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剩州市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荆州市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6.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7-10-\n.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8.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啧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9.1901年梁启超在新闻报刊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会,其翻译与通事之人,身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会之人士,咸欣而慕之。昔之想科第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焉。”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科第出身人士不再被重视B.庚子事变后,民族自信心丧失,媚外己成为社会风气C.晚清以来,提倡和传播西学已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D.戊戌变法废除了科举制度,士大夫改习西学以为进身之阶10.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11.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昵?”陈独秀意在: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10-\n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1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A.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C.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13.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B.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C.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D.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14.“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这段话出自:A.《论十大关系》B.《论联合政府》C.《新民主主义论》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5.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10-\n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16.毛泽东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一主张:A.体现了“双百”方针B.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C.不利于文艺繁荣D.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17.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这表明导弹研制: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18.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22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19.“全民所有制企业,正转换经营机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也在迅速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正在加速构建。”这是某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国庆社论,这篇社论的背景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邓小平南方谈话D.中国加入世贸20.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10-\nD.正确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21.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22.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右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A.《拾穗者》B.《格尔尼卡》C.《日出·印象》D.《自由引导人民》23.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等等。”下列属于这一流派的代表作是:A.《巴黎圣母院》B.《老人与海》C.《人间喜剧》D.《百年孤独》24.“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这种强调主观感受的潮流被称为: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25.考古学家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对于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传说的史料价值与历史文献相当B.历史传说是了解远古历史的唯一途径C.历史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真实的历史D.历史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非常重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4分,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n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2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乙认为:中国擅长并优越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材料二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上卷:“西学”诸书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10-\n中卷:“西政”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下卷:杂类之书游记、报章、格致——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1)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2)结合丙的看法简要评价“西学中源说”(2分)(3)据材料二,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2分)。“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按照马克思的描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及综合资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要求建议明确,论述时史论结合。29.(14分)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观念。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中国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序号名称颁行时间基本内容(摘要整理)材料1《奏定中学堂章程》1903年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外国史当“示以今日西方东侵危局”,“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材料2《中学校课程标准》1913年侧重“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重要事迹”。-10-\n材料3《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苏联是人类解放道路上的灯塔”。“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侵略的中心”。材料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22年“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1)根据材料1,概括当时国史教学的核心宗旨。归纳当时外国史教学中注重培养什么意识,结合背景说明当时强调培养这种意识的主要原因。(4分)(2)材料2特别注重对“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的学习,其教育意义何在?结合史实分析这种教育对历史发展的潜在影响。(4分)(3)材料3与材料4在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上有何差异?结合中国当时的外部环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10-\n2022—2022学年上学期2022级第五次双周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选项DCDCCBABCADC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项DCBDCCCBBCBD二非选择题:26、答案要点:12分(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4分)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4分,一点一分)(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2分)27、答案要点:14分(1)甲:反对学习西学。乙:主张学习西学技术。丙:不仅主张不仅学西方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6分)(2)评价:为向西方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次。(4分)(3)积极影响:促进丁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4分)28、答案要点:12分建议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多种多有制经济并存。(2分)理由:(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4分)-10-\n建议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2分)理由:(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市场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压制了企业的活力,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中国在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4分)(以苏俄新经济政策为例说明也可以。)评卷建议:其它建议言之成理者,均可得分。如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每一个建议观点2分,理由4分,共12分。论述理由时要求史论结合,仅罗列史实而没有理论概括最多只能得2分。29、答案要点:14分(1)宗旨:强调忠君尚贤。(1分)意识:民族危机与自强意识。(1分)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或答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2分)(2)意义:培养学生民主共和的价值观,促进青年一代思想解放。(2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反对专制、维护民主的进步运动。如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2分)(3)差异:材料3强调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抗,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2分)材料4强调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与文明交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世界意识。(2分)原因:1956年,世界处于两极格局对峙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22年,两极格局已经解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2分)-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2:17 页数:10
价格:¥3 大小:299.7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