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省莆田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1.商鞅一人多姓。据史料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代、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可能。商鞅由于在秦国的变法的功劳,被分封于商地。故答案选D。其它三项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姓氏的来源【名师点睛】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18-\n(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11)以谥号为氏。(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2.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这反映出   ()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来巩固统治,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故A排除。材料反映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源于神权,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3.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时,中央设三公,还没有中书和六部,故A项错误;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中的“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不符,故B项错误;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材料中“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说明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故C项正确;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18-\n【名师点睛】丞相与内阁的区别: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中央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4.战国时期,南北发展差距拉大,造成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政局相对稳定B.北方自然条件更优越C.北方铁器的大力推广D.北方劳动力资源丰富【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铁器农具得到推广,黄河流域的经济得以大规模发展,C正确;此时正处于战国七雄争霸时期,A错误;自然条件北方并不比南方优越,B错误;劳动力资源也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备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答案】C-18-\n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宋的土地政策6.“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这主要说明了唐朝A.长安商品经济繁荣B.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C.严格管理城市商业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答案】C【解析】“市署”管理市场的官员,“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说明此时市场官员对于城市的商业进行严格管理,C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无从体现,A错误;特殊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假冒伪劣商品材料没有说明,D错误。7.《明太祖实录》记载:“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清朝前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规定A.旨在保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使中外交往完全断绝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直接造成经济的衰落【答案】C【解析】材料中论述的经济措施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该措施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正确;该措施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A错误;B中完全断绝说法错误,保留广州一地同外国贸易,B错误;D中直接说法绝对。8.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   )A.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B.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C.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答案】B【解析】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排除A;根据题干材料“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可以看出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C;“唯一”一词表述太绝对,排除D。-18-\n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B排除。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0.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A.监察机构庞大臃肿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材料指出“大事奏裁,小事主断”、“知府亦陷膝泥中”,体现出明朝的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员职位较低,但是权力非常重要。材料的论述重点是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排除A;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官员进行监督,排除B;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C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D。11.《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答案】A-18-\n【解析】试题分析:《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但在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即出现买卖的证据,这就丰富了井田制的视角,故A项正确;新出土的证据不能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只能是对井田制的补充,故B项错误;材料与铁犁牛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分封制无关,故D项错误。12.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结论的是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近代的前夜”这一要求,A项说的是出现了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项说的是分工精细;B项说的是租佃关系;D项说的是商品经济繁荣。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名师点睛】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众多农民改行,不再从事传统农业”。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B项“改变了”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CD两项明显没有依据,直接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状况及其影响14.-18-\n《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答案】C【解析】分封制是两周时期中央管理地方的一种制度,但会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材料中“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就直白地表现了诸侯代表楚庄对周天子权威的挑衅,说明了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故C项正确;AB都是当时社会的现象而非社会本质,反映的是社会本质而非现象,D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与题目中时间不符。15.“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                              ()A.依然实行分封制B.摈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D.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答案】C【解析】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作为宗法制重要标志的嫡长子继承制依然沿用,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秦朝主要以法家思想治国,法家思想也属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一,且秦朝只是“焚书”,没有“罢黜百家”,所以不能说摒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为后世沿用,故C项正确。门阀士族形成于东汉时期,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6.“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 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休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   ( )A.元代行省划分的依据是是否山川便利B.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答案】C-18-\n【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从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疆界与传统的以山川河流为界的划分不同,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样就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有利地理条件,从而有利于中央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应选B。A项错在“便利”,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行省制度。17.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风力水车【答案】B【解析】翻车是一种脚踏或手摇的灌溉工具,从材料中的“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来看,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翻车,故答案为B项。耧车是播种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排除A项;筒车是以水流作动力、风力水车是以风力为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以人力为动力,排除C、D项。18.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C.国家授田D.土地私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制度的理解。根源一般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东汉时期是土地私有。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19.-18-\n苏州盛泽镇上机坊中的机工、曳花(在提花织机的高架上“提花”的工人)多达几千人。乾隆《盛泽志》称:“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曳花者约数千人,汇集东庙升明桥,赌唱山歌,编成新调,喧阗达旦。”材料中的“机坊”属于A.民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D【解析】根据“四乡佣织多人”可知机坊中使用的机工和曳花是雇佣工人,所以机坊属于工场手工业。20.下表最能体现时期春秋战国唐宋元明中叶后发展出现逐渐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B.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D.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经济形态,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关系,可知该经济形态是民营手工业,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项,官营手工业在明清逐渐走向衰落,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产生,排除C项;D项错误,与题意不符。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21.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史料史论A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政府杜绝与外国往来B(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资本主义萌芽在清前期已经出现C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民营手工业在明中期占主导地位D-18-\n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A.AB.BC.CD.D【答案】B【解析】“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属于雇佣关系,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关系,B正确;A中杜绝说法不符合闭关锁国内容;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错误;D中史料说明是徽商扩大投资,有利于生产扩大,史论不正确。点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大特点是雇佣关系,机户:古代专门从事手工、丝棉织业的从业户。又称机坊、机家或机房。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22.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是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内容只是宋代的内容,与唐代无关,所以不是最合适的书名。C项内容只是唐代的内容,不符合宋代,所以排除C项。D项也是只是宋代的内容,故答案选择A项。唐代时期市坊是分界的,而到了宋代市坊的界限不复存在。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发展·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3.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故B项正确,C项包含在B项之中;理学出现于宋朝,故A项排除;明清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故D项错误。-18-\n24.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存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仅北方地区,D项错误;秦代“驰道”主要北方地区,南方更多的是“五尺道”、“栈道”等,B项错误;若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那必须是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及以后,A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北方地区开发程度更高,故郡、县的设置更多、更密,即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5.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存在一个重要现象,即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一些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甚至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如东汉的尚书台、魏晋时期的中书省和门下省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促成权力转移B.君主权力开始受到挑战C.国家行政机构逐步成熟D.国家权力中心不断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一些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甚至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促成权力转移,权力服务于皇权。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26.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作者强调的是()A.专制主义的来源B.中央集权的特点C.政府重视水利兴修D.小农经济的缺陷【答案】A【解析】-18-\n“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说明权力最终集中于皇帝,体现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与政府重视水利工程无关,故C项错误;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小农经济的缺陷无关,故D项错误。27.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有利于A.提高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宰相制度走向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能够提高决策的周密程度,减少决策的失误率,选A。三省六部制度的目的不是在丰富官吏选拔手段,打破世家的特权垄断的也不是三省六部制度,推动宰相制度走向解体是在后来的明朝时期,B.C.D是均不能选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28.从晚商墓葬挖掘来看,大小墓葬中普遍葬酒器,这一史实反映了A.商朝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B.商朝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商朝奴隶制度趋于瓦解D.商朝人用饮酒仪式祭祖【答案】A【解析】酿酒需要粮食,“大小墓葬中普遍葬酒器”说明农业生产比较发达,A正确;B中普遍提高显然不符合事实;奴隶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C错误;商朝饮酒属于生活一部分,不是用饮酒仪式祭祖,D错误。29.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城市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B.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导致古代城市难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C.中国古代实行抑商政策,明清又实行锁国政策D.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答案】B-18-\n【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信息:“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导致古代城市难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故B项正确;A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地区,C讲的是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赛跑”的原因,D是古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30.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官府对工匠人身自由的控制问题,政府为了对私营手工业发展加以控制,而对“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说明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意识增强,所以答案选择B项。AC两项是无关项,D项在材料中无关体现,所以答案选择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许绰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8-\n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及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答案】(1)变化趋势: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选官制度方面世卿世禄制逐步被军功爵制取代,之后又出现察举制;君主制度方面国君被皇帝取代,确立了皇帝制度。影响:为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3)原因:秦代大一统后国家幅员辽阔且人口分散;推行郡县制,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皇帝公选无法推行;中国民众对世袭元首的认可。深远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极权主义根深蒂固。【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趋势”抓住“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从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和君主制度等方面归纳概括;影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角度概括。(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等归纳作答。(3)“原因”抓住“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即“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皇帝公选无法推行”“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归纳即可;“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影响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秦汉政治状况;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皇帝不能公选的原因-18-\n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抑商政策;城市人口增长;物资需求压力增大(3)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解析】(1)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依据材料一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和“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的信息进行归纳即可;依据材料一中“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的信息可归纳出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18-\n(2)从“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放宽以及商业的发展是促使坊和市之间界限被打破的主要原因;从“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增长以及物资需求压力增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3)从材料看,清政府采取的措施体现出的是一种“重农抑商”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保护了农耕文明的发展,但是对资本主义萌芽来说是一种限制,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33.儒家学说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材料一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较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讷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2)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儒学生命力的因素。【答案】(1)态度:批判。-18-\n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依据材料答具体原因亦给分)。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2)原因: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特征:吸收佛道思想,以重建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发展: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4)因素:思想家的发展创新;吸收借鉴其他思想。【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馆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等信息,可知董仲舒持“批判”的态度;关于“理由”,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角度展开,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方面思考作答。(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唐宋之际儒学遭受冲击(“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等)展开,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关于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宋代理学的相关特征,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程朱理学相关特征展开,即吸收佛道思想,以重建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革一切”、“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等,结合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可从“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明清之际儒学发展概况,重点注意围绕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主张展开即可。(4)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影响儒学生命力的因素,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作答:思想家的发展创新、儒学吸收借鉴其他思想(儒学自身的发展)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材料的描述,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18-\n整体分析:本题以儒学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考查了汉代儒学、唐宋儒学、明清进步思潮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学在汉代确立了正统地位,一直存在到新文化运用时期。正是因为儒学家的努力,不断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儒家学说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6:00 页数:18
价格:¥3 大小:262.6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