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试题无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日益腐败2.《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A.加强了周王的权力B.维护社会的安定C.区分血缘的远近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4.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贵族制度的衰落B.科举制度的成熟C.专制皇权的强化D.中央集权的加强5.宋朝设立台谏制度,当时的吕祖谦这样描述:“大臣权任太重,恐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纠正焉,有侍从以询访焉。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主要说明宋代A.皇权不再至高无上B.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D.已经有了权力制衡机制6.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A.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C.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7.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B.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D.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8.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A.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B.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11-C.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D.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9.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具有()A.随意性和实用性B.巩固统治缓和矛盾C.开放性和灵活性D.维系帝国影响深远10.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D.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11.罗马法学家莫特斯丁称:“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则提到:“婚姻或夫妻关系是男女的结合,它包括不能分开的生活的亲密交往”,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罗马法的核心是调整公民婚姻关系B.罗马法有利于调整公民社会关系C.神学思想在罗马社会影响日益式微D.罗马法追求男女关系地位的平等12.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A.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B.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13.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A.英、法、美、德B.英、德、美、法C.法、英、美、德D.法、德、美、英14.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C.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D.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15.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是()A.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B.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C.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D.违背宪法,林肯反对无效16.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在于A.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B.宣布平均分配土地-11-C.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D.关注解决民生问题17.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B.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18.孙中山1912年在《宣告各友邦书》中指出:“凡革命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后来,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指出:“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这种变化不能反映出()A.孙中山在维护共和屡次失败后的思考B.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帮助的结果C.新三民主义和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D.孙中山已明确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人帮办税务,毋庸英(美)官指荐干预”,并“各口划一办理”。据此,1859年海关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被派为总税务司,负责募用外国人在各口岸任税务司,这表明A.洋务运动正式展开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C.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D.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20.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A.《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B.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21.《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22.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B.对独立参政的渴盼C.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吴起镇23.历史地图反映了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它能够将难以表达的含义转为直观的信息。观察下图,结论正确的是()A.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瑞金B.中共的最高决策由错误走向正确-11-C.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D.中国革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御侮24.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此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A.妥协求和B.消极避战C.退让保船D.备战迎敌25.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B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C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D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26.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中说“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发展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便它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材料表明此时美国帮助中国的根本目的是()A.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B.实施冷战对抗社会主义苏联扩张C.稳定远东局势建立世界霸权D.压制战后的日本和欧洲殖民势力27.“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28.以下条约规定,出现最晚的是()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C.大合众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酌议……事件D.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29.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D.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30.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1-31.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A.工人政党还不成熟B.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C.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D.没有出现工人运动3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对《共产党宣言》做了修改。在《共产党宣言》德文新版上由两位作者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加了这么一句话:“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依据你所学史实判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加上这句话最可能的原因是()A.马、恩革命运动的实践B.第一国际的瓦解C.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D.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33.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四种版本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史学观点不同,导致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出入较大。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人教版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小标题,而人民版却使用“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样的表述。据此,你认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史观编写教材A.革命史观B.全球化史观C.文明史观D.近代化史观34.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指出:“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这一主张能够体现()A.社会契约思想B.分权制衡思想C.直接民主思想D.无产阶级专政思想35.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A.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C.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D.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36.在当今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所反映出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B.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C.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D.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37.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B.“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11-C.“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D.“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38.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D.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39.“没有‘文化大革命’,也就没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进步。”“如果没有‘文革’,中国的改革不可能来得这么快。”“文化大革命”对改革政策出台的主要影响是A.完善了中国经济制度B.鼓励民众发展私营经济C.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宣告了原有政策的失败40.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A.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C.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41.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42.1968年加拿大政府提出:“我们在与中国的贸易方面拥有经济利益,在避免中国与邻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紧张状态方面拥有政治利益。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得该政府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同时考虑到在台湾有一个分立的政府。”对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A.打破文革期间中国外交冰封局面引发建交热潮B.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C.停止了依从美国的作法,形成联华的外交政策D.谋求在中美力量角逐中的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43.2022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50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D.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44.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A.实行不结盟政策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1-C.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D.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45.继春季外交高潮后,今年夏季我国外交又迎来第二轮热潮,7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俄罗斯乌法举行。当月,还有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9月我国举行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同月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一状况最能说明()A.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B.中国坚定奉行友好结盟外交政策C.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46.1966年3月7日,戴高乐正式通知美国总统约翰逊,法国完全退出北美大西洋公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接管驻法美军军事基地。1O月,北约理事会被迫撤出法国。美国联合其他盟国孤立法国,还煽动盟国各国舆论反对戴高乐,并大力支持法国国内的反对派。这实质上表明A.法美形成对抗局面B.法美关系走向破裂C.欧美关系日益紧张D.两极格局内部分化47.“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的,“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B.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D.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48.2022年10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49.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C.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50.2022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C.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D.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二、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70分)51.(18分)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11-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十二铜表法》材料二“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唐律疏议》材料三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并分析法国是怎样杜绝了专制复辟的道路的?(8分)(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4分)综上探究,你获得哪些重要的认识?(2分)52.(16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都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丽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材料三: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须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11-——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四: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3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4分)(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主要因素。(6分)(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3分)53.(21分)2022年是甲午中日战争l20年祭,2022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令人不断追思以受到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9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的小川又次,于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的《征讨清国策案》总结道:(清朝)“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强国。”“清国岁入总计一亿二千五百万圆有余。……拥有本邦十倍面积、人口之大国,其岁入不足本邦一倍,其财政困难可想而知。”“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可惜的是,“今日清国之人民,……乃无智愚昧之人民”,“不知爱国为何物”——腾讯网“短史记”《甲午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这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材料二近代以来至今共出现了3个甲午年,l21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61年前的甲午,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一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22年习近平会谈话材料三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中国实际上是最早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约100万日本军队,共发生了137次局部战事,这一点的确令人惊异。”——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材料四-11-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表示,中日关系近几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入新的转折期,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中日在双边关系的原点上出现了分歧。中方认为,l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目标就是中日两国要正视历史,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从2022年起,日本方面却认为互惠是目的,友好是实现互惠的手段;其次,中日对战略互惠的理解上存在差异。2022年中日双方确立了战略互惠关系,中方重视战略互信和互惠并重,日本更重视互惠,更趋利;第三,这一轮中日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问题加岛屿争端,是一个叠加共振的局面。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也成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新热点。李薇认为,日本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但是不能正视历史的民族是不会让人放心、被人接纳的。——中国青年报《日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中日不会再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6分)(2)材料二中习近平所说的甲午战争“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的含义是什么?(4分)如何理解“61年前的甲午,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一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4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因素有哪些?(3分)54.【历史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战争史》材料二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材料三:安倍晋三是日本政坛中强硬的右翼人物,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观点,多次对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开脱,坚决支持小泉纯一郎参拜蜻国神杜并亲自参拜,引起了中国、韩国政府和舆论的谴责和不满。材料四:2022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强调牢记历史,维护正义与和平。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影响。(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促成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4分)(3)材料三反映了日本国内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1分)根据材料四-11-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原因以及中国实行这一举措有何意义?(6分)-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2:20 页数:11
价格:¥3 大小:113.6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