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第八次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第八次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跨越古今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载誉而归,其自上线以来深获好评。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纪录片《中国》自成一系的美学风格——在世界级的视听语言与当代技术的实践中,呈现出一派纯正的中式美学,充满了留白之美。“留白”一词原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以留白突出空间主体,予人以无限遐想之地。“留白”式的审美承载了中国千年文化底蕴,也让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在对“美”的追寻上,找到一片可以扎根的沃土,绽放出一抹文化的亮色。与以往大众熟知的历史类纪录片不同,节目拒绝了“历史流水账”的纪录方式,舍弃系统连贯的线性叙事,只聚焦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通过再现这些名人的选择和高光瞬间来映照历史的流变。这种在历史切口的选择中无限留白的手法,显然使这部纪录片充满了艺术性。如元朝初年,喧闹的“市井”舞台中央,一出好戏正在上演。戏曲作家关汉卿,以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及戏剧创作,折射朝代交替中读书人的困境与悲悯,揭露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说一物却道尽万物。在节目中,这样独特的切入视角还有很多——在宋徽宗赵佶的带领下走向繁荣的宋朝美学,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的风云变幻……纪录片以标志性事件和人物,说思想,说细节,说趣味,让观众可以从具体的某个历史场景中纵观时代洪流,思民族兴衰,串联起那些埋藏在历史中的动人片段。该片解说词也极尽点到为止的无言之美。譬如,两位伟大诗人的盛世相遇,它仅用一句话就完成解读:“在洛阳,杜甫终于见到了偶像李白。”而给后世留下瘦金体,青花瓷等无尽艺术瑰宝的宋徽宗,它也只是这样概括他的艺术天赋:“赵佶对于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在这些历经打磨的文字里,它们都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此同时,在音效的处理上,节目也坚持以少胜多的原则。安史之乱中的刀剑马蹄声,汴梁夜市的喧闹及乐声,特定场景才会出现的声音,在这些关键时刻加深了观众的沉浸感,让大家在观看中能拥有一份身在其中的真实体验。\n留白中生万千景,无画处皆是妙境。可以说,节目画面构建及表达上所遵循的中式美学,让不少观众在观看之后大呼高级,当中式留白极致写意配合着超宽画幅的呈现,让画面更显诗韵大气,也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在片中,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在弄权者的暗箱操纵中惨败,纪录片仅用空旷的院落一角,一张桌、几坛酒,几组远近切换的镜头,便将杜甫孤郁悲悯的内心世界完美呈现。虚实穿插,以无胜有。这种有余韵、有留白的呈现方式和写意手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观众全情投入。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以中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打通了国际文化的交流壁垒。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属于中国的历史影像,让观众在影像中探寻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密码,是他们出发时的方向。(摘编自《湖南卫视极致国风表达〈中国〉第二季现纯正中国美学》)材料二:《中国》第二季以思想和制度为主线,在内容选取和主题表达上,更加关注家国情怀、民本思想和文化积淀。从人这一“核心”出发,《中国》第二季重在书写人的命运沉浮、价值追求、审美意趣和历史痕迹,并借此刷新叙事手法,走向丰富、多元。有时代双子星的奇妙交错。中国诗歌史上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李白与杜甫,成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缩影。第一集以天才诗人李白切入,展示他放荡性格与惊人天赋,由此展示盛唐海纳百川、胸怀广阔的王朝个性。而杜甫把传统文人的理想抱负与国运涨落进行勾连,让节目有了微观个体生命的温度,也有俯视历史走向的视野。有人物与历史的“对比”,还有命运与时代的“互文”。赵宋一朝,不乏黄袍加身的戏剧、文化蓬勃的自信,但节目唯独选择了宋徽宗赵佶——他是“靖康之变”的亡国之君,却也是造诣高超的艺术大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宋徽宗,节目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独特观点。解说也是点睛之笔,不徐不疾的讲述方式恬淡沉静,“灵魂旁白”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以历史旁观者的视角用声音牵引更多当代人走进中国历史。讲述人周涛的解读深情饱满,表达深沉厚重历史的同时,兼具细腻婉约的声线让纪录片更有温度;另一位讲述人何炅的声音浑厚亲切,充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节目里我们还能看到更多新的视角,比如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碰撞。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科技融入儒学,在中土大地播撒科技之光;郑和下西洋,这一远超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壮举,重温中央王朝对海洋的好奇目光。这些中西方交流和碰撞的历史往事,借助客观、冷静的讲述,十分有利于海外传播,吸引更多外国观众。以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来时路,以现代人的思维审视大历史,《中国》第二季所呈现的既有文化,思想、制度等无形的内容,也有器物,服饰、交通等可见的事物。正如评论指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唤醒观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国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构。(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这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1.下列对《中国》第二季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第二季抛弃线性叙事,删繁就简,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充满留白之美。B.《中国》第二季不落窠臼,以当代技术呈现声画交融的观影效果,令观众们身临其境,沉浸感强。\nC.《中国》第二季采用多元的叙事手法,更好地讲述了跨越千年的历史,展现了宏大的家国情怀。D.《中国》第二季以影像建构国家形象,真实全面地再现历史,提升了文化自信,传达了民族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第二季不仅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关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碰撞,目的是展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B.《中国》第二季选择宋徽宗赵佶,既因他有带领宋朝美学走向繁荣的自信,又因他的悲剧命运有展现历史兴衰的独特性。C.历史纪录片的解说词应该少而精,以概括性描述为主,并配以解说人或深情或浑厚的嗓音,引领观众走进中国历史。D.材料一侧重从艺术手法角度介绍,材料二侧重从内容选取和主题表达介绍,两者互为补充,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第二季。3.下面各项作品中,不能体现“留白之美”的一项是()A.京剧曲目《霸王别姬》中,演员扬鞭表示骑马,划浆表示行船,绕场一周表示日行千里。B.《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音乐的停顿带给人无限的遐想。C.《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一翁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D.《兰亭集序》中精心布局字形笔画,笔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处也措置得宜,疏密有致。4.作为一则文艺评论,材料一是怎样逐步深入地介绍《中国》第二季的?5.假如要为“《中国》第二季”参加历史类纪录片展映写推介词,请结合材料写出内容要点。【答案】1.D2.D3.A4.①首先从《中国》第二季引发关注这一现象入手,指出该节目具有留白之美。②然后从文艺理论角度介绍留白的内涵,点明留白艺术对《中国》第二季的重要性。③接着从“切入角度”“解说词及音效”“画面呈现”三个层面展现留白之美,阐述留白艺术在节目中的运用及效果。④最后指出《中国》第二季中式审美的影响和意义。5.①在画面构建上采用写意手法,虚实穿插,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②解说词言简意赅,音效恰到好处,讲述方式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③叙事手段巧妙,以思想和制度为主线,选取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的人和事讲述历史。④具有世界视角,在立足中国历史的同时,关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⑤现实意义鲜明,通过讲述历史,关注当下,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n.“真实全面地再现历史”错误,由原文“让观众可以从具体的某个历史场景中纵观时代洪流”可知,不能说是“真实全面地再现”。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A.由材料二第五段可知,目的是有利于海外传播,吸引更多外国观众。B.综合材料一“在节目中,这样独特的切入视角还有很多——在宋徽宗赵佶的带领下走向繁荣的宋朝美学”“赵佶对于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和材料二“但节目唯独选择了宋徽宗赵佶——他是‘靖康之变’的亡国之君,却也是造诣高超的艺术大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宋徽宗,节目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独特观点”等关于宋徽宗的信息可知,“有带领宋朝美学走向繁荣的自信”无中生有。C.以偏概全,说法绝对,材料中只是说纪录片《中国》解说词极尽点到为止的无言之美,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历史纪录片解说词都应该“少而精……”。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由材料一中所介绍的《中国》第二季的相关情况可知,A项不能体现留白之美。这是一种虚拟化表演。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行文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第一段通过讲述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点明该节目“呈现出一派纯正的中式美学,充满了留白之美”;第二段中前面从文艺角度介绍“留白”的内涵,后面通过“‘留白’式的审美承载了中国千年文化底蕴,也让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在对‘美’的追寻上,找到一片可以扎根的沃土,绽放出一抹文化的亮色”说明留白艺术对《中国》第二季的重要性;第三、四、五段中,“舍弃系统连贯的线性叙事,只聚焦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通过再现这些名人的选择和高光瞬间来映照历史的流变”介绍了节目的切入角度,“该片解说词也极尽点到为止的无言之美”介绍了节目解说词,“节目画面构建及表达上所遵循的中式美学,让不少观众在观看之后大呼高级”介绍了节目的画面设置,这三个方面都展现了“留白”之美,表明了留白艺术在节目中的运用及效果;\n第六段,“打通了国际文化的交流壁垒。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属于中国的历史影像,让观众在影像中探寻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密码,是他们出发时的方向”总述节目中包含的中式审美的影响与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推介“《中国》第二季”,首先要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中国》第二季”的特点:根据“节目画面构建及表达上所遵循的中式美学,让不少观众在观看之后大呼高级,当中式留白极致写意配合着超宽画幅的呈现,让画面更显诗韵大气,也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虚实穿插,以无胜有。这种有余韵、有留白的呈现方式和写意手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观众全情投入”可以得出:在画面构建上采用写意手法,虚实穿插,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根据“该片解说词也极尽点到为止的无言之美……在这些关键时刻加深了观众的沉浸感,让大家在观看中能拥有一份身在其中的真实体验”可以得出:解说词言简意赅,音效恰到好处,讲述方式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根据“舍弃系统连贯的线性叙事,只聚焦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让观众可以从具体的某个历史场景中纵观时代洪流,思民族兴衰,串联起那些埋藏在历史中的动人片段”可以得出:叙事手段巧妙,以思想和制度为主线,选取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的人和事讲述历史。根据“节目里我们还能看到更多新的视角……这些中西方交流和碰撞的历史往事,借助客观、冷静的讲述,十分有利于海外传播,吸引更多外国观众”可以得出:具有世界视角,在立足中国历史的同时,关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根据“以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来时路,以现代人的思维审视大历史……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唤醒观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国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构”可以得出:现实意义鲜明,通过讲述历史,关注当下,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忆佩弦先生冯契读其文,想见其人,在中学里的时候,总以为朱先生是个翩翩佳公子,风华清靡,一如“荷塘月色”。后来进了清华,在迎新会上,有同学远远指给我看一个身材矮小,连走路的姿势都活像日本人的教授,说:“那就是朱自清先生!”这使我非常失望。\n我平时和朱先生根本没有接近的机会。但当时他住在清华园的东北角上,门前有个土山,长满绿草。我晚饭后,爱到那边散步。有一次,我经过他门前,见他挺在躺椅上,凸起腹,驾起腿,好像还歪着嘴巴剔着牙齿。十足的中年人的神态,我低头避开他的视线,却不想忽然听得他在叫我了。他怎么认识我?而当我走近去时,他却又夸奖了我一句:“听说你的白话文写得很不错!”白话文!他为什么不说文章,而要说白话文呢?我满心不快。不过此后路上碰见,就免不了要笑笑,点点头了。“一二·九”之后数月,宋哲元派大兵抄检清华园。很有几个榜上挂名的同学,躲在朱先生家里,得免于难。而且听说非常优待,夜里请同学睡沙发,早晨又是每人一个荷包蛋。这使我对他开始有了好感,虽然接近的机会还是不多。一直到昆明,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夏天,清华文科研究所成立,我才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跟朱先生在一起生活。研究所的教授和同学,合组一个伙食团。雇了个乡下人做饭,是个可爱的戆徒。人是忠诚极了,饭烧糊,菜没煮熟,也不忍责备他。有次异想天开,去田里提了许多蚂蚱,炸了捧到饭桌上来孝敬大家。弄得每个人摇头,他还笑嘻嘻地直说:“滋味好呐好!”而忽然谣传“有吏夜捉人”,我们这位戆徒就马上逾墙而走,常常数天甚至半个月不回来。于是一早起来,一群秀才手忙脚乱地生火,淘米,挑水,赶街子……终至于整个研究所翻身,弄得每个人垂头丧气。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吃点这样的苦,算不了什么。但是一个有病而又长期过惯家庭生活像朱先生这样的中年人,怎么受得了呢?然而,他在我们当中,是最不发怨言的一个。到过后方的人,都知道“公米”的味道。那是需要一个如鸡肫一般的胃来消化的。朱先生平时跟大家吃公米,只有当胃病发作的时候,才吃烤面包。那面包是用又黑又粗的配给面粉,自己在火油箱里烘成的。论滋味,并不比公米强,不过比较容易消化罢了。他瘦得厉害,“骨瘦如柴”不足以形容他。我从前见过的那种“凸起腹,挺在躺椅上”的神态,不用说,是再也没有了。为了营养,他每天早晨添个鸡蛋。这是早餐桌上常谈的话题之一;打碎煮好呢,带壳煮好?煮三分钟好,煮五分钟好呢?……但后来鸡蛋涨得厉害,这一点小小的滋补品,似乎也裁去了。过着这样的生活,大家在一个大房子里,在丛书、类书、经解、注疏……的围困之中,做着“抱残守缺”的工作。朱先生私人有几架书,也摆在研究所里。他的桌子后面,竖着一个同图书馆的目录柜似的旧柜子,一二十小抽屉里塞满卡片。内容如何,不得详知。只知道他写文章时,总要去查一查。有时拿出一两张来,远远瞥见,卡片上是蚂蚁一般的小字。我心里奇怪,要写满这么多卡片,得花多少时间啊?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那时闻先生正在考证伏羲是葫芦,女娲是个瓜;朱先生大概已开始写“诗话”。闻先生写文章,喜欢在落笔之前,先说出口来;衔着烟斗,喊:“佩弦,我有个很好的idea……”于是接着总是一场热烈的讨论。朱先生的习惯不同,他默默无声就脱了稿,捧着稿子交到闻先生面前,谦逊地说:“一多,请你看看,看有问题没有?”似乎只有一次例外。一天晚上,他握着笔,忽然抬头对大家说:“我觉得王静安的无我之境很难说。”为这问题,讨论很长久。我以一个门外汉的资格,也说了一点意见,大意是“无我即忘我”。还记得那次讨论,是以朱先生的谦逊的话语作结的,他说:“这样的讨论很有意思,我受益不浅。”\n朱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则。早晨总是他第一个起床,我爱睡懒觉,他到底几点钟起来,始终弄不清楚。只知道他洗漱之后,总要到大门外的晒谷场上跑两圈,练几节健身操。在乡下人看来,这是很有趣的。所以起初,常有些女人和孩子,远远地立定了看他,议论他。晚饭后,照例是一道在田野间散步,或者聚在晒谷场上聊天。聊些什么,多已忘记。只记得有次谈起清朝的汉学大师,数他们的年纪,一个个活到七八十岁。闻先生就说:“做汉学家可以长寿。”朱先生说:“是因为他们长寿,才做得到汉学大师。我身体坏,不敢存这妄想。你却行。”闻先生就笑起来:“能不能做大师,不敢说。活七八十岁,我绝对有把握。”言犹在耳,说有把握的竟遭毒手;自知身体坏的,到底也接着给穷困之手扼死了!朱先生著作俱在,平日的言论印在青年们的脑子里,也决不会磨灭,他对于民主与文学的功绩,尽人皆知,用不着我多说。草此短文,记琐事数则,驻笔低眉,倍觉黯然。(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自清掩护学生,照顾他们的起居,表现出一颗仁爱之心;整理知识卡片,以供写作参考,表现出其严谨认真。B.朱自清不认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这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作者也大胆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C.初识时描写朱自清的悠闲自得,这与后文他因病而“骨瘦如柴”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作者的痛心惋惜。D.文章追忆了朱自清的几件琐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怀念之情。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有吏夜捉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文中借用此句是为了写出“戆徒”轻信谣言的憨厚可爱,表现出人们对他的喜爱。B.“抱残守缺”一般比喻保守不知改进,文中是指作者等人进行的古籍研究工作,作者以此含蓄地表达了对枯燥工作的不满。C.伏羲和女娲都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人物,相传伏羲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炼石补天,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D.“说有把握的竟遭毒手”饱含作者的悲愤之情,所指为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做《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暗杀的事件。8.文本中作者在与朱先生的交往中有怎样的心理变化?9.这是一篇深情回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回忆的内容琐碎,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的?【答案】6.B7.D8.\n①初见时,因朱自清的外形与自己想象中的形象不符,作者非常失望。②相识时,因朱自清只夸赞自己白话文写得好,没有提及文章,而心有不满。③听到朱自清掩护照顾学生,对他生出好感。④交往加深后,对朱自清先生的学问和精神充满敬佩。⑤朱自清先生逝世后,作者满怀悲痛和思念。9.①选材典型。选取与朱先生交往中的典型事例,如朱先生讨论问题时的谦逊,谈论生死时的坦然,表达作者敬佩和怀念之情。②选材丰富。文章从为人处世、治学态度、生活习惯等多方面选材,全面展现了朱先生有血有肉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深情缅怀。③详略主次结合。文章既有对朱先生挺在躺椅上、吃公米的详写,也有对其优待学生,面对艰难的生活从无怨言的略写;文章还选取了“戆徒”“闻一多”等次要人物,与朱先生的形象交相呼应,凸显了朱先生让人感佩怀念的大师形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及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朱自清不认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理解有误,朱自清并非不认同,而是认为很难说清楚。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借用此句是为了写出‘戆徒’轻信谣言的憨厚可爱,表现出人们对他的喜爱”表述错误,作者是借此暗示当时的社会动荡。B.“作者以此含蓄地表达了对枯燥工作的不满”表述有误,这是作者的调侃之语,是贬词褒用。C.“伏羲开天辟地”错误,应是盘古开天辟地。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者心理的能力。结合“后来进了清华,在迎新会上,有同学远远指给我看一个身材矮小,连走路的姿势都活像日本人的教授,说:‘那就是朱自清先生!’这使我非常失望”,初见时,因朱自清的外形与自己想象中的形象不符,作者非常失望。结合“而当我走近去时,他却又夸奖了我一句:‘听说你的白话文写得很不错!’白话文!他为什么不说文章,而要说白话文呢?我满心不快”,相识时,因朱自清只夸赞自己白话文写得好,没有提及文章,而心有不满。结合“很有几个榜上挂名的同学,躲在朱先生家里,得免于难。而且听说非常优待,夜里请同学睡沙发,早晨又是每人一个荷包蛋。这使我对他开始有了好感,虽然接近的机会还是不多”,听到朱自清掩护照顾学生,对他生出好感。\n结合“但是一个有病而又长期过惯家庭生活像朱先生这样的中年人,怎么受得了呢?然而,他在我们当中,是最不发怨言的一个”“只知道他写文章时,总要去查一查。有时拿出一两张来,远远瞥见,卡片上是蚂蚁一般的小字。我心里奇怪,要写满这么多卡片,得花多少时间啊?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交往加深后,对朱自清先生的学问和精神充满敬佩。结合“朱先生著作俱在,平日的言论印在青年们的脑子里,也决不会磨灭,他对于民主与文学的功绩,尽人皆知,用不着我多说。草此短文,记琐事数则,驻笔低眉,倍觉黯然”,朱自清先生逝世后,作者满怀悲痛和思念。【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选材典型。选取与朱先生交往中的典型事例,“还记得那次讨论,是以朱先生的谦逊的话语作结的,他说:‘这样的讨论很有意思,我受益不浅”“朱先生说:‘是因为他们长寿,才做得到汉学大师。我身体坏,不敢存这妄想。你却行’”,朱先生讨论问题时的谦逊,谈论生死时的坦然,表达作者敬佩和怀念之情。选材丰富。“只知道他写文章时,总要去查一查。有时拿出一两张来,远远瞥见,卡片上是蚂蚁一般的小字。我心里奇怪,要写满这么多卡片,得花多少时间啊?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朱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则。早晨总是他第一个起床,我爱睡懒觉,他到底几点钟起来,始终弄不清楚。只知道他洗漱之后,总要到大门外的晒谷场上跑两圈,练几节健身操”,文章从为人处世、治学态度、生活习惯等多方面选材,全面展现了朱先生有血有肉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深情缅怀。详略主次结合。“有一次,我经过他门前,见他挺在躺椅上,凸起腹,驾起腿,好像还歪着嘴巴剔着牙齿。十足的中年人的神态”“雇了个乡下人做饭,是个可爱的戆徒。人是忠诚极了,饭烧糊,菜没煮熟,也不忍责备他。有次异想天开,去田里提了许多蚂蚱,炸了捧到饭桌上来孝敬大家”,文章既有对朱先生挺在躺椅上、吃公米的详写,也有对其优待学生,面对艰难的生活从无怨言的略写;文章还选取了“戆徒”“闻一多”等次要人物,与朱先生的形象交相呼应,凸显了朱先生让人感佩怀念的大师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帝【注】常愤广明以来中国日蹙,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会秦州民夷有诣大梁献策请恢复旧疆者,帝善之,纳其言。帝以大梁城中迫隘,夏,四月,乙卯,诏展外城,先立标帜,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以渐成之。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令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n”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荫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上欣然纳之。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太祖闻之怒,恐伤帝意,但徙美为濮州马步都虞候。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帝征伐四方,用度不乏,美之力也,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注】帝,后周世宗柴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B.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C.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D.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B.东作,古代指秋收生产,泛指农事。有时也用以指秋季作物。C.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文中指盐铁、户部、度支。D.朔,农历每月初一。古人以表示月亮盈亏的“晦朔弦望”等对应日期制定农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周世宗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所以在有人献上恢复旧有疆域的建议时,他欣然采纳。B.王朴分析国家分裂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治理方法,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收揽人才。\nC.世宗对张美量才为用,但因张美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对待。D.为推进官府铸钱改革,后周世宗下令收缴民间的铜器、佛像,并制定了严厉的刑罚制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2)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14.司马光由后周世宗的哪些事例对他做出了“仁”“明”的评价?【答案】10D11.B12.B13.(1)凡是有所规划建议,都符合世宗的心意,世宗因此看重王朴的度量与见识。(2)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送交官府,付给等值的钱。14.①趁农闲修造国都大梁,保障春耕生产不受影响。②善于听纳建议,重用正直果断的王朴,远离精明阿谀的张美。③收缴民间铜像,智慧看待奉佛,愿为济民牺牲自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朕经常思考达到大治的方略,没有得到其中的要领,睡觉吃饭都不能忘记。又自从后唐、后晋以来,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被隔断了政令教化,不能统一,应该命令左右大臣撰写论策各一篇,朕将一一阅览。“致治之方”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方”指方法方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其要”是“未得”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如果“其要”与“寝食不忘”相连,“其要”就做了主语,而“寝食不忘”的动作发出者应是“朕”,故连接不当,排除AC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指秋收生产”“有时也用以指秋季作物”错,应为“古代指春耕生产”,“有时也用以指春季作物”。由原文看,“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也可推知是指冬季之后的春季。古语有“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n.“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收揽人才”错,王朴给出了“进贤退不肖”“恩荫诚信”“赏功罚罪”“去奢节用”“时使薄敛”等一系列建议,“收揽人才”只是其中之一。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规画”,规划建议;“称”,符合心意;“器识”,度量与见识。(2)得分点:“悉”,全部;“输”,送交;“直”,通“值”,等值的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帝以大梁城中迫隘,夏,四月,乙卯,诏展外城,先立标帜,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以渐成之”可概括为:趁农闲修造国都大梁,保障春耕生产不受影响。依据“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上欣然纳之……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可概括为:善于听纳建议,重用正直果断的王朴。依据“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可概括为:远离精明阿谀的张美。依据“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可概括为:收缴民间铜像,智慧看待奉佛,愿为济民牺牲自己。参考译文:后周世宗经常为唐僖宗广明以来中原日益缩小而愤慨,慨然萌生削平各国统一天下的志向。正好秦州各族百姓有个到大梁进献计策请求恢复旧日大唐疆域的人,世宗认为他提得好,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周世宗因为大梁城中局促狭窄,夏季,四月,乙卯日,下诏拓展外城,先设立标记,等待今年冬天农闲再兴土木,农事开始就停止,等来年再开工,以此逐渐完成。\n世宗对宰相说:“朕经常思考达到大治的方略,没有得到其中的要领,睡觉吃饭都不能忘记。又自从后唐、后晋以来,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被隔断了政令教化,不能统一,应该命令左右大臣撰写论策各一篇,朕将一一阅览。”比部郎中王朴进献策文,认为:“中原朝廷丧失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丧失了治国之道。如今一定要首先考察所以丧失土地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知晓所以收取失地的方法。进用贤人斥退品行不好的人,是收罗人才的办法;布施恩泽讲究信用,是团结人心的办法;奖赏功劳惩罚罪过,是鼓励大家贡献力量的办法;革除奢侈节约费用,是增加财富的办法;按时使用民力减少赋税,是使百姓富足的办法。等到群贤毕集,政事理顺,财用充足,士民归附,然后起兵而使用他们,千秋功业没有不成功的了!”后周世宗欣然接受。当时群臣大多墨守常规,苟且偷安,所对策略很少有可取的,只有王朴神情峻逸、气势刚劲,有智谋能决断。凡是有所规划建议,都符合世宗的心意,世宗因此看重王朴的度量与见识。当初,世宗在澶州时,张美掌管州中隶属于三司的钱粮,世宗有时私下有所索求,张美千方百计为他提供。后周太祖听说此事很生气,又恐怕伤害世宗的感情,只是调任张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张美治理财政很精明,当时很少有人能及,所以世宗将财政收入的大权授给他。世宗征伐天下,财务用度不致匮乏,是张美的功劳,然而想到他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来对待。世宗因为朝廷长久没有铸造铜钱,而民间许多人销毁钱币做成器皿以及佛像,铜钱越来越少,九月,丙寅朔(初一),敕令开始设立机构采集铜来铸造钱币,除了朝廷的礼器、兵器以及寺庙道观的钟磬、钹镲、铃铎之类准许保留外,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送交官府,付给等值的钱;超过期限隐藏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不到五斤的量刑判处不同的罪。世宗对侍从大臣说:“你们不要为毁佛而疑虑。佛用善道来教化人,假如立志行善,这就是信奉佛了。那些铜像岂是所说的佛呢!况且我听说佛的宗旨是在于利人,即使是脑袋、眼睛也都可以舍弃布施给需要的人,倘若朕的身子可用来普济百姓,我也是不会吝惜的。”臣司马光说:像周世宗,可以称得上仁爱了!不吝惜自身而爱护百姓;像周世宗,可以称得上英明了,不为无益的东西来废弃有益的东西。(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注]白居易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注】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自叙攻读和及第的经历,借“十年”和“一上”的对比表达感情。B.“擢第”一联表达了诗人不看重功名利禄,更看重家乡父老的情谊。C.“时辈”句呼应题目中的“诸同年”,“送我”句交代“留别”的原因。D.“轩车”一联写离歌声中乘车出发时的情景,视听结合,富于动感。\n16.“及第”和“留别”让本诗呈现了两种看似矛盾的感情,诗人是怎样处理这两种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5.B16.①诗中“及第”之“喜”和“留别”之“恨”并存,自然合理。科考及第,喜悦不言而喻;但面对与同年的分别又难免离情依依。②作者主要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离情是次要的陪衬。诗人写十年苦读后得偿夙愿的欣慰,写回乡可以向父老报喜的荣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翩然归情,整首诗萦绕着兴奋欢欣的喜气。虽然同年相送牵动离情,但春风得意减淡了离愁别恨,欢饮微醺使遥远的路途也不放在心上了,写离情更衬托出喜悦之情的强烈。【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诗人不看重功名利禄”曲解诗意。诗人回乡向父母报喜心情很好,但表示“考中进士也不算什么”,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结合“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可知,诗人科考及第,“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更有回乡可以向父老报喜的荣耀,所以这是“及第”之“喜”“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是写与同年的分别的场景,分别在即,难免牵动离情,这是“留别”之“恨”“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是说,虽然同年相送牵动离情,但春风得意减淡了离愁别恨,欢饮微醺使遥远的路途也不放在心上了。可见作者主要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离情是次要的陪衬。“及第”和“留别”看似让本诗呈现了矛盾的感情,诗人却处理得巧妙。(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实写眼前景色转到回忆感慨历史的过渡性句子是“______,______”。(2)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与《礼记》所描述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类似的场景是“______,______”。(3)终身学习,是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径,古人深明其理。请写出两句古诗文中表述学习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答案】①.江山如画②.一时多少豪杰③.黄发垂髫④.并怡然自乐⑤.\n温故而知新⑥.可以为师矣(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示例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示例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豪、垂髫、怡。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犁铧翻开沉睡的泥土、种子播入希望的田野――大江南北依次进入春耕时节。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底线,是民族复兴的砝码;粮食,是安民之本,是稳市之要,是备荒之策,是恤农之法;粮食,是应变局、开新局、稳大局的底气,更是全球博弈的杠杆!站在“十八连丰”的新起点,中国始终怀着这样的清醒:越是连年丰稔,越要______;越是身处顺境,越要“______”。中国只有全球不到9%的耕地,气候的复杂多变,土壤类型的错综不一,但中国让瘠土变成了沃野,让荒原吐出了新绿,圆了世代农人的“温饱梦”“致富梦”!雨水已过,那春,唱着跳着排闼而来。新绿正拂过塞北江南,新的希望正悄然______,新的丰收正在生根发芽,朋友,且潜心耕耘吧!只要在春天里洒下汗水,就会岁稔年丰,仓廪可期!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防微杜渐无时思有时孜孜以求萌发B.居安思危无时思有时梦寐以求萌动C.防微杜渐有日思无日孜孜以求萌动D.居安思危有日思无日梦寐以求萌发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只有不到全球9%的耕地,气候复杂多变,土壤类型错综不一B.中国只有不到全球9%的耕地,复杂多变的气候,错综不一的土壤类型C.中国只有全球不到9%的耕地,气候复杂多变,土壤类型错综不一D.中国只有全球不到9%的耕地,复杂多变的气候,错综不一的土壤类型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下列各项中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运用两种修辞手法,阐述了粮食重要性和保障粮食生产的方法。B.文段从复句到分句再到短语都运用了排比,紧扣“粮食”这一话题,层层铺开。C.“压舱石”“底线”“砝码”“底气”“杠杆”等喻体使对粮食特征的阐述真实可感。D.排比让文段内容集中,气势充沛,节奏鲜明,将抽象的说理具体化,形象生动。\n【答案】18.D19.A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上下语境并未出现“错误”“坏事”之类的信息,语境是越是“连年丰稔”越要清醒,应用“居安思危”。第二组,有日思无日: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预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无时思有时:指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根据前句“身处顺境”的语意,应用“有日思无日”。第三组,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孜孜以求:勤勉而不知疲倦地探求,常用于探求学问、真理等。根据农人“温饱梦”“致富梦”的语境,应用“梦寐以求”。第四组,萌发:原意指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萌动:原意指植物开始发芽,后指事物开始发生。前者比后者更符合春天已经到来,希望已经发生的语境,应用“萌发”。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全球”的位置错,应修饰和限制“9%”,用放在“9%”前面。二是结构混乱,“气候的复杂多变,土壤类型的错综不一,但中国……”形成多个主语,可改为“气候复杂多变”“土壤类型错综不一”。全部都修改对了的只有A项。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阐述了粮食的重要性和保障粮食生产的方法”错,文段并未阐述保障粮食生产的方法。C.“底线”“底气”不是喻体。底线,指“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底气,指“气力或劲头,信心或勇气”。D.“将抽象的说理具体化,形象生动”不是排比的效果。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n生活中,有很多蔬菜适合生吃,不仅味道好,①。生吃蔬菜最突出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蔬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蔬菜中的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挥发油可以提高身体中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抵抗力。人们还利用生吃蔬菜的健康益处设计出了“生食疗法”。实践证明,“生食疗法”对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高血压,眼底出血等病症均有疗效。尽管生吃蔬菜有很多好处,②。比如,土豆、芋头、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蔬菜必须烹制,否则其中的淀粉粒无法破裂,人体不能消化。再如,扁豆含有大量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必须煮熟煮透,防止中毒。另外,生吃蔬菜过多③,而熟吃则可以软化蔬菜纤维,对那些肠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更有益。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用因果关系的句子,为上述材料写一个结论句。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答案】21.①而且也有益健康;②但有些蔬菜不能生吃(但有些蔬菜必须熟吃);③会令一些人肠胃不适。22.因为不同种类的蔬菜最佳食用方法不同,个人身体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食用蔬菜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做到生熟搭配,以利于身体健康。【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有“不仅”,这里应用“而且”承接;再结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蔬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知,生吃蔬菜更健康。据此可写“而且也有益健康”;第二空,前面有“尽管”,这样应用“但”来转折;结合“土豆、芋头、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蔬菜必须烹制,否则其中的淀粉粒无法破裂,人体不能消化”可知,有些蔬菜不能生吃。据此可写“但有些蔬菜不能生吃”或“但有些蔬菜必须熟吃”;第三空,结合后面的“而”可知,此处是写“生吃蔬菜过多”的坏处;再结合“熟吃则可以软化蔬菜纤维,对那些肠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更有益”可知生吃蔬菜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不好,。据此可写“会令一些人肠胃不适”。【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第一段侧重讲生吃蔬菜的好处,如“蔬菜中的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挥发油可以提高身体中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抵抗力”,“‘生食疗法’对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高血压,眼底出血等病症均有疗效”;第二段则讲的是有些蔬菜必须熟吃,如土豆、芋头、山药、扁豆等;另外生吃蔬菜过多“对那些肠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不友好。\n由此可知,蔬菜最佳食用方法不同,人的体质也不同,因此食用蔬菜方式要因人而异,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这样才对身体健康有益。据此整理成“因为……所以”连接的因果复句即可。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对抗”是对立起来相持不下,甚至会有剧烈的外部冲突。“对话”指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商量或谈判,以期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当下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社会变迁,新旧迭代,思潮涌动、文化碰撞、竞争加速、利益纷争的时代。小到家庭成员间的摩擦,再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文化观念,处事方式、自身利益的分歧;大到国与国间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争端,采取“对抗”还是“对话”的方式既根基于需求,更彰显着智慧。以上材料对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你的理解和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对抗与对话”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对抗”与“对话”齐飞,“需求”与“发展”共舞当今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变迁,新旧迭代;思潮涌动,文化碰撞;利益纠纷,竞争加速。在这矛盾、分歧、争端无处不在时代,基于自身合法需求,理智选择“对抗”,智慧进行“对话”,这样方能满足需求,促进发展。“对抗”是维护合法权利,满足合理需求的必要手段。世间总有人以武力侵犯他人合法权利,“以武方能止戈”,因此基于自身合法权利和合理需求,有必要“有理、有利、有节”采取对抗方式,坚决维护自身利益。面对国民党悍然发动的“皖南事变”,毛主席等党领导人采取尖锐对立的政治进攻策略,敢于对抗,化解了危机;而面对美国悍然发动的“朝鲜战争”,威胁我国安全,毛主席等领导人毅然对抗,“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维护我国的合法权利,满足我国发展需求。因此在自身合法权利和合理需求受到侵害时,有必要理智采取对抗手段,以刚硬态度展示决心,以霹雳手段维护自我。“对话”是沟通交流求同存异,是和平协商促进发展的常用手段。“对话”犹如一座小桥,连接彼此的心:犹如一泓泉水,滋润彼此的心:犹如一束阳光,温暖彼此的心。在真诚的“对话”下,隔阂化为亲近,愤怒化为平和,干戈化为玉帛。当今中国,满怀真诚之心,开展平等对话,采取“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博鳌论坛”“团结抗疫”等系列举措,展示中国诚意,在沟通交流中求同存异,在和平协商下促进发展,不断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n“对抗”是为了更好“对话”,“对话”是为了缓解“对抗”。“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只有展现强大“对抗”力量才能让敌人退却,让敌人“对话”。没有守边将士“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坚决守卫和勇敢对抗,哪有敌人退却回到谈判桌上“对话”?而面对冲突与矛盾,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真诚“对话”,坦诚相见,才能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减少“对抗”。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这个中华民族日益复兴的时刻,作为时代青年,要增强“对抗”能力,提高“对话”能力,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对抗”与“对话”,展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贡献时代青年的智慧和力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试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两段是第一部分,分别介绍了“对抗”和“对话”的内涵。“对抗”会对立相持,甚至会冲突,而“对话”则希望求同存异,达成共识。从内涵上看,“对抗”产生严重后果,而“对话”希望求同存异,可以立意为“要对话不要对抗”。第三段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当前的局势:社会变迁、新旧选代、思潮涌动、文化碰撞、竞争加速、利益纷争,还介绍了应对纠纷和争端的看法:“采取“对抗”还是“对话”的方式既根基于需求,更彰显智慧”。因此可以立意为“基于需求,理性采用对抗或对话”。综上所述,这道试题的关键词语是“对话”和“对抗”,可以立意为“要对话不要对抗”,“理性对抗,智慧对话”“基于需求,灵活运用对抗、对话”。写作时,这道试题主要应该从“为什么”角度展开,谈论“对抗”的意义、作用、危害以及“对话”的作用、意义,思考如何权衡“对抗”与“对话”的关系,进而结合自己的身份,回答在这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去解决“对抗”,怎么去“对话”。立意:1.“对抗”“对话”并存,满足需求发展。2.理性对抗,智慧对话。3.以“对抗”为戈,“对话”为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24:47 页数:19
价格:¥5 大小:58.6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