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9月定时训练试题9.19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历史周末练考题(9.19)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2.秦汉时期战争与先秦时期相比,北方地区战争次数大幅下降,而四川、江西、云南却由原的6次、1次、2次分别增至36次、8次、11次。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迅速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政治中心迂往南方D.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已3.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6.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B.集思广益民主决策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D.宰相之权严重削弱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元代政治体制的史料是A.甲说B.乙说C.丙说D.丁说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9.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③(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三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10.《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舍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1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A.太平天国运动B.民族工业兴起C.新思想的萌发D.维新变法运动12.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旦是一个大卖国贼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13.有人参观了位于南京的太平天国东王府后感叹道:“太平天国幸好失败了,不然洪秀全又是一个朱元璋”。此人的观点(  )A.否认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性B.客观地指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具有主观臆断性D.站在地主阶级立场说话14.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15.“觉悟的声浪,在:十世纪新潮流中,蓬勃得很利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酿成”此次“学潮”的原因之一是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C.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诞生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纽约时报》菜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荚、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17.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9.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有①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21.右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C.淮海战役结束D.南京图民政府放推翻22.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23.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24.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25.看民国风景,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民国范儿”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外国传教士的影响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辛亥革命的影响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27、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中国这头睡狮开始狂吼。资产阶级为之奔走呼号,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曹宅;商人罢市歇业,国人拒买日货;工人罢工停产。连那些封建以来的王公贵族参与到抗议的队伍中来。从上述现象看,五四运动应该属于什么性质(  )A.社会主义运动B.民族主义运动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自由主义运动28.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C.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D.以退让求合作2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30、2022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专题采访,受访者的回答中“孝顺父母,维护家族名誉”最为常见,这是受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31、(14分)阅读有关科举制的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4分)(2)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2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6分)32.(30分)20世纪三十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的侵略下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材料一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反映了这段悲惨的历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1)依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给东北同胞带的灾难。(3分)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一一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材料三日本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摘自日本的《国策基准》一一摘自《中圜现代史》(下)(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阅读上引四则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概括日本大举侵华的背景和原因。(5分)(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9分)材料六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4)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4分)观察简表:材料七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213万,其中侵华日本135万.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共消灭日军133万(日军二战总损失195万)。(5)根据上引表格与材料七,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作用。(4分)(6)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结合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猜中国古代一个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你认为谜底对吗?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4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在此前讨论会上,有代表认为歌词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句子已经过时,应该修改,周恩力排众议,坚持不改为好。(7)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应该是(1分)A.继承传统B.艰苦奋斗C.居安思危D.勿忘国耻高三历史周末练考题(9.19)1—5CBDCC6—10DCDBC11—15ABBBB16—20CDCCC21—25ACCCA26-30DBCCB31、(14分)(1)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4分,答4点即可)(2)观点:八股取士危害甚于焚书坑儒;改革科举制,考察内容灵活,不限于治乱兴衰;借鉴唐宋考察诗赋、策论。(2分。答2点即可)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阶层日益壮大。(2分)(3)原因: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6分,每点2分)高三历史周末练考题(9.19)1—5CBDCC6—10DCDBC11—15ABBBB16—20CDCCC21—25ACCCA26-30DBCCB31、(14分)(1)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4分,答4点即可)(2)观点:八股取士危害甚于焚书坑儒;改革科举制,考察内容灵活,不限于治乱兴衰;借鉴唐宋考察诗赋、策论。(2分。答2点即可)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阶层日益壮大。(2分)(3)原因: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6分,每点2分)高三历史周末练考题(9.19)1—5CBDCC6—10DCDBC11—15ABBBB16—20CDCCC21—25ACCCA26-30DBCCB31、(14分)(1)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4分,答4点即可)(2)观点:八股取士危害甚于焚书坑儒;改革科举制,考察内容灵活,不限于治乱兴衰;借鉴唐宋考察诗赋、策论。(2分。答2点即可)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阶层日益壮大。(2分)(3)原因: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6分,每点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3:05 页数:9
价格:¥3 大小:349.9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