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一历史期中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共50分)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2.明太祖朱元璋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这主要是因为()。A.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B.朝内大臣腐败无能C.内阁官员地位较低                     D.相权妨碍皇权行使3.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这一现象说明()。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           B.内阁的权力已完全合法化C.内阁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           D.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提高4.清朝一位军机大臣曾写诗比喻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协同皇帝共治国事                     B.秉承皇帝旨意办事C.负责贯彻皇帝政令                     D.监督官员规范执政5.从明代内阁制的创立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政治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根本C.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6.汉武帝时,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根本目的是()。A.监察地方政治状况                    B.举荐地方优秀人才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察访民间百姓疾苦7.英国曾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孙中山也曾经十分肯定科举制度,共同原因是科举制()。-17-\nA.以儒学经义作为考试内容        B.便于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8.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当时,“中书门下”属于()。A.枢密院长官驻地                 B.三司的行政衙门C.宰相的办公机构                 D.独立的监察机构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0.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11.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17-\n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12.《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秦朝皇印为玉玺                    B.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C.玉玺为皇帝独用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3.秦始皇统治时期,王绾、李斯曾经先后担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为相期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B.分管中央重要部门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                     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5.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是()。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6.《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秦汉是如何践行的A.实行科举制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察举制D.建立监察制度17.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军机处18.“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这里的“三元”指A.秀才、举人、进士 B.状元、榜眼、探花 C.解元、会元、状元 D.乡试、会试、殿试19.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17-\n20.我国是一个重视制度创新的国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于这三种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地方长官都通过任命产生 D.都曾为统治者的持久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21.某历史档案记载:“根据地的法令……以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抗日救亡运动的渐趋兴起        B.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C.各民主党派一致团结抗战        D.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22.下图是一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它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日本悍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B.国民党对日军实行不抵抗政策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蒋介石坚持发动“剿共”内战23.“(蒋)介石先生……领导全国各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这封信的直接背景应当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军C.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D.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最终形成24.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报道说:“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这里所说的战役()。A.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C.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D.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25.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这可以说明当时()。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17-\n26.义和团运动的一份揭帖提出:“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说明义和团运动()。A.协同清军抗敌                   B.崇尚宗教迷信C.排斥先进文明                   D.反对列强侵略27.1900年6月,《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从而形成“南北判若两家”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A.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       B.慈禧太后正式对外宣战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D.南方开始出现分裂倾向28.《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应允许各国“留兵驻守”廊坊、山海关等地,“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这一规定的严重危害是()。A.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清政府受到外国军队控制C.直接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    D.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完毕29.下图是我国画家张光宇在七七事变后所作的漫画《“七七”与“切切”》,图中的两人都是日本人。下列对这幅漫画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③表明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④日本军人对侵华战争感到悲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0.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过的一则材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当是()。A.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                 B.国民党爱国将领要求抗日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D.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17-\n31.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宗棠率领清军成功收复新疆,其主要原因不包括()。A.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B.各族人民大力支持C.清军将士英勇战斗            D.英俄之间矛盾激烈32.康有为曾经用“海东龙泣舰沉波”的诗句描述黄海海战,这主要是因为()。A.日舰率先偷袭清军            B.清军将士不战而降C.爱国官兵誓死抵抗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依据之一是()。A.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进程    B.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C.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    D.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4.近代前期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35.“门户开放”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其他列强的赞同,主要是因为美国()。A.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     B.拥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C.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     D.消弭了中国人民的反抗36.《南京条约》使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A.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B.中国关税税率由英国决定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D.中国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37.19世纪50年代,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曾经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列强在中国取得了()A.居住及租地权        B.传教士传教权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38.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17-\n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9.近代西方列强曾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其先后顺序是()。①军舰有权“巡查贸易”②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③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②①40.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1.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这里“特殊的旗帜”是指()。A.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       D.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42.“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一材料反映了()。A.中国革命必须以城市为中心           B.党内对革命道路存在着分歧C.中国革命仍然处于高潮阶段           D.中共没有找到正确革命道路43.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A.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B.两万五千里长征C.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千里跃进大别山-17-\n44.下图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东北解放军入关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4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6.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门销烟,铭刻这一历史事件的最大功效在于(  ) A.销烟这件事我们不会忘记          B.林则徐领导的反英斗争永载史册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精神世代相传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47.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   ①《长征》    ②《八月一日》    ③《战略决战》     ④《渡江战役》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48.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其“推动”主要体现在(   )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②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传播 ③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   ④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A.①③          B.②③    C.④    D.①③④49.电视连续剧《红日》根据吴强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反映1947年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华东野战军在苏北和山东解放区与国民党74师展开一场殊死搏杀,在山东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终于攻下了孟良崮,消灭了74师。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的(  )A.国民党全面进攻时期                B.中共战略反攻时期C.国民党重点进攻时期                D.国共战略决战时期50-17-\n.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世界反法西斯力最互相支援和配合二、材料解析题(50分)51.(17分)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制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材料三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并评价这种制度。-17-\n52.(15分)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请完成:(1)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2)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53.(18分)识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妇女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禁止娼妓;后宫妃嫔也设立职务。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士兵,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材料二下图是中华民国纪念明信片-17-\n材料三红色革命根据地形势图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蕴涵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其影响如何?(4)综合上述材料和有关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重要的认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明太祖主张“人君”“躬览庶政”,以避免“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说明他主张进一步加强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2.答案:A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职务,规定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从而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皇帝辛劳没有直接关系,C、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3.答案:D解析:内阁负责敕、诏、册、表等的拟制,说明六部的部分职权转归内阁,是内阁权势和地位提高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明代内阁制的相关史实不符。-17-\n4.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依样葫芦画不难”等信息,说明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从而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是军机处的职责。5.答案:C解析:明代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创设,强化了皇帝对军国大事的控制,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为根本目的,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军机处没有关系。6.答案:C解析:汉武帝设置刺史是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从而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属于直接目的,B项与“察举制”直接相关。7.答案:D解析:本题应从科举制积极合理的方面去考虑。A、B两项明显不符,C项不是英国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的主要原因。我国古代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合理性,故D项符合题意。8.答案:C解析: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行政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宋代“中书门下”的职能不符。9.答案:D解析:唐宋两代谏官在选拔途径与评议对象上的变化,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加强的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能全面体现题干材料中的信息。10.答案:A解析:由“江浙行省”等信息可判断图①最早出现在元朝时期,由“河南道”等信息可判断图②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由“宋”“鲁”等信息可判断图③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由“庐江郡”等信息可判断图④最早出现在秦朝时期。11.答案:C解析: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12.答案:D解析:“天子独以印称玺……群臣莫敢用”等信息,说明皇帝因权力至高无上而天下独尊,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历史现象的范畴,B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17-\n13.答案:A解析:秦朝时期,丞相主要有左右两员,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九卿”的职责,C项属于太尉的职责,D项属于御史大夫的职责。14.答案:C解析:材料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15.答案:A解析:秦始皇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最主要标志,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16.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君主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选D项。17.答案:D解析: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都察院负责监察事务;御史台为元朝最高监察机关;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央机构,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不具有监察职能,故选D项。18.答案:C解析:“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19.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中“惊人地大公无私”等信息,可知材料的观点重在强调科举制的公平性,故选A项。20.答案:D解析:A项只符合分封制;B、C两项只符合郡县制、行省制,D项是三者的共同点。21.答案:B解析: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抗战,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以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等信息无关。22.答案:C解析:图片中“扫荡倭寇”、蒋介石画像等信息,说明人们踊跃参军的主要目的是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抗日,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图中的“蒋介石画像”等信息不符。-17-\n23.答案:B解析:“民国二十七年”是指1938年,“民族革命战争”是指抗日战争,进而结合国民政府的抗日活动,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民国二十七年”等信息。24.答案:C解析:“整个华北地区”“一百团人”等信息,说明该战役是抗战相持阶段的百团大战,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百团大战的时间阶段不符,B项属于平型关战役的意义。2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抗日战争中,始终存在两条抗战路线——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整个抗日战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以后。所以,①③错误,可以排除。26.答案:D解析:“还我江山还我权”“不杀洋人誓不完”等信息,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以反帝爱国为目标,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其基本内涵不符。27.答案:C解析: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京津一带发动侵华战争,促使东南地区形成“中外互保”局面,故C项符合题意。28.答案:B解析: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使清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武装监督之下,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以保京师至海通断绝之处”等信息不符。29.答案:A解析:①可从图中日本军人剖腹自杀和“切切”文字中直接反映出来,②可结合图片内容和文字的深层含义进行概括,故A项符合题意;③无从体现,④与日本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不符,故排除B、C、D三项。30.答案:A解析:图中“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说明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放弃了不抵抗政策,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图中“我政府发表声明书”等信息不符。31.答案:D解析:英俄两国在侵华问题上固然存在矛盾,但与左宗棠收复新疆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主观原因,B项属于客观原因。-17-\n32.答案:C解析:“海东龙泣舰沉波”概括了邓世昌等将士以死报国的悲壮事迹,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干诗句的含义不符,D项是威海卫战役的结果。33.答案:D解析:《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都是鸦片战争的影响,B项属于中法战争的影响。3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倭”是中国人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盟约书》反映的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后,台湾人民掀起的反割台斗争。35.答案:A解析:“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赞同,故A项符合题意;C项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前提,B项是“门户开放”政策说明的问题,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36.答案:D解析:《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英协定关税的目的之一,B、C两项不符合《南京条约》的内容。37.答案:C解析: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庇护在华外国人的主要依据是领事裁判权,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属于近代列强在华攫取的特权,但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38.答案:C解析:由“威海卫”“平壤”等地点,可判断战事与中日两国相关,故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涉及的作战区域局限于中国境内,故排除A、B、D三项。39.答案:A解析:①出现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②开始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③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之一,④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之一。40.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开放了重庆、苏州、杭州以及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17-\n41.答案:A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它与国民党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不同之处,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属于1923年国共两党的相同点。42.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观点强调城市工作,反对“工农武装割据”,是党内关于革命道路存在分歧的反映,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43.答案:B解析: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标志着红军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故B项符合题意。44.答案:C解析:东北解放军参加的战役主要有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参加辽沈战役不需要“入关”,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45.答案:C解析:《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1949年4月,主要描写的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发生于战略决战之后。所以A、B两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项错误。46-50BABCC二、材料解析题51.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选拔官员,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中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3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3分)(2)元朝的行省制度。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宣政院。(5分)(3)特点: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2分)评价: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但容易出现三司互相抵牾之弊。(言之成理即可)(4分)52.答案:-17-\n(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②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③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7分)(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4分)(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4分)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中“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等信息,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战争准备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反应,可依据材料中“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等信息进行归纳;第(3)问可依据所学知识,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等角度思考。53.答案:(1)进步性: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实现男女平等。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方案违背社会发展潮流;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4分)(2)中华民国成立,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清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政体。(3分)(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2分)直接影响:使中国革命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提供了条件。深远影响: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创建新中国奠定了基础。(6分)(4)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3分)(其他言之有理,同样正确)解析:第(1)问中的“进步性”可依据材料一中“天下人同耕”等信息进行归纳,“局限性”需要结合材料一中“贵贱宜分上下”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可依据材料二中“皇帝辞政上谕”等信息,从“废旧立新”的角度说明;第(3)问中的“道路”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影响”需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概括;第(4)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6:51 页数:17
价格:¥3 大小:294.7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