道路,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分)32、(20分)(1)“坚定信念”: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对革命充满自信。(2分)“敢闯新路”:抛开“城市中心论”,开创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道路。(2分)“依靠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人民反封建的积极性(2分)(2)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4分)成就: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3)背景:“文化大革命”。(2分)问题:民主与法制遭严重践踏。(2分)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4:34 页数:9
价格:¥3 大小:418.1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