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4道,每小题2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2.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违背宗法等级观念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宜扬积极救世情怀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3.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4.韩非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看法反映出(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5.《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欧洲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国内社会的剧烈变动C.统治阶级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6.-14-\n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C.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7.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中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   )A.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B.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C.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D.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8.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9.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   )A.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D.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10.《礼记·射义》记载西周一种“射礼”活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体现出射礼(   )A.拥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14-\nB.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C.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D.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1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由“无为”发展为“有为”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12.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构建“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性B.吸收道家、阴阳家的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14.-14-\n“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B.理论化思辨化的儒学形成C.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D.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15.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B.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D.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1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17.在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是孝道为先、淡泊名利、施恩不图回报的精神偶像。汉代民间开始兴起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唐宋时,寒食节作为民间习俗得到了官方认可,甚至用法令维护寒食礼制。寒食节的发展表明(   )A.民间习俗都来源于民间传说B.民众好恶决定官府统治政策C.儒学的社会影响力日趋扩大D.统治者创设民俗以强化专制18.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B.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D.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14-\n19.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2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21.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22.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23.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24.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判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14-\n-14-\n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5.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孔子学院在瑞典成立孔子雕像落户柏林(1)据材料一的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6分)(2)指出儒家学说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6分)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3)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观点,李贽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李贽观点提出的背景。(8分)-14-\n(4)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哪些?(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摘编自《汉书·文翁传》(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为空间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来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更重视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但强调贵贱有序,排除A;道家思想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法家强调人与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C;儒家主张“礼”、“法”并用,排除D。-14-\n2.A【解析】【详解】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平等的爱,而孟子强调维护合理的等级秩序,不认可“兼爱”,故选A;孟子也具有济世情怀和民本思想,故排除BC;“兼爱”并未反映出追求实用功利,排除D。3.D【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C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4.C【解析】材料“君垂爵禄以与臣市”“计数之所出”反映出君主用高官厚禄买臣子出力卖命,君臣关系也不是充满着亲情的父子之亲,而是充满着铜臭味的“利益”关系,这说明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法家思想的地位,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毫无诚信可言”;D项是西汉时确立的,排除。点睛:“君垂爵禄以与臣市”“计数之所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5.B【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故答案为B项。“百家争鸣”现象与自然经济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百家争鸣”局面是当时的文化现象,题干所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指向的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然后联系所学史实,从这一现象的背景来确定导致“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这一主题的原因。6.D【解析】-14-\n据材料提到,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故D正确。墓葬出土的实物也属于记载的文字资料,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故A排除。《史记》也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故B排除。两个材料相矛盾,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故C排除。7.A【解析】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思想把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相结合的理想化的治国追求,B符合题意;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及以后,B不正确;材料强调,追求个人品德完善的最终目的在于治理国家,C不正确;材料是针对民众或知识分子而言,不是对统治者的要求,D不正确。8.A【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A正确;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错误;礼是提倡等级制度,C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错误。9.B【解析】“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属于道家思想,体现出韩非思想含有道家思想成分,B正确;君臣对立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辩证法思想萌发不是材料主旨,C正确;D中属于法家思想主旨。10.B【解析】根据“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可知,射礼有利于明确君臣之义、长幼之序,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排除;D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11.C12.C【解析】材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说明①正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以得出③正确;材料“上面刻有篆字”说明④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郡县制,故②排除。所以答案选C。13.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董仲舒发展了儒学,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加强统治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C正确;AD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统治,A从属于C,排除;B是董仲舒儒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不是目的,排除。-14-\n14.B【解析】朱熹是理论化思辨化的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其用理学阐释四书,适合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故选B;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是理学地位上升的可能性,排除;CD与理学没有关系,排除。15.D【解析】言官集体跪谏、不畏死难,体现了忠君与气节精神,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故D正确;明代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这并不能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故B错误;言官制度并非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学生应该从儒家伦理和道德中的忠君与气节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6.C【解析】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世俗化”,故排除D。17.C【解析】寒食节从民间开始兴起到民间习俗得到了官方认可,说明儒学的社会影响力日趋扩大,C正确;习俗并不是来自民间传说,A正确;B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政府并没有强制作用,D错误。18.D【解析】孟子在宋代被推崇说明孟子的思想与宋明理学之间有契合之处,符合当时人们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不能揭示出为什么宋以前孟子没有受到足够重视;B选项只围绕着朱熹一个人,而且目的分析也有错误,不是仅仅为了自身修养;C选项错误,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不是孟子被提升地位的原因。点睛:解答本题我们需要认清楚本题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是宋代孟子的地位得到提升,而不是其他时代。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他的解释都不能够体现出这一内容,必须选择解释这一问题的选项。-14-\n19.B【解析】根据“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可知,明清的思想批判继承了孟子传统的民本思想,B正确;“君为臣纲”体现君主专制思想,不符合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A;材料与经世致用的学风无关,排除C;明清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的思想束缚,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实质分析解答。20.C2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下的“治”和“乱”,不在于(皇帝)一家的兴亡,而在于天下百姓的忧乐,可知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B项正确。该思想家的思想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体现,该思潮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C项错在“直接推动”,对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而是强调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排除D。22.A【解析】【详解】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较低。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思想,但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等级观念深厚,故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表述错误,排除C项;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23.D24.C【解析】史料实证就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只有金史是史料,“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故C属于“史料实证”,故选C;ABD三项都是陈述客观史实,没有根据历史资料推理和论证,不属于“史料实证”,排除。-14-\n25.(1)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学对世界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山东曲阜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6分,任答3点即可)(2)战国时期的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并未受到格外的重视。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家学说被压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6分)(3)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并开始动摇。(4分)原因:①明清处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儒家思想走向极端,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要求个性解放、反封建的民主思想。(4分)(4)原因:①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发扬、改造儒家文化能够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推动国际和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4分)26.(1)措施: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选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校(学宫),减轻学生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2)意义: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解析】(1)根据材料中“让他们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得出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得出提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学宫”“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得出修建地方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得出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得出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2)根据材料中“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教化”得出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得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得出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27.示例: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等)-14-\n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综上所述,儒学博采众长、开放包容,在吸收融合其他思想过程中不断发展、开创新局面。(示例仅作参考,其他论题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信息反映出荀子主张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即兼收并蓄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来拟定出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思想。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一定要围绕“兼收并蓄”进行论述,如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道教、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4:1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488.2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