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德镇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景德镇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据民政部统计,2002年至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就有几百个。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将面临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村落消失了,儿时的山丘被推平了,小桥流水人家不复存在了,乡愁又能寄托于何处呢?曾经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契合公众的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偏远农村就应该选择性遗忘,就应该任其自生自灭。相反,随着人口的减少,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分布也更加零散,很多日渐调零的村落,固有的村民自治也形同虚设,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投入不仅不能削弱,相反还应该加强。留守老人需要关心,鳏寡孤独需要照顾,对那些遗留在村庄的人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关心。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是提醒人们看到它作为一种乡愁载体、一种历史遗存、一种传统生活样式的重要文化意义、精神价值,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乐见城镇化改变了人口结构和城乡格局,让很多人过上了更富足的生活。但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不仅应该惠及城市人口,也应该适当反哺农村,最大程度呼应“留守者”改善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们看到了农村焕发全新生机的可脆性,也对心中那个久远的小村落寄予深情。更多地关爱还留守在村落的人,尽最大可能保存好乡村风貌,那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所在才可能一直等在那里,我们才可能回得去。(摘编自李思辉《不能把“最后的村民”遗忘在繁华之外》)材料二: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几年,我国传统村落消失速度很快,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村落的保护。B.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保护历史遗存、传统生活样式、文化根基,才能改善农村生活品质。C.以血缘关系构建的群体,人口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集居,因为养活群体的土地需要不断扩大。D.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没落,是造成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以及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的原因。B.工业化、城镇化符合公众期待,而保护寄托乡愁的乡村风貌可以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二者要协调发展。C.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D.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可见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纯粹的地缘。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论证了社区原始状态和血缘社群分裂后的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是合一、难以分离的。B.第二段从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和土地报酬递减律限制两方面,论证了乡土社会血缘社群分裂的必然性。C.第三、四段互为补充,论证乡土社会中地缘缺乏独立性,基于血缘的地缘构成现象在乡土社会非常显著。D.文章采用引用、比喻、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乡土社会血缘结合的特点。4.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如何才能使乡村振兴。5.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   2.A   3.D   4.①在推行城镇化进程中,要保护传统村落。②城镇化发展成果,应该适当反哺农村,改善农村生活品质,振兴乡村。③要通过政策引导,关爱留守村落的人,保存好乡村风貌。   5.我认同该观点。材料一先指出传统村落正在没落的现状,再论述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改善乡村品生活品质以及关爱留守村落的人,切实地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材料二则通过分析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特征,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在新的地方居住,也并不能结成纯粹的地缘关系,还是主要受血缘的影响而无法只在地缘上形成认同感,从而产生了“乡愁”。(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泉水润泉城王国政①济南因泉水闻名。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八个字,道出了济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广。②我对济南泉水的了解始于四十多年前。那年,我从邻居三叔家里看到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秋天》,文中有几句是这样描述的:“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济南真的到处都是泉吗?泉水能像村里的山泉水那样用手捧着直接喝吗?读到这里,我年少的心里产生了好奇。一个乡下孩子,对泉城济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③机缘出现在十五年前。2005年初春,我调入省城工作,梦一样走进了济南。那时候,单位办公楼在杆石桥一侧,属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往东数百米就是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护城河和泉城广场。周末,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冒着寒冷走进趵突泉公园观赏。趵突泉三股泉水的喷涌之势令人惊叹,相比之下,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细流黯然失色。天气虽冷,但望着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却暖融融的。④,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济南人爱泉、惜泉。为了保护泉水,规划修建的地铁工程多番论证,谨慎施工。作为群泉之首趵突泉,水位的高低变化牵动着成千上万济南人的心。水位上涨,人人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着心急。前几年遭遇大旱,趵突泉一度几近停喷,三股水偃旗息鼓,爱泉的济南人就像是自己家里停了水、断了电一样,心急不已。这些年,随着护城河的疏浚,加上良好的保护意识,趵突泉再现生机。那汩汩喷涌的泉水,仿佛也在昭示着济南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发展脚步。⑤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也孕育了这里的文化。诗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形容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一隅的漱玉泉,相传李清照曾在泉边掬水梳妆、填词吟诗,她的词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李清照是济南章丘人,那里,有泉水从众多脉孔里喷涌而出,谓之“百脉泉”。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⑥时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济南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书店、书屋、书吧多,各种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和文学沙龙遍地开花。受其影响,我也参与其中,与书友、文友交流阅读感受和写作体会。参与这些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读书、讲座、交流活动时间久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底子薄的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不仅写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极大开拓。我一面用心感受着济南的泉水和泉城的文化,一面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身边的城市和身边的人。⑦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轰轰下泻,澎湃万状”的黑虎泉边,每天前来打水做饭、饮用泉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水壶、矿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样的容器悉数上场,令前来赏泉的外地游客艳羡不已。泉水已成为济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养着济南人的身体,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在大明湖南门对面,有一条久负盛名的曲水亭街,一条小河从街上穿过,河里流淌着清清的泉水。闲暇时我常去曲水亭街转转,街上的景致百看不厌。前年盛夏的一天,坐在临街摆放的茶桌旁,年逾花甲的老燕递给我一杯用泉水冲泡的绿茶,然后如数家珍地跟我讲起曲水亭街及济南这座城的往事。有游客从身边经过,我担心影响老燕的生意,便起身准备告辞。可老燕却拉住我,笑着说不差这一会儿工夫。临别时,实在过意不去的我要付钱给老燕,可老燕说什么都不收。三个多月后,我写的《曲水亭街》一文刊发在晚报上,我将报纸送了一份给老燕,老燕在文章里读到了自己,“嘿嘿”笑个不停。⑧这就是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与他们打交道时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记得有一次,我到派出所办事,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和蔼,手把手告知如何填表,下一个环节怎样办理,使人如沐春风,似饮甘霖。还有平日里,公交车司机的一句“您好”,出租车司机亲切的笑容,困难面前好心人的热心相助……都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使人难忘。⑨时间像是流动的水。如今,我已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早已视济南为第二故乡,感情和依恋与日俱增。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一天天里,幸福感像泉水一样涌进心头。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本文选自2020年12月7日《人民日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到处是泉”都道出了济南的泉水之多、分布之广。B.文章写到疏浚护城河,使泉水再现生机,说明济南入爱泉惜泉,依泉而生,伴泉而居,与泉水结下不解之缘。,C.文章写到李清照和她的《漱玉集》,是为了说明“百脉泉”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和才华。D.“润”是“浸润、润泽”的意思,文章从泉水滋养了济南、孕育了济南文化、影响着济南人等方面表现了“润”的意蕴。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墨点题,引出写作对象,行文处处围绕“泉水”“泉城”展开,结构严谨,叙写集中,主旨显豁。B.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济南的泉水,如将济南的泉水与“村里山泉水”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济南泉水的喷涌气势。C.作者将状物抒情和叙写自身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文章既真实朴素,又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抒情色彩。D.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修辞手法灵活多变,最后两段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同时也使用了排比、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8.文章结尾处写道:“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文章第⑦段写到了与老燕的一些交往,请结合全文,从内容、结构和主旨三方面分析其作用。【答案】6.C   7.D   8.①济南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温暖人心。②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滋养了济南这座城,济南人与泉水心心相连。③泉水孕育了济南的文化,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④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他们有爱读书的传统。⑤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济南人离不开泉水,打心眼儿里喜爱泉水。⑥在泉水的滋润下,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   9.①内容上:写老燕身为泉水滋润下的泉城人的热情大方,并表现老燕以自己是泉城人而自豪,同时流露出作者从泉城人老燕身上获得的美好印象。②结构上:印证前文,引出下文。印证前文泉水“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等内容;引出下文所谈的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及“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的特点。③主旨上:借老燕这一泉城人的代表,抒发了对高洁淳朴的泉城人的颂扬之情,并表达了对清澈透亮的济南泉的喜爱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西湖七月半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②,,叫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③,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③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B.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C.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D.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肉:语出东晋桓温“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竹,指管乐;肉,指从口中发出的歌声,称为声乐。竹、肉皆为我国古乐八音之一。B.门军:我国古代城市修筑城墙、城楼以作防御,城楼下的通道为城门。门军,就是守城门的军士,夜里他们要按时关闭城门。C.二鼓,即二更。古人将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因用鼓打更,所以二更天也称为二鼓。D.皂隶:指旧时衙门里的差役。皂,是皂斗的略称,指栎实、柞实等,其壳斗煮汁,可以染黑;而差役常穿黑色衣服,于是便有此专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半,本为看月之时,作者却在第二段中写了五类看月之人:达官贵人、名门闺秀、名妓闲僧、市井之徒和文人雅士,各色人等,声态各异。B.杭人平常喜欢白天游湖,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而在农历七月十五之夜却一群群人争相出城,热闹非凡如赶市一样,只为观景赏月。C.第四段写“吾辈”与前文所写之第三类、第五类人同坐观月,在众人散尽后,于月光之下饮酒赋诗,浅唱高歌,月自在心中,尽享清雅情趣。D.末尾几句,写通宵盘桓,兴尽而散,但作者这些人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1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4.作者看月与其他看月之人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答案】10.B   11.A   12.B   13.(1)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2)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会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3)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14.其他人世俗之辈,看月是附庸风雅;作者与好友及佳人,观景赏月时行为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表现作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二)(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满庭芳·归去来兮①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②,留别雪堂③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④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⑤,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⑥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注】①归去来兮: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②去黄移汝:离开黄州,改任汝州。③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位于长江边,是他到黄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帮助营建的。④仲览:苏轼的友人李仲览。⑤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⑥洛水:洛河,与汝州相去不远。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半部分写故乡万里家难归,人生百年已过半;后半“儿童尽楚语吴歌”写词人在黄州生活得畅快得意,自己的孩子已经一口“楚语吴歌”就是证明。B.“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表现黄州的父老乡亲与作者聚会宴饮,互相劝酒的场面,体现黄州父老乡亲的质朴热情以及与作者之间情谊的纯真。C.“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并请转告父老时常我晒晒渔蓑。“柳”“蓑”意象鲜明,临别告语于平白直露中见含蓄婉曲。D.本词大量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令我们跟随词人一同从眉山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回到黄州,描写的风物人情,着实动人。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A  16.①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时光易逝的感叹。②宦途失意的苦闷。③借留别抒怀,对黄州的留恋,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苏轼借客人之口感慨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聚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羡长江之无穷   ③.(故)不积跬步   ④.无以至千里   ⑤.闻道有先后   ⑥.术业有专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的忙碌以及工作中的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翠湖每天每日,给了人们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一样。湖水极清,常年盈滿,我在昆明七年,没有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整天只是安安静静的,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充满感激B.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充满感激C.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满怀期待D.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满怀期待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湖水、柳树、水浮莲、鱼,共同组成一个‘翠'的印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A  19.①从表达的效果来看:原文的“粉紫色”“红”是为了衬托“湖水”“柳树”的翠绿,进而突出翠湖的“翠”;去掉后失去了色彩的强烈对比,表达效果不明显。②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的重点在于“印象”;原句强调翠湖的“翠”,与前文“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形成呼应,符合原文意思。③从表达的语气来看:用改句收束文段,语气平淡﹔原句把“翠”字放在最后,戛然而止,干脆利落,语气得以强化。20.解释下面句子中“打卡”的含义。(1)真正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单位根本无须打卡。(2)为了完成APP上订购的课程,小华每天都打卡学习。,(3)朱丽叶的阳台,是笃信爱情的青年人到维罗纳旅游的打卡圣地。【答案】(1)上下班时刷卡记录考勤。(2)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后进行记录,以便自我监督(3)旅游到达某个地方,并向他人展示(二)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近日,中国书店大会发布《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报告披露,2020年全国大约有4061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更值得关注的是,一大批实体书店积极尝试跨界经营,将图书经营与喝咖啡、品茶等场景结合在一起,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为实体书店带来新活力。近年来,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各类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实体书店悄然走红,“书店+餐饮”“书店+文旅”“书店+戏剧”“书店+活动”……实体书店已不再是单纯售书的场所,正在转变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读者在书店读书、购书的同时,可以喝咖啡、吃快餐,还可以参加书店举办的各种活动。这些书店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努力打造集文化体验、阅读学习、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生活中心,有效提升了人气,释放了发展活力。(1)给上述消息拟写标题。不超过10个字。(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答案】(1)实体书店焕发新活力(2)跨界经营为实体书店赢得发展新契机。实体书店要紧跟消费需求,在体验场景、业态融合与综合服务上多出好招,实现更好发展;也要探索以书为本的可持续经营,不可本末倒置。四、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②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③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⑤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请在以上句子中任选三个,以“我看读书”为中心,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范文: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中华文化千百年之风韵悠长尽在字里行间。随着实体书店的创新风潮,书籍作为文化之载体再次回归于你我眼眸之中。在这个注意力稀缺而又速朽的时代中,也许读书可以作为我们摆脱裹挟的手段,在物欲横流里精细耕种一方心田。于是,如何读书成为大众不可回避的话题。而我看来,只有秉初心、重积累、活运用、深体悟,方能嗅得书香满庭芳。读书之道,首在积累。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多阅读,重积累的重要性。当下青年常常指望依赖碎片化阅读,使得阅读数量最大化。于是知识付费清单早早摆上各专家学者为你“精挑细选”的文段。然而读书仅仅如此就足够了吗?自然不是!积累的道理人人都懂,古有王羲之墨染池塘方有入木三分之笔力,今有华为于云淡风清季节做极限生存之备,可见积累之必要。在学习工作之闲,不如将心交给书,让书带你遍历人世繁华,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高筑书籍九层台,也许我们会生活得更自在、更充盈。读书之道,需重活用。死读书,囿于书本而不知变通乃读书之大忌。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一味地生搬硬套,只会让我们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怪圈,本本主义教条化。走红网络的才女武亦姝,正是由于将书中精华凝结内化而滋养身心,方能于言谈举止中尽显娉婷。而樊锦诗奶奶也助力青年人将书上壁间的文字进行数据化处理,演绎成煌煌风华的“飞天敦煌”!只有你我谨记书言,精准运用,书本才能从摆设变为时代加速器,让我们的生活更具人文色彩。读书之道,更在深思。王国维先生曾言读书之境,强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口眼心三者皆到还不够,需重视阶段性体悟。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此言得之!一个人只有反复啐磨,读薄读厚每本意味深长的书,他的人生才能到达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凸显大格局与大智慧。读书原为发言立志,今人读者,愿携手勠力,积累、活用、深思,愿字里行间,溢满书香。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2 08:54:50 页数:10
价格:¥3 大小:64.00 KB
文章作者:U-6000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