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怀仁一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三星堆是古蜀先民创建的古蜀国都邑,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指出:“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是战国以来的事。”这一看法与考古发现大体吻合。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三星堆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器类首推其大量的青铜造像群,包括各式人面像、兽面像、面具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据研究,这些都是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在古代东亚绝无仅有,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这些都说明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而礼制是古代政治共同体最突出的文化表征。正因为如此,直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时,蜀仍然被华夏地区视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而先秦时期戎狄蛮夷与华夏之别,非在人种的差异,惟在文化的不同。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成书于西汉晚期的《蜀王本纪》也说先秦蜀地“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此条记载应属几百年以后对先秦蜀地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模糊追忆。此种深远的历史记忆,加以古代交通的艰险,遂使李白发出了“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浩叹。不过,如以为地理的阻隔遂使蜀文化与中原素无往来,也是误解。姑且不谈甲骨文中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三星堆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流动的见证。如遗址中出土的陶盉,就应是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三星堆大量出土的玉璋,也应与二里头有联系。三星堆出土的三脚型炊器,也非本地固有。此外,“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尊罍,形制即属于中原文化类型,据研究,可能是经由长江中游辗转传来。与三星堆近邻的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窖藏铜器。当然,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而上述器物除极个别外,基本上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流传和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而有相应变化,但作为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已足以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从《尚书》《逸周书》《左传》《战国策》《史记》《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传世文献可知,蜀地对外的联系,商周时期仅有零星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增多,尤其与楚、秦二国地域相接,交往互动,总的来说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经秦汉终至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摘编自《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蜀国以青铜造像和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这在古代东亚地区是绝无仅有的。B.三星堆主流器物群除极个别外,基本.上是由本地工匠打造,并体现了蜀文化。C.古蜀国在楚秦强大以后被两国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融入华夏。D.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之一是证明了上古蜀地曾经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n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体推进有序,先论证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同,进而论证两者有互动交融。B.第二段引用《蜀王本纪》中的内容,旨在论证礼制是古蜀地区最突出的文化表征。C.第三段列举的陶盉、玉璋、三脚型炊器等文物,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D.文章开头与结尾处均征引专家学者的言论,在证明观点的基础之上增强了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所以才有“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的评价。B.三星堆的陶盉应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那么蜀地与中原可能很早就通商。C.彭县竹瓦街曾两度出土与三星堆青铜尊罍同类的窖藏铜器,说明竹瓦街文化源自三星堆文化。D.虽然在商周时期蜀地与外地联系的记载非常少,但是足以证明中原地区已经对古蜀有所认知。(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每一位刚出生的宝宝都是“远视眼”,因为眼轴较短、眼球较小,使得双眼处于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眼轴迅速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少,逐步向正视眼发展。一般来说,4~5岁的孩子远视在200~250度,6~7岁的孩子远视在175~200度,8岁的孩子约150度,9岁的孩子远视约125度,10岁的孩子远视约100度,11岁的孩子远视约75度,12岁的孩子远视约50度。以上年龄阶段的生理性远视度数又被称为“远视储备”,是一种天赋的自我保护因素,足够的“远视储备”可以保护孩子不易患上近视;如果孩子的远视储备消耗过快,那么将来发生近视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想要解决好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问题,必须从为孩子建立一份完整的《屈光发育档案》入手,坚持从视力健康状况、用眼行为、用眼环境三方面进行定期监测,才能全面促进学生视力健康。\n(摘编自目北山眼视光《远视储备!远视储备!远视储备!》材料二:山西省长治市将把裸眼视力和体重考核结果纳入中考总成绩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有网友质疑此举“涉嫌基因与经济双重歧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导向。争议虽多,但长治市的教改措施,确实让家长们更加意识到视力保护的重要性。据介绍,在提出将把裸眼视力考核纳入中考的同时,长治市也推出了各种保护视力的措施:如要求中小学要对全体教师进行眼保健操培训,掌握规范动作,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午、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要求学校每天上午、下午各开展不少于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保障体育和健康课程的课时;减少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学生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改善校园用眼环境,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每学期开展两次视力监测,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要把监测结果记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并对视力异常的学生进行提醒教育。(摘自“人民网”《近视,要扣分?》,2020年10月23日)材料三:为全力推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浙江省绍兴市实施了“明眸亮睛”工程:“明眸亮睛”工程将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协同、学校主体和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群防群控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增强学校主阵地意识,抓牢重点学校、重点对象、重点环节,有效推进中小学近视防控工作,并抓好普测干预。在校内,配齐配强专兼职视觉健康教师,实现学校视觉健康专兼职教师配备率和培训率100%全覆盖;在校外,所有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立近视防控服务站点,开展宣传、科普、干预等服务,引导家长重视近视防控工作,消除一些家长“近视不要紧、近视不是病、近视换分数也值得”等错误认识,与此同时,建立绍兴市0~18岁适龄群体的视力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精准掌握各年龄段的视觉健康和近视本底信息,及时更新、跟踪、分析眼健康电子档案,实现“一人一档、升学随迁”,建立近视自动化分级预警机制,实现普查工作与预警干预有机衔接,对视力异常或患可疑眼病的学生,早发现、早干预,及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就医指导,将近视进展快的学生进行分级预警,重点关注,定期通知复查,有效保障学生视觉问题早解决。实施眼健康报告单制度、通过“云夹”眼健康诊断,对学生阅读、书写、运动、环境等开展智能监测,将用眼情况、筛查结果、诊断分析等形成学生眼健康报告单,正确引导学生和家长关注眼健康。(摘自《浙江绍兴:“明眸亮睛”工程助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常情况下,一周岁前的婴儿眼轴均长为16mm。从出生到12周岁是眼轴增长最快的阶段,到正视眼时平均眼轴长度约为22mm。B.一般来说,中小学时期是生理屈光度变化最快的阶段,这一变化沿着“远视—正视—近视”的方向发展,应该引起重视。C.正常生理屈光生长发育规律是从出生时的远视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少,到12岁时将要完成眼的正视化。D.人的眼睛是否会发生近视,与远视储备消耗的快慢和眼轴的增长有关,而12周岁到18周岁是近视发生的高风险期。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治的教改措施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但达到了让学生自觉保护视力的目的,利大于弊。B.近视防控工作中,家长是重点宣传对象,他们对近视的认识决定此项工作的有效程度。C.眼保健操是长治相关部门保护视力最重要的举措,从人员培训和时间安排上得到体现。\nD.要想让学生的视力问题得到最早、最快的解决,只有定期监测视力,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6.在保护中小学生视力方面,绍兴市有一些不同于长治市的举措,请概括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青山为证叶仲健“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绊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绊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拦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青山横南北?”“绿水绕西东!”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的臂膀:“好样的!”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寄养在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的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从父亲口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新中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了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是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绊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个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地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n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的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的手背,右手拍拍我的臂膀,“你爹,好样的!”回到老厝,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游击队员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B.小说围绕“我"为证明父亲的游击队员身份寻找证人的故事展开情节,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具有吸引力。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部分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8.本篇小说设计“我”是独具匠心的,请从叙述人称与人物作用方面加以分析。(6分)9.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相关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者,\n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嗽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诸军还成都,大赦,谥诸葛亮曰忠武侯。(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B.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C.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D.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昭烈,三国时期刘备的谥号。谥号始于西周,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B.先锋,行军或作战时的先遣将领或先头部队,也指“冲锋在前”,如《三国演义》中的“言未毕,帐下一人高叫:‘某愿为前部先锋!’”。C.丞相,古代官职名,秦朝时开始正式设置,各朝均有,是皇帝之下最高的行政官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是百官之长。D.大赦,古代帝王以施恩为名,常赦免犯人,一般在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之事时,会赦免一批罪犯,叫大赦天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并在出兵祁山时委以重任。B.马谡领兵失误,被张合打败,失了街亭,蜀军因此失去了前进的依靠,只得返回汉中。C.通过诸葛亮的使者,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事情繁多但吃得少,因而推断他可能不久于人世。D.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命令杨仪反举旗帜进攻,司马懿只得领军后退,蜀军取得了胜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2)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冬至杜甫年年至日①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杖藜②雪后临丹壑,鸣玉③朝来散紫宸④。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n【注】①至日:冬至日。②杖藜:拐杖。③鸣玉:古时官员所骑马上要镶佩玉器作为装饰,马行走时发出碰撞之声。④紫宸:唐大明宫中的紫宸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久滞他乡,时时遭受穷困和愁苦的磨缠。B.颔联写旅居之地远在天涯,但当地人节日中的好客热情带给诗人热闹欢乐。C.颈联以自身孤老之处境对比出仕在朝的官员,虚实结合,极具画面感。D.尾联中,“三秦”指长安和朝廷,“路迷”表达了诗人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15.首联中的“长为客”是全诗的纲领,以下三联都注重与之呼应。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而“哂之”,而对于曾皙之志,孔子则感叹道,“______________”。(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3)苏轼喜欢用“酒杯"来表情达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写苏轼端起酒杯祭奠江月;《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写苏轼举起酒杯和朋友互相劝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于都……走进江西,重温一段______________的红色历史,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______________。每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澎湃。历经岁月,那些英雄形象如珍珠一般,______________。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有了______________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战胜艰难险阻。革命低潮时,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用诗一般的语言阐明“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而今,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从南昌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B.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C.从第一枪打响武装反抗的南昌D.从南昌第一枪打响武装反抗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泣如诉震撼光彩夺目颠扑不破B.可歌可泣震荡光彩夺目坚不可摧C.如泣如诉震荡熠熠生辉颠扑不破D.可歌可泣震撼熠熠生辉坚不可摧.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富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B.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nC.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D.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一个戏班子里,①______________。戴胡子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要不然你把戏单递给人家——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角儿不够用,②______________?美花自己也上台,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观众说“这场戏做得好”,美花她们,就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得了,眼神里闪闪发亮。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③______________,没有听说过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说到这一点,美花就很自豪。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广州、杭州等城市到处跑,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大家都是很欢喜的。再三四天,这个场子做完,美花她们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从后台出来回到世俗的炊烟里去。她的姐妹们,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1.文中画线句哪个词使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日常活动中,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作“懒蚂蚁”。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源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怀仁一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D[A项“绝无仅有”曲解文意。由原文“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可知,文中并未说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在古代东亚地区绝无仅有。B项“三星堆主流器物群”错。由原文“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而上述器物除极个别外,基本上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流传和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而有相应变化”可知,“上述器物”,指陶盉、玉璋、三脚型炊器等,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由原文“蜀地对外的联系……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经秦汉终至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融入华夏”不是在“战国晚期”,而是在“秦汉以后”,选项混淆时态。]2.B[“旨在论证礼制是古蜀地区最突出的文化表征”错,论据与论点不符,第二段是要论证“先秦时期戎狄蛮夷与华夏之别,非在人种的差异,惟在文化的不同”。]3.C[“说明竹瓦街文化源自三星堆文化”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的分析论证。]4.A[“到正视眼时平均眼轴长度约为22mm”错。根据材料一的图所示,22mm只是12周岁时的眼轴长度,此时的正常远视度数为50度,并没有达到正视眼,而且从图上来看,眼轴还在继续增长,22mm并非正视眼的平均眼轴长度。]5.C[A项“达到了让学生自觉保护视力的目的,利大于弊”错。材料二说的是“让家长们更加意识到视力保护的重要性”,至于是否能够达到目的,还不确定。B项“……他们对近视的认识决定此项工作的有效程度”错。材料三只是说“在校外,所有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立近视防控服务站点,开展宣传、科普、干预等服务,引导家长重视近视防控工作……”“正确引导学生和家长关注眼健康”,这些表述并不代表家长能“决定此项工作的有效程度”。D项“……只有……”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三第二段可知,“定期监测视力,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是解决学生视力问题的做法,但不是唯一的。]6.①有专业的宣传、科普、干预等服务。②家庭、学校、医疗系统分工协作,责任明确。③有具体的预防、诊断和跟踪治疗的举措。④运用了现代化智能系统。(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解析本题的有效区间在材料三。由“抓好普测干预”“所有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立近视防控服务站点,开展宣传、科普、干预等服务”可知,这是进行专业化的宣传、科普,让人们关注眼健康,同时采用干预的手段进行预防。由“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协同、学校主体和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群防群控机制”“在校内,配齐配强专兼职视觉健康教师……在校外……”可知,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医疗系统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由“建立近视自动化分级预警机制……有效保障学生视觉问题早解决”可知,采取有效的预防以及诊断治疗的举措。由“建立绍兴市0~18岁适龄群体的视力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跟踪、分析眼健康电子档案……通过‘云夹’眼健康诊断,对学生阅读、书写、运动、环境等开展智能监测”可知,这是使用现代化智能系统来保护学生视力。7.C[“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C项交信时的暗号在后文并未再次出现;“我”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而后文中“我”再次找到青山是因为调岗后的一个同事的引见,与此事并无关联,故这些事件并不都是为后文找到青山老人做铺垫,并不是设下伏笔。]8.(1)采用第一人称,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2)“我”是线索人物,“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着“我”要为父亲认定身份这一事件展开,\n经历了寻找端叔未果、询问同事的父亲、找到青山老人、证实父亲身份等情节。(3)衬托父亲的形象。“我”为父亲认定身份的出发点是较为功利的,这更加衬托出父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答出一点得2分)解析从“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开始,“我”这个叙述者的形象就出现了,此后文章中“我”想要让父亲恢复名分、寻找端叔和青山、与青山对话等情节发展,都是因为“我”的行动才得以进行下去的,因此,“我”是线索人物,“我”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根据原文中“我”的观点——“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和后文青山质疑后“我”的思考——“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与父亲的态度——“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进行对比,可知作者也是想借“我”来衬托父亲高大无私的形象。9.(1)在即将放弃的绝望时刻,“弹壳”这一线索出现,使故事再起波澜,情节跌宕起伏。(2)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更加丰富了父亲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3)通过弹壳,青山老人联想到众多的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的高尚情怀,由“个体”到“群像”,升华了小说的主题。(4)“我”虽找不到弹壳,但知道它真实存在过,让“我”更加敬佩父亲的为人,进而在精神上受到洗礼。(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解析“弹壳”出现前,“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说明“我”原本已经打消了再去确认父亲的名分的心思,但它的出现却让父亲的身份得以证实,这使行文产生了转折,使文章波澜起伏。父亲一直拥有这枚特殊的弹壳,但直到此刻,“我”,甚至是我们读者才知道这枚弹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物。但父亲却一直没有说明,这进一步说明父亲没有确认名分要待遇的心思,他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彰显;而“我”也在这一转折中更加清楚了父亲的为人。因为弹壳的出现,“我”和青山老人得以进一步交流,由此青山老人才能说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的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这些话。它使拒绝优待从父亲个人扩散到了诸多类似的人身上,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回家后“我”也找了弹壳,“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但“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了洗礼。10.A[“考”“甄”均为动词,各带一个宾语,分别为“微劳”“壮烈”,故应在“微劳”后断开,排除B、D两项;“于境内”为介宾结构,作“布”的后置状语,故应在“境内”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11.C[“各朝均有”错,自秦至明朝初年,丞相的设置是断断续续的,明朝废丞相制,清朝延续了明制。]12.D[“姜维命令杨仪反举旗帜进攻”“蜀军取得了胜利”错,原文表述是“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可见只是佯攻,并未交战取得胜利。]13.(1)(诸葛亮)把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得分点:“临祭”,亲临吊丧;“流涕”,流泪;“遗孤”,死后留下的子女;“恩若平生”,如同平素一样恩待)(2)只要多多批评我的过错,那么大事就可以安定,敌人就可以被打垮,大功就可跷足等待了。(得分点:“但”,只要;“阙”,缺点,过错;“贼”,敌人;“跷足而待”,跷足等待,抬起脚来等待)参考译文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气和抱负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任参军,时常接见他一起谈论,从白天直到黑夜。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是让马谡统领各军在前,同张合在街亭交战。\n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混乱无章,放弃水源上山驻扎,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合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蜀军溃散。诸葛亮前进没有据点,就攻取西县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诸葛亮)把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蒋琬对诸葛亮说:“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得臣,晋文公喜形于色。现在天下没有平定,而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惋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能够制敌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所以晋悼公的弟弟杨干犯法,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有人劝说诸葛亮再次发兵,诸葛亮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的时候,都多于敌军,但没有打败敌人,反而被敌人打败,问题不在于兵少,而在于将领。现在我打算减少兵将,显明责罚,反思过失,将来另想变通的办法;如果不能这样,即使兵多也没有什么用处!从今以后,凡是一心为国家分忧效忠的人,只要多多批评我的过错,那么大事就可以安定,敌人就可以被打垮,大功就可跷足等待了。”于是考察有功的将士,连微小的功劳也不遗漏,对壮烈之士,一一加以甄别,引过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在境内公开宣布,练兵讲武,准备将来进取。将士精简干练,民众忘记既往的兵败了。诸葛亮上书请求将自己贬降三级,汉后主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诸葛亮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繁,他还能活多久呢!”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而退。百姓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追赶蜀军。姜维命令杨仪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像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一样。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于是杨仪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司马懿到诸葛亮的驻军营垒处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没有追上蜀军而还。各路大军返回成都,大赦天下,赐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侯。14.B[“当地人节日中的好客热情带给诗人热闹欢乐”错。“天涯风俗自相亲”的意思是这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这里不是写当地人节日中的好客热情带给诗人热闹欢乐,而是增添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思念。]15.(1)颔联:“天涯”点出了旅居之地僻远;因为“长为客”,“穷愁”缠身,诗人才会形容“独老”。(2)颈联:身临“丹壑”,遥想“紫宸”,是久客异乡的诗人对故乡和朝廷的思念。(3)尾联:“心折”“路迷”之慨,正是由于久客难归。(答出一点得2分)解析颔联落笔即写诗人自己旅居之境况:“自相亲”是与其客居生活有关。冬至本应在家,摆上好菜,温壶好酒;可是诗人一家人却正在江上四处漂泊。“自相亲”呼应首句“长为客”,正因长时间作客他乡,才会有这样的体会。颈联写诗人在这个风俗自亲的冬至日里,拄杖而行,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通过写诗人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戴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表现了诗人长期漂泊的年老孤独和久客异乡对故乡和朝廷的思念。尾联之所以“路迷”,正是由于久客难归,这一句则又是扣住首句“长为客”来写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路途产生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16.(1)其言不让吾与点也(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一尊还酹江月举匏樽以相属(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7.B[由后文“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可知,所填内容应是“从……(动宾结构)的……(地名)”的结构,符合要求的只有B项。]18.D[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可歌可泣:值得歌颂,\n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文中修饰“红色历史”,应选“可歌可泣”。震撼:震动;摇撼。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震荡:震动;动荡。形容不安定,处于动荡状态。语境是说红色历史使人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应选“震撼”。光彩夺目:形容事物美好,引人注目。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虚物,比如形象。语境中是形容“英雄形象”,应选“熠熠生辉”。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联系后文的“理想信念”,用“坚不可摧”更合适。]19.C[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发挥英雄精神”搭配不当,应是“发扬英雄精神”;二是“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语序不当,应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递进顺序。综合分析四个选项,C项修改正确。]20.(示例)①这些角儿都要配齐②那戏怎么演③城里人送戏下乡(每空2分,大意正确即可)解析第①处,由上文“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得出说明的内容为角色配备,再根据前文“一个戏班子里”和后文“戴胡子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确定答案为:这些角儿都要配齐。第②处,观察上文“你就暗暗叫苦”“角儿不够用”等句,可推出此处应该指明存在的问题,再结合问号,确定此处需要设置一个疑问句,然后结合后文“美花自己也上台,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也就是说因登台上演的角不够,那么戏也无法演,得出答案:那戏怎么演。第③处,根据上文“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和下文“没有听说过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确定此处前后属于对比转折的内容,参照内容具体为“乡下地方送戏进城”,于是得出答案:城里人送戏下乡。21.炊烟。(1分)①以炊烟代指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以实代虚;炊烟形象单一,以简代繁,具体生动。(2分)②炊烟特点鲜明,与后文的晚饭相照应,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2分)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借代修辞的特点——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的名称来代替,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为“借体”,然后在句中找到“炊烟”一词即可。分析时要找准本体和借体,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点,最后再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画线的句子“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从后台出来回到世俗的炊烟里去”,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世俗的炊烟”代指日常生活,以实代虚,给人以直观而具体的感受。以“炊烟”代指生活,把复杂的世俗生活比作单一的“炊烟”,以简代繁,具体生动。“炊烟”特点鲜明,写出了生活的烟火味,生活气息浓厚;且与后文“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中的“晚饭”相照应,语体一致。2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介绍了“懒蚂蚁效应”。大部分蚂蚁是勤劳的,整天勤快地搬运食物,但是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可是正是这些“懒蚂蚁”,当蚁群没有食物来源时,却能够带领众蚂蚁找到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它们并不是真的“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从材料来看,“勤蚂蚁”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当然,也不是讴歌的对象,而是指出踏实勤奋还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导,也就是说,不仅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路;既要苦干,也需要巧干。而“懒蚂蚁”是材料中的重点对象,它们的“懒”只是懒于杂物却勤于动脑,它们并不是真的“懒”,而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成功都离不开这种“懒”人。当然,如果把这两个写作对象结合起来立意也是可以的,“勤蚂蚁”和“懒蚂蚁”分工合作,更有利于做成事。因此说,一个团队要合理分工,每个人发挥特长才会使团队有更好的发展。从材料来看,“懒”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少劳多得,“勤”不是知识短浅,不是死板,不是缺陷,而是需要完善。“懒”与“勤”的关系不是主角与配角,不是领导与被领导,而是取得成功的两个要素。注意写作时不要理解错误,如探索创新、实现个人价值等都属于偏离题意。\n参考立意:①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路;②苦干离不开巧干;③藏器于身,待时而动;④团队要注意分工合作。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1:26:33
页数:13
价格:¥5
大小:183.16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