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1.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南向北房   B.东厢房     C.西厢房    D.北向南房2.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3.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4.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7\n5.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A.包罗之广、涵盖之细             B.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           D.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6.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对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7.图3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  )A.否定巴黎公社                                        B.确立共和政体C.阻止保皇派复辟                                    D.建立君主立宪制8.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9.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10.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11.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7\n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C.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D.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12.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时间(俄历)机构(政府)3月2日第一届临时政府5月6日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7月24日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9月25日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A.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B.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C.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D.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13.富兰克林·罗斯福说,二战将“结束多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它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历史发展表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二战后的时代主题B.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突C.两极格局维持了世界短暂的和平D.二战后恐怖主义盛行,威胁世界和平14.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以上数据说明(  )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15.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16.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1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这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7\n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宣告确立C.国家根本大法和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宪政基础奠定18.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建国初期“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它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外交方针B.它使我国丧失了同苏联的平等关系C.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D.它使我国断绝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19.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20.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晚明时期,即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中国贸易顺差。对这一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欧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地区B.贸易结果是贸易各方生产水平、经济实力的体现C.刺激了中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太湖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D.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21.唐朝颁布的《关市令》规定:“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这说明唐朝(  )A.商品经济活跃                              B.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C.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涉及经济领域22.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2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24.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标志 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  东印度公司发行的铜币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7\n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第II卷(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8分)(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10分)(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8分)26.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6分)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概括说明这一观点。(4分)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7\n   国 家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4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选题(48分)选项123456789101112答案ABCDDCCACDCC选项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ABADCBABDBC二、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52分)25题:(1)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4分,每点2分,错别字不给分)7\n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国情、历史传统(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立宪政的途径不同;资产阶级力量强弱不同;思想启蒙的程度不一。(任答2点,4分)(2)尝试: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兴起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已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01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结果成立皇族内阁,证明是场骗局;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兴起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郑权被袁世凯所窃取。(任答2点,给6分,事件、目的、结果各1分)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任答2点,给4分)(3)文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4分,每点2分)认识:宪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思想启蒙师宪政的先导;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任答2点,给4分)26题:(1)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2)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2分)西方城市自制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商业影响较大;(2分)(3)现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且与西方差距较大;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4分)27题:【答案】示例一:信息: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2分)说明:“二战”中纳粹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使其处在“冷战”最前沿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开始发生巨变。进入90年代,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4分)示例二:信息:欧洲由分裂对峙到形成一体化。(2分)说明:“二战”后,两大阵营进行冷战,使欧洲处于分裂对峙状态。西欧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开始了经济一体化进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扫除了欧洲进一步联合的外部障碍。为适应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发展等趋势,欧洲的联合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4分)示例三:信息: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说明:“二战”后,以美苏分别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上全面对抗,形成两极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后,欧盟、日本、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示例四:信息:世界经济格局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并存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2分)说明:“二战”后,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并存。战后随着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崛起,中国改革开放,新兴国家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实行,使世界市场再次趋向统一。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4分)示例五:信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由对峙到一家独大。(2分)说明:“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分别形成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长期处于冷战对峙局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华约解散,北约扩大。冷战对峙局面就此结束。(4分)(以上示例任选二项即可)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2:08 页数:7
价格:¥3 大小:1.06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