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1月) 生物 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2022年1月21日18:15前重庆市2022年高考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高三生物【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1.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临时装片中的藓类叶片要保持有水状态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将淀粉和淀粉酶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处理C.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以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作为层析液D.NaOH与CuSO4配合使用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作用不同2.下列有关真核和原核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蓝细菌具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B.有细胞壁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C.细菌都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D.无细胞核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3.发菜细胞群体呈黑色,状如发丝,多产于西北草地和荒漠,20世纪遭到过度采挖,生态遭到破坏,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级重点保护生物,予以保护;生菜是一种绿色植物,两者分别因与“发财”和“生财”谐音而备受百姓青睐。下列和发菜不属于同一类型的生物是(  )A.大肠杆菌B.乳酸菌C.青霉D.硝化细菌4.酶分子在催化化学反应前与底物相互接近、相互适应的机制如图所示。酶分子中多容易解离的化学基团在不同pH条件下解离状态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酶与底物形成复合物时,为底物转化成产物提供了活化能B.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一种酶能催化结构相似的同一类底物的反应-26-C.酶通过与底物的相互诱导和适应使得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D.酶在最适pH条件下催化效率最高,可能与其解离状态有关1.下列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增多,使其在组织间容易转移B.人体细胞衰老后,自由水含量下降、细胞新陈代谢速率下降C.在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造血干细胞能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2.科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中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下列实验运用的技术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A.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将不同物质分离,并分别研究它们的性质B.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D.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类比推理法3.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下列有关遗传学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翻译过程中,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连续翻译B.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C.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D.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4.如图所示是由①②两个水稻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步骤Ⅲ中通常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B.步骤Ⅳ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处理时期为间期C.由③经步骤Ⅲ、Ⅴ培育出⑤的方法属于多倍体育种D.由①和②经步骤Ⅰ、Ⅱ培育出的⑤占所选性状的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细胞外液约占-26-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这反映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局限性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如 HCO3/H2CO3等,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呼吸中枢、平衡中枢、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依次位于(  )A.脑干、大脑、大脑、下丘脑B.脑干、小脑、大脑、下丘脑C.大脑、小脑、大脑、脑干D.小脑、脊髓、脑干、大脑皮层2.基因转录出的初始RNA要经过加工才能发挥作用。初始RNA经不同方式的剪接形成不同的mRNA,某些剪接过程需要非蛋白质类的酶参与。mRNA发挥完作用后被降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基因可参与生物体多个性状的控制B.催化某些初始RNA剪接过程的酶是通过转录合成的C.转录和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D.mRNA降解的产物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是外界环境相对稳定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植物可从“春泥”中吸收利用的物质是(  )A.核酸B.脂肪C.无机盐D.蛋白质5.如图甲、乙为两个渗透装置。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时的初始状态,乙图是较长时间之后的状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③为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B.图乙中溶液①的浓度与溶液②的浓度相等C.图甲中溶液②的浓度大于溶液①的浓度D.图甲中溶液①和②浓度差越大,则图乙中的水柱越高6.中风的起因一般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结构损伤和功能缺失。科研人员为中风患者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中风患者局部神经结构损伤、功能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和重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干细胞与神经细胞所含的mRNA不完全相同B.神经干细胞在参与损伤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26-C.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大多数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神经细胞的2倍1.对图示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将①中显微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减少B.要想用高倍镜观察②中的细胞c,首先需要将装片向左移动C.图③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随细胞质流动的方向与实际的相同D.换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可调节细准焦螺旋使视野变亮2.如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均能萌发形成幼苗B.③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C.④和⑤是同一种物质,但是在细胞中存在形式不同D.④是一种非极性分子,是一种良好的溶剂3.受体介导的胞吞是大多数动物细胞摄取大分子物质的主要途径。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与受体结合后,经胞吞作用而进入细胞,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大分子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B.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跨膜转运C.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形成的有被小泡,在细胞内可以被溶酶体降解4.还原氢[H]在生物的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还原氢NADPH来自水的光解B.光合作用中,NADPH的作用是在暗反应中将C5还原为糖等有机物C.有氧呼吸中,[H]的受体是氧气,该过程释放大量的能量D.无氧呼吸中,[H]的受体是丙酮酸等中间代谢产物5.关于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26-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无细胞壁,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单体,2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C.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1.在植物体内,制造或输出有机物的组织器官被称为“源”,接纳有机物用于生长或贮藏的组织器官被称为“库”。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植株最后长出的、位于最上部的叶片称为旗叶(如图所示),旗叶对籽粒产量有重要贡献。回答以下问题:(1)旗叶是小麦最重要的“源”。与其他叶片相比,旗叶光合作用更有优势的环境因素是______。在旗叶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内有更多的类囊体堆叠,这为______阶段提供了更多的场所。(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相互依存,依据是______。“源”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源”自身的______,另一部分输送“库”。(3)籽粒是小麦开花后最重要的“库”。为指导田间管理和育种,科研人员对多个品种的小麦旗叶在不同时期的光合特性指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所示。表中数值代表相关性,数值越大,表明该指标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越大。表不同时期旗叶光合特性指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时期相关性光合特性指标抽穗期开花期灌浆前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灌浆末期气孔导度*0.300.370.700.630.350.11胞间CO2浓度0.330.330.600.570.300.22叶绿素含量0.220.270.330.340.480.45*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①气孔导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中______的供应。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______期旗叶气孔导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最大。若在此时期因干旱导致气孔开放程度下降,籽粒产量会明显降低,有效的增产措施是______。②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在小麦的品种选育中,针对灌浆后期和末期,应优先选择旗叶______的品种进行进一步培育。-26-1.果蝇是研究遗传学的优良材料。果蝇突变体常用于判断突变类型及基因的相对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是研究遗传学的优良材料,原因是______(答出两点)。(2)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各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______(填“相同”或“各不相同”)。(3)摩尔根的学生在野生型果蝇(正常眼色)群体中偶然发现了两只褐眼突变型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甲和果蝇乙。为研究果蝇甲和果蝇乙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类型,进行了如表实验(甲和乙突变性状均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组别亲本F1表现型及比例实验一甲×纯合正常雄果蝇40正常(♀):38褐眼(♀):42正常(♂)实验二乙×纯合正常雄果蝇62正常(♀):62褐眼(♀):65正常(♂):63褐眼(♂)实验三实验二的子代褐眼雄、雌果蝇相互交配25正常(♀):49褐眼(♀):23正常(♂):47褐眼(♂)①控制果蝇甲和果蝇乙的突变基因位于______(填“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上。②实验一中F1果蝇自由交配,子代中褐眼雌果蝇占______。③让果蝇甲与实验二中F1褐眼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______。2.图甲、乙是某雌性动物体内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甲细胞处于______分裂的______期,它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填序号)阶段。(2)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此细胞中含有______条染色体、______个四分体,交叉互换可以发生在图乙中的______(填字母)之间。(3)图丙中,曲线在①②阶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曲线在②③阶段上升的原因是______。-26-1.阿尔兹海默病(AD)即老年痴呆病,神经元死亡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胰岛素抵抗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和Ⅱ型糖尿病(T2DM)。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阿尔兹海默病(AD)与Ⅱ型糖尿病(T2DM)有着密切的病理学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体内能催化分解乙酰胆碱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过高,该病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含量比正常人______(填“高”或“低”),兴奋的传递效率下降。据此提出一种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D)的措施______。(2)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______葡萄糖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地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引起代谢紊乱,患者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将______(“增多”或“减少”)。(3)进一步研究表明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大脑某些神经元损伤,据题意推测,阿尔兹海默病(AD)与Ⅱ型糖尿病(T2DM)有着密切联系的可能原因是______。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请回答下列问题:(1)酒精发酵通常利用含葡萄糖、淀粉或纤维素等的农林产品为原料,在进行酒精发酵时,纤维素酶的添加可以提高______,并使酒的品质有所提升;酿制果酒过程中,常因封口不严,导致酒中带有明显的酸味,使果酒变酸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2)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制作泡菜需要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方法是_____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3)泡菜制作利用的主要微生物是______,制作泡菜如若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可能的原因有______(至少写出三条)。(4)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和加酒所发挥的作用相同的是______。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病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质为主要抗原,其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26-(1)图中所示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2)若将含有A基因的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必须满足______、营养、温度和pH、气体环境等条件,才能使细胞大量增殖;若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则需将其在体外培养到______时期,然后进行胚胎移植,培育成转基因动物。(3)过程③采用的实验技术是______;获得的X是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4)科学家欲对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生产出效果更好的嵌合抗体,用于癌症治疗。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时,首先必须根据预期______,设计嵌合抗体的结构,最终通过基因拼接,将抗体基因改造成嵌合抗体基因,然后导入到淋巴细胞中表达。检测该基因在淋巴细胞中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可用______技术。★秘密·2022年1月21日18:15前重庆市2022年高考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高三生物答案及评分标准【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1.【答案】B【解析】解:A、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保持细胞的活性,A正确;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该先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酶和底物一段时间再混合,B错误;C、叶绿体中的色素只能溶于有机溶剂,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以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作为层析液,C正确;D、还原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物质,在还原糖鉴定中,NaOH与CuSO4-26-配合使用是为了配制新制的氢氧化铜;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中与铜离子反应,产生紫色物质,该实验中,先加NaOH是为了营造碱性环境,再加CuSO4。两个实验NaOH与CuSO4使用顺序不同,作用不同,D正确。故选:B。1、观察叶绿体:(1)制片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的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2)低倍镜下找到片细胞。(3)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2、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一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一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蛋白质+双缩脲试剂一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还原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2.【答案】A【解析】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但具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B、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也可能是原核细胞或真菌细胞,B错误;C、细菌也可能是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型生物,C错误;D、无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是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但属于真核细胞,D错误。故选:A。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能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26-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区别,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答案】C【解析】解:A、发菜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B、发菜和乳酸菌都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C、发菜属于原核生物,青霉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D、发菜和硝化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D错误。故选:C。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生物的类别,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答案】A【解析】解:A、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降低了底物转化为生成物所需的活化能,并没有提供能量,A错误;B、这一模型体现了酶的专一性,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故这一模型解释了一种酶可以催化结构相似的同一类底物的反应,B正确;C、酶具有催化作用,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酶分子在催化化学反应前与底物相互接近、相互诱导变形、相互适应,使得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C正确;D、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酶分子中的很多容易解离的化学基团在不同pH条件下解离状态不同,酶在最适pH条件下解离状态最充分,因此催化效率最高,D正确。-26-故选:A。1、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2、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中心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同时酶分子中的很多容易解离的化学基团在不同pH条件下解离状态不同,只有在某一解离状态时与底物的相互适应能力最强。本题考查酶的特性和酶促反应原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A【解析】解:A、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容易扩散,A错误;B、衰老细胞内活性多种酶活性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降低,自由水含量下降,B正确;C、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如胚胎发育过程胚柄的退化,C正确;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能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中的mRNA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正确。故选:A。1、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影响转化而来,具有无限增殖和能在体内转移的特点。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编程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4、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6-6.【答案】D【解析】解:A、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将不同物质分离,并分别研究它们的性质,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B、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即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B正确;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采用了假说—演绎法,最终发现遗传定律,C正确;D、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采用了假说—演绎法,D错误。故选:D。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7.【答案】D【解析】解:A、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A错误;B、孟德尔时代人们还没认识染色体,所以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没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C、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DNA被DNA酶水解,得不到S型菌,C错误;D、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D正确。-26-故选:D。1、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1)实验思路:将组成S型活细菌的各种物质分离提纯,并使其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2)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3)实验结论:S型细菌的DNA分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2、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翻译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8.【答案】D【解析】解:A、步骤Ⅲ中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A错误;B、用③经过Ⅳ培育出⑥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③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处理时期为前期,B错误;C、由③经步骤Ⅲ、Ⅴ培育出⑤的方法属于单倍体育种,C错误;D、由①和②经步骤Ⅰ、Ⅱ培育出的⑤AAbb,占所选性状(A_bb)的,D正确。故选: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Ⅰ→Ⅱ)、单倍体育种(Ⅰ→Ⅲ→Ⅴ)和多倍体育种(Ⅰ→Ⅳ),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本题考查了生物变异的应用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区分识记不同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有关知识,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9.【答案】B【解析】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26-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细胞外液约占,B错误;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这反映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局限性,C正确;D、缓冲物质维持酸碱平衡,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B。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各种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实质,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0.【答案】B【解析】解:(1)呼吸中枢位于脑干;(2)平衡中枢位于小脑;(3)阅读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枢位于大脑;(4)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故选:B。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6-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1.【答案】D【解析】解:A、据题意可知,初始RNA经不同方式的剪切可被加工或翻译成不同蛋白质的mRNA,因此一个基因可参与生物体多个性状的控制,A正确;B、酶的化学本质是蛋自质成RNA,而题中说“某些剪切过程不需要蛋白质类的酶参与”则这些mRNA的剪切由RNA催化完成。这些作为酶的RNA通过转录过程合成的,B正确;C、转录时的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为A-U、T-A、C-G、G-C,翻译时的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为A-U、U-A、C-G、G-C,不完全相同,C正确;D、mRNA降解的产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D。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2、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本题考查了与转录翻译有关的mRNA的剪切和加工的相关知识,属于信息题。意在考查考生从题干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12.【答案】A【解析】解:A、外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错误;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D正确。故选:A.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6-(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掌握稳态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3.【答案】C【解析】解:根据分析可知,花瓣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盐是植物生长必需的成分,因此植物可从“春泥”中吸收利用的物质是无机盐。故选:C。“落红”中的有机物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可见,自然界中存在着物质循环的现象。本题考查无机盐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应用相应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容易题.14.【答案】B【解析】解:A、图中③代表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而大分子不能通过,A正确;B、由于漏斗内液柱压力的作用,当液面不再上升时,溶液②的浓度依然大于溶液①的浓度,B错误;C、图甲和图乙比较,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漏斗内溶液②浓度高于烧杯中溶液①,C正确;D、图甲中溶液①和②浓度差越大,则水分跨膜运输的数量越多,则图乙中的水柱上升得越高,故D正确。故选:B。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26-(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的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本题考查渗透装置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15.【答案】D【解析】解:A、神经干细胞与神经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含有的m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A正确;B、神经干细胞经刺激后可分化为特定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B正确;C、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是一种由病理性刺激引起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正确;D、大多数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神经细胞相同,只有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形成两个子细胞之前,神经干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D。1、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其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表达的开启或关闭,最终产生标志性蛋白质。2、细胞坏死指的是长期以来细胞坏死被认为是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细胞坏死。坏死细胞的膜通透性增高,致使细胞肿胀,细胞器变形或肿大,早期核无明显形态学变化,最后细胞破裂。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凋亡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16.【答案】D【解析】解:A、若将①中显微镜头由a转换成b,放大倍数变大,则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变大,A正确;-26-B、要想用高倍镜观察②中的细胞c,细胞c位于视野的左方,由于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首先需要将装片向左移动,B正确;C、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图③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随细胞质流动的方向与实际的相同,C正确;D、换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可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亮,细准焦螺旋能使物像变清晰,D错误。故选:D。1、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和基本操作:(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5)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2、由图分析可知,图①中b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更近,这说明a的放大倍数小于b,③是植物细胞。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准确辨别高倍物镜与切片的距离,识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以及高倍镜使用的操作步骤,属于考纲中识记和应用层次的考查。17.【答案】C【解析】解:A、②中已经不含结合水,细胞的结构已经破坏,细胞死亡,因此不能萌发,A错误;-26-B、③表示无机盐,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B错误;C、据图分析,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都为水,但在细胞中存在形式不同,C正确;D、④为自由水,水是极性分子,自由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D错误。故选:C。据图示可知,①为种子晒干的过程,②为种子烘干的过程,③为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分,即无机盐,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考生对水和无机盐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考生识记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图信息完成对选项的判断。18.【答案】B【解析】解:A、生物大分子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A正确;B、此方式为胞吞,而Na+、K+等无机盐离子跨膜转运需要蛋白质的协助,不能通过此方式,B错误;C、该过程为胞吞,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胞吞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可以被溶酶体降解,D正确。故选:B。分析题图:生物大分子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膜内陷,将大分子包在囊泡中,进而内吞形成囊泡,把大分子物质摄入细胞内,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实现。本题的知识点是胞吞的过程、结构基础和意义,对于胞吞过程与生物膜流动性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9.【答案】B【解析】解:A、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中,能进行水的光解产生还原氢NADPH和氧气,A正确;B、光合作用中,NADPH的作用是在暗反应中将C3还原为糖等有机物,B错误;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故[H]的受体是氧气,该过程释放大量的能量,C正确;D、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在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中,[H]-26-与丙酮酸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故[H]的受体是丙酮酸等中间代谢产物,D正确。故选:B。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0.【答案】D【解析】解: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无细胞壁,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A正确;B、④是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①、③,2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B正确;C、图示细胞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共有8条染色单体,C正确;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有4条,即两对同源染色体,因此这4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都相同,D错误。故选:D。分析题图:①③是一个着丝点连着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②是着丝粒,④是一条染色体,⑤⑥是一对同源染色体,④⑦是一对同源染色体,⑧是纺锤体,⑨是中心体.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1.【答案】光照强度 光反应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 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 二氧化碳 灌浆前 合理灌溉 叶绿素含量高-26-【解析】解:(1)据图可知:旗叶靠近麦穗最上端,能接受较多的光照,故与其他叶片相比,旗叶光合作用更有优势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类囊体上附着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和色素,为光反应阶段提供了场所。(2)光反应可为暗反应阶段提供[H]和ATP,同时暗反应可为光反应提供ADP、Pi,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相互依存;制造或输出有机物的组织器官被称为“源”,接纳有机物用于生长或藏的组织器官被称为“库”。故源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源”自身的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其余部分运输至“库。(3)①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则气孔导度越大,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暗反应越有利;据表格数据可知:灌浆前期气孔导度最大,即此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最大;因“干旱导致气孔开放程度下降”,故为避免产量下降,应保证水分供应,即应合理灌溉。②据表格可知:灌浆后期和末期,叶绿素含量指数最高,对于光合速率影响较大,故应优先选择旗叶叶绿素含量高的品种进行进一步培育。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光反应(2)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        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3)二氧化碳      灌浆前      合理灌溉       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色素含量、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根据反应过程可以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并能结合图表信息分析作答。22.【答案】易饲养、繁殖快、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子代多、染色体少 各不相同 非同源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  【解析】解:(1)果蝇是研究遗传学的优良材料,原因是易饲养、繁殖快、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子代多、染色体少。(2)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各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各不相同。(3)①由以上分析可知,控制果蝇甲和果蝇乙的家变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26-②实验一F1果蝇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和XaXa,产生的雌配子XA=,Xa=,雄果蝇基因型为XaY,产生的雄配子Xa=、Y=,由于XAY死亡,子代中褐眼雌性果蝇占。③由于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由以上分析可知,果蝇甲的基因型为bbXAXa,果蝇乙的基因型为BbXaXa,纯合正常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则实验二中F1褐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果蝇甲与实验二中F1褐眼雄果蝇杂交,因XAY致死,所以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1—bb×(XaXa+XaY)=。故答案为:(1)易饲养、繁殖快、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子代多、染色体少(2)各不相同(3)①非同源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  ②  ③分析表格:实验一中果蝇甲×纯合正常雄果蝇,后代雌性中正常:褐眼≈1:1,雌:雄=2:1,雄性均为正常,说明果蝇甲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该突变具有致死效应,即基因型 XAY致死。实验二与实验三中子代眼色性状与性别无关,说明果蝇乙的突变发生在常染色体上,且实验二中乙×纯合正常雄果蝇,子代正常:褐眼=1:1,相当于测交,则果蝇乙为杂合子,果蝇乙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实验二中的 F1褐眼雌、雄果蝇均为杂合子,互相交配后代正常:褐眼=1:2。说明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控制果蝇甲和果蝇乙的家变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23.【答案】有丝 后 ⑥ 初级卵母细胞 4 2 A和a、B和b 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加倍【解析】解:(1)图甲细胞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它发生在图丙曲线中的⑥阶段。-26-(2)由于某雌性动物,图乙细胞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为初级卵母细胞。此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2个四分体,交叉互换可以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即图乙中的A和a、B和b之间。(3)图丙曲线中,曲线在①②阶段下降的原因是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曲线在②③阶段上升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加倍。故答案为:(1)有丝    后    ⑥(2)初级卵母细胞    4    2    A和a、B和b(3)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加倍1、分析甲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2、分析乙图: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生物为雌性动物,为初级卵母细胞。3、分析丙图:①②③表示减数分裂,④表示受精作用,⑤⑥⑦表示有丝分裂。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4.【答案】低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加速摄取、利用、储存 增多 Ⅱ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引起神经元损伤,导致阿尔兹海默病【解析】解:(1)由于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体内能催化分解乙酰胆碱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过高,进而导致作为神经递质的乙酰胆碱能够快速被分解,据此可推测,该病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含量比正常人“低”,因而兴奋的传递效率下降。据此可通过设法降低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而减缓乙酰胆碱的分解,从而达到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目的。(2)胰岛素抵抗的含义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具体表现为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效率下降,则血糖浓度降低减慢,进而刺激机体代偿性地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引起代谢紊乱,由于患者体内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的速率减慢,因而患者会更多的消耗脂肪,据此可知,患者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将增多,从而满足自身对能量的需求。(3)进一步研究表明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大脑某些神经元损伤,据此可推测,Ⅱ-26-型糖尿病导致的机理是胰岛素抵抗,进而使患者体内血糖水平较高,而较高的血糖水平会导致大脑某些神经元损伤,进而导致(T2DM)阿尔兹海默病(AD)的发生。故答案为:(1)低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2)加速摄取、利用、储存增多(3)Ⅱ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引起神经元损伤,导致阿尔兹海默病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熟知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的关键,能根据题目的相关信息合理分析并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根据题目信息突破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及其与阿尔兹海默病(AD)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5.【答案】糖的含量 醋酸菌 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乳酸菌 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解析】解:(1)酒精发酵通常利用含葡萄糖、淀粉或纤维素等的农林产品为原料,在进行酒精发酵时,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水解产生葡萄糖,使发酵液中糖的含量增加,由于糖类可以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能源物质,还可以作为酒精发酵的原料,因此,纤维素酶的添加可以提供糖的含量,使发酵产生的酒精更多,可以提高酒精度,并使酒的品质有所提升;酿制果酒过程中,若封口不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化成醋酸,故导致酒中带有明显的酸味,使果酒变酸的微生物主要是醋酸菌。(2)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3-26-)泡菜制作利用的主要微生物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制作泡菜如若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可能的原因有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都会引起杂菌滋生,导致泡菜变质。(4)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和加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故答案为:(1)糖的含量   醋酸菌(2)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3)乳酸菌   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4)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2、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3、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4、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5、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原理和过程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26.【答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无菌无毒 囊胚(或桑椹胚) 动物细胞融合 杂交瘤细胞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嵌合)抗体的功能 抗原-抗体杂交【解析】解:(1)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2)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的条件是:无菌无毒、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26-、一定的气体环境等。若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则需将其在体外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时期,然后进行胚胎移植,培育成转基因动物。(3)过程③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筛选获得的X是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4)蛋白质工程的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所以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时,首先必须根据预期(嵌合)抗体的功能,设计(嵌合)抗体的结构,最终通过基因拼接,将抗体基因改造成嵌合抗体基因,然后导入到淋巴细胞中表达。检测该基因在淋巴细胞中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故答案为:(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2)无菌无毒      囊胚(或桑椹胚)(3)动物细胞融合    杂交瘤细胞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4)(嵌合)抗体的功能     抗原-抗体杂交分析题图:①表示以RNA为模板反转录形成DNA的过程;②表示用限制酶切割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A基因就是目的基因;③表示细胞融合过程,X表示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本题结合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单克隆抗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步骤,识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2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2-08-10 12:54:09 页数:26
价格:¥5 大小:668.2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