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八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江西省宜春市八校联合考试丰城九中,高安二中,樟树中学,宜丰中学,万载中学,宜春一中,奉新一中,宜春九中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直报怨”是一个常用成语,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段话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历代学者普遍解释为:“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如梁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宋朝朱熹《论语集注》、当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都持此观点。“用公平正直报怨”到底是如何报怨,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以直”指报怨者内心没有余怨。刘解基于儒家“忠恕”观作出是读。但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这种阐释与当时“父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同国”的社会舆论相左,恐怕曲解孔子原义。出现这些误解,是因为后人多从“公平”“正直”这一常用义去理解“直”字,而忽略了“直”还有一个更为原始、而今人较少使用的含义——相当、对等。从词义发展角度看,“直”初义指双方在空间相对。《说文》:“直,正见也。”正见指两方相对。《墨子·备穴》讨论当发现敌人挖隧道攻城时,守方需“急堑城内,穴其土直之”,意思是说应赶紧在对着敌人所挖方向挖隧道以防范之。\n此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有“相当”“对等”之义。《吕氏春秋·孟夏》:“行爵出禄,必当其位。”高诱注:“当,直也。”意思是:封爵赐禄,一定与他们的地位相当。又指婚姻双方相当,《诗经·柏舟》:“实维我特。”毛传:“特,匹也。”《韩诗》“特”作“直”,云:“相当值也。”按:匹,配也,相当也。异文“直”说明,直有相当义。再引申,指价钱与货物相当,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大褐一,用臬十八斤,直六十钱。”“直”又写作“值”,二字同源。“相值”是汉代习语,《说文》:“当,田相值也。”段注:“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当。”据此可知,“当”“值”指相对当,从而引申出“相当”“对等”义。综之,直有相当义。“相值”“相当”表示事物在空间、时间、数量、重量、性质、作用、礼制等方面相对应、相一致的关系。“以直报怨”即“以怨报怨”,类似于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它强调的是对等原则,不可因为仇怨而故意加重报复。在司法诉讼中,官吏执法也得判处得当,即罪犯所受惩罚与罪行相当。战国晚期及秦朝时期的出土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论狱何谓不直?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这份珍贵的文献记载了战国时期的量刑准则——适当原则。“不直”字面义是不相当。法律义指:罪应该重而故意轻判之,当轻而故意重判之。也就是说罪行和惩罚不相当。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劾人不审,为失;其轻罪也而故以重罪劾之,为不直。”因此,“不直”不是不正直,而是一个固定的法律术语。受到儒家文化中孝、义、忠等伦理影响的承怨之人,不但不会放弃报怨复仇,反而会强调等值返报,“以直报怨”也就不可理解为“以仁报怨”。《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檀弓上》详细记载孔子关于为父母复仇的观点:“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这是要求复仇者随身携带武器,随时手刃对方。所以,孟子感叹,杀人之父等于杀己之父。《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根据《礼记》《孟子》中记载的孔孟言论,可见儒家思想中的复仇观是“以怨报怨”。《论语》中的“以直报怨”即“以怨报怨”,但它强调的是对等复仇,不因怨恨而加重报复。(摘编自张明辉《“以直报怨”辨正》,《光明日报》2022年3月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刘宝楠认为“以直”是指抱怨者内心没有余怨,他根据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B.“直”有“相当、对等”之意,已不为后人所知,而在春秋时期,该义项更为常用。C.《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与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牙还牙”类似,强调对等原则。D.“直”的初义是数量方面相对,后来引申为双方在空间上对等、货值相当等意思。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有理有据,具有启发性。\nB.文章引用《论语·宪问》的内容,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C.文章举皇侃等人的著作为例,以论证对《论语》中“以直报怨”的误解的普遍性。D.文章作为驳论文,从“直”的词义发展和儒家思想两方面,旁征博引,辨正批谬。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对《论语》词句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应结合儒学和古汉语知识等全面思考。B.要解决人们对先秦古籍中某个词义的分歧,我们可以查阅《说文解字》等相关古籍。C.在解释古文时,应当考虑到同源字问题,两个字如果同源,就可能有相同的义项。D.不同古籍对相同内容的记载会出现异文,而异文都是同义词,不会影响人们理解。【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他根据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错误,依据原文“刘解基于儒家‘忠恕’观作出是读”可知,他是根据儒家“忠恕”观作出的解读;B.“已不为后人所知”错误,依据原文“这段话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历代学者普遍解释为:‘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如梁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宋朝朱熹《论语集注》、当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都持此观点”可知,后人解读“以直报怨”时用了“直”的常用义,“出现这些误解,是因为后人多从‘公平’‘正直’这一常用义去理解‘直’字,而忽略了‘直’还有一个更为原始、而今人较少使用的含义——相当、对等”可知只是后人较少使用“相当,对等”的意思,另外,“而在春秋时期,该义项更为常用”于文无据。D.“初义是数量方面相对,后来引申为双方在空间上对等、货值相当等意思”错,依据原文“从词义发展角度看,‘直’初义指双方在空间相对”“此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有‘相当’‘对等’‘之义’”可知“直”的初义是双方在空间上对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错,依据文章第二段“这段话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梁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宋朝朱熹《论语集注》、当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都持此观点”可知文章开篇引用《论语·宪问》的内容,旨在引出论题,明确论述的对象。故选B。【3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而异文都是同义词”以偏概全,本文所举的例子是同义词,如“此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有‘相当’‘对等’之义……一定与他们的地位相当。又指婚姻双方相当……异文‘直’说明,直有相当义”,但并不能证明所有异文都是同义词。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种质”,是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作物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它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是改良作物的基因来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基因影响了禾谷类作物驯化和改良的进程。第一个是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野生稻的特性是种子成熟后就掉到土壤里,这对人类收获种子很不利。我们的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两个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并对这样的植株进行了驯化,最终培育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第二个是矮秆基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面临粮食短缺和饥饿的威胁。以诺曼·布劳格为代表的育种专家给作物引入了矮秆基因,提高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改变了茎秆叶片和种子的比例,提高了种子的产量。通过引入这个基因,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得到了改良,大大缓解了粮食危机。第三个则是中国杂交水稻的雄性不育基因。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六十年代把一个来自中国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植株中的雄性不育基因转移到了栽培稻上,探索出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方法,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摘编自卢宝荣《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为什么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上观新闻2021年10月15日)材料二:据了解,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建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2021年9月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库有三个特点:一是容量大。总容量达到150万份,保存能力从目前来讲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满足今后50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和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需求。二是保存方式完备。基本实现了种子的超低温保存,还可以保存试管苗和DNA,覆盖了世界上所有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式。三是技术先进。保存技术达到或者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保存全过程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种子贮藏寿命可以达到50年,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来讲,我国种子的保存寿命在全球是最长的。目前世界种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n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而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摘编自《打造世界一流种质资源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挖掘优质基因》,光明网2022年3月23日)材料三:2009年,我省依托辽宁省农科院建立了辽宁省种质资源库,为农作物种质资源打造“诺亚方舟”。种质库参照国家库标准来建造,设计总库容25万份,其中,长期库6万余份,中期库约13万份;短期库约6万份。诞生伊始,即面向全省开展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的收集、保存、评价等。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该库已收集入库3.1万余份资源,涵盖16种作物,成为我省保存作物种质资源种类最多、保存量最大的单位。除此以外,还有活体资源库。在位于凤城市的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生态柞园示范区内,记者看到,体色各异的柞蚕分外吸睛。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俊涛表示,彩色柞蚕与我们常见的青绿色柞蚕一样,都是天然野生品种,是稀缺的种质资源,蕴含潜在的特异性基因资源,也是柞蚕杂种优势研究不可缺少的宝贵素材。保存柞蚕种质资源的纯种是极其艰辛的工作,需每年两季野外放养,细心管护,严防混杂,同时,要严防恶劣天气及病虫害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危害,但科研人员几十年来仍然坚持通过放养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为今后的柞蚕育种及遗传学研究保存重要的物质基础。(摘编自《与时间赛跑抢救农业“芯片”》,《辽宁日报》2021年8月11日)材料四: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作为育种“4.0时代”的代表性技术之一,近些年发展迅猛,其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性技术,为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带动农作物育种进入“精准调控时代”,将对全球种业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格局产生革命性影响。济南正在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积极抢占基因编辑产业高地,2018年,济南极具前瞻性地开始布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成果的产业化项目,成立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布局基因编辑产业,为集聚生物育种上下游企业、打造基因编辑产业集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技术创新方面,作为国内首家拥有基因编辑底层核心技术(CRISPR酶)的公司,舜丰生物围绕该技术系统布局了80多项专利。通过对基因编辑技术瓶颈以及衍生技术的研究,在基因组靶向修饰的精度与效率、降低脱靶效应、提高特异性、对细胞的影响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在农作物改良方面,舜丰生物建立了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大豆、西红柿、生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在内的近20种作物高效基因编辑体系,并瞄准营养健康和轻简化这两大方向开展精准育种工作,目前已经创制成功包括高油酸大豆、高VC生菜、香味玉米、耐除草剂水稻等等在内的多项一代产品。\n(摘编自《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济南为何看好基因编辑技术》,《齐鲁晚报》2021年6月208)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祖先偶然发现一两株野生稻植株因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具有了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于是对这种野生稻植株进行驯化,培育出了水稻。B.20世纪五六十年代,育种专家利用矮秆基因,改良了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这对缓解当时的粮食危机作出了贡献。C.袁隆平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将野生稻株的雄性不育基因移植到栽培稻上,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D.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遗传物质是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可供人类改良作物。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种业发展相对落后,处于2.0至3.0时代之间,而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时代。B.我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于2021年9月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具有容量大、保存方式完备、技术先进等特点。C.柞蚕的天然野生种色彩丰富,不同色彩的柞蚕蕴含着特异性基因资源,研究人员已展开对该资源的保护与开发。D.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基因编辑底层核心技术的公司,已经成功培育出高油酸大豆等多项一代产品。6.辽宁省和济南市在农业“芯片”保护或开发方面的措施各有何特色?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4.A5.A6.①辽宁省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的收集、保存、评价等工作并建立活体资源库,保存活体种质资源。②济南市重点在基因编辑技术方向发力,进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研究,成立相关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积极布局基因编辑产业,打造产业集群。【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我们祖先偶然发现一两株野生稻植株因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具有了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错误。根据原文“我们的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两个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可知,我们祖先发现的是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却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n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正式投入使用”错误。根据材料二“2021年9月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可知,应该是“投入试运行”。C.“不同色彩的柞蚕蕴含着特异性基因资源,研究人员已展开对该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错误。根据材料三“蕴含潜在的特异性基因资源”可知,“潜在”表示尚未为人所知或尚未为人所利用;另外,从“保存柞蚕种质资源的纯种是极其艰辛的工作……为今后的柞蚕育种及遗传学研究保存重要的物质基础”可知,研究人员展开了对该资源的保护,但并未提到“开发”。D.“是国内唯一拥有基因编辑底层核心技术的公司”错误。从材料四“作为国内首家拥有基因编辑底层核心技术(CRISPR酶)的公司”可知,应是“首家”,而不是“唯一”。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三“2009年,我省依托辽宁省农科院建立了辽宁省种质资源库……诞生伊始,即面向全省开展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的收集、保存、评价等……”“除此以外,还有活体资源库……”可知,辽宁省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的收集、保存、评价等工作并建立活体资源库,保存活体种质资源。从材料四“济南……积极抢占基因编辑产业高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布局基因编辑产业,为集聚生物育种上下游企业、打造基因编辑产业集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知,济南市重点在基因编辑技术方向发力,进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研究,成立相关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积极布局基因编辑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诗经·秦风》里,拎出一个“我”卞毓方这不是定论,只是有此一说:时在西周,地在西汉水上游的河谷,一位商代东夷嬴氏的遗民骑在马上,马不是一匹、两匹,而是一大群,随着他在山坡上吃草。忽然,他从马背跃下,跪地,双手捧着一叶马儿惯嚼的肥草,仿佛生平头一遭发现,但见他双唇半卷,舌尖微挑,缓缓吐出一个字“qín”。声音随风飘散,落入下方一位妇人的耳里,她停止采薇,扬声问:“你在说什么?”“我说的是这草,”他拔起一株,“我叫它qín。”\n“好哩!”妇人满心欢喜,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名字。从此落地生根——因这男子命名,得这妇人点赞,为这部落传播。有甲骨文为证:qín写作“”,分明一幅双手持杵的舂谷图。据《史记·秦本纪》叙述,秦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原本活跃在东部沿海,以“玄鸟”为图腾。舜时,族人有个叫大费的,因襄助大禹治水有功,获姓为嬴。有商一代,多人跻身诸侯。嗣后武王发动牧野大战,翦灭商纣,建立周朝,嬴族遂成覆巢之卵,被剥夺姓氏,贬为奴隶,逐出东土,迁徙西陲。当代学者雒江生考证,“秦”字本义是一种草,俗名“草谷”。先嬴难民在新安家的陇右之地,凭着祖传的驯马技巧以及与戎狄相处中习得的杂交技术,养出了大批膘肥体健的骏马。此举为周孝王看中——当时的重型武器乃是战车,战马是其核心装备——他着眼于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断然废除畴昔的惩罚,起用这批败寇的后代,恢复嬴姓,封为附庸,专司牧马——封地以草名,是为“秦嬴”。以下也是一说,但绝非空穴来风:秦嬴,因其壤接西域,伴随与西部游牧民族的长期争逐以及草创的丝绸之路,声名翻山越岭,抵达南亚的天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的梵语。而后,搭着梵语的翅膀,飞到中亚的波斯。又打着旋儿,旋入欧罗巴。终于,在公元13世纪,惊动了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为远方蒙着神秘面纱的“秦”吸引,不远万里,来访中国,写出了让西方冒险家们惊爆眼珠子的《东方见闻录》。在天水(古之秦州)数日盘桓,我对秦的认知,更大程度上是来自《诗经·秦风》。例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有人解释,这是情诗,旨在思慕恋人;有人认为,这是讽喻,讥国君未能礼贤,致使高士隐遁;也有人指出,这是自况,作者本身就是隐士,赋诗明志。我却宁愿相信,诗人抒发的是对故都故园的怀念。\n比起《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的男欢女爱,此诗更为情深意笃;比起《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戍卒返乡之叹,此诗更为令人扼腕。诗的焦点是“在水一方”,方是方位,大体,大略,并未确指何处,总是,永远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譬如神女,“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曹植《洛神赋》),又譬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伊人”始终若即若离,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白居易《长恨歌》地遍寻不着,愈能激发更热烈、更渴切的企盼追求。不管作者最初出于何种动机,当诗流传开去,腾于众口,引发共鸣,蔚为秦风,就已离他而去,属于整个社会。因此,假设“伊人”为殷商遗民魂牵梦萦的家园,为他们被褫夺的族徽族号,窃以为更加剀切,更能自圆其说,也更易悠然神会!尽管“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李商隐解得透辟,毕竟“心有灵犀一点通”。难怪王国维要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也难怪——这回是我说——屈子之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实乃《蒹葭》一诗的完美笺注。例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主题是打仗。跟谁打?秦人落脚陇右,四周被犬戎环伺,长年跟剽掠成性、来去如风的马背上对手厮杀,既是生存、生活的头等大事,也是周王室的精心布局:看似将这个昔日敌对者的部落放逐到西部边疆,实则是逐而不放,让他们成为阻挡戎狄侵犯关中的第一道人肉屏障。置之死地,不,置之夹缝而求生存。国君发出动员令,又一场血战即将展开。《无衣》是一首民谣,也是一篇誓词。主角设定甲和乙,甲大概率家境殷实,乙则为贫者,贫到什么程度?置不起周王室规定的统一战装。大约在冬季,陇右苦寒,没有长袍,没有内衣,没有战裙,光凭忠诚和勇敢,是很难坚持长久的。甲看在眼里,出言抚慰:兄弟!甭担心,我有,你就有;我的就是你的。我俩手挽手,肩并肩,同仇敌忾,同袍共泽。秦人尚武——多半是被处境逼出来的,试想,既已贬黜为奴、发配异乡在前,又值经年累月与狼共舞、与虎谋皮在后,焉能不由血脉骨髓深处滋生出狼性虎道?秦人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锻炼出日后的虎狼之师——然而,《无衣》通篇没有张扬“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的一往无前,也没有渲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可歌可泣,就这么寥寥数语,简单,直白,不是战歌,胜似战歌。最撼人心魄的力作,往往也最朴实无华。但正是这种不动声色、如话家常的互助友爱、肝胆相照,酝酿出未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霹雳霸气。乃至千载后,清人陈继揆一读之下,依然五内震动,怒赞“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诗三百,秦风仅占其十。秦风十首,我独钟《蒹葭》和《无衣》。若问另外八首,自然各有千秋,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若非要说几句?嗯,好吧,且容我别出机杼,从其余的篇什里拎出一个“我”。“我”是什么?在商代,“我”是一柄锯齿状的巨型兵器,斩伐、威权的象征。到了《诗经》的时代,“我”却摇身一变,成了第一人称的“施身自谓”。以《秦风》为例: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小戎》)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晨风》)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黄鸟》)瞧,在这里,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我。可见,“我”的出身是多么炳炳烺烺、铿铿锵锵!这是名副其实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文字领域、意识形态世界的一场革命。啊《诗经·秦风》!啊我!\n啊我们!啊我堂堂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龙骧虎视的高迈存在。(刊于《解放日报·朝花周刊》2021年9月2日)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A.秦与西域接壤,秦的声名通过游牧民族与草创的丝绸之路,传播到南亚,融入梵语,并依靠梵语传播到波斯,继而到欧洲。B.王国维对《兼葭》青睐有加,认为它“最得风人深致”,而陈继揆则欣赏《无衣》,怒赞该诗“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C.文章详略有致,详细分析了《秦风》中的《蒹葭》和《无衣》两首诗,并用《秦风》十篇中共享的“我”一词概括了其总体风格。D.作者想象了《无衣》所描绘的场景,一富一贫的两个士兵,面对艰苦的战争环境,手挽手,肩并肩,同仇敌忾,同袍共泽。8.本文以小诗作结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文章开篇的两个关于秦的说法与《诗经·秦风》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C8.①概括作者从《诗经·秦风》中对秦的认识,并从《秦风》写到中华民族,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从《秦风》的风格特点,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歌颂中华民族堂堂正正、龙骧虎视的精神品格,深化了文章的中心。③小诗简短而凝练,铿锵有力,富有韵味,增强文章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9.①文章开篇部分交代了秦的历史以及秦声名远播海外的内容,与后文通过《秦风》来写作者对秦的认知,共同构成了作者对秦的认知;②文章写秦人被驱逐西陲的历史,与关于秦国第二个说法,以及后文《诗经·秦风》表现出的秦人的情感与精神等内容,前后照应;③文章写秦的声名流传到欧罗巴,秦成了中国的代表,与后文从《秦风》中提炼出的“我”的精神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前后相互照应。【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用《秦风》十篇中共享的‘我’一词概括了其总体风格”错,根据原文“若问另外八首,自然各有千秋,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若非要说几句?嗯,好吧,且容我别出机杼,从其余的篇什里拎出一个‘我’”,可知“我”是从其余的八首诗提取出来的。\n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看,“啊《诗经·秦风》!啊我!啊我们!啊我堂堂中华民族!”这首小诗从“《诗经·秦风”到“我”“我们”,再到“中华民族”,对秦的认识不断扩大和加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从主题看“啊《诗经·秦风》!啊我!啊我们!啊我堂堂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龙骧虎视的高迈存在”这是小诗由“《诗经·秦风》”这种诗歌的风格,联想到“中华民族”,进而歌颂“龙骧虎视”的民族品格,深化了文章主题;从艺术效果看,小诗以短句为主,“我”“我们”这样的独词句简洁有力,音调铿锵;以“啊”这样的感叹词作为抒情的表达方式,辅以感叹语气,直抒胸臆,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抒情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明确不可以删去。开篇写了关于秦的两种说法:“从此落地生根——因这男子命名,得这妇人点赞,为这部落传播”写“秦”字的来源,“据《史记·秦本纪》叙述,秦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写秦的历史,“地以草名,是为‘秦嬴’”写“秦嬴”的由来;“秦嬴,因其壤接西域,伴随与西部游牧民族的长期争逐以及草创的丝绸之路,声名翻山越岭,抵达南亚的天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的梵语。而后,搭着梵语的翅膀,飞到中亚的波斯。又打着旋儿,旋入欧罗巴”写秦声名远播海外。这两种说法都是作者对秦的认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后文“秦人落脚陇右,四周被犬戎环伺……看似将这个昔日敌对者的部落放逐到西部边疆,实则是逐而不放,让他们成为阻挡戎狄侵犯关中的第一道人肉屏障”“秦人尚武——多半是被处境逼出来的”“秦人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锻炼出日后的虎狼之师”写秦人被驱逐西陲的历史,写《诗经·秦风》表现出的秦人的尚武的情感与精神,与第二个说法前后照应。\n后文“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我。可见,“我”的出身是多么炳炳烺烺、铿铿锵锵!”“啊《诗经·秦风》!啊我!啊我们!啊我堂堂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龙骧虎视的高迈存在”写《秦风》的风格特点,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歌颂中华民族堂堂正正、龙骧虎视的精神品格,与前文第二个说法“在公元13世纪,惊动了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为远方蒙着神秘面纱的“秦”吸引,不远万里,来访中国”秦声明远播海外形成照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尧叟字唐夫,解褐光禄寺丞、直史馆,迁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又以地气蒸暑,为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暍死。会加恩黎桓,为交州国信使。初,将命者必获赠遗数千缗,桓责赋敛于民,往往断其手及足趾。尧叟知之,遂奏召桓子,授以朝命,而却其私觌。咸平初,诏诸路课民种桑枣,尧叟上言曰:“臣所部诸州,土风本异,田多山石,地少桑蚕。今其民除耕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麻苎尔。然布之出,每端止售百钱,故地有遗利,民艰资金。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今树艺之民,相率竞劝;杼轴之功,日以滋广。欲望自今许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数,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①中下流,公私交济,其利甚博。”诏从之。有言三司官吏积习依违,文牒有经五七岁不决者,吏民抑塞,水旱灾沴,多由此致。乃诏尧叟举常参官干敏者,同三司使议减烦冗,参决滞务。尧叟请以秘书丞直史馆孙冕同领其事,凡省去烦冗文帐二十一万五千余道,又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五年,郊祀,进给事中。景德中,真宗朝陵,权东京留守。每裁断刑禁,虽大辟亦面取状,亟决遣之,以故狱无系囚。真宗曰:“尧叟素有裁断,然重事宜付有司按鞫②而详察之。”因密加诏谕。尧叟素有足疾,屡请告。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肩舆至京师,卒,年五十七。(节选自《宋史·陈尧叟传》)【注】①泉货;钱币,货币。②按鞫:审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B.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C.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D.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转运使,官名。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B.亭舍,行人停留休息的处所,设在路旁,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处。C.郊祀,也称郊社,封建时代帝王领大臣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nD.权,指代理、兼摄官职。在古文中,拜、除、摄等均有代理官职之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岭南人生病了,只祈祷神灵却不吃药,陈尧叟在此任职时,就把《集验方》刻在石碑上,将其立在桂州驿站边,以便百姓使用。B.朝廷准备加封黎桓,任命陈尧叟为交州国信使。陈尧叟听说黎桓为馈赠使者财物而加重百姓赋税,于是拒绝接受对方馈赠的财物。C.三司官员办事效率低,造成严重的后果,皇帝下诏让陈尧叟会同三司使商议裁汰冗员,处理积压的事务,陈尧叟提议让孙冕和他一起处理。D.咸平初年,朝廷诏令地方督促百姓种植桑枣,陈尧叟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向朝廷上奏请求允许他的部民种植麻苎替代桑枣,获得了朝廷同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下流,公私交济,其利甚博。(2)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答案】10.B11.D12.C13.(1)这样一来,百姓的布帛供应朝廷,朝廷的货币向下发到百姓。公家与私人都能得益,(这样做)好处很多。(2)天禧初年,病情危机,叫来他的儿子记录,自己口述奏章,请求回到京城,皇帝下诏答应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认为国家军需紧急的物品中,布帛排在前面,因此劝勉晓谕百姓大面积种植大麻和苎麻,(官府)用货币和食盐折换收购它们,不到两年,已经收购了三十七万多匹。“布帛为先”,指布帛排在前面,而“因”是连词,当“于是”讲,一般放在句首,是断句的标志,故应在“因”前断开,据此排除AD。“未及二年”指时间不到两年,在句中应为时间状语,应单独成句,且前句中“收市”,收购,购买,是一个动词,“之”作“收市”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在古文中,拜、除、摄等均有代理官职之义”说法错误。“拜”“除”是正式任命,不是代理官职。故选D。\n【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帝下诏让陈尧叟会同三司使商议裁汰冗员”说法错误。原文为“乃诏尧叟举常参官干敏者,同三司使议减烦冗,参决滞务”,意思是“朝廷诏命尧叟推荐常参官中干练机敏的,和三司使一起讨论裁剪繁杂的事务和多余的官员”,并非让陈尧叟会同三司使商议裁汰冗员。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上供”,向上供应(给朝廷);“交济”,互相助济;“博”,多。(2)“亟”,严重;“口占”,口述;“辇下”,此处指代京城。参考译文:\n陈尧叟字唐夫,做官起家光禄寺丞、直史馆。升迁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当地的风俗,生病的人祈祷神灵(却)不吃药,尧叟有《集验方》,(于是将它)刻在桂州驿站的石碑上。又因为当地气候炎热,(他命人)种树挖井,每隔二三十里设置驿亭客舍,配备饮水的器皿,(这让)百姓免于中暑死亡。适逢加恩赦免黎桓,让尧叟担任交州国信使。当初,要去发布命令的人必定会获得赠钱几千缗。因此黎桓对百姓重加赋税搜刮百姓,以至于常常对不能缴纳赋税的百姓砍断他们的手指及脚趾。尧叟知道后,就用诏书召见黎桓的儿子,授给他朝廷的命令,而退却私下的馈赠。咸平初年,朝廷下诏让各路督促百姓种植桑树与枣树,尧叟上奏说:“臣所治理的各州,水土风俗(与中原)本来就不一样,土地中大多夹杂石块,当地很少种桑养蚕。现在百姓除了耕种水田外,当地最有利于种植的只有大麻和苎麻了。但织出来的布每匹只能卖一百钱。所以虽然地里有额外的收益,但当地百姓却很缺少资金。臣认为国家军需紧急的物品中,布帛排在前面,因此劝勉晓谕百姓大面积种植大麻和苎麻,(官府)用货币和食盐折换收购它们,不到两年,已经收购了三十七万多匹。如今那些种植麻的百姓,争相劝说别人(种植大麻和苎麻来织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这一行业,缓解了国家缺少布匹的困难。希望从今(朝廷)允许他们用所种的大麻和苎麻的面积折合桑树、枣树的数量,将布匹卖给官府的人,(则)免除他们的税。这样一来,百姓的布帛供应朝廷,朝廷的货币向下发到百姓。公家与私人都能得益,(这样做)好处很多。”朝廷下诏听从他的意见。后来有人上奏说三司官吏积习难改,依然违反期限,公文奏报有达五七年都不能批复的,官吏百姓的愿望被压抑,水旱灾害日益严重,大多是因此导致的。于是朝廷诏命尧叟推荐常参官中干练机敏的,和三司使一起讨论裁剪繁杂的事务和多余的官员。陈尧叟奏请秘书丞直史馆孙冕一同管理这件事,总共省去了繁杂冗长的账目二十一万五千余道,又裁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咸平五年,南郊祭祀,进升为给事中。景德年间,真宗去祭拜陵墓,让他代理在东京留守。陈尧叟每次依据法律据案量刑,即使是死刑犯也一定要当面取得供词,立刻判决发送,因此他手里没有扣押不判的罪犯。真宗说:“尧叟一贯有决断,然而重大案件应该交给有关部门复审核议周密详察。”因此秘密给他下诏告知。陈尧叟向来有脚病,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天禧初年,病情危机,叫来他的儿子记录,自己口述奏章,请求回到京城,皇帝下诏答应了。他乘着轿子到了京城,去世了,年纪才五十七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再次韵寄子由中①黄庭坚想见苏耽②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骐驎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③?[注]①本诗创作于元丰四年(1081),黄庭坚外任吉州太和县令。前一年,苏轼遭“乌台诗案”之祸,谪居黄州。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至筠州。黄庭坚的兄长黄大临与苏辙甚为友善,因而赠诗劝慰。黄庭坚步黄大临的诗韵写了几首诗,此诗即其中的一篇。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子由,苏辙的字。②苏耽,传说中汉末的仙人。③自圣颠,把自己当成是圣人的颠狂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运用生新刚健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感情,有讽谕之意而又不锋芒毕露。B.首联把苏辙比作苏耽,并由此想象他所居之处,青山环抱,桑柘成林,寒烟阵阵。C.颔联首句化用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意,称赞苏辙胸怀大志,壮心不已。D.本诗选用“骐驎”“虎豹”“雄鸡”“朝菌”等品格志趣相似的比喻性意象来描绘友人。15.诗歌尾联应如何理解?请从诗意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简要说明。【答案】14.C15.①何时才能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自大的颠狂病?②尾联运用反语,苏辙和自己胸怀壮志,诗人却说有自大的颠狂病,这是运用反语,将愤懑化为谐谑。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两人不被执政者理解和重视的愤满之情。③尾联以问作结,言尽而情长,诗人问何时能与苏辙相对而饮,表达了诗人对两人相逢的期待和与友人相隔一方的感伤。【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骐驎’‘虎豹’‘雄鸡’‘朝菌’等品格志趣相似的比喻性意象”错,“骐驎”“雄鸡”与“虎豹”“朝菌”是两组品格志趣截然不同的比喻性意象。\n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的含义,“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几时才能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这些人的自大狂呢?其中“确论”,精确地议论;“自圣颠”,把自己当成是圣人的颠狂病。这是一种反语的表达,语含否定、讽刺以及嘲弄,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尾联企盼会面之期,说愿同苏辙痛饮美酒,好好地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医治读书人的自大狂,表达了对两人相逢的期待和与友人相隔一方的感伤。同时,以问作结,把上面所说的都称做“自圣颠”,即把对理想的向往,对权贵的蔑视,说成是把自己当作圣贤的一种狂态、狂情,以退为进,化不满为谐谑,在谐谑中含着更深的愤激,说明他和苏辙不能被执政者理解,以此突出时代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迎神赛会,歌舞作乐,忘却战败历史,与前面“烽火扬州路”惨状形成鲜明对照。(2)韩愈在《师说》中对比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待拜师求学的态度,前者“_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_”。(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主客一番对话,二人最终皆忘怀得失,释然超脱,酣眠舟中至天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佛狸祠下②.一片神鸦社鼓③.(犹且)从师而问焉④.(而)耻学于师⑤.相与枕藉乎舟中⑥.不知东方之既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佛狸”“焉”“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优秀剧目展现和讲述了我们民族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和_________的抗争故事。(\n),就会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_________,做中流砥柱,带领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戏曲为他们“树碑立传”,如杨家将的故事仅京剧就有《状元媒》《四郎探母》《杨门女将》等。戏曲对于那些_________与奸臣搏杀的忠臣的歌颂也是_________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等就是这样的人物。人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在戏曲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我们浩荡的戏曲剧目库里,之所以有这么多颂扬抗争,恰恰是因为中华民族漫长的拼搏奋斗史导致的结果。这些剧目,与民族品格相映照,弘扬抗争主旋律,是良好的教科书,让一代代中国人对先辈们的奋斗有了形象认知。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可歌可泣力挽狂澜铤而走险全力以赴B.悲喜交集扶危济困铤而走险全力以赴C.悲喜交集扶危济困挺身而出不遗余力D.可歌可泣力挽狂澜挺身而出不遗余力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每当外族入侵我锦绣河山,欲亡我民族之时B.外族每当入侵我锦绣河山、欲亡我民族之时C.每当外族欲亡我民族、入侵我锦绣河山之时D.外族每当欲亡我民族、入侵我锦绣河山之时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浩荡戏曲剧目库里,之所以有这么多颂扬抗争的内容,恰恰是中华民族漫长的拼搏奋斗史导致的结果。B.我们浩瀚的戏曲剧目库里,之所以有这么多颂扬抗争的内容,恰恰是因为中华民族漫长的拼搏奋斗史。C.我们浩瀚的戏曲剧目库里,之所以有这么多颂扬抗争的内容,恰恰是由于中华民族漫长的拼搏奋斗史导致的结果。D.我们浩瀚戏曲剧目库里,之所以有这么多颂扬抗争,恰恰是因为中华民族漫长的拼搏奋斗史导致的。【答案】17.D18.A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n第一空,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悲喜交集:悲和喜两种感情一起涌上心头,多形容由眼前的欢乐而联想起过去的悲苦的激动心情。此处是说感人的“抗争故事”,应用“可歌可泣”。第二空,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败为胜。扶危济困: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此处是说“民族英雄”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应用“力挽狂澜”。第三空,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或绝望而采取冒险行动,多含贬义。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多含褒义。此处是表现“与奸臣搏杀的忠臣”,应用“挺身而出”。第四空,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不遗余力: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便出来。此处是说尽全力对忠臣进行歌颂,应用“不遗余力”。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下文“就会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可知,所填内容应该做后文的时间状语,可以排除BD;“入侵我锦绣河山”与“欲亡我民族”在逻辑上具有先后关系,排除C。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句式杂糅,“之所以………是因为……导致的结果”句式杂糅,应删去“导致的结果”。二、搭配不当,“浩荡的戏曲剧目库”应为“浩翰的戏曲剧目库”。三、成份残缺,在“抗争”后加“的内容”。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们的认知里,运动是有效的减肥手段。然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最新一项研究表明,①,运动反而减少了肥胖者在休息时燃烧的热量。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即使在休息时——都在消耗热量。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收集了1754名成年人的数据,这些人的BMI值在12.5到61.7之间(一般来说,BMI指数在18.5至25之间为正常,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于肥胖),然后研究人员根据他们的BMI值进行了分层研究。研究结果显示,BMI值高的肥胖者在运动之后,他们的静息代谢竟减少了49%!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运动消耗的热量,约一半都被“抵消”掉了。相比之下,②,只有28%的运动耗能会被“抵消”。\n这意味着,肥胖者很难通过运动减肥——在运动中消耗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会被休息时减少的能量消耗抵消!如果再算上运动后食量增加,那实际消耗的卡路里就少得可怜。有时候,③,并不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而是因为身体在“抵抗”减肥!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根据上文内容,总结出5个关键词。【答案】20.①运动未必有良好的减肥效果②BMI值正常的人在运动后③肥胖者运动减不了肥21.肥胖者减肥运动静息代谢耗能【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然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推断①处所填内容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运动反而减少了肥胖者在休息时燃烧的热量”,可以填入“运动未必有良好的减肥效果”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文“研究人员根据他们的BMI值进行了分层研究。研究结果显示,BMI值高的肥胖者在运动之后……相比之下”可知,此处是说BMI值正常的人的情况,推断②处可以填入“BMI值正常的人在运动后”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下文“这意味着,肥胖者很难通过运动减肥……”“并不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而是因为身体在‘抵抗’减肥”可知,此处是说肥胖者很难通过运动减肥的结论,推断③处可以填入“肥胖者运动减不了肥”之类的内容。【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要提取关键语句,从“在我们的认知里,运动是有效的减肥手段”“运动反而减少了肥胖者在休息时燃烧的热量”“研究结果显示,BMI值高的肥胖者在运动之后,他们的静息代谢竟减少了49%!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运动消耗的热量,约一半都被‘抵消’掉了”可知,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肥胖者”通过“运动”“减肥”的可行性,而研究结果是“静息代谢”减少了49%,“耗能”被抵消了约一半。据此提炼关键词即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n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宣扬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你对现实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你我共携手,同心向未来“一起向未来!”说出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说出了人类对于美好明天的憧憬,说出了中国愿与世界携手同心,奔赴未来的坚定信念。一起来,前路伊阻,坎坷荆棘,携手才能共进“一起”不应只局限在奥运会。中国有句俗话,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正是“一起”的意义所在。2020年的抗疫胜利,2021年的抗洪胜利,都是我们携手同心的结果。纵观当下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温室效应、洪灾频发、地震连连等。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灾难坎坷,我们必须携手,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一起”所表达的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间接指明了我们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唯有我们一起携手才能共向未来。向未来,有所希冀,向阳生长,才能迎接明天。“向未来”是什么?一个简单动作吗?我觉得不止于此,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论未来美好与否,我们都要坚定地向着未来而去。同时,它也传递了执着的信心和希望。历数往届残奥会的运动员们身上所闪耀的,也正是向阳生长、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龙猫》里有句台词,“我们大笑着,可怕的东西它就自己跑掉了”。面对未知的未来,世界会并肩同行,心向未来。遇见困难也好,遭遇险阻也罢,我们都应怀着希望和信心向未来走去。一起向未来,必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自从新时代领路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后,中国人民就一直用行动向世界表明着中国态度。“一起向未来”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大潮,近年的新冠疫情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秉持着“一起向未来”的信念,为周边各国送去援助,同时各国的暖心物资相互资助,才有了疫情的缓和。同学们,“一起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落落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更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践行的持续努力。\n如今,我们应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与世界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一起向未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引述了冬奥会口号,引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写作主题。然后分别对“一起”和“向未来”进行解读。“一起向未来”这个口号中,“一起”是坚强姿态,是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是憧憬,是信心,是希望。“一起向未来”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总之,从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口号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无所畏惧,携手向前,对未来充满希望。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可以就具体的体育方面事例来展现其中的体育精神;可以联系2008奥运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次的口号“一起向未来”与2008年时一脉相承,同时又更进了一步。不仅是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看法,而且表达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力量,提出了我们的行动方案,即“一起向未来”。还可以由体育延展为时代困境的需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全球性的挑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一起向未来”,而全球性的挑战还有很多,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从文体上来看,这个作文适合写成议论文,表达你对“一起向未来”的思考和看法。文章立意应该昂扬向上,体现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立意:1.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2.同舟共济,守望相助。3.困难不可怕,携手共摧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23:37 页数:21
价格:¥5 大小:66.4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