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秘密★启用前贵阳第一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神话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一代代传承者在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着这种古老文化,促成了神话在民间生存的高度自适性,形成了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多渠道与多维度。其中,在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尤为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记忆与表达。追忆与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的文化溯源。许多民族神话都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的精神理念恰如其分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神话叙事中,诸如众所周知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不仅在各地汉族神话中非常多见,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同样妇孺皆知。不同民族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使各民族之间产生了一种基于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和力,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其二,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建构与积淀。神话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和共识性的文化符号。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成为后世各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母题,而且塑造着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意志与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如各民族神话中非常普遍的龙、凤、熊、麒麟等形象以及图腾崇拜、吉祥物等意象,往往都体现出异曲同工的文化共识与相似审美。以“龙”为例,不仅汉族神话中把远古祖先、“三皇五帝”、文化英雄等的出生、特征和事迹与“龙”联系起来,彝族神话中的“支格阿龙”,白族、傣族神话中的“九隆”以及许多少数民族神话叙述的行云布雨、保佑苍生的龙王等,无不表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传人”“龙文化”\n的密切关系。与之相关的神话的传承与再生产则不断丰富着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三,多民族神话对中华优秀人物、经典文化事件的塑造与共享。许多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甚至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时也会融入民间神话传承中。如老子、孔子、屈原、关羽等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不仅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而且还在多种民俗活动中被祭拜颂唱,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各民族不断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进程中,神话也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与传播功能推动了具有共性的文化事件,像共同的传统节日、共性的民族习俗等,其背后往往都有神话因素的支撑。正是在中华民族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包括神话在内的多民族文化跨时空多维度共生、共享与共同发展,才培育出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精神。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和应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各民族神话资源,不仅恰逢其时,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摘编自王宪昭《神话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神话在文化传承中得以继承与发展,促成了其在民间生存的高度自适性。B.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神话中都融入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的精神理念,被认同与信仰。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产生于多民族神话,一系列具有象征性和共识性的文化符号成为后世各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母题。D.在各民族融合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许多共性的民族习俗,得益于神话以其强大功能的推动和神话因素的支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从三个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并列关系,论述结构清晰。B.文章主要论证了多民族神话通过多渠道、多维度的表达,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表现。C.文章以“龙”为例,证明多民族神话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建构与积淀可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论据充分,说服力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承和再生产与传统文化符号有关的神话,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积极作用。B.\n在多地多民族衍生出的神话故事及人民对其的祭拜颂唱的优秀人物,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C.为了实现多民族文化跨时空多维度共生、共享与共同发展,就要培养同心同德的民族精神。D.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掘、研究、阐释和应用好民族神话资源,也是时代的文化认同。【答案】1.B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汉族和少数民族神话中都融入了……”错误,文中第二段“许多民族神话都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的精神理念恰如其分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神话叙事中……”。“许多民族神话都将……”,选项扩大范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对比论证”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使用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有“不同民族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使各民族之间产生了一种基于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和力,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以‘龙’为例……”为举例论证,论述各民族神话中非常普遍的龙等意象,往往都体现出异曲同工的文化共识与相似审美。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在多地多民族衍生出的神话故事及人民对其的祭拜颂唱的优秀人物”错误,原文是“如老子、孔子、屈原、关羽等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不仅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而且还在多种民俗活动中被祭拜颂唱,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选项偷换概念。C.“为了……就要……”错误,原文为“正是在中华民族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包括神话在内的多民族文化跨时空多维度共生、共享与共同发展,才培育出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精神”,选项因果倒置。D.“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掘、研究、阐释和应用好民族神话资源,也是时代的文化认同”阐释错误。原文是“在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和应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各民族神话资源,不仅恰逢其时,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是在森林里成长起来的,我们与森林有着天然的联系。树木是壮美的机器,它们以阳光为动力,以大地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粮食,同时也向我们提供粮食。植物用自身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来从事各种活动,而我们动物——从根本上说是植物的“寄生虫”——则靠“盗取”碳水化合物来从事各种活动。因为我们在大量地呼吸空气,我们的血液里含有氧,当我们食用植物的时候,就可以将碳水化合物跟氧结合起来,从中提取人类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呼出二氧化碳,然后这些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回收,用来创造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而这整个微妙的循环是以约1.5亿公里外的一颗恒星为动力的。已知的有机分子有好几百亿种,但是只有大约50种被用来进行生命的基本活动。同样的分子模式被稳健而又巧妙地反复用来行使各种不同的职能。控制细胞化学性质的蛋白质和携带遗传指令的核酸是地球生命的核心,我们发现所有动植物里的这些分子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和橡树都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的,如果你再往前追溯的话,会发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跟星系和恒星王国一样,活细胞是一个复杂而又完美的国家。这些巧妙的细胞机器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精心制成的。细胞是如何完成工作的呢?原来,细胞内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它有独特的结构,能够转化分子,储存能量,还能为自我复制作准备工作。假如我们能够进入一个细胞的话,我们所能见到最多的细胞微粒就是蛋白质分子,它们有些积极地活动着,有些则消极等待。其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是酶,即控制细胞化学反应的分子。酶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各有各的工作,例如第十一道工序是分解糖分子并从中提取能量——这是用来支付其他分子工作的货币。但是酶并不是老板,它们接受它者的指令——事实上,它们本身也是由它者构造的,它们只是按负责者的命令办事。核酸是分子的老板,它们位于细胞核这样的“紫禁城”里,深居简出。假如我们通过一个小孔闯入细胞核的话,就会发现类似意大利面条厂爆炸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的面团和面条,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核酸:DNA和RNA(它们将DNA发出的指令传递给其他的细胞)。这些核酸是几十亿年进化的最佳产品,它们储存着如何指使细胞、树木和人类进行工作的全部信息。如果用一般的语言写出来的话,人类DNA的信息量可以写成足足100卷的巨著。此外,除了极少数例外,DNA分子还懂得如何复制自己。它们的学识不可谓不渊博。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由两条线绞合在一起,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这两条线上的核苷酸的排列次序就是生命的语言。在繁殖的时候,这两条线借助一种特殊的松解蛋白质分离,然后分别跟附近的另一条线的复制物(在细胞核粘滞流体里漂浮着的核苷酸预制构件所制造出来的复制物)相结合。在松解程序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一种被称为DNA\n聚合酶的特异功能酶出来协助确保复制工作不出差错。如果出了差错,酶就会迅速加以纠正,用正确的核苷酸取代错误的核苷酸:这些酶是一部功能奇异的分子机器。除了精确地复制自己(即遗传)之外,DNA还通过被称作“信使RNA”的另一种核酸指挥细胞的新陈代谢。RNA则会跑到核外,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控制着酶的构造。酶细胞形成之后就开始发号施令。每个酶掌管着细胞生化过程的某一特定环节。至于进化则是通过突变和选择来实现的。在复制过程中,如果DNA聚合酶出差错的话,就可能发生突变。但是DNA聚合酶极少发生差错。另外,辐射、太阳紫外线照射、宇宙射线或环境中的化学品等也会引起突变,所有这些东西都能够使核苷酸发生变化,或者使核酸打结。如果突变率过高,就不可能有在极其缓慢的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生物。如果突变率过低,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新品种也不可能出现。生物的进化要求在突变与选择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随着平衡的实现,非凡的适应性也就产生了。(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食用植物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从植物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中提取人类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能量。B.很多细胞微粒是蛋白质分子,酶就是其中一种,它由居于细胞核外部的核酸构造而成并听从其命令工作。C.DNA能保持生物遗传特征不变,大部分DNA都能精确地复制自己,如果复制出现差错就需要酶来纠正。D.具有双螺旋结构的DNA在生物繁殖时,会通过松解程序把自己的两条线分开,然后与附近的酶结合。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人类与森林的天然关系切入,从人与森林、森林与人两个角度讨论二者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并点明这种关系与太阳有关。B.文章把活细胞比喻为复杂而完美的国家,把细胞内部比喻为迷宫,把酶比喻为流水线上的工人等,形象地说明了细胞的特征、酶的重要功能等。C.文章5、6段通过介绍DNA不仅可以在DNA聚合酶的协助下实现精确复制,还能通过“信使RNA”来指挥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重点说明了DNA的重要性。D.文章尾段着眼于突变和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先介绍突变率过高、过低对生物进化产生的影响,然后强调保持突变和选择相对平衡的重要性。6.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人类和植物“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的具体表现。【答案】4.C5.C6.①人类和植物都由相同的物质构成。②人类和植物中控制细胞化学性质的蛋白质和携带遗传指令的核酸分子基本相同。③人类和植物都利用核酸储存信息。【解析】\n【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A.“直接从植物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中提取人类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能量”错误。根据原文“当我们食用植物的时候……从中提取人类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能量”可知,“提取能量”需要将“碳水化合物跟氧结合起来”。B.“居于细胞核外部的核酸构造”错误,根据原文“核酸是分子的老板,它们位于细胞核这样的‘紫禁城’里,深居简出”可知,核酸结构应位于细胞内部。D.“与附近的酶结合”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与“另一条线的复制物相结合”。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能力。C.“重点说明了DNA的重要性”错误,文章5、6段重点要说明的是“DNA聚合酶”和“信使RNA”的重要作用。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由“我们和橡树都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的”可知,人类和植物都由相同的物质构成。由“控制细胞化学性质的蛋白质和携带遗传指令的核酸是地球生命的核心,我们发现所有动植物里的这些分子基本上是相同的”可知,人类和植物中控制细胞化学性质的蛋白质和携带遗传指令的核酸分子基本相同。由“这些核酸是几十亿年进化的最佳产品,它们储存着如何指使细胞、树木和人类进行工作的全部信息”可知,人类和植物都利用核酸储存信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潘先生在难中【注】(节选)叶圣陶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两个孩子希望今天的上海或许比昨晚的好一点,也醒了一会了,只因父母叫他们再睡一会,所以还躺在床上,彼此呵痒为戏。“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料是我早先也料到的。顾局长的脾气就是一点不肯马虎。‘地方上又没有战事,学自然照常要开的。’这句话确然是他的声口。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你要晓得,回去危险呢!”潘师母凄然地说。\n“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何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火车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为报纸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抽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办事员依他的话给了他。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n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潘先生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去打听。姓吴的告诉他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他才透了口气回家。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姓吴的悄悄地说,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啊!”潘先生发狂似的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车!车!福星街教堂。”下一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凉。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独个儿闪出教堂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惺忪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但是再一转念,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二十余天之后,战事停止了。他知道教育局里一定要提到开学的事情了,便前去打听。跨进招待室,看见局里的几个职员在那里裁纸磨墨,像是办喜事的样子。一个职员喊道,“巧得很,潘先生来了!你写得一手好颜字,这个差就请你当了吧。”“这么大的字,非得潘先生写不可。”其余几个人附和着。“写什么东西?我完全茫然。”“我们这里正筹备欢迎杜统帅凯旋的事务。车站的两头要搭起四个彩牌坊,让杜统帅的花车在中间通过。现在要写的就是牌坊上的几个字。”“我哪里配写这上边的字?”“当仁不让。”“一致推举。”几个人一哄地说,笔杆便送到潘先生手里。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有删改)【注】1924年10月,江苏军阀齐燮元(属直系)与浙江军阀卢永祥(属皖系)之间爆发了战争,吏称“齐卢之战”,叶圣陶先生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此文。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n战争来临,潘先生携妻儿逃难,奔往上海,但潘先生始终放心不下学校,执意要回让里复学。B.作品通过潘先生回家时的言行、接旗子徽章时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C.小说没有离奇的情节,但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D.潘先生这一艺术形象社会意义,在于嘲讽、批判一些知识分子屈服于丑恶现实的人生态度,揭露混战给社会带来的苦难。8.文中设计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这两个物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答案】7.A8.①情节安排上推动故事的发展。从之前的不知所措,到接旗子和徽章时“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把潘先生如愿加入红十字会之后的窃喜之感表现得合理而生动,同时说明局势越来越紧张。②形象塑造上,刻画了潘先生虚伪利己、苟且偷安的特点。为了维护财产,他在自家的门前挂了红十字的旗帜;为了妻儿与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多要了几个徽章。这些细节写出他自私自利,精明算计的形象。③环境描写上,展现了当时混乱动荡的社会环境,任命再军阀战争中无处避难,只能依靠红十字会的幌子来寻求保护。④情感主旨上,小说只是客观写实地描写潘先生向红十字会寻求保护等平常小事,但寄予了作者对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的否定、嘲讽和批判。9.①结尾写潘先生为了保全自己、讨好上司而丧失了原则、是非,饶有余味,引人深思。②结尾让人物形象更丰满。脑海中涌现人民受难的镜头,这表明潘先生还没有泯灭人性,但他却昧着良心歌颂军阀,这突出了潘先生可笑可鄙又无奈的形象。③小说对潘先生的描写是逐步深入的,通篇写潘先生在战乱中如何保全自己,结尾与前文情节照应,是前文情节的深化和全篇的点睛之笔。④深化主旨,加深情感。小说结尾集中批判了小市民知识分子自私庸俗、只顾自身的劣根性,同时潘先生保全自己的处事态度也反映了军阀混战、战乱频发、扭曲人性的残酷现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和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但潘先生始终放心不下学校,执意要回让里复学”错误,潘先生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小家庭,之所以选择回学习,更多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n情节上,前文写“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后文写“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由原来的渺茫到现在的快慰,潘先生的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见物象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人物上,由“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等句子可知,潘先生要旗子、徽章,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家庭、妻子、孩子,从中可以看出潘先生自私自利,精明算计的性格特征。环境上,由“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等句可知,当时军阀混战,局势紧张,人们生活艰难,无奈之下,只能依靠红十字会的幌子来寻求保护,可见物象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主旨上,小说通过潘先生多要旗子、徽章的细节,表现潘先生的自私自利、虚伪、苟且偷安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批判和讽刺,可见,物象突出了小说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结尾段作用的能力。读者效果上,前文写潘先生“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结尾写“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潘先生明明痛恨军阀,却又一味讨好,丧失原则,没有是非,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人物上,结尾段说“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可见潘先生在丧失原则讨好的军阀的同时,并没有泯灭所有的良知与人性,他想到了受苦受难的百姓,但是又不得不为了保全自己而去讨好歌颂他们,写出了潘先生可笑可鄙又无奈的形象。情节上,前文写潘先生为了保全工作而回到家乡;接着写潘先生为了保全家庭、妻子、孩子,多要了旗子、徽章;最后写潘先生为了自己昧着良心歌颂军阀。由此可以看出结尾与前文情节相互照应,是前文情节的深化和全篇的点睛之笔。主旨上,小说通过讲述潘先生回到让里,加入红十字会,多要旗子、徽章,最后写字歌颂的情节,批判当时的知识分子苟且偷安、自私自利等劣根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人性扭曲的社会现实。可见,结尾段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明帝建武元年。魏主【注】\n以上废海陵王自立,谋大举入寇,会边将言,雍州刺史下邳曹虎遣使请降于魏,尚书声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魏主欲自将入寇。癸卯,中外戒严。戊申,诏代氏迁洛者复租赋三年。相州刺史高闾上表称:“洛阳草创,曹虎既不遣质任,必非诚心,无宜轻举。魏主不从。久之,虎使竟不再来。魏主引公卿议行留之计,公卿或以为宜止,或以为宜行。帝曰:“众人纷纭,莫知所从,必欲尽行留之。势宜有客主,共相起发。任城、镇南为留议,朕为行论,诸公坐听得失,长者从之。”众皆曰:“诺。”镇南将军李冲曰:“臣等正以迁都草创,人思少安,为内应者未得审谛,不宜轻劾。”帝曰:“彼降款虚实,诚未可知。若其虚也,朕巡抚淮甸,访民疾苦,则彼知君德之所在,有北向之心。若其实也,今不以时应接,则失乘时之机,辜归义之诚,败朕大略矣。”任城王澄曰:“虎无质任,又使不再来,其诈可知也。今代都新迁之民,皆有恋本之心,扶老携幼,始就洛邑,居无一椽之室,食无甔石之储。冬月垂尽,乃百室兴建之时,而驱之使擐甲执兵,泣当白刃,殆非歌舞之师也。且诸军已进,非无应接。若降款有实,待既平樊、沔,然后銮舆顺动,亦何晚之有?今率然轻举,上下疲劳,若空行空返,恐挫损天威,更成贼气,非策之得者也。”司空穆亮以为宜行,公卿皆同之。澄谓亮曰:“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乎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万一倾危,皆公辈所为也。”冲曰:“任城王可谓忠于社稷。”帝曰:“任城以从朕者为佞,不从朕者岂必皆忠。夫小忠者大忠之贼,无乃似诸。”澄曰:“臣愚暗,虽涉小忠,要是竭诚谋国,不知大忠者竟何所据。”帝不从。后曹虎果不降。(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注】魏主: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9年—499年),为了加强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将都城从山西平城迁至河南洛阳。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B.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C.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D.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朝代名(479—502年),共历二十四年,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传七代,史称南齐或萧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B.\n癸卯,属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法,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戌、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壬、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C.质任,意即人质。古代交战双方为相互约束,互派亲属去给对方做人质,或求和的一方为表示臣服的诚意,派近亲做人质。D.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如《论语·子罕》中:“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又可泛指朝廷中的大臣、高级官员,本文中的公卿即是大臣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孝文帝因齐明帝废海陵王自立为帝,计划趁机率兵大举人侵齐国。正值齐之曹虎派使臣至魏,请求投降,尚书卢渊认为曹虎有可能是诈降。B.进攻齐国之初,因刺史高闾认为北魏定都洛阳不久,且曹虎终究没有派来人质,孝文帝召公卿商议前进还是留守的计策,大臣们众说纷纭。C.魏孝文帝认为如果齐人假降,南征可以安抚民心,展示君王仁德,使淮河流域的百姓心生归降之意;如果齐人真降则不会辜负归义者的诚心,也不会影响宏图大略。D.任城王反对孝文帝轻率出兵,担心万一无功而返,会挫伤朝廷的威严,助长敌方的气势;即使曹虎是真心降魏,等平定了樊、沔等地,再出兵也不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驱之使擐甲执兵,泣当白刃,殆非歌舞之师也。(2)任城以从朕者为佞,不从朕者岂必皆忠。【答案】10.A11.B12.B13.(1)(朝廷)却要迫使他们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哭泣着去抵御白刃,这恐怕是不能得胜的军队吧。(2)任城王把听从我的人当作谄媚之臣,不听从我的人难道一定都是忠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你们在外面的时侯,见到旌旗招展、披甲执坚的阵势,都面露忧色,平素居家议论,不愿南征,为何今日面对皇上就说这样的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做之事牵涉欺骗和谄媚,这难道是大臣应有之义,国士应有之体!“见张旗授甲”,句意:见到旌旗招展、披甲执坚的阵势。省略主语“公辈”,“见”作谓语,“张旗授甲”作宾语;且“皆有忧色”的主语仍然是“公辈”,而不是“张旗授甲”,故应在“见张旗授甲”后停顿,排除BD。“面背不同”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戌、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壬、亥)依次相配”错。十天干应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应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因刺史高闾认为北魏定都洛阳不久,且曹虎终究没有派来人质”错,刺史高闾提出反对意见后,“魏主不从”,后“久之,虎使竟不再来”,孝文帝才召集公卿商议行留之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省略主语“朝廷”,“擐”,穿;“兵”,兵器;“当”,抵挡;“殆”,恐怕;“歌舞之师”,得胜的军队。第(2)题得分点:“以……为”,把……当作;“佞”,谄媚之臣;“岂”,难道;“忠”,忠臣。参考译文:南朝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南朝齐明帝废海陵王(萧昭文)自立为帝,计划大规模发动军队入侵南朝。正值边将上报说,南朝齐之雍州刺史下邳人曹虎派使臣到魏国请求投降,尚书卢渊说:“只怕曹虎就是下一个周鲂罢了。”\n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打算亲自率兵入侵南齐。南齐建武元年(494年)十二月癸卯年,内外戒严。戊申日(初八日),孝文帝下诏自代都平城迁到洛阳的百姓免征三年田租赋税。北魏相州刺史高闾上表说:“我朝才建都洛阳,曹虎既然不派送人质,一定不是诚心归降,不宜轻举妄动。”北魏孝文帝不听取他的建议。很久后,曹虎的使节最终没有再来。孝文帝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走还是留的计策,大臣们有的认为应当停止行动,有的认为应当继续前行。孝文帝说:“众说纷纭,不知该听谁的意见,一定要把走或留的形势讲清楚,形势上应当有客主两方,共同辩论,相互启发。任城王(拓跋澄)、镇南将军(李冲)作为主留的一方发表议论,我作为主进的一方阐述观点,各位大臣坐听双方看法之得失,哪方有理听从哪方。”众人都说:“好。”镇南将军李冲说:“我们认为此时正值迁都草创之际,大家都希望稍事安定,对于作为内应的南朝人,还没有审查清楚,不宜轻率行动。”孝文帝说:“南朝人归降之真假,确实不清楚。假设他们假投降,我带兵巡行安抚淮河流域,探访民众疾苦,那么他们就知晓北魏君王的仁德胸怀,产生北归之心。任城王拓跋澄说:“曹虎不派人质,也不再派使者来,他的欺诈态度已经明了。如今自代都平城新迁到洛阳的百娃,都有留恋故土之心,他们扶老携幼,刚到洛阳,就住所而言,没有一根椽子支撑的居室,就饮食而言,没有一瓮或一石粮食的储备。冬天将尽,正是百室兴建的时候,朝廷却要迫使他们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哭泣着去抵御白刃,这恐怕是不能得胜的军队吧。而且各路军队已开进,并非没有接应。如果他们是真心降魏,等我们平定了樊、沔等地,然后车驾顺势南行,也有什么晚的呢?如今轻率而行,上下疲劳,如果空去空回,恐怕会挫伤我朝的威望,反而助长敌人的气势,这不是可行的好办法。”司空穆亮认为应该可行,大臣们都同意他的看法。拓跋澄对穆亮说:“你们在外面的时侯,见到旌旗招展、披甲执坚的阵势,都面露忧色,平素居家议论,不愿南征,为何今日面对皇上就说这样的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做之事牵涉欺骗和谄媚,这难道是大臣应有的忠义,国士应有的表现吗!万一失败,都是你们这些人所造成的。”李冲说:“任城王可以称得上忠于国家。”孝文帝说:“任城王把听从我的人当作谄媚之臣,不听从我的人难道一定都是忠臣?所谓小忠诚是大忠诚的敌人,岂不是与诸位的情况相似吗?”拓跋澄说:“我愚昧不聪明,虽然属于小忠,但重要的是竭尽诚心为国家谋划,不知道所谓大忠究竟以什么为依据。”孝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后来曹虎果然不降北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刘和州戏赠①白居易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醉赠刘二十八使君②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注】①本诗写于唐敬宗室历二年(826年),诗人任苏州刺史之时,是赠与刘禹锡之作。②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n《酬刘和州戏赠》诗首句“池边新种七株梅”,点明栽种梅花的地点和棵数;第二句“欲到花时点检来”,写诗人打算观察梅花生长的情况,“点检”还包含着观赏梅花风姿的意味。B.品读《酬刘和州戏赠》的诗意,不禁让读者想到了《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诗句,二者都以种植香花香草等美好的花草植物来表达自己高洁的追求。C.《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诗人表明自己与刘禹锡相互赏识,却因命运弄人,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这次重逢更要把酒言欢,刘禹锡也用诗句“二十三年弃置身”对此做了回应。D.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写给好友刘禹锡的赠诗。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两人政见相合,在诗歌创作中也惺惺相惜,成为好友,在诗坛上前者被称为“诗豪”,后者被称为“诗魔”。15.这两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深厚动人的情谊,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曾用“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来评价白居易的诗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4.C15.①“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指白居易的诗歌情感真挚朴实,读来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才情、品行的赞美以及对友人未受重用的愤懑与不满,这种直率与坦诚都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动人的情谊。②《酬刘和州戏赠》一诗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明确表态:他自己亲手种植的梅花要为友人盛开,而不要担心桃李嫉妒,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也表明了自己同刘禹锡都有高洁才情和崇高追求。③《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中,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用“长寂寞”“独蹉跎”“才名折”等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坦率直言,为刘禹锡打抱不平。【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C.“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错,在诗中找不到根据。“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意为: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所以,诗中是说二十三年中友人失去的太多了,而不是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考生首先了解“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是指白居易的诗歌情感真挚朴实,读来通俗易懂。(1)《酬刘和州戏赠》一二句,点明栽种梅花的地点和棵数,诗人打算观察梅花生长的情况,并观赏梅花绰约的风姿。诗人以种梅表达自己高洁的追求。三四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诗人明确表示梅不要担心桃李嫉妒,自己亲手种的梅花要为友人盛开,拿梅花和桃李作对比,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也表明了自己同刘禹锡都有高洁才情和崇高追求。此中深意,只有对梅花的高洁品性有充分了解的诗人,才能体会出来。这首诗写得通俗晓畅,风格平淡。\n(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颔联中“国手”一词可知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但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坎坷的局面。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颈联,一个“国手”遭遇的却是“长寂寞”,不能不说刘禹锡的命运太“蹉跎”了。诗人对刘禹锡的蹉跎命运表示了同情,坦率直言,为刘禹锡抱打不平。尾联,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该二句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以及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总之,这两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丰富真挚,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才情、品行的赞美以及对友人未受重用的愤懑与不满,这种直率与坦诚都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动人的情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拟人的手法表现蜩与学鸠的飞翔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表现者见识的短浅。(2)《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村中人告别原来的家园到桃花源生活,从此不再外出,与世隔绝的原因。(3)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就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表示与小人无法苟同的处世态度。【答案】①.我决起而飞②.抢榆枋而止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⑤.何方圜之能周兮⑥.夫孰异道而相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决”“抢”“榆枋”“邑”“圜”“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21世纪,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被认为是过度个人主义的。并被指责为各种社会弊病的根源。杜克大学的莫妮卡·鲍尔等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已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物质至上的人”(虽然这样的定义无疑是有问题的)比不那么物质的人更不容易快乐。人们认定物质至上的价值观损害了社会连结,削弱了个体满足亲密关系需求的能力。无法满足的贪欲和商品消费,以及随后对更多或不同商品进一步的需求(这种需求永不会被满足),这种消费主义的“”被认为对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影响,包括希望寻求同伴认同的青少年和穷人。因此,物质至上的人可能会被看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社会适应性弱、物质主义消费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明确了,()。\n在这种下,有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物质文化和幸福之间的关联,但关于孤独与物质文化之间具体关系的文献少之又少。孤独实际上可能会让人更加物质至上,而不只是物质至上的产物;孤独与物质主义之间已经建立了关键联系,这种联系周而复始地循环起作用。这就意味着,人们越渴望、越是去购买,对于社会联系的需求明显就会越低,所以,人的社会联系越少,就会越渴望消费品。这种模式假定了人们对于“相互关联”和社会联结有着基本的需求;这是一种可以导致物质产品取代人际关系的需求。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肆意蔓延象征恶性循环意境B.恣肆无忌象征循环往复语境C.肆意蔓延表征恶性循环语境D.恣肆无忌表征循环往复意境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即一个人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个人财产来自我定义,而且通常与他人处在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B.如果一个人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社会联结来自我定义,那么通常与他人处在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C.即一个人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社会联结来自我定义,而且通常与他人处在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D.如果--个人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个人财产来自我定义,那么通常与他人处在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就意味着。消费品越被渴望、越是被购买,对于社会联系的需求明显就会越低,因此,人的社会联系越少,就会越渴望消费品。B.这就意味着,消费品越渴望、越是被人购买,对于社会联系的需求明显就会越低,然而,人的社会联系越少,就会越渴望消费品。C.这就意味着。人们越渴望、越是去购买,对于社会联系的需求明显就会越低,因此,人的社会联系越少,就会越渴望消费品。D.这就意味着,人们越渴望、越是去购买消费品,他们对于社会联系的需求明显就会越低,然而,人的社会联系越少,就会越渴望消费品。【答案】17.C18.A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n第一处,恣肆无忌:意为无所顾忌,肆意放纵。通常用来形容人。肆意蔓延:意为不受限制地滋生、扩展。此处的使用对象是“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故选用“肆意蔓延”。第二处,象征:指用具体事物表现出某些抽象意义。表征:指信息呈现的具体方式,也可理解为指代某种事物的符号或信号。文中指代表“消费主义”的符号,故选“表征”。第三处,循环往复:指事物周而复始地反复出现或进行。恶性循环:指的是许多坏事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循环往复”与“恶性循环”都带有不断重复的含义,但“恶性循环”指结果越来越坏。根据上文内容分析,此处应指向不好的结果,故选用“恶性循环”。第四处,语境:指语言环境,即说话时人们所处的状况和状态。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描绘的场景。文中指所处的状况,故选“语境”。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括号前的逗号暗示前半句的内容并未表达完整,根据前半句“物质主义消费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明确了”可知,以“即”引出下文对“关系”的详细阐释比“如果”引出的假设内容与前文连接更加紧密,排除BD。以上文“物质至上的人可能会被看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社会适应性弱”为印证,这里要强调的是消费主义对个人的影响,而并非强调根据社会联结来自我定义”对人的影响,故排除C。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人们越渴望、越是去购买”成分残缺,“渴望”和“购买”后缺少宾语“消费品”;二是关联词语“所以”使用错误,不合逻辑,根据前后文语意,此处应使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故应把“所以”改为“然而”等关联词语;B项“消费品越渴望、越是被人购买”错,主谓搭配不当,“消费品”无法主动“渴望”,只能“被渴望”,故应改为“人们越渴望、越是去购买消费品”。综上,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n社区团购变凉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低价补贴的商业模式本身不仅不可持续,①市场监管总局曾公布对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指出,这些平台大量商品实际销售价格低于进货成本。如计入运营等成本,实际销售收入②。监管部门将其定性为“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销售商品的行为”,违反了价格法。兴盛优选相关负责人后来总结道,“③是先进且非常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但超低价补贴的方式打破了其原本渐进式的发展规律”。再加上有些玩家属于跟风入局,并没有做好规划和准备,而这个行业本身需要供应链、物流的高度把控与整合,一味求快、拿钱砸出来的单量掩盖不了基础薄弱的现实。对于这些弊端,巨头们也明白,可是有些骑虎难下,只能继续砸钱,赌自己能够在被老虎反咬一口之前甩掉竞争者。这在法律法规日趋完善的当下已经行不通了。批评社区团购的声音里,有人认为他们不该惦记小商户的萝卜包菜。现在看来,低价补贴最大的弊端其实是“内卷”太甚,即便是巨头也扛不住。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关部门此前出台社区团购“九不得”等规定,是提醒行业不要偏离正轨,而不是要遏制行业发展。毕竟,社区团购只是企业探索多元化业务的尝试之一,只要企业留得青山在,市场里依然有机会等待发掘。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第二自然段善用修辞,请结合画线句进行赏析。【答案】20.①还违反了价格法②远低于成本③社区团购的模式本身21.①善用比喻,将市场发展规律比喻为“老虎”,突出商业发展要遵循发展正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不然可能会付出惨痛代价。②借代手法生动形象。把“小商户”经营的生活用品领域用“萝卜白菜”这种常见的蔬菜来代替,形象地体现了小商户经营以百姓常吃的蔬菜等生活用品为主的特点。③化用谚语(俗语),企业对于市场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谚语的使用通俗易懂,富有趣味。【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不仅”可以推断下文关联词是“还”;再根据“……美团优选等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指出,这些平台大量商品实际销售价格低于进货成本”可知,变凉的原因还因为“违反了价格法”。因此填写“还违反了价格法”一类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这些平台大量商品实际销售价格低于进货成本”可以推断出,社区团购如果再计入运营等成本,收入要远远低于成本,因此填写“远低于成本”一类的句子。第三处,由“兴盛优选相关负责人后来总结道”可知,空缺处的句子是对“社区团购的模式”利弊的总结,此处只需要填主语,由此推断出“社区团购的模式本身”一类的句子。\n【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赌自己能够在被老虎区建一口之前甩掉竞争者”运用比喻修辞,将“市场发展规律”比作“老虎”,由上一段“但超低价补贴的方式打破了其原本渐进式的发展规律”可知,被“老虎反咬”是因为巨头们违反了市场发展规律,导致付出代价,因此本句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商业发展要遵循发展正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不然可能会付出惨痛代价。第二处,“有人认为他们不该惦记小商户的萝卜包菜”运用借代手法,用“萝卜包菜”这类常见的日常蔬菜代指“小商户经营的日常生活用品”,从中既可以看出小商户日常经营的商品,以百姓常吃的蔬菜等生活用品为主,也可以看出小商户批评社区团购的原因。第三处,“只要企业留得青山在”化用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一谚语,指出社区团购的企业只要能够积极市场规律,把握市场,留住市场,就还有机会。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三位同学周末相约去观赏樱花,出门前一位准备了食物、雨伞;另一位也准备了不少吃食,还带了一支手杖;第三位同学只备了些食物。到约定时间三人就一同出发了。那天景区游客熙熙攘攘,午后,更是人山人海。他们在拍照、赏玩中走散了,此后还下起了大雨。三人只好电话相约到出口会合。等到下午再次见到时,带雨伞的浑身湿透,拿手杖的手脚摔伤,而除了食物之外什么也没带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同学问最后这个同学是怎么做到的。这个同学说:“雨大时我躲到了路边的店铺里,路不好走时我绕着小心过。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摔伤。你们弄成这样,应该是过于依仗自己的优势了吧。”以上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将你的想法在班会上与同学分享。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内容,自拟标题,自选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善水者常溺,犟嘴者挨打每年都会有学生溺水的消息传到我们耳中,然而我的父母却从来不担心我溺水,原因很简单:我不会游泳。畏水无溺,善水者常淹。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连阴沟都会躲得远远的,哪来的溺水?正好比三人出行,一人备伞,一人备拐,而另一人则两手空空。结果备伞者风雨中穿行湿身,备拐者无畏而常跌,空手者小心躲绕无碍。没有优势的反而使他更加小心谨慎,成为了三人中最成功的出行者。正应了那句俗话:善水者常溺,犟嘴者挨打。当年诸葛孔明可谓是著名的军事家了,智慧多多,但他每次排兵布阵,都是小心谨慎,反复论证后才发兵,取胜之时较多。尽管这样,还是丢了要地街亭,几乎功败垂成。\n恃才傲物者,终必自毙。杨修恃才放旷终被杀的故事,烂熟于心。这是他才华横溢不懂得自保的结果。曹操身边谋士如林,有多少人比杨主簿聪明?却无一人点破玄机,而杨修却大大咧咧地胡乱说话,以显示卖弄主簿先生脑子灵光。其实,在我看来,这只是哗众取宠而已。恃才傲物者的败亡大多似此,看似英才,实则蠢材;看似聪明,实则愚钝。要是善水者敬畏水,估计也不会溺死;备伞者不以有伞自恃,也不会淋湿身体;登山者不完全依赖拐杖,也不会跌得遍体鳞伤。所以,恃才傲物者的灭亡,大多数源自于半吊子的自负心理和自命不凡的性格。杨修用生命做代价,给我们上的这一课实在太深刻。虚浮功名利,劳苦虚神。往事宛如梦中梦,又何必争那虚浮功名利禄?人生总有优点与缺陷,有人取长补短;有人精于一处,以长见长,都未尝不可,若非要炫耀全能抑或专长,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优势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不必让它成为自毙的利器。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是亘古不变的名理。在偌大的世界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正如棘给汤的答案“无尽之外,复无尽也。”你的一点点长处与优势又何足挂齿呢?杀鸡用牛刀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拿着杀鸡刀去对付愤怒的公牛了。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去追求自己力所不能达到的。备伞者和备拐者,若是和第三个人一样小心谨慎,我想他们的旅程都会更加轻松。善水者常溺,犟嘴者挨打,事实告诉我们,只有认清自己,不恃才傲物,对任何的人、事物或自然,都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万年船驶得也就容易了。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不要让我们优势成了我们的掘墓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两位同学带了利于外出的工具,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工具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淋得更湿”“摔伤”等反面效果。这充分说明了“优劣相对论”的原理:人生没有永远不变的优势,有时优势令我们忘乎所以,结果却可能在这方面导致失败;而劣势会时刻警醒我们,让我们谨慎行事,能够在危机中找到转机。所以,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所以,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恰当把持、利用自己的优势,过于沉浸、依赖优势反而可能导致失败。\n写作时,就应该从材料中的事例中,体会出上述哲理,并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去看待优劣与成败:当你拥抱着优势的时候不要骄傲,当你与劣势相处时也不必灰心,再大的劣势也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优势。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转化,问题就在于你如何突破,如何化解。在这一中心思想指导下,写作时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成功者有哪些优势?失败者是因为没有优势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明了什么?在写作时一定要积极思维,多作联想、想象,要努力挖掘话题所包蕴的不同层面的含义。或通过议论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或借助记叙赋予写作对象以独特的思想意义,或写作一篇寄寓某种思想倾向的寓言都是可行的。立意:1.有了优势不一定会获得成功,没有优势也不一定会失败。2.优势和劣势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3.拥有优势要正确把持,充分利用,以期获得成功。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试题(带答案)
贵州省2022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答案
贵州省贵阳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0:42:37
页数:22
价格:¥4
大小:65.7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