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惠南中学2022年秋季期中考试卷高三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022.11.1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把所选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2.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3.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A.田庄经济产生B.大量自耕农出现C.土地兼并加剧D.有效保护非耕地4.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间。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C.凸显舒儒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5.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9\n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6.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7.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的整体位置向南  移动约二百到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B.长城沿线居民向中原地区陆续迁移   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日益削弱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8.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领频繁C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9.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10.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这一绘画体系的作品()A.体现了寄情山水的避世思想B.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C.拘泥于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D.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11.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这表明清政府()A.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12.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9\n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B.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13. 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   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B.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14.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15.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将来)政权主要的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B.更多的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C.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D.部分国民党人继续弘扬新三民主义16.下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份比例的情况,这一变化说明了()图1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图2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中国革命性质的重大改变C.中共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D.建立新型民主政权的尝试9\n17.抗战前期,国民政府不遗余力地宣扬世界和平不可分割、日本侵略将危及整个人类的思想。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A.促使各国关注中日战争B.警示世界大战可能爆发C.宣传日本威胁世界和平D.争取各国对华进行帮助18.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一所特殊学校——日本工农学校。从1940年至1945   年,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这表明()   A.根据地的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B.侵华日军厌战情绪滋长蔓C.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   D.正义战争必将获得广泛支持19.与其他官职以抽签方式产生不同,雅典城邦掌握兵权的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可以连选连任,并不给薪水。伯利克里就是连续担任了15年首席将军。这种现象表明当时的雅典()A.注重完善统治手段  B.平民缺乏政治权利C.民主政治深人人心  D.贵族垄断国家政权20..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21.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B.君主的权力有增强的趋势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D.议会被君主的权力所控制22.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祛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分权制衡B.联邦体制C.人人平等D.宪法至上9\n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制,从共和国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它产生了50届政府,平均每年一届。一战之后,政府更迭速度加快,内阁平均寿命为6个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不能有效制衡议会B.两党制度下竞争激烈C.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D.总统拥有的权力过大24.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B.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C.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9\n——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10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10分)9\n(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10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9\n惠南中学2022年秋季期中考试卷高三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CCBB6~10DACAB11~15AACAD16~20ADCAC21~24BBAB二.非选择题25.(20分)(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6分,每点2分)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4分,每点2分,每点1分,)(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4分,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6分,每点2分)26.(20分)(1)特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导;得到广泛支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规模不断扩大。(4分,每点1分)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4分)清未,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众对清政府抱有幻想;预备立宪的开展。(4分,答对2点即可)(2)原因: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同盟组织成立的推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执政党的赞成。(4分,每点1分,)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绝大多数群众对参与请愿热情不高;清廷的镇压。(4分,每点1分)27.(12分)【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9\n【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评分说明:论题3分,(只写论题,没有论述,不给分;没有紧扣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论题,不给分),论述6分(必须史论结合;没有论题,有论述,不给分);结论围绕论题、论述进行提升,才可得3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7:01 页数:9
价格:¥3 大小:43.0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