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论及中国古代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故事性。毕竟,一般中国人看小说的目的,大多是在看“情节”,“情调”则一向被忽视。基于此,学界对古代小说与史传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探讨得比较深入,而对其与诗骚传统的关联则缺乏足够重视。小说要讲故事当然离不开叙事,然而与西方所强调的“客观”叙事不同,中国古代文人则多崇尚“主观”叙事。中国古代小说不止承袭了史传叙事传统,还根植于诗骚抒情传统。谈诗骚抒情传统自然要楚骚传统。最早将楚骚传统引入叙事文学领域的是司马迁、班固等史家。《史记》《汉书》等在叙事写人时,经常以骚体歌赋来渲染悲剧气氛,酝酿凄怆情调。《史记》等史传作品通过穿插骚体歌赋所取得的良好艺术效果,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显著示范效应。唐传奇与《聊斋》成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充分吸取了楚骚传统之真髓,具有强烈抒情色彩及艺术感染力。《红楼梦》成为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所包含的多重悲剧意蕴使读者深感“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与曹雪芹对楚骚传统的成功借鉴密不可分。古代小说中的诗词虽不乏意在抒情写意者,但多数还是用于情节建构或发表议论等,而且其中很多是作者炫才意识的产物;相对而言,经楚骚传统浸润的小说往往以作者自我为中心,其抒情性与文人性尤为突出,故事性与娱乐性却相对弱化。尤其那些浸润楚骚传统很深的小说,它们往往不以曲折跌宕的情节取胜,而是刻意渲染一种情绪,以主观情绪的起伏来自然而然地安排结构。当然,楚骚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影响应予以辨证看待。首先,小说家以骚体歌赋为叙事写人渲染悲剧氛围,营造感伤情境,使小说不至枯寂乏味,像《红楼梦》《花月痕》等小说都属于这种情况。其次,穿插楚歌与否并非衡量小说是否具有抒情性的唯一标准,有些小说中虽无骚体歌赋,但作者将楚骚传统内化为“诗心”而照样赋予其小说以浓郁抒情性,这在《聊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再次,有的小说穿插楚歌,并不意味着具有强烈抒情性,如明代中篇传奇小说,其作者主要出于炫才目的而非抒情需要才插入一些楚歌。说到底,小说家是否具有“诗心”并将之运化于叙事写人之中,才是决定小说抒情色彩浓淡的因素。\n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抒情传统”,致力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陈世骧认为:《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源头,把叙事和抒情两项要素结合起来,只是两要素之主从或有差异。自此,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航道确定下来了,尽管往后这个传统不断发展与扩张。”以穿插的骚体歌赋为视角,可以充分认识到抒情性是中国古代小说富于民族特色的文体特征之一。(摘编自陈才训《楚骚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偏重小说“故事性”的阅读习惯,使学界不够重视古代小说与诗骚传统的关联研究。B.《红楼梦》的创作成功借鉴楚骚传统,增强作品的抒情性,使读者感受到多重意蕴。C.古代小说中运用楚歌,未必能够增加小说的抒情色彩,有些只是满足作者炫才之需。D.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将叙事与抒情结合,穿插骚体歌赋,使其抒情性富有民族特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基于中西方对小说的认知,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根植于诗骚抒情传统的论断。B.文章举唐传奇与《聊斋》之例,旨在论证楚骚传统很早就被引入叙事文学领域。C.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经楚骚传统浸润的小说更具有抒情性和文人性。D.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审视楚骚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影响,具有思辨意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与诗骚抒情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独到的学术眼光。B.有人认为,“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同样具有诗人的气质”,这与本文理念不谋而合,C.《聊斋》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是因为作者拥有“诗心”,并能将之运化于作品中。D.古代史传叙事传统与诗骚抒情传统的交汇融合,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答案】1.D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使其抒情性富有民族特色”偷换概念,应是“中国的古代小说富有民族特色”。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B.“旨在论证楚骚传统很早就被引入叙事文学领域”有误,举唐传奇与《聊斋》之例论证的是“楚骚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于文无据。从原文“中国古代小说不止承袭了史传叙事传统,还根植于诗骚抒情传统”“最早将楚骚传统引入叙事文学领域的是司马迁、班固等史家”来看,“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没有具体的表述。故选D。\n(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如果你喜欢喝茶,尤其是喜欢喝红茶,那么应该会注意到:当泡好的红茶晾凉之后,茶水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茶膜,用勺子接触薄膜时,它就会像浮冰一样散裂开,而且勺子表面还会沾上棕色的物质。有人说茶膜是炒茶用的油;有人说是茶叶本身的“植物油”或叶片含有的“蜡”;还有人说是茶叶制作过程中混入的浮灰。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早在1994年,帝国理工学院两位化学家迈克尔和德格拉提乌斯就注意到了“茶膜现象”。迈克尔教授说:“只有知道茶膜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才能有效消除它。”于是,他们通过扫面电镜、质谱仪等精密仪器分析发现,茶膜并不是一层“油膜”,而是空气、茶多酚和碳酸钙离子在茶水表面相互作用后,形成了难溶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的微小颗粒,它们附着在有机物表面形成了薄膜。微小难溶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余的是复杂有机化学物质或矿物质的混合物。水中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是诱导茶膜形成的关键因素,但仅靠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其中一者并不能让茶膜“显现”,必须是两者同时存在才行。茶膜有时能看到,有时又看不到。两位化学家发现,当使用实验室的蒸馆水泡茶时,就不会有茶膜出现。这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蒸馆水和普通自来水最大的差别,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茶膜。也就是说泡茶用水的硬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茶膜。机灵的小伙伴一定会想到,根据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检测家里饮用水的硬度了!除了水的硬度会影响茶膜的形成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两位化学家为了避免让茶水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他们在氨气环境中泡茶,发现在这种环境中泡的茶,很难观察到茶膜。所以,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会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必然发生了氧化反应。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卡罗琳对“茶膜现象”也进行了研究。为了探究这层薄膜的特性,她使用双锥界面流变仪从流变学角度分析了茶膜的力学性质。她用不同浓度的碳酸钙溶液去泡茶,有的时候肉眼看不到茶膜,但是使用流变仪可以“看到”茶膜。这是什么原因呢?当茶膜的弹性模量小于粘性模量时,茶膜便以液态形式呈现;当茶膜的弹性模量大于粘性模量时,茶膜就会以固态形式呈现,这时你轻微碰它一下,茶膜就会碎裂。你也许会有疑问,经常购买的柠檬红茶中就不会出现茶膜,难道说这是由于使用了纯净水或者隔绝氧气泡茶?其实糖分或者柠檬汁会使茶膜变薄或者抑制其形成。但是喝奶茶时,有时却能看见茶膜,有时却又看不见茶膜,这是因为少量的牛奶会促进茶膜的形成,而大量的牛奶则不会让红茶形成茶膜。\n在全球范围内的茶叶消费品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红茶,另外30%是绿茶。茶的品种是由茶叶加工方式所决定的,例如发酵、氧化、碾压、蒸煮和干燥等方式。茶膜基本不会在白茶、黄茶、绿茶或轻度加工的乌龙茶晾凉后形成,只会在红茶上形成,这是因为红茶相较于其他品种的茶叶,是属于全发酵的,其发酵时间比较长,氧化程度在70%-95%之间。茶膜看上去脏脏的,像极了加油站旁边水坑里的“油膜”,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事实上,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知道,茶膜只是附着在有机物表面的一些难溶小颗粒,它没有什么味道,也没有什么口感,对人体并无危害。(摘编自杨超《茶水表面有层“薄膜”,是茶脏了还是茶杯脏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茶膜并不是一层“油膜”,而是难溶的微小颗粒附着在有机物表面而形成的薄膜。B.影响茶膜形成的因素很多,如水中的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就能够让茶膜“显现”。C.用不同的饮用水泡同一种茶叶,如果形成的茶膜越多,则说明泡茶之水硬度越高。D.茶膜弹性模量小于粘性模量时,茶膜呈固态,肉眼可见;反之,肉眼看不见茶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生活现象起笔,点出说明对象,接着列举人们对茶膜的猜想,然后分析茶膜产生的原因,条理清晰。B.“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这些问句不仅引发读者的思考,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C.作者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平易亲切,既拉近了读者与文本距离,又体现出科普文的客观真实。D.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茶膜比作浮冰,同时又多次列举数据进行说明,使文章生动具体、科学严谨。6.喝红茶时,如果想要减少“茶膜”,有哪些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A5.C6.①趁热喝,不要晾凉;②使用纯净水等硬度较低的水泡茶;③加些柠檬汁、糖或大量牛奶。【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水中的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错,结合原文“水中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是诱导茶膜形成的关键因素,但仅靠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其中一者并不能让茶膜‘显现’,必须是两者同时存在才行”可知,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两者同时存在才能让茶膜“显现”。C.“如果形成的茶膜越多,则说明泡茶之水硬度越高”表述绝对,忽略了其他条件的影响。如“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会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必然发生了氧化反应”。D.“小于”错。原文是“当茶膜的弹性模量大于粘性模量时,茶膜就会以固态形式呈现”。故选A。\n【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客观真实”错。采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平易亲切,既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是为了体现可读性,便于宣传科普知识。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茶膜基本不会在白茶、黄茶、绿茶或轻度加工的乌龙茶晾凉后形成”可概括出:趁热喝,不要晾凉;由“泡茶用水的硬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茶膜”“当使用实验室的蒸馏水泡茶时,就不会有茶膜出现”,可概括出:使用纯净水等硬度较低的水泡茶;由“糖分或者柠檬汁会使茶膜变薄或者抑制其形成”“大量的牛奶则不会让红茶形成茶膜”可概括出:加些柠檬汁、糖或大量牛奶。(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滚烫的冰雕王筠1071.1高地上银装素裹,一片冰封雪冻的景象。大雪遮盖了一切,散兵坑、堑壕、堑壕里的人,所有的一切都被厚厚的积雪包裹着,欧阳云逸和他的部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磨难。刀削斧砍一样的寒风从阵地上掠过,刺穿了战士们单薄的衣裤,使他们饥寒交迫的身体慢慢变得麻木僵硬。士兵都蹲在堑壕里,蹲在深深的雪窝子中,他们的头上雪花席卷,狂风飞舞,漆黑如墨般的苍穹笼罩着冰冻的大地。没有一个人要求下山,没有一个人要去躲避冰雪寒风,他们在等待着美国人的到来。极度的严寒摧残着大家的身体和意志,更折磨着他们饥饿的神经。部队没有一点可以果腹、可以提供热量的食物,饥饿和寒冷把他们推到了承受力的极限。“都找……找吃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欧阳云逸僵硬的喊声在凄厉的风雪中回荡着。一瞬间就飘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战士们缓慢而又机械地摸索着自己的挎包、口袋。他们翻找过无数次了,都知道自己的身上不可能再有任何吃的东西,但仍然机械地摸索,教导员下达了命令要找,他们就再找一遍。不少人一边摸索着自己的挎包,一边抓起身边的积雪往嘴里送,吞咽积雪也能让他们饥饿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满足。\n欧阳云逸再一次翻了翻自己的帆布挎包。挎包里装着他的洗脸毛巾、牙刷、牙膏、本子、笔、喝水的缸子,还有一个手绢包裹着的包包,那是鸭绿江中国一侧的江土,是他过江的时候带上的。挎包里没有任何可以充饥或是能够提供热量的食物,欧阳云逸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冻僵了的手还是在里面摸索着,他摸索了半天,最后拿出了那管牙膏。牙膏还有大半管,欧阳云逸一直用得很节省。他有一个习惯,不吃饭喝水可以,不刷牙洗脸不行,从国内带来的牙膏对他来说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东面,现在他把这个牙膏拿了出来。欧阳云逸的手指头已经完全僵硬了,他不得不用牙齿咬掉牙膏的盖子,牙膏也冻住了,好不容易挤出了一截,欧阳云逸把这一藏牙膏吃进了嘴里。牙膏已经有些干硬,但并没有完全冻结,欧阳云逸慢慢嚼着,一股辛辣的味道充满了他的口腔。他把这管牙膏递给身旁的战士,战士咬了一截,然后又传给了下面的战士。一个传一个,半管牙膏被大家吃光了,每个人都吧嗒着嘴巴,每个人的嘴巴里都散发着浓重的辛辣的味道。雪下得好像小了些,刺骨的寒风却更加猛烈。欧阳云逸害怕战士睡着了,他知道在这样严寒的夜晚,一旦睡着就再也起不来了。他喊叫着,要大家站起来。活动活动手脚,或者抱在一起互相取暖。战士们艰难地站起来了,他们立在刀子般的寒风中,三五个人抱在了一起。欧阳云逸竭尽了气力喊道:“坚持……同志们,坚持住,我们要像钢钉一样钉在这个阵地上,绝不让美国鬼子从山下跑掉!坚持啊,同志们,天……就要亮了……”欧阳云逸声大声地喊叫着,他声嘶力竭的声音响在每一个战士的耳边,伴随着一阵又一阵猛烈的寒风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大家相互抱了一会又重新蹲在堑壕之中,毕竟整壕里面的寒风要比外面小一些,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挤得紧紧的,似乎都觉得这样能够给他们带来些许的温暖。一个战士挤在欧阳云逸的身旁,暗夜中他的脸上是一片神往的表情:“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江南好,没有这么……冷。”欧阳云逸紧紧搂着他的肩膀:“打走了美国……鬼子就……回去,回到我们的……江南。我们……江南,油菜黄,稻花香,八月桂花遍地开……”他们的目光极力望向前方的黑暗,透过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黑漆漆的夜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江南,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头,而桂花的芬芳漫天弥漫着,从他们山清水秀的江南一直飘散到脚下的长津湖畔,飘到了他们的身旁。他们都张大了鼻孔和嘴巴,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风停雪住,苍白无力的日头慢慢升起到群山上以后,史密斯的部队开始往1071.1高地运动。昨夜的风雪彻底扫荡了长津湖地区所有的崇山峻岭,使得整个山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原有的积雪被狂风吹得无影无踪,而前进的道路又被新的积雪所覆盖。陆战1师走走停停,用了很长时间才到达1071.1高地的山脚下。高地上静悄悄的,寒冷的阳光洒在雪原上,视野之中是一片阴森森的银白。没有枪声,没有喊声,也没有黄蜂般飞舞的手榴弹弹雨,大地一片安详。\n师长史密斯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这种安静过于反常,中国人的无声无息叫他摸不着头脑。以基本的常识而言,中国人不可能不向1071.1这个最后的关隘派出阻击部队,他心里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史密斯命令他的陆战队员倍加小心,占领山头上的阵地。美国人终于小心翼翼爬上了山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百十号人,都持枪而待,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1师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阵地上的中国人好像都睡着了,他们就那样趴卧着,每个人的武器都已冻结在手中,而每个人脸上又是那样的神态端详。(节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10月21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独句成段,以简洁的笔法突出了志愿军所处阵地自然环境之恶劣,为故事的结局做了坚实铺垫。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形象,如交代欧阳云逸帆布挎包里用手绢包裹着的江土,是对人物行为的有力诠释。C.小战士与欧阳云逸提起江南,以虚衬实,意在以江南的美好与1071.1高地的风雪天气形成对比,突出对侵略者的憎恨。D.作者在小说结尾和谐地加入抒情,让自己潮水般的感情,与叙事交融,通过抒情性的语言,倾泻而出。8.作者借助“一管牙膏”,达成了哪些写作意图?9.请探究小说标题“滚烫的冰雕”的意蕴。【答案】7.C8.①突出了志愿军战士面临的饥饿之严重。②表现了欧阳云逸对生活的热爱。③塑造了团结一致毫无自私之念的志愿军战士群像。9.①“冰雕”:是志愿军战士的群像,是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下战士们用精神树立的丰碑。②“滚烫”:志愿军内心燃烧着炽热的火焰,是对敌人的同仇敌忾,是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传递出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志愿军内心奔涌着一腔热血,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祖国母亲的热爱。③“滚烫”和“冰”形成强烈的反差,撞击读者心灵。“滚烫的冰雕”是残酷的现实,也是坚定的信念,是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持着这些中华儿女面对死亡却置之度外,忍受饥寒也要战斗到底绝不屈服的精神体现。\n【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突出对侵略者的憎恨”错,由原文“暗夜中他的脸上是一片神往的表情”“我们……江南,油菜黄,稻花香,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处分析,应该是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眷念、对和平的向往。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结合“战士们缓慢而又机械地摸索着自己的挎包、口袋。他们翻找过无数次了,都知道自己的身上不可能再有任何吃的东西,但仍然机械地摸索”“挎包里没有任何可以充饥或是能够提供热量的食物,欧阳云逸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冻僵了的手还是在里面摸索着,他摸索了半天,最后拿出了那管牙膏”“好不容易挤出了一截,欧阳云逸把这一藏牙膏吃进了嘴里”“他把这管牙膏递给身旁的战士,战士咬了一截,然后又传给了下面的战士。一个传一个,半管牙膏被大家吃光了,每个人都吧嗒着嘴巴,每个人的嘴巴里都散发着浓重的辛辣的味道”分析可知,志愿军战士饥寒交迫,连牙膏都用来果腹,“一管牙膏”突出了志愿军战士面临的饥饿之严重。结合“他有一个习惯,不吃饭喝水可以,不刷牙洗脸不行,从国内带来的牙膏对他来说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东面,现在他把这个牙膏拿了出来……”分析可知,“一管牙膏”表现了欧阳云逸对生活的热爱。结合“他把这管牙膏递给身旁的战士,战士咬了一截,然后又传给了下面的战士。一个传一个,半管牙膏被大家吃光了,每个人都吧嗒着嘴巴,每个人的嘴巴里都散发着浓重的辛辣的味道”分析可知,即使是牙膏,也每人只能“咬了一截”,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志愿军战士们依然不忘同志,与同志们同甘共苦,“一管牙膏”塑造了团结一致毫无自私之念的志愿军战士群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结合“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百十号人,都持枪而待,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1师将要经过的地方”“阵地上的中国人好像都睡着了,他们就那样趴卧着,每个人的武器都已冻结在手中,而每个人脸上又是那样的神态端详”分析可知,“冰雕”是志愿军战士的群像,是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下战士们用精神树立的丰碑。\n结合“欧阳云逸竭尽了气力喊道:‘坚持……同志们,坚持住,我们要像钢钉一样钉在这个阵地上,绝不让美国鬼子从山下跑掉!坚持啊,同志们,天……就要亮了……’”分析可知,“滚烫”是志愿军内心燃烧着炽热的火焰,是对敌人的同仇敌忾,是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传递出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结合“他们的目光极力望向前方的黑暗,透过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黑漆漆的夜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江南,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头,而桂花的芬芳漫天弥漫着,从他们山清水秀的江南一直飘散到脚下的长津湖畔,飘到了他们的身旁。他们都张大了鼻孔和嘴巴,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分析可知,“滚烫”是志愿军内心奔涌着一腔热血,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志愿军战士们的内心是“滚烫”的,志愿军战士们的理想是“滚烫”的,志愿军战士们的斗志是“滚烫”的,志愿军战士们的情怀是“滚烫”的,志愿军战士们的信念是“滚烫”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永恒的、冰冷的雕塑,“滚烫”和“冰”形成强烈的反差,撞击读者心灵。“滚烫的冰雕”既是残酷的现实,也是坚定的信念,是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持着这些中华儿女面对死亡却置之度外,忍受饥寒也要战斗到底绝不屈服的精神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夏四月乙未,以中门使安重诲为枢密使,五月丙辰朔,以太子宾客郑珏、工部尚书任圆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圆仍判三司。圆忧公如家,简拔贤俊,杜绝侥幸,期年之间,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祖立,圆每以天下为己任,由是安重诲忌之。安重诲以孔循少侍宫禁,谓其谙练故事,知朝士行能,多听其言,朝廷议置相,循意不欲用河北人,先已荐郑珏,又荐太常卿崔协。任圆欲用御史大夫李琪。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他日,议于上前,上问:“谁可相者?”重诲以协对。圆曰:“重诲未悉朝中人物,为人所卖。协虽名家,识字甚少。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上曰:“宰相重任,卿辈更审议之,吾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多才博学,与物无竞,此可相矣。”重诲私谓圆曰:“今方乏人,协且备员可乎?”圆曰:“明公舍李琪而相崔协,是犹弃苏合之丸,取姑蜣之转也。”循与重诲共事,日短琪而誉协,癸亥,竟以端明殿学士冯道及崔协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圆性刚急,且恃与帝有旧,勇于敢为,权幸多疾之,旧制,馆券出于户部,二年夏五月,安重诲请从内出,与圆争于上前,往复数四,声色俱厉。上退朝,宫人问上:“适与重诲论事为谁?”上曰:“宰相。”宫人曰:“妾在长安宫中,未尝见宰相、枢密奏事敢如是者,盖轻大家耳。”上愈不悦,卒从重诲议,圆因求罢三司。六月丙戌,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任圆罢守太子少保。秋七月,任圆请致仕,居磁州,许之。冬十月,或谓安重诲曰:“失职任外之人,乘贼未破,或能为患,不如除之。”重诲以为然,奏遣使赐任圆死。端明殿学士赵凤哭谓重诲曰:“任圆义士,安肯为通?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使者至融州,圆聚其族酣饮,然后死,神情不挠。\n(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重诲专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B.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C.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D.郑珏素恶琪/故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即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如“朝菌不知晦朔”。“晦”则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B.癸亥,癸为天干末位,亥为地支末位,干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纪日。C.户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科举、税收、粮饷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D.门下,即门下省,隋唐时与内史省(中书省)、尚书省合称三省,共同处理朝廷政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圆心系国事,主管三司时,选贤任能,一年之间就使得国家府库充实,军队和百姓都用度充足,并初步建立起朝廷的纲纪法令。B.安重诲自己没有主意,常常听从孔循的意见,在商议设置宰相一职时,孔循说崔协更适合担任此职,安重诲就向皇帝推荐了崔协。C.任圆反对崔协做宰相而推荐李琪,他认为崔协学识很低,不适合担任宰相,但因孔循常常诋毁李琪,崔协最终还是被任命为宰相。D.任圆性情刚急,又仗着与明宗有旧交情,遇事敢于作为,有权势得到皇帝宠幸的人大都妒忌他,这为后来他被害致死埋下隐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2)任圆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答案】10D11.C12.B13.(1)我已经是因为没有学问而忝列相位,怎么可以再增加一个崔协而被天下人笑话呢?(2)任圆是个讲道义的人,怎么肯叛逆呢?你如此滥用刑法,怎么能辅佐国家。【解析】【10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郑珏平素就恨李琪,所以孔循极力阻止他,于是对安重诲说:“李琪不是没有文才,只是有点不廉洁。宰相只能用端重有器度的人,这样才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典范。”“琪”作“恶”的宾语,后面断开;且“故”为副词,应在句子开头。排除AB;“端重有器度者”指宰相的特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户部……掌管……科举”错误,科举应是礼部掌管。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商议设置宰相一职时,孔循说崔协更适合担任此职”错误,原文为“朝廷议置相,循意不欲用河北人,先已荐郑珏,又荐太常卿崔协”,孔循先推荐了郑珏,后来推荐的太常卿崔协;后来又在安重诲面前说“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但没有明确说“崔协更适合担任此职”。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学”,没有学问;“忝”,忝列;“更益”,再增加。(2)“义士”,讲道义的人;“滥刑”,滥用刑法;“赞”,辅佐。参考译文:\n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夏四月乙未日,任命中门使安重诲为枢密使,五月,丙辰初一,任命太子宾客郑珏、工部尚书任圆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圆仍判管三司。任圆忧公如家,他选拔贤良有才能的人,杜绝侥幸,一年之间,府库充实,军民满足,朝廷的大纲要领也初具规模。任圆干事,常以天下为己任,因此,安重诲很忌恨他。安重诲认为孔循从小在宫廷里侍奉,明白熟习朝廷里过去的典章制度,也知道朝廷官员的品行才能,所以好多事情都听他的话。朝廷商议设立宰相,孔循的意见是不想起用河北人,一开始推荐郑珏,后又推荐太常卿崔协。任圆想起用御史大夫李琪。郑珏平素就恨李琪,所以孔循极力阻止他,于是对安重诲说:“李琪不是没有文才,只是有点不廉洁。宰相只能用端重有器度的人,这样才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典范。”有一天在后唐帝面议论这件事,后唐帝问谁可以任宰相,安重诲回答说是崔协。任圆说:“安重诲不熟习朝中人员,被人所收买。崔协虽然是名家,但认识的字很少。我已经是因为没有学问而忝列相位,怎么可以再增加一个崔协而被天下人笑话呢?”后唐帝说:“宰相是个重要的职位,你们再重新商议一下。我在河东时见书记冯道多才博学,与世无争,这个人可以任宰相。”安重诲私下对任圆说:“现在正缺人,崔协暂且作备选人员,可以吗?”任圆说:“您抛弃李琪而使崔协为宰相,这就好像抛弃了苏合香丸,选取屎壳螂推的粪球。”孔循和安重诲在一起处理政事,每天都说李琪的坏话而说崔协的好话。癸亥(十一日),终于任命端明殿学士冯道和崔协一起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圆情性刚直,而且依仗自己和后唐帝有旧交,作事敢作敢当,有权势而又得后唐帝宠幸的人们都嫉妒他。按旧的规定,使臣外出的费用由户部发给,安重诲请求从枢密院发给,他和任圆在后唐帝面前争论了好几次,声色俱厉。后唐帝退朝后,宫人问后唐帝:“刚才和安重诲争论事情的是谁?”后唐帝说:“宰相。”宫人说:“妾在长安宫中,从来没有见宰相、枢密奏请事情时敢像这个样子,大概是轻视皇上吧!”后唐帝听后更加不高兴,最后听从了安重诲的建议。任圆因此请求罢去三司之职。六月丙戌(初七),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任圆被罢守太子少保。任圆请求退休居住在磁州,后唐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有人对安重诲说:“那些被免除官职而在外面的人,乘乱贼还未被击败,或许能成为祸患,不如把他们消灭了。”安重诲认为说得对,于是上奏请求派遣使者赐任圆死。端明殿学士赵凤哭着对安重诲说:“任圆是个讲道义的人,怎么肯叛逆呢?你如此滥用刑法,怎么能辅佐国家。”前往赐任圆死的使者到达磁州,任圆把他的家族集合起来喝酒,然后死去,表情没有屈服的样子。(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①苏轼江上同舟②诗满箧,郑西分马③涕垂膺。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注]①此诗作于苏轼任陕西凤翔府签判期间,当时苏辙(字子由)留在汴京。②江上同舟:指三年前兄弟二人经水路至汴京的那一段生活。③郑西分马:嘉祐六年苏轼离京赴凤翔上任,苏辙送抵郑州而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同舟吟诗之乐,歧路泪别之痛,悲喜反差中尽显兄弟情深。B.作者官场不得志,自觉难仕进愧负文武才华,欲退隐羞对家乡亲朋。C.正值三秋,微雪早降,触发兴感,诗人不禁惊叹时光飞逝、人生垂暮。D.全诗以“怀子由弟”贯穿,追肯抚今遥想,记事、抒情、写人融为一炉。15.同为“怀子由”之作,本诗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情感基调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n【答案】14.C15.同:两者的情感基调中都有感伤的一面。本诗蕴含对往事的怀思、天各一方的孤寂、对弟弟的想念、对岁月流逝的感喟以及对功业无成的愧惭,情味虽复杂,但皆属感伤低沉的基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对月怀人,怅憾月圆人不圆,情感基调也是感伤的。异:不同于本诗的通篇感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以理结情,由怅恨进而表达彻悟离合的旷达和天涯共情的祝愿,情感基调转为开朗。【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惊叹时光飞逝、人生垂暮”错误。诗句的意思是诗人见秋雪而惊叹时光飞逝、一年将尽。没有“人生垂暮”之感。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目要求从情感基调的角度比较鉴赏本诗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异同。先看二者情感的相同点。本诗描写时方凉秋九月,凤翔已下小雪,如同岁暮。在一片急促的捣衣声中,诗人更感到时日的萧条、寒冷。而官闲昼永,独处深屋,思弟之情只能借酒排遣。于是回忆起与弟弟分别时的情景,“江上同舟”的一段快乐时光,让兄弟两个收获了一筐的诗稿,足见当时二人谈诗论赋的愉快;也回忆起了歧路分别泪洒衣襟的伤感。因与亲人离别日久,竟使年轻的诗人早生华发。因时光飞逝,又想到了自己功业无成,愧对亲人朋友,感情更加深沉。这种种感受写得情深愁苦,披露了他寂寞的心境。可见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伤感的。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可见这首词下片对月怀人,怅憾月圆人不圆,情感基调也是感伤的。\n再看二者的区别。本诗一直到结尾,伤感的基调并未改变;而《明月几时有》中下片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可见这首词下片以理结情,由怅恨进而表达彻悟离合的旷达和天涯共情的祝愿,情感基调转为开朗。(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自己不慕名利、恪守礼义的高尚品格。(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答案】①.羽扇纶巾②.樯橹灰飞烟灭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④.万钟于我何加焉⑤.水何澹澹⑥.山岛竦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纶”“樯橹”“辩”“澹”“竦峙”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_________________。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_________________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_________________。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窗的存在,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尽收眼底,收摄其中,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一脉相通派生标新立异异曲同工B.一脉相承衍生标新立异不约而同C.一脉相通衍生别出心裁异曲同工D.一脉相承派生别出心裁不约而同\n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窗的存在,使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B.窗的存在,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C.通过窗的存在,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使园中有园,景外有景。D.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窗是园林的‘眼睛’”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横眉冷对于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B.为了缩短线路、降低费用,工程师詹天佑大胆创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线路。C.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D.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答案】17.C18.D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一脉相通”,比喻事物之间互相关联,如同血脉一样相通。“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境指园林艺术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紧密关联,选择“一脉相通”更合适。第二空,“衍生”,通过演变而产生的。“派生”,从一个主要事物的发展中分化出来。语境指窗产生许多巧妙的用途,选择“衍生”更合适。第三空,“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语境指中国园林的窗的风格,选择“别出心裁”更合适。第四空,“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语境中有“异构同心”的提示,选择“异曲同工”更合适。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都是语序不当:窗先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人再“尽收眼底”。先“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然后“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n“眼睛”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讽刺或否定。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句话说:“当你叹气的时候,幸福就会溜走”。但事实上,从身体机能的角度来看,与其说“幸福会溜走”,不如说“可能对身体有好处”。叹气往往是在我们担心或苦恼的时候发生的。在这些情况下,人们胸部和腹部的肌肉会收紧变硬,呼吸会变浅,进而导致血液中缺氧。为了缓解缺氧现象,身体会①_______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来维持整个身体的氧气供给。交感神经系统具有升高血压和心率,从而激活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②_______,负责使身体放松。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是“油门”与“刹车”的关系。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人体很难感受到其存在的如呼吸、心跳、血液流动、内脏的运作和温度调节景许多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运转的功能。保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当一个人担心时,③______,从而打破了平衡。而通过“唉”一声来长舒一口气,能够让浅呼吸变深,从而使副交感神经系统更加活跃,从而消除了这种主导作用,恢复了平衡。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文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每句不得超过30字。【答案】20.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②还存在副交感神经系统③交感神经系统往往占据主导21.①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人体的许多运转功能。②这些功能包括呼吸、心跳、血液流动、内脏的运作和温度调节等。③它们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运转的。④人体很难感受到其存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n第①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来维持整个身体的氧气供给”与后文“交感神经系统具有升高血压和心率,从而激活身体的作用”呼应,故该空答案为“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第②句,此处是说交感神经系统使身体放松作用,依据后文“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是‘油门’与‘刹车’的关系”,故该空答案为“还存在副交感神经系统”;第③句,是说什么情况下打破了平衡,依据后文“从而使副交感神经系统更加活跃,从而消除了这种主导作用,恢复了平衡”,故该空答案为“交感神经系统往往占据主导”。【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原句的句子成分划分如下:交感神经系统控制(人体很难感受到其存在的)(如呼吸、心跳、血液流动、内脏的运作和温度调节等)(许多)(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运转的)功能。先抽取句子主干: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许多功能(补语“着”和定语“许多”无法单独成句,故将其依附到相应的主干成分);再将三个定语抽取出来,单独成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长句改短句要注意所改短句之间的逻辑顺序。因为主干的宾语是“许多功能”,所以接下来例举有哪些功能,再谈这些功能的运转,最后说人体很难感受其存在。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2022年山东卫视春晚节目《教师的年夜饭》中主角李振华,22岁大学毕业,从大城市去沂蒙山区,把青春奉献给老区教育,这一去就是六十余载,其间多少学子成为他——人民教师。当那首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再次响起,听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材料二:2022年央视春晚《父与子》小品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如果他什么都听您的,他最多只能成为您;您给他一次机会让他突破一次,他才有可能超越您!”材料三:2022年冬奥会上,凭借向左偏转双周偏轴转体1620度加安全抓板的高难度动作,夺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的谷爱凌说:“即使最终无法完成这个动作,我也希望能鼓励更多的人去敢于尝试。我还是想做自己最好的,我想展现给世界我自己的能力。”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发展,人们的观念愈发丰富而多元;或悦纳自己,或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或接受与众不同的自己;仰望榜样,或渴望成为他或她,或希望对谁能有所超越……于是这个春天,“成为与超越”的话题悄然“绽放”。为此,春光中学校团委决定组织相关论坛,邀请你参加,请你准备一篇发言稿,与人分享你对“成为与超越”这一话题的思考与感触。\n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围绕“成为”,记叙了山东省模范教师李振华的事迹。这其中,“成为”主要体现在李振华为教育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起一座精神标杆,感染了一代代学生后辈,让他们追随李振华老师的脚步,向他学习,“成为”了他。材料二则借春晚台词围绕“成为”与“超越”展开思辨性讨论。引领和追随必不可少,它是我们向前人学习和看齐的“法宝”,让我们不至于落后。但我们也不能一直跟在前辈的身后,亦步亦趋,身为长辈要给后辈一次尝试和挑战自我的机会,身为后辈也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材料三则重在讲尝试与突破。2022年2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在第三跳时,超越自我极限,做出了从未尝试过的1620抓板,获得94.50分,排名反超到第一位,夺得冠军。谷爱凌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让世界看到她不害怕不畏惧,一直在挑战自己,突破极限。这一跳,谷爱凌跳出新的自己,跳上冬奥会最高领奖台,也让中国时隔16年后,收获雪上项目历史第二金。而试题任务导引中“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发展……”就是对从“成为”到“超越”这一历史进程和人类发展历程的概括。由此,试题要求围绕“成为与超越”这一话题写一篇发言稿。写作中,要辩证思考“成为”与“超越”的关系。应该指出,在我们成长道路上,必须要有榜样引领,这样我们心中才会有目标,向着我们想要“成为”的方向去努力。但“成为”之后,不能骄傲自满,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力求“突破”,既努力“超越”那个曾经的榜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应努力“突破”曾经的自己,不断突破、不断成长。立意:1.超越之前,要先成为。2.学习榜样力量,突破榜样局限。3.成为,是为了更好地超越。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文综适应性考试试卷(Word版带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理综适应性考试试卷(Word版带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英语适应性考试试卷(Word版带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数学(理)适应性考试试卷(PDF版带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数学(文)适应性考试试卷(PDF版带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卷(Word版带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带解析)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物理上学期9月质检试题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46:01
页数:18
价格:¥5
大小:58.2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