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2022学年揭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4.春秋时代,诸侯礼聘会盟等正式外交场合常常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诗经》有规范的外交礼节和辞令      B.《诗经》全面反映西周春秋社会现状C.使外交辞令含蓄高雅,以情感人D.借助《诗经》以获取文化共识25.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曾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B.魏孝文帝改革C.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D.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6.有学者认为:“从隋朝开国到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商品经济的繁荣C.科举制的发展、完善D.士族地主实力壮大27.我国很早就有花卉栽培的记载,但因“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花卉栽培技术长时期不列入农书记述范围。到了宋代,关于花卉栽培的专著纷纷问世,均为历代所传颂。这一变化A.反映了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动B.是士大夫群体追求生活情趣的体现C.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D.反映政府从重农转向重商28.《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一书曾记载:“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长期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民众无法产生国家认同B.专制制度剥夺人民政治自由,民众缺乏国家观念C.民众“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D.英军挑拨与分化,使民众严守中立29.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从推崇多党制议会政治逐渐转向追求一党独大,以党治国的党国体制,这一变化A.是对民国初年政治现状反思的结果6/6\nB.主要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来源:学+科+网]C.是孙中山革命性衰退的表现D.是国民党巩固全国统一的必然要求30.1939年1月,蒋介石指示国军各战区军事长官:“应以增强被敌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展开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且按战区具体状况逐一指示方针,如:“第九战区应以有力一部向武汉及沿江各要点游击,并保持九宫山游击根据地,不断袭敌后方”。这表明A.国民党作战重心转移至敌后战场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C.国共两党的抗日政策完全一致D.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31.1962年,中央大力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缩短工业战线,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进一步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战线,加强农村基层的领导力量。这一做法A.消除了左倾错误对经济的破坏B.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C.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D.体现了对过激政策的反思[来源:学+科+网Z+X+X+K]32.周枏在《罗马法原论》中强调“罗马法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并且由此引出诚实信用、公平合理、信息公开、交易透明、保护交易弱者及维护交易安全等民法的一般原则。这说明罗马法A.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B.致力于保护弱小者的利益C.有利于规范社会经济活动D.使市场交易公开透明安全33.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了“不同信仰的臣民迁到具有同样信仰的国王那里居住”的原则。据此,尼德兰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比利时和信仰新教的荷兰;在处理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时,形成了信仰天主教的奥地利和信仰新教的普鲁士。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国王的宗教信仰决定臣民的信仰B.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民族国家的形成导致了宗教分化D.新教比天主教更有益于国家发展[来源:Z&xx&k.Com]34.有人认为,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分权制衡、联邦与州之间的分权制衡制造了政策过程中的一系列否决点,严重地限制了美国政府通过公共政策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治理能力。这说明,美国的代议制民主A.分权制衡以否决为主B.导致公共政策的失灵C.存在着体制上的漏洞D.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6/6\n35.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结果,苏联最终在亚洲压出了一个对它具有灾难性的变局——将正在寻求合作力量的中国和美国推向一起。上述状况A.体现出“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分化组合B.使中美两国结成了对抗苏联威胁的同盟C.使中苏关系由结盟转变为军事上的对抗D.美国和苏联都利用中国增强对抗的力量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晚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逐渐衰落,京杭大运河经历了500多年的辉煌之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有着千年历史的运河漕运终于寿终正寝。——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材料二:19世纪,欧洲国家在大力修建铁路的同时,还大规模开凿运河。鹿特丹的新河道和阿姆斯特丹的北海运河使荷兰成为通向德国内地的重要转运站。德国人开凿了基尔运河。在不列颠,曼彻斯特运河的开凿使远洋船只可以深入到北方工业区的心脏。其中最负盛名的则属苏伊士运河,它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缩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据《简明世界通史》下册等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作用。(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以来,中国京杭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导致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16分)42.中国与欧洲都有保存文化典籍的历史传统,阅读下表,回答问题:6/6\n中国与欧洲图书保存大事记上述材料提供了中国与欧洲图书保存的诸多信息,从中提取一至两个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或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言之成理。)(12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部法规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区分了人籍和户籍;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晚清政府户籍制度实际上仍沿袭了清中、后期的保甲制度的一些做法,将人户“编牌入甲”。不过,与保甲制度不同的是,清末编查人户的机构是警察机关。1905年,清政府设立了巡警部作为全国警察管理机构,其职能之一便是“掌审稽查户口章程,管理各省地方户籍,报户口统计,凡各省寺院僧道人数、教民人数,外国人入籍皆隶之。”[来源:学*科*网]——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8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6/6\n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借宣战之机,一举废除了对德奥两国的所有旧条约,不仅终止了德国在华扩张的势头,也开启了此后废约外交的先河。尽管巴黎和会不尊重中国的战胜国权益,引起了国人的公愤,但正是这公愤使与民权相关的民族主义在中国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而随着巴黎和会上被忽视的中国权益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重视,中国不仅确定收回了德国遗留下的侵华权益,并且顺势开启了持续的普遍“废约”谈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民国时期,由于中国国力与体制的问题,其战果常不如人意。于是正确的“站队”就显得尤其重要,就是在尽可能保持独立自主的情况下,付出最少的国家权益损失代价,选择站在功利上最可能的赢家、价值上最文明进步的阵营一边,使阵营的胜利成为中国的胜利。正是这样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中国成了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多少比中国发达的国家几十年梦寐以求而至今不可得的,也是迄今体现“中国站起来”的最大标志性事件。——据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顾》整理(1)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共同影响。(9分)(2)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能够深刻影响中国的原因。(6分)[来源:Zxxk.Com]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司徒雷登(JohnLeightonStuart,1876-1962),美国人。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逝于美国华盛顿。材料一“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摘自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材料二"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6/6\n——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闻、毛二人对司徒雷登的态度及分析其中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司徒雷登在中国的活动作出恰当的评价。(7分)6/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5:19 页数:6
价格:¥3 大小:157.5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