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班级姓名考号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以及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第Ⅰ卷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1.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清朝2.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A.①②③  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l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4.《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5.“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苏州6.“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时期丝绸产品远销欧洲B.唐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7.清初经学家万斯大在《宗法》中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宗法制度中都没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Z-X-X-K]7\nC.国家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和家族的纽带8.以下关于右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9.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A.闭关锁国B.朝贡贸易C.市坊制度D.官营专卖10.元狩四年,汉武帝“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任命)故盐铁家富者为吏”,“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即在左脚带上六斤重的铁锁),没人其器物”。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C.加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1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12.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A.分封制        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      D.王位世袭制13.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三公九卿制C.科举制D.内阁制14.“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7\n15.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是指汉朝A.沿袭西周以来的分封制B.设刺史巡视监督C.分割诸侯王的土地D.所封宗子,功臣往往割据叛乱16、唐玄宗曾下令“禁九品以下清资官设置客舍、邸店、车坊”。但实际无法禁止,后来宣宗时只好敕令:“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科。”材料表明A.唐朝调整抑商政策  B.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当时获利丰厚C.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市坊界限  D.很多贵族官僚开设邸店,与民争利17.史学家严耕望说,秦汉时代,“郡守有丞以佐之,由中央任命,但无实权,而太守自辟用之卒、吏、书、佐反较有权”。这说明A.集权与分权是绝对的B.地方出现了割据局面C.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D.地方上有一定的实权18.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这一规定A.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产生B.使官营手工业被废止C.有利于民营矿冶业的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人19.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Z-X-X-K]20.范蠡提出广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治国之道”是指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C.政府调控物价    D.自由放任21.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         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主张削弱君权         D.具有近代“民权”意识22.《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3.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他所指的朝代是[Z-X-X-K]7\n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24.《中国古代职官》中总结到: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明清时43%的进士出身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A.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C.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25.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26.“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A.纸币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B.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C.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D.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27.“(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一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28.《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材料反映了A.西周分封制度的没落    B.魏晋士族制度的腐朽C.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29.商帮是以地域为概念的商人联合体,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商帮崛起的原因包括①商业竞争日益加剧②商人群体实力雄厚③商业市镇逐渐兴起④国内贸易范围扩大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30.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题目。其中不准确的是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B.《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百年基业》C.《宗教改革: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D.《阿里改革:埃及早期现代化的序幕》第Ⅱ卷注意事项:第Ⅱ卷3道题,共40分。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必须将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规定位置。7\n31.(16分)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 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材料三 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即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4分)并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中一个原则的优点。(2分)32.(14分)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7\n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画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1)请你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是什么?(2)并且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写出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这一“新型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2分)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2分)33.(10分)日本明治维新体现出“眼观八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替,从而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但是,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更难一些,精神层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是如何做到“眼观八方”的?(6分)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2分)7\n(2)概括指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方面和精神层面局限性的主要表现。(2分)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卷参考答案1---5AACDC6—10CDDDD11—15CCCDC16—20DDCBC21—25CBDAB26—30CCBCB31.(1)背景: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开垦,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形成;法家思想的推动;封建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4分,任答其中两项即可)“分土而治”指的是分封制;“分民而治”指的是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2分)(2)特点: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4分)(3)原则不同: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4分)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大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2分,任答其中一项即可。)32.(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精耕细作;统治阶级重视等。(4分。其他答案视情况酌情给分。)(2)指商品经济。(2分)(3)工商业市镇兴起。(2分)(4)变异:资本主义萌芽。(2分)趋向:向工业文明演进。(2分)33.(1)“眼观八方”:学习西方,置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6分)神话:日本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2分)(2)主要表现:体制方面:保留天皇制度和大量封建残余。(1分)精神层面:灌输忠君思想;军国主义精神(武士道精神)(1分。答出一点即可。)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8:49 页数:7
价格:¥3 大小:124.3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