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西全州县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全州二中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测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60分,每题3分)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B.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C.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D.西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皇帝制度3.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     D.分封制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5.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1912年,塔夫脱在对国会发表最后演讲的时候,主张在外交政策中,美国应该用“美元代替子弹”,希望企业通过和平贸易发展海外市场,认为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大规模的军事介入。这体现了该时期美国的外交思想是(  )9\nA.直接抢夺,欺诈性贸易B.商品输出为主,军事侵略相结合C.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世界D.新殖民主义,以跨国公司为支柱8.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大臣办事非常认真仔细9.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 )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废丞相,权分六部C.废行省,设三司                D.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10.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宫把卷看”11.“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2.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不能世袭13.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9\n14.《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民众支持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1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卅运动     D.五四运动18.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9.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2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9\n二、材料题(40分)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①.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②.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③.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2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摘自《旧唐书》9\n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①.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③.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3.(11分)阅读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賠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項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①.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贏家”,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②.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③.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9\n2022下高一段考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C2.答案:B解析:材料中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为了巩固统治,他反对实施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故本题选B项。C、D两项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3.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宗族观念,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是宗法制,因此本题选A。4.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中国周代的宗法制所以导致的,在宗法制条件下,立长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的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的现象,故答案选择B项。5.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略战争,不属于“国内战争”,故B项错误;根据“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联系所学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出现南北分立,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活动范围在北方,也没有建立政权,没有造成南北分立,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是全国统一的政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6.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制度变革的探索,也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巨大发展,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①项是从《南京条约》开始;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变法的背景7.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表述,其大意是美国用美元代替子弹,不是美元配合子弹,这是美国门户开放主义思想的体现。所谓用美元,就是指资本输出,而不是商品输出。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以资本输出成为主的经济掠夺方式。故,正确答案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美国门户开放主义8.答案:A9\n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依据“人君不能躬览庶政……”等分析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躬览庶政”以杜绝大臣专权,因此本题选B项。A项为宋朝时分割相权的措施,C、D项不能体现材料之意。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度。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表明“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该制度应该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而“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正是对科举制的描写,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盛行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故排除;B项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故排除;C项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排除。11.答案:A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12.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而郡县制下地方官吏被中央和皇帝牢牢控制,有利于集权。13.答案:A解析:从中日双方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释可以看出,对待同一事件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会影响其对事件的解释和判断。14.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平静地观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来看,普通民众对战争茫然、冷漠。答案为B。其他三项说法皆有误。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客观上……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西方侵略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进步具有客观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对西方侵略要理性对待,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故A项不正确;材料中的“侵略”不止是“鸦片战争”,故C项不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反侵略者”是“落后者”,但作者强调的是西方侵略的客观进步作用,而不是如何看待中西社会差距,故D项不正确。16.答案:C9\n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明确讲过,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这是一种定性的表述,没有其他的历史事件能够代替,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17.答案:D解析:从材料“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可以看出这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重大事件,由此引起了五四运动。故选D。ABC项错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卅运动均和山东青岛问题并未直接的关系。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周朝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不是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以血缘为纽带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故D项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由皇帝任免官吏,属于官僚政治。1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具备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最早是临时派出机构,后逐渐演变为正式的地方政府,但还保留着一些临时性机构的特征,故B,C两项错误;行省下辖路、府、州、县,与郡县地位不同,故D项错误。20.答案:D解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故C项错误。A项应该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故选D。点评:明太祖废丞相,沿袭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掌握了票拟的权力,但是并不能影响皇帝的决策大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二、材料题(40分)21.(13分)答案:①.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7分)②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③.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分)9\n22.(16分)答案:①.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②.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2分)措施:军事:收精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2分)行政:削实权,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2分)财政:制钱谷,地方赋税一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2分)③.举措: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2分)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2分)23.(11分)答案:①.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2分)②.估计: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1分)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1分)。③.状态: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2分)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2分)解析:1.本题学生需要从甲午战争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这一角度去思考。对于中国而言,可从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这一角度去思考。而关于日本方面,需要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加以归纳。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它没有把战争赔款转化成工业资本,反而刺激了其侵略野心,最终战败。2.日本的估计,学生读懂材料即可写出答案,即日本认为中国由于武器不如日本,必将战败。而关于表现,政治方面,可从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这方面去回答。在军事方面,可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来回答,也可列举具体战役,如平型关大捷的胜利。3.关于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前的状态,学生只要写出日本跟随美国敌视新政权即可。而关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学生可从中国、日本双方去思考。对于中国而言,有利于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从而使更多国家开始纷纷同中国建交。此外,还可从中日日后发展而言,简单谈论其意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3:25 页数:9
价格:¥3 大小:51.6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