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湖北剩州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9
2
/9
剩余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荆州中学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变法通议》2.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C.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历史帷幕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3.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的曾纪泽认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他还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A.禁烟运动与创办军事工业B.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C.“体用之争”与新文化运动D.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4.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5.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C.“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D.“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6.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倡导“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二者的区别是()①前者重在科学技术,后者重在科学精神、方法②前者属于制度层面,后者深入到文化层面③前者用于反侵略,后者推动思想解放④前者的思想来源于西方,后者的思想源于传统文化A.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7.“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制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8.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6\n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9.“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属于()A.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C.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D.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10.1905年,粱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A.进一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B.是传统“华夷”观念的延续C.适应了当时“排满”的反清革命D.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11.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12.《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13.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14.“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15.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到:“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理念()A.直接否定了尊孔复古的思潮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16.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这是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任重道远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17.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6\n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18.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l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19.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下午看《概要》。”1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2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D.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21.“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22.“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对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A.军事准备不足B.政治经验短缺C.思想理论肤浅D.经济基础薄弱2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到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实践民主共和D.反对专制统治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n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才,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材料二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6请回答:——《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6\n(1)据材料一,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4分)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派别?(2分)(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1分)这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8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朝“百日维新”和“新政”比较“百日维新”清末“新政”甲午战后,列强纷至沓来,光绪痛感国事危艰,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画上了黑色休止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设立制度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机构,裁撤冗员,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机构,编制预算决算。裁汰旧军队,训练新式海陆军。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派人出国留学。建立法律制度等。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恐民心丧失,统治难以为继,于1901年1月,颁布上谕,实行改革。五大臣出洋、仿行立宪、皇族内阁接踵而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新政终究“花开不复久”,走到了尽头。“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整顿吏治。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厂,承认私人财产合法。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改革军制。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堂,提倡出国留学,颁行癸卯学制。编纂新法典,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效西方建立司法制度。从材料中提取“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1861-1895年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其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这段时期,从英美国家翻译来的著作占全部的85%。1895年后,对西方作品的翻译不仅局限于军事和技术方面,还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1902-1904年的全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6\n科学占105%,哲学和文学占113%,其中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6请回答:——徐中约《中国近代史》6\n(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中国和西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指出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著外国作品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5分)(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哪些因素会推动中外文化交流。(4分)\n荆州中学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5BCBDA6-10BDCCD11-15ABBDC16-20CDDCA21-24BDCB二、材料题25.(25分)(1)刘锡鸿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是“本”;刘锡鸿主张整饬纲常伦理,郭嵩焘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4分)立场:刘锡鸿代表地主阶级顽固派;郭嵩焘代表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2分)(2)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斗争策略的需要。(6分)(3)题目:《庶民的胜利》。(1分)变化: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4)各阶层参与探索,具有广泛性;始终以求救亡为主题,具有爱国性;主张学习西方,推动进代化,具有进步性;前后相继,具有阶段性;不断探索,具有连续性。(任答四点即可(8分)26.(12分)【答案】示例论题1: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都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阐述:甲午战后,列强对华加大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采取了降俸、增加商税的措施,但官员将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阶级矛盾激化。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烧伤抢掠,罪恶累累,民族矛盾激化;《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巨额赔款加大对人民的剥削,人民反清情绪高涨。总结:统治危机带来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化。论题2:清末新政是百日维新的继承与发展(镇压戊戌变法的慈禧太后成为戊戌变法遗嘱的执行者)。阐述:清末被迫推行的“新政”,其改革举措远比“百日维新”范围广泛、更有力度;在政治制度层面,从“改官制”扩展到“预备立宪”;在经济制度层面,从奖励农工商业,扩展到试图确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财产权制度;在军事制度层面,从编练新式陆军,扩展到确立近代军制;在文教制度层面,从设立学堂,改革科举,扩展到废除科举,建立近代学制;在司法制度方面,从建立法律制度,扩展到建立近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总结:清末新政是戊戌变法的具体化和实践,符合社会需要和历史潮流的举措,必将被历史继承。论题3:百日维新与清末新政均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阐述:政治上,两者都是想与世界接轨,试图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两者都在政府层面允许乃至奖励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上,两者都主张建立新军;文教上,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步入西方资本主义教育轨道;司法上,两者都主张建立法律制度,尝试建立法制化国家。总结:国家体制的近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和时代发展方向。论题4:清末新政比百日维新影响更为深远。阐述:百日维新仅推行了103天,除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外,其他措施尽被废除,加之办法措施过多、过急,地方保守势力的阻挠,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有限。清末新政历时10年之久,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结: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统治集团的大力推动和足够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其他答案,符合逻辑和史实,亦可。)\n27.(15分)(1)中国的态度: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学习西方,但总体上满足于现有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1分)影响:失去了近代化的机会(2分)西方的态度:欣赏中国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1分);影响:推动了欧洲的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2分)(2)变化趋势:翻译作品的来源地由以欧美为主到以日本为主;由重视自然科学到重视社会科学。(2分)原因:学习西方,救亡图存;对西方的了解日益全面、深入;甲午战败对中国的刺激。(3分)(3)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思想的开放;对外开放等(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剩州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2022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高二英语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2022届高三英语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剩州中学高二数学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文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2:18
页数:9
价格:¥3
大小:97.9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