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明代以其政治形势的特殊性,对外边警不断,军费始终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在诸多行边的身影中,驻边官员、入幕书记、逃难僧侣、谪戍迁客都曾在边镇留有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与明代其他地域迥然有别的文化内涵,而奇异的自然景观、备边演武与战争场景、独特的民风民俗也使其文学样貌极具特色。无论是行经还是居留,作者都有亲身赴边的经历,因此明代边塞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作者通过诗文记录行边经历,使其带有行旅文学的特征。弘治元年,马中锡赴陕西任管粮佥事,转饷延绥。其《东田漫稿》中的行边诗以摹景见长,叙述四野荒寒、边民以窑洞为家等景象,道出“平生不识春明外,潦倒于今出塞西”的喟叹,诸诗串联起来宛如一幅行程图。整体来看,这类作品的形成,是因作者受到眼前迥异的边塞风物的触动而产生了复杂的内心情绪。而另一类行边者的心态恰好相反,因身负国家使命而显得更为积极进取。嘉靖十年延绥告警,朝廷任命唐龙为兵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其《渔石集》卷四《发榆演武场》《榆阳桥》《驻军响水堡》《波罗堡》等,详细记录了行军路线与沿途见闻。这一时期,唐龙由“飞峡凌天际,骄胡在目中”之景激发了建功豪情,写出了“横矛倚长柱,臂断左贤王”“能作三军气,当为万里城”等慷慨诗句。在考察延绥备兵情况后,他提出屯田足食是取胜关键,满怀信心地称“问我安边计,储粮第一筹”。就整体而言,无论是荒漠中的艰苦行旅还是气吞万里的移营拔寨,相关描摹的出现均是由边镇场域直接赋予创作者的。如果说这一类“触发”来自作者行旅途中印象式的“惊鸿一瞥”,那么另一类“触发”则源于作者较长时间的居留而对边镇环境所产生的较为深入细致的生活体验。晚明诗僧释昙英从北京行至榆林卫,在当地居留数年。其《昙英集》卷一中存有数十首居边诗,对明代榆林卫的独特气候与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记述。无论是“六月仍披褐,方知朔地凉”的气候特征,还是“乡俗皆操刃,衣裳半着裘”的边镇风貌,都被这位僧人写入诗中。不仅如此,他还在诗中叙写自己每日耕田种地、参禅打坐、待客访友等日常活动,乃至涤器熨衣、煎茶做饭等具体生活片段。与短期任职的官员相比,在边镇长期居住者的观察视角就显得更为从容不迫、细腻生动。(摘编自高璐《明代诗文与西北边镇》)材料二:明代人李梦阳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其边塞诗作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阐明了对边务的观点,表达了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n指摘:第一首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第五首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屯田》诗则模拟杜甫《石壕吏》,以老妇之口痛陈军户备受盘剥、生计困难之状,揭露了屯田制的败坏。边政的败坏导致军户怠耕,甚至大量逃亡,西北等边疆地区呈现一片调敝之状。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之情,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朝廷能知人善任,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才华出众的将领。《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诗中说:“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了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也用事实证明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李梦阳生于甘肃庆阳的军户家庭,虽然四岁即离开故乡,但后因省亲、守丧、科考等原因曾多次回到西北。在户部为官时,又监税三关,处理边储事务。他还于弘治十三年、十六年分别赴榆林、宁夏犒军。这些经历使得他对边疆,尤其是西北有着特殊的感情,也使其诗作展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他对戍边之艰苦与战争之残酷的描写中。如《朝饮马送陈子出塞》,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边塞水咸草枯的恶劣生态,以及修筑长城的丁夫死于役所、尸骨堆放城边的悲惨境况。而“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交加白骨堆,年年青草生”“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西国壮丁输挽尽,近边烟火至今稀”则描写了频繁战争致使丁壮调零、民生凋敝的景况,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可以说,在成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阀、忧民的精神。(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代政治形势特殊,对外边警不断,驻边官员等行边人曾在边镇留下了文学作品,而奇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风俗等使其文学样貌富有特色。B.晚明诗僧释昙英的数十首居边诗,记述了榆林卫的独特气候与社会生活,还叙写了待客访友等内容,作者较长时间居留边镇,生活体验较为深入细致。C.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这源于他对边患日重的感触。明中期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边疆形势恶化。D.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与盛唐名家相比,李梦阳的一些诗作毫不逊色。这与他的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有关,但最终应归结于他出众的诗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了马中锡、唐龙两类不同心态的行边者的例子,都证明了“\n明代边塞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观点。B.边镇是明代边塞诗文的“触发地”,与“惊鸿一瞥”的“触发”不同,还有一类“触发”则源于作者长期的生活体验,如唐龙、释昙英。C.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是为了安定边疆,他认为安边最有效的方法是派遣良将守边,所以在《秋怀·其二》中期盼有良将来守边。D.对明武宗亲征一事,李梦阳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李梦阳极力进谏表达支持,但他所写的诗也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岑参赴安西途中创作《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其中有“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B.田汝成闻捷报作《闻延绥捷至寄奉唐相公二首》述唐龙之功:“开府雄三略,元戎控八区。不须纡庙律,方叔拥皇图。”C.屠应埈之诗句“戈剑明朝日,旌旗拂夜霜。中兴汉业盛,麟阁有辉光”,对唐龙坐镇边塞的威仪进行了想象描写。D.马中锡在《东田漫稿》中叙述四野荒寒、边民以窑洞为家等景象,道出“平生不识春明外,潦倒于今出塞西”的喟叹。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5.两则材料在内容上都涉及明代边塞诗文,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不叫遛弯儿叫散步赵新葫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沟里村,正是夕阳西下落霞缤纷的傍晚时分。一下子走了一个多月,他很是想家,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亲朋,想念家乡的月亮,想念家乡的细雨和风,等吃了晚饭、收拾好碗筷之后,他对女人说:“你和我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看看那……”女人问:“咱们两个一起去?并着肩膀一起走?”他说:“那是当然。我在省城儿子家里,天天晚上出门遛弯儿,可惜你不在身边,一个人转来转去,就少了成色,少了滋味,少了意思!”女人摇了摇头:“意思?什么意思?你去吧,俺不去,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他笑了:“都60岁的人啦,老夫老妻了,谁笑话?常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装上你的手机,走吧。”他伸手去拉女人时,女人躲开了。葫芦没了奈何,仰天感叹道:“哎呀,就你脸皮薄!在省城的大街上、花园里,人家红男绿女,双双对对,都是两口子。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女人很严肃:“老汉,那可不一样,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葫芦说:“山沟里就不是人啦?山沟里的人就没感情啦?山沟里的人就矮半截啦?山沟里的人就……”女人说:“你别和我抬杠,反正我不和你去!”说不服,劝不动,葫芦只好一个人走出门来,沿着村边的小路,向滩上的那条小河走去。阳春三月,月色朦胧,小路上鸟语花香,和风习习。葫芦正在感叹自己的女人如何如何头发长见识短、如何如何思想保守时,回头之间,看见一条黑影跟在身后;那影子若即若离,扭扭捏捏。\n葫芦哈哈大笑。葫芦喊道:“老太太,赶快跟上来吧,还拿捏什么?我知道是你,我的那位韩大妮!”女人跑了几步,就跟上来了。女人问:“老汉,你怎么知道是我跟着你?”葫芦拉住女人的手说:“常言讲,秤杆儿离不开秤砣,有感情嘛,所以你一定会跟着我。老太太,你看这夜色多么美好,你看这天地多么辽阔,你看这山水多么明媚,你看他们两个多么亲密!”女人很吃惊:“谁们两个?”葫芦搂住女人的肩膀:“大妮,你说呢?”女人说:“去去去,你敢叫我的小名,你老葫芦真是长了出息!”一言未了,女人的手机响了,是儿子从省城打过来的。儿子问候娘的身体,问候娘的生活,问候爹到家了没有,问候爹晕车了没有,一路上是不是顺利。葫芦很高兴,正想和儿子说几句时,儿子却把电话挂了。葫芦很遗憾地说:“这小子,光知道他娘——我也有手机,他不打我的!”女人说:“你小心眼儿!儿子哪里亏待了你?”他们沿着小路,走过一片冒着花香的桃树林,来到了洁白细腻的沙滩上;沙滩很柔软,一踩一个脚窝窝。女人说:“哎呀,脚底下好暄乎,你小心点儿。”葫芦说:“暄乎一点好,有弹性,踩下去舒服!”他们走到小河边,河水很清亮:细微的波浪涌起来,层层叠叠,咿咿呀呀。又似有声,又似无声。葫芦说:“老太太,你明白了吗?如果只是我自己来,那是名副其实的遛弯儿,走出来走回去,很是枯燥乏味:现在咱俩来了,内容就丰富了,这遛弯儿就成了一种陪伴,一种责任,一种滋润,一种享受!”女人,点了点头:“老汉,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呢,还非得叫上俺?”葫芦说:“我在省城学的呀。城里人能做的事情,咱乡下人就不能做吗?”女人说:“老汉,明天晚上咱们还出来转悠。看着那月亮,看着那星星,看着那长长的流水,我心里就宽绰,浑身就舒坦!”一星期之后,村主任二毛突然来到葫芦家里,开门见山、郑重其事地说:“姑父,您好,我能给您提个意见吗?”葫芦说:“可以可以,当然可以;你是主任,你随便提。”二毛说:“老人家,您以后晚上出来遛弯儿时,别带我姑姑好不好?您这一带呀,好家伙,全乱套了。”葫芦说:“等一等,你把话说清楚,什么好家伙,什么乱套啦?”二毛说:“我的天,您没看见吗,您这一带头,咱们村的老夫妻、小夫妻双双对对都出来遛弯儿了,黑更半夜的,出了问题怎么着?”葫芦说:“人家都是两口子,能出什么问题呀?”二毛说:“有的不是两口子,也出来瞎跑!”葫芦说:“不是两口子,也能出来遛弯儿呀,怎么会是瞎跑?你没看见吗,乡亲们遛弯儿时有说的有笑的,有扭的有唱的,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现在咱们村热闹了,活泼了,有生气了,有气象了,你二毛脸上也光彩呀!”二毛高兴了:“姑父,谢谢您的吹捧,谢谢您的夸奖。这么说,您是给沟里村办了一件好事呀。”葫芦说:“你说呢!你40多岁的人,应该比我们想得透彻、想得周到。”几天之后,葫芦老汉和女人在沙滩上遛弯儿时忽然看见了二毛和他媳妇。老汉很兴奋,立在那里大声喊道:“二毛,你们夫妻俩也来啦?好,好呀!”二毛说:“姑父,怎么偏偏碰到您啦?我本来是坚决不来,可是我媳妇非拽着我出来,结果……我们家里是女人当家,我拗不过她呀!”\n葫芦说:“所以你就出来遛弯儿啦!”看了看天上的一弯月亮,二毛背着手走了过来,然后很严肃地说:“得给您纠正一下,我们这不叫遛弯儿叫散步,明白了吧?”(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表现了女人对散步的否定。B.“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所以儿子也更关心母亲,打电话只打给母亲。C.小说语言质朴、富有特色,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遛弯”“老汉”“瞎跑”“暄乎”等。D.小说情节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相似,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内容又曲折有致,引人入胜。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概括了小说内容,凸显了现阶段农村村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最后二毛夫妻也出来遛弯,主要因为二毛媳妇拽二毛出来,二毛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她。C.小说善于使用对话,在对话中展现人物性格,叙述葫芦老汉与女人、二毛的冲突与和解。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清新淡雅,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8.小说中的葫芦老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9.这篇小说颇具戏剧性,从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来看,呈现出“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平衡”的经典叙事结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杨,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握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人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及疾笃,与上诀。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言于帝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己卯,崩于立政殿。后尝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及崩,宫司并《女则》奏之,上览之悲恸,以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乃召房玄龄,使复其位。(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记十》,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日/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nB.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C.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日/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D.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日/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宫,中国古代宫殿名称,一般指太子所居之宫,也可以用来借指太子。B.释,中国佛教对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唐代佛教兴盛,影响广泛。C.己卯,人们用干支来纪时,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这里是纪年。D.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用于下对上。古代曾设“谏议大夫”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孙皇后训诫几个儿子要谦虚节俭,她认为太子忧虑的事应在于德行不立和声名不扬,而不应在于器物用具,所以驳回了遂安夫人的请求。B.长孙皇后抱病服侍唐太宗,后来病情加重,但她不同意唐太宗为了给她祈福而大赦天下,她认为“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能转移的”。C.长孙皇后随身携带毒药,准备在唐太宗遭遇不测时赴死,她在与唐太宗决别时表示不能走到吕后那一步,她还留下了被唐太宗认可的《女则》。D.长孙皇后认为房玄龄侍奉唐太宗小心翼翼,做事谨慎周密,在临终前还劝谏唐太宗不要弃用房玄龄。后来唐太宗召回房玄龄,让他恢复职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4分)(2)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4分)14.长孙皇后的“仁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永遇乐·投老空山辛弃疾(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未章因及之。)投老①空山,万松手种,政尔②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停云③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催诗雨④急,片云斗暗。[注]①投老,将老,临老。②政,通“正”。尔,如此,这般。③停云,停云堂,是词人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按陶渊明诗意,取名为“停云”。陶渊明的《停云》诗为思念亲友而作。④催诗雨,杜甫诗中有“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主要抒发了由新种杉松和修书未成而引起的感慨,表现了词人此时的处境和复杂的心情。\nB.“政尔堪叹”,词人感慨自己将来恐怕看不到杉松成荫,更感叹繁华和欢娱多么令人留恋。C.“万事不关心眼”,词人想要归隐后不再理会闲事,欲以超然物外的态度来摆脱内心的挣扎。D.词人梦醒后,起身欲给亲友写信。片刻间狂风怒号,倒翻纸笔;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催诗。16.这首词思想情感丰富,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凭吊情怀。(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红楼梦》中有大量___________的诗词,如《葬花吟》《枉凝眉》等,这些诗词通俗易懂,流传广泛。《西游记》中的诗词虽没有那么多人熟悉,但也__________。明清时期,里巷中到处有勾栏瓦舍,“说书”和“看戏”是普通老百姓___________的娱乐形式。而这种形式便需要艺人用半文半白的语言,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这便促成了文学的大众化转向。由于彼时的文本并不固定,为了让受众听得懂,说书人口中的故事自然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通俗化改编。所以我们看到的话本里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白话性。但是,诗词这种文学从传统意义上说是____________,属于庙堂文学,能够给一部作品增添雅趣。说书人便在非情节部分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为“说书”这项艺术提供了别样的仪式感。他们的话本语言大多是雅俗共赏的。和很多同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会在故事中夹杂一些诗词。这也是我国古典小说所保留的“话本”的痕迹。这些负责烘托气氛的诗词被大量运用,起到了促进文本流传的作用。总体来讲,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方面还受到被这些诗词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脍炙人口比比皆是喜闻乐见阳春白雪B.津津有味比比皆是闻过则喜下里巴人C.脍炙人口琳琅满目闻过则喜阳春白雪D.津津有味琳琅满目喜闻乐见下里巴人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方面还受到这些诗词的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B.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还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C.\n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方面还受到这些诗词的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D.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还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20.为什么说明清时期说书人的话本语言是雅俗共赏的?请根据材料第二段的内容简要概括。(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长久以来,洗衣液和柔顺剂①,好似洗发水与护发素的固定搭配。柔顺剂最大的卖点便是可令衣物柔顺、不起静电。事实上,按照工厂制衣的流程,(),这种破坏可以通过柔顺剂使衣服的柔顺度得到恢复。柔顺剂的作用类似于在衣物纤雏表面均匀地涂抹了一层润滑保护膜,使得其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纤维固有的压缩性能也得以恢复,因而衣服就会显得柔软、蓬松、有弹性。同时,柔顺剂也会降低衣物纤维表层电阻系数、防止电荷聚集,从而②。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洗涤剂和柔顺剂的作用机理不同,若将它们一同倒入洗衣机,反而会使③。因此,建议将柔顺剂倒入洗衣机的柔顺剂槽中,或者在洗涤中途再加入柔顺剂,以保证柔顺剂的柔顺效果。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们用碱性洗涤用品清洗后破坏了其柔顺性,其实衣物在出厂时通常会进行柔顺处理B.碱性洗涤用品会破坏衣物的柔顺性,但衣物在出厂时通常会进行柔顺处理C.衣物在出厂时通常会进行柔顺处理,只是人们用碱性洗涤用品清洗后破坏了其柔顺性D.出厂时通常会进行柔顺处理的衣物,在用碱性洗涤用品清洗后其柔顺性被破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这世上多的是醉与痴的人。屠呦呦醉于青蒿素事业,梁思成痴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徐霞客醉于山水,顾恺之痴于丹青……专注地沉浸在对某样事物的爱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醉和痴暗示着专注与持久,以及单纯而明净的心灵背景。这会让人将人生变成一串串接连不断的赏心乐事,让快乐加倍。以上材料能引起你哪些联想或体会?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不合文意,“但最终应归结于他出众的诗才”错误,原文是“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中所饱含的深情”)2.A(B项,归类不当,“唐龙”不属于源于作者长期的生活体验的一类“触发”范围。C项,曲解文意,“他认为安边最有效的方法是派遣良将守边”错误,原文是“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D项,无中生有,“李梦阳极力进谏表达支持”\n于文无据)3.D(材料一主要观点:明代边塞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A项,时间错位,岑参是唐代的。B、C两项,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B项,田汝成是闻捷报而写的诗;C项,屠应埈是想象军旅生活而写的诗)4.①文章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②先总说,提出观点,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较鲜明的“诗史”特征;③然后从对边政败坏的揭露、对安定边疆的建言、对戍边之苦的描写三个角度阐述观点;④最后总结,指出李梦阳的边塞诗饱含情感,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5.①材料一侧重阐述明代边塞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作者通过诗文记录行边经历,使其带有行旅文学的特征。②材料二侧重阐述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表达了对明代边务的看法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6.B(小说中并没有显示‘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儿子打电话只打给母亲并不表明“儿子也更关心母亲”)7.B(“主要因为二毛媳妇拽二毛出来,二毛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她”错,这只是一个借口,实则是二毛自己接受了“散步”)8.①思想开放,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敢为人先。在劝说无力的情况下,葫芦老汉独自散步,感叹自己的妻子见识短、思想保守:村主任二毛上门劝葫芦老汉不要带女人遛弯,遭到葫芦老汉的反对和辩驳。②热爱家乡。葫芦老汉离开家乡一个多月,很是想念家乡的山水等。③自尊自爱。葫芦老汉与妻子展开辩论,认为农村人与城里人人格上平等,同样具有审美需求。(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①葫芦老汉想和女人遛弯,遭到女人反对,经过葫芦老汉的开导,女人接受和老汉遛弯,旧的矛盾暂得解决,新的矛盾冲突尚未产生,叙事结构处于平衡状态。②村主任二毛上门劝葫芦老汉不要带女人遛弯,遭到葫芦老汉的反对和辩驳,矛盾冲突出现,叙事结构平衡被破坏。③葫芦老汉夫妻遛弯时遇到村主任二毛夫妻也出来散步。矛盾冲突得以弱化与消除,叙事结构达到新的平衡。(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D[(原文标点)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阎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11.C(分析不当,这里是“纪日”,不是“纪年”)12.B(“但她不同意唐太宗为了给她祈福而大赦天下”错误,依据原文“太子言于后日:‘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人道,庶获冥福’”可知,应是“长孙皇后不同意太子去奏明皇上大赦天下的请求”)13.(1)唐太宗身患疾病,多年没有痊愈,皇后(精心)侍候,日日夜夜没有离开身边。(“累年”“不愈”“侧”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2)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蠹”“所不为”“奈何”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14.①唐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长孙皇后等到唐太宗息怒了为其申辩。②豫章公主早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的。③亲自探视患病的妃嫔等,并停了自己的药物饮食来供给他们。④希望陛下不要为她建陵墓而浪费国家财力。(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n长孙皇后仁义孝敬且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和唐太宗随意讨论历史,乘机劝善规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有一次唐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起来,等到唐太宗息怒了,才慢慢地为其申辩,从此后宫之中,刑罚没有枉法恣肆。豫章公主早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的。自妃嫔以下有疾病的,皇后都亲自探视,并停了自己的药物饮食来供给她们,宫中人人都爱戴皇后。(她)训诫几个儿子,常常以谦虚节俭为主要话题,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具比较少,请求皇后奏请皇上增加一些。皇后不允许,并且说:“身为太子,忧虑的事在于德行不立,声名不扬,为什么担忧没有器物用具呢!”唐太宗身患疾病,多年没有痊愈,皇后(精心)侍候,日日夜夜没有离开身边。(皇后)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皇后有多年的气喘病,前一年跟从唐太宗巡幸九成宫,柴绍等人深夜有急事禀报,唐太宗身穿甲胄走出宫门询问情况,皇后抱病紧随其后,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她说:“皇上已经震惊,我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因此病情便加重了。太子对皇后说:“药物都用遍了而病不见好,我请求奏明皇上大赦天下犯人并度俗人出家,应该能够得到阴间的福祉。”皇后说:“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能转移的。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求福又有什么好处呢?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能多次发布。道教、佛教乃异端邪说,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等到病重,皇后与唐太宗诀别。当时房玄龄已受谴回家,皇后对唐太宗说:“房玄龄侍奉陛下多年,小心翼翼,做事谨慎周密,朝廷机密要闻不曾有一丝泄露,如果没有重大的原因,望陛下不要抛弃他。我活着的时候对别人没有用处,死后更不能对别人有害,希望陛下不要建陵墓而浪费国家财力,只要依山做坟,以瓦木为随葬器物就可以了。”于是取出衣带上的毒药示意唐太宗并说道:“我在陛下有病的日子,曾发誓以死跟定陛下到地下,不能走到吕后那样的地步。”己卯日,皇后在立政殿驾崩。长孙皇后曾经搜集自古以来妇人得失诸事编为《女则》三十卷。长孙皇后驾崩后,宫中尚仪局的司籍奏呈《女则》一书,唐太宗看后十分悲痛,向身边的大臣展示并说道:“皇后这本书,足以成为百世的典范。朕不是不知上天命数而沉溺无益的悲哀,只是在宫中再也听不见规谏的话了,失去了贤内助,所以不能忘怀呀!”于是征召房玄龄,让他恢复职位。15.B(分析不当,“更感叹繁华和欢娱多么令人留恋”错误,应是“更感叹古来繁华皆成荒芜,历来欢娱只留空恨,使后人凄然伤怀而已”)16.①借事抒情,词人借“新种杉松”,感慨年岁渐高而恐怕看不到杉松成荫,感慨世事沧桑和古今兴废让人伤怀。②借典抒情,词人借用陶渊明《停云》诗,表达了对亲戚故旧的思念之情。③借景抒情,词人借“风怒”和“雨急”抒发了自己的矛盾心情,天气突变,词人心态彷徨,想要超脱而又不甘寂寞。(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7.(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语序错误等均不得分)18.A(脍炙人口:比喻好的事物或文艺作品为人人赞美和传播。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津津有味不能直接修饰“诗词”,第一空应填“脍炙人口”。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非常多。琳琅满目:比喻充满了美好珍贵的事物。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比比皆是”。喜闻乐见:形容很受欢迎。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喜闻乐见”。阳春白雪:形容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形容通俗的文艺作品。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阳春白雪”)19.B(A项,“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方面还受到这些诗词的影响”中途易辙,应改为“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还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可以堪称”语义重复,应把“可以”去掉。C、D两项可参考A项的错误)\n20.为了迎合听众,说书人运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对所讲故事进行通俗化的改编,因此说书人创作的话本语言往往具有“俗”的一面。(3分)诗词能够给作品增添雅趣,说书人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增加艺术创作的“仪式感”,因此说书人创作的话本语言又具有“雅”的一面。(2分)21.C(根据后文“这种破坏可以通过柔顺剂使衣服的柔顺度得到恢复”可知,括号内的后半句应与“破坏”有关,故排除A、B两项。D项与前文“按照工厂制衣的流程”不符,故选C项)22.①一直是一对黄金组合②降低静电发生的可能性③衣物的洗涤效果大打折扣(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23.【写作提示】这是一个观点看法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的核心词语是“醉与痴”,同时还要关注文中一些重要的提示性词句,如:“专注地沉浸在对某样事物的爱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专注与持久”等。我们可以围绕这些关键词写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成议论文。立意参考:(1)醉心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幸福;(2)一生只做一件事;(3)专注与持久让你走向成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49:08 页数:11
价格:¥5 大小:53.4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