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2022年上学期洛阳市孟津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南省2022年上学期洛阳市孟津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D.皇权色彩2.《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营丘。”这段文字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3.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4.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6.“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7/7\n7.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8.从下面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可得出的结论是A.“家天下”的宗法观念消失B.封建土地兼并现象受到遏制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工具9.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10.光明网《分权VS集权》一文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某制度是中央集权,形成的是由皇帝垂直型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而另一制度则是分权,中央犹在,但地方自治,政治权力不是一根线,而是多根线。材料涉及的制度应该是A.分封制度VS世袭制B.宗法制VS科举制C.郡县制VS分封制D.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11.“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这段话(  )A.肯定了分封制的积极作用B.明确反对郡县制C.否定了部分人的错误看法D.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1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7/7\n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3.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14.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地方地方地方地方地方年代年代年代年代ABCD15.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16.电视剧《宰相主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理由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丞相制度早在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17.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C.皇权不断加强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7/7\n18.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19.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B.其弊端日益突出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20.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21.右图所示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A.三省六部制  B.三公九卿制C.行省制    D.内阁制2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A.丞相B.殿阁大学士C.尚书令D.军机大臣23.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7/7\n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24.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  )A.尚书省B.门下省C.内阁D.军机处25.清朝皇权日益强化。其主要表现是A.设立三省六部B.废除丞相C.设立军机处D.设立内阁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8分,26题12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候之制……——《王国维遗书》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在中央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权力体系。材料三图1唐朝中央机构图2明朝中央机构图3清朝军机处内景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据材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2)根据材料二列举新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7/7\n(3)材料三中的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6分)(4)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秦始皇建立的帝国结构又渐渐恢复,只是没有原先的恐惧和压迫。因之,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材料2: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的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1,汉朝在初期是如何管理地方的?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最终是采取什么措施“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该措施又有何作用?(8分)(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元朝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将“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的?该措施有何影响?(8分)(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璀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普圣王荣贤,举善而教。…诚以闯伍之路,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璀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7/7\n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略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已,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4分)(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8分)。7/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5:22 页数:7
价格:¥3 大小:305.1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