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湖北省2022届高三历史新高考信息卷(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2022届高三历史新高考信息卷(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4
2
/14
剩余1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年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一)历史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著名学者苏秉琦曾指出,到战国末世,夷夏共同体重组的历史使命已大体完成,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社会基础。可见,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精神基本奠定于()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先秦时期D.魏晋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到战国末年,夷夏共同体重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社会转型和百家争鸣等推动讲礼义、倡责任、重家族、强调民本等观念形成并传播,说明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奠基时期,C项正确;夏商时期与“战国末世,夷夏重组”等不符,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完成夷夏重组,排除B项;魏晋时期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秦代存在“故地”与“新地”的划分,并采取差别式管理。秦末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秦将章邯以东郡为根据地镇压起义。西汉初年,天下格局恢复东西对峙局面。汉文帝重新设置东郡,掌握了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的地缘优势,从而保障了汉廷的政治安全。这说明()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B.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D.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秦末,章邯为平定新地即原来六国地区的叛乱,将东郡作为根据地,西汉时期,汉文帝为结束东西对峙局面,重设东郡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等做法,表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n集权,B项正确;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与秦代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不符,排除C项;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说法绝对,且与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隋唐时期,扬州不仅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连结处的国际贸易中转站,还是中日文化深入交流的一个重要港口。在8世纪以来的海上贸易中,扬州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会。古代扬州地位提升的主要原因是()A.大运河的开通B.造船技术的提高C.水路运输的发展D.封建经济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隋代邗沟的开通、唐代水路运输的迅速发展以及造船技术的提高,扬州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转运港口,自身经济得到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使得扬州成为国际性大都会,D项正确;ABC项都是大运河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4.元代用“允协舆情”称赞善于处理社会舆论的官员。休宁县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赋役不均的问题比较严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于是,他让百姓代表修订赋役的账册,使得“民情大悦,歌咏载道”。元代重视地方社会舆论有助于()A.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B.维护地方民众的根本利益C.推进地方社会治理D.确保官民舆论互动畅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代王朝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都比较重视社会舆论,他们通过疏导社会舆论压力来缓解社会矛盾,完善统治政策。从材料可知,元代政府利用舆情得到人民拥护,从而完善统治政策,推进地方社会治理,C项正确;A项中根本解决说法错误,排除A项;元代重视地方社会舆论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是维护地方民众的根本利益,也不是确保官民舆论互动畅通,排除BD项。故选C项。5.陆世仪在《论治邑》中谈到“治乡三约”:“先按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这反映了()A.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nB.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基本特征C.户籍制度是乡里制度前提和基础,与行省制度互为补充D.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邻、里、乡构成中国古代乡里控制体系的基本结构。“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表明乡约汇集了“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等诸种乡村事务,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乡里制度的实质。因此,材料表明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D项正确;“治乡三约”属于地方治理,不是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排除A项;B项是户籍制度,材料强调地方治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户籍制度是赋税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两者不能互为补充,排除C项。故选D项。6.清代,户部银库“为天下财赋总汇”“各省岁输田赋、漕赋、盐课、关税、杂赋”,除存留本省支用、协济不足省份外,“凡起运至京者咸入焉”,执行着类似“国库”的功能。由表1可知,清政府支出剧增从而遭遇严重的财政危机的主要事件是()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管收除在银数及各省解部饷鞘数量情况单位:万两年份旧管银数新收银数解部饷鞘数量开除银数实在银数咸丰元年844.0962850.8529约6095鞘、500匣956.9910737.9581咸丰二年737.9581836.1837约3661鞘、220匣1032.6172541.5246咸丰三年541.5246475.3397约2543鞘、130匣8471746169.6897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咸丰元年至咸丰三年为1851——1853年,即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表格数据体现出当时户部银库收支紧张、存银数量下降,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清政\n府遭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B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在道光年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在位的是光绪皇帝,排除C项;八国联军时期执政者已不再是咸丰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7.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清除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B.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C.推动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探索正确道路D.推翻封建专制,为民主共和制度创造政治前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意义,D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没有清除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排除A项;B项是辛亥革命的国际影响,但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对国内的重要意义,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排除C项。故选D项。8.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两次“百家争鸣”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A.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B.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C.西方各种思想流派和主义的传播D.社会舆论的相对自由与军阀混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发生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产生于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历史上两次“百家争鸣”出现的共同的主要原因为社会转型,A项正确;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只是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社会转型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西方各种思想流派和主义的传播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项;社会舆论相对自由与军阀混战只是五四运动时期思想解放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A项。9.1937年底,陕甘宁边区的乡、区、县、边区四级议会选举先后完成,进而组建了边区政府,建立起自乡至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由苏维埃民主制度到议会民主制度的转变。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nA.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前提B.完成于抗战的相持阶段C.奠定了根据地政权的基本形制D.确立了中共在全国的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底,即全面抗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代表民族民主革命方向,政权建设具有统一战线和民主双重性质,奠定了根据地政权的基本形制,C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前提是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排除A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的失守,排除B项;陕甘宁边区一地进行的民主选举,远不足于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0.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强调:“我们主张,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B.确立于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C.在国际社会中已被所有国家全部接受D.标志着西方对华遏制与孤立政策的失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我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A项正确;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于1949年,排除B项;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且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西方对华遏制与孤立政策的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认为,人类的演化经历了三次智力觉醒:第一次智力觉醒为语言的产生,第二次智力觉醒为科学革命,第三次智力觉醒为心智革命。其中,科学革命发端于()A.欧洲B.亚洲C.非洲D.美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大学制度的建立、印刷术所带来的知识传播、民众\n对于教会压迫的反抗、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影响、重商主义的财富基础、古典哲学思想的复兴等促使16-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产生并发展,A项正确;科学革命没有发端于亚洲、非洲、美洲,排除BCD项。故选A项。12.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如: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背景被认为是中国的山水画;薄伽丘的《十日谈》里也有关于契丹的故事;近代欧洲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也在书中多处描绘中国,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这可以用来佐证()A.古代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B.中国“三大发明”奠定欧洲近代文明的基础C.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D.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要反映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这表明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中国“三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奠定基础,排除B项;培根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不能等同于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排除C项;材料体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不是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排除D项。故选A项。13.18世纪,英国经济突飞猛进。其前半个世纪是农业革命,后半个世纪爆发了工业革命。英国把殖民地当成帝国商业网络的组成部分,殖民地和母国之间是一种以生产为基础的商业往来。这种关系及帝国在整个世界的大规模商业活动,使英国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最终达到无法满足的程度,于是工业革命就被刺激出来了。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B.原始资本的大量积累C.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18世纪,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建立殖民霸权的英国,不断发展与殖民地的商业联系,使其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最终达到无法满足的程度,于是工业革命就被刺激出来了”,说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促使英国工业革命爆发,D项正确;材料并未分析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排除A项;原始资本的大量积累与“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刺激工业\n革命的爆发不符,排除B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14.1883年,德国国会通过《疾病保险法》。该法的保险对象是从事工业生产的产业工人,保险费由雇主承担1/3,工人承担2/3.法案还具体规定了参加保险者的权益:免费享受医疗;患病者从第三日起可以领取工资的50%,最长可以领取13周;产妇可以获得4周的补助;等等。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社会融合B.缓和社会矛盾C.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D.防治传染疾病的迫切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国《疾病保险法》的参保对象为产业工人,保障其医疗等方面的权益且保险费用由雇主即资本家和工人一起承担。这表明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不是促进社会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排除C项;《疾病保险法》的出台是工业革命推动,政府调整的结果,不是防治传染疾病的迫切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15.19世纪末,欧洲主导的国际法体系中“文明”标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欧洲法学家对国际社会成员的界定,经历了从宗教(基督教国家)和地理(西方国家)标准向政治文化(文明国家)标准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是西方国家在侵略扩张中通过与非西方国家或民族发生博弈后完成的。据此,以下有关“文明”标准的理解正确的是()A.“文明”标准形成了一个由“文明”国家组成并包括所有国家的圈子B.“文明”标准要正确评判非西方国家或民族的国际行为及国际权利C.“文明”标准是西方列强向自由资本主义过渡的产物D.“文明”标准本质上是为当时的西方霸权体系服务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际社会成员的衡量标准从基督教转向“文明”,是一种从西方扩大到非西方的变化,是随着欧洲国家对外扩张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而实现的。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需要打着“文明”和“国际法”的旗号为其瓜分世界和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享有特权提供法理依据。因此,西方国际法的“文明”本质上\n是为西方霸权体系服务的,D项正确;A项中所有国家的圈子说法错误,排除A项;“文明”标准要正确评判西方和非西方国家或民资的国际行为及国际权利,不能是“非西方”国家,排除C项;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排除C项。故选D项。16.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针对西方知识霸权曾掀起一波批判浪潮。发展中国家学者提出“知识殖民主义”的概念,指出西方扩张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而且体现在教育和智识上。“知识殖民主义”遭到抵制的主要原因是()A.后殖民时代全球知识扩散仍呈现单向流动B.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的巨大作用愈加显现C.发展中国家的爱国学者开始觉醒D.学术界对霸权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知识权力在政治议程设置、国家威信和制度吸引力方面的巨大作用愈加显现,即知识推动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对此进行反思,批判“知识殖民主义”,B项正确;后殖民时代全球知识扩散渠道多元化,排除A项;C项中开始觉醒的说法错误,材料也得不出发展中国家的爱国学者开始觉醒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是学术界提出“知识殖民主义”的概念,不是对霸权理论的进一步思考,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一商周时代,中国就产生了“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派更关注社会的人,思想中闪耀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光芒。进入近代之后,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中国。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第一个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带到了中国(如图1)。甚至,有学者提出,这一时期主导耶稣会思想的意识形态是人文主义。虽然一般认为人文主义来源于对神学教条的反动,但在20世纪的神学界中,人文主义的话语也开始兴起,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神学家,都有把自身宗教表述为“人文主义的宗教”的尝试。当宗教在利用着人文主义话语的时候,人文主义也在利用宗教。\n图1在中国传教的利玛窦——摘编自章可《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等材料二蔡元培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他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胡适指出,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自觉的人文主义、理智主义、自由主义的再生运动。(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特点,并谈谈你如何理解“当宗教在利用着人文主义话语的时候,人文主义也在利用宗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和胡适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的观点。【答案】(1)特点:强调和谐,并从人际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天人合一、主客互融的文化特色。理解: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借助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宗教教义,借以扩大天主教在华的影响。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西方传教士的传播有限。(2)评析:赞同或不赞同。理由:①赞同。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是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②不赞同。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产生原因、过程、主要内容、影响等都不同。【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含义是要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中国古代人文主义主要是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故中国古代人\n文主义的特点是强调和谐,并从人际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天人合一的特点。从材料可知,宗教和人文主义互相利用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故可得出西方传教士借助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宗教教义,借以扩大天主教在华的影响。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西方传教士的传播有限。【小问2详解】解决本问首先是表达态度,然后分析原因。评析观点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结合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点进行归纳答题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路已经不能满足大批量运输的需要。煤、铁,矿石、陶瓷器皿等,很难靠车马运行。1761年开凿的第一条内陆运河布里奇沃特运河,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由布里奇沃特公爵投资建设,直接目的是把他领地上的煤运送到工业区。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人工运河的先例,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船闸和运河隧道出现解决了穿越高地的挑战,而横跨峡谷的任务则交给高架运河渠来完成。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运河连通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重要河流,对开通全国性市场起了重大作用。但运河由各地独自兴建经营,运河船闸尺寸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运河之间缺乏协调,这些因素致使运河和河流运输系统支离破碎,效率低下,制约了一体化的发展后劲,随着铁路运输日渐兴起,大多数运河公司被市场淘汰。——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材料二王朝初期的治水需要巨大的投资,只能是国家机器提供。在恢复重建阶段后,国家管理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委派官员协调水利利益之间的冲突。明清两代由政府拨银维修桂柳古运河上的各种水利设施至少有8次。官员,地方乡绅、平民百姓作为水利共同体,在由国家搭建的大框架下,共同对水利事务进行管理。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采取“黄运分立"”"避黄济运”方针,在明代开凿直河,痂河的基础上,另开中河,这一举措最终完善了大运河体系,奠定了康乾盛世的经济基础。每年运河往来漕运船只,除装载正耗粮米外,还可附带一定数量的免税土产货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河与布里奇沃特运河通航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中英运河治理的不同之处。【答案】(1)历史背景: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本和儒家仁政思想和的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和政策支持;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n技术进步、思想解放与逐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2)不同:①主体不同:中国以国家或宗族、行政权力为主,英国以地方或资本家、立法或市场力量主导;②作用不同:中国主要服务于农耕和粮食运输,英国主要服务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③程度不同:中国主要维护与完善原有水利体系,英国开凿新建立水利体系。【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两国的政治、经济及传统观念不同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本和儒家仁政思想和的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和政策支持;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思想解放与逐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小问2详解】不同:结合两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主体不同、作用不同及程度不同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主体不同:中国以国家或宗族、行政权力为主,英国以地方或资本家、立法或市场力量主导;作用不同:中国主要服务于农耕和粮食运输,英国主要服务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程度不同:中国主要维护与完善原有水利体系,英国开凿新建立水利体系。【点睛】19.【食物传播与文化交流】材料一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丰衣足食”成为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切实的目标。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如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番茄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也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蔗糖这一来自旧大陆的食物,它是在美洲被广泛种植,然后又回流到欧洲,带来了饮食和社会关系上的革命。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这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堪称食品工业化历史上的里程碑。随后,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食物就像汽车等电器一样,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工具理性所代替。民众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有充足的肉吃一直\n是富人的特权,但现在,普通人也吃得起肉。与此同时,为防止食物腐败而加入化学添加剂,以及代替自然生成物的人工食品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材料二不同的烹饪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获取和烹饪食物的方式。前者以铁石刀兵获取食物,其烹饪方式也显得粗犷豪放,以配合其游牧生活;后者需要驯化谷物,悉心照料,将其碾碎为粉,揉制成团,或烹煮,或发酵烘烤,精细化的烹饪方式,塑造出复杂的分工社会,也构建出农业文明相对复杂的等级性。帝国的兴起,将烹饪方式化为某种帝国特质的表现,随着帝国在地域上的扩张,不同地域的烹饪方式被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之中,而不同帝国间的接触与碰撞,又互相交换着不同的烹饪方式,烹饪成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提供了在对抗中互相融合的可能性。全球时代,通过烹饪构建起的多元文明,早已冲破了帝国的疆域和界限,而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征服——扩张的叙事模式了。从这一意义上讲,你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食物的历史表明,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行为,即只是为了解决温饱,当人们日渐进入丰裕社会的佳境时,饮食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的原因,并归纳近代食品工业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导致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概括饮食文化交流特征。【答案】(1)原因:多数人吃什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和所掌控的社会资源;食物的供应与来源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即生产力落后。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人们平等和自由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食品安全问题、肥胖等疾病的出现。(2)事件: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特征:不同的烹饪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饮食文化的传播促进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这意味着‘吃什么’已经\n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堪称食品工业化历史上的里程碑”“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食物就像汽车等电器一样,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史上多数人没有吃的权利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吃什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和所掌控的社会资源。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民众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有充足的肉吃一直是富人的特权,但现在,普通人也吃得起肉”可知,多样的食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联系材料二中“当人们日渐进入丰裕社会的佳境时,饮食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食品工业化有利于人们平等和自由观念的形成;根据材料一中“为防止食物腐败而加入化学添加剂,以及代替自然生成物的人工食品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近代食品的工业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食品安全问题、肥胖等疾病的出现。【小问2详解】事件:根据材料一中“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如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番茄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也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历史事件为新航路开辟。特征:根据材料二中“不同的烹饪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可知,不同的烹饪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根据“全球时代,通过烹任构建起的多元文明,早已冲破了帝国的疆域和界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饮食文化的传播促进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20.【制度的“可视化”】下图为小楚同学在开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探究学习时,绘制的某一时期君权和相权的受力分析图。\n君权和相权的受力分析请以小楚同学的分析图为范本,围绕中外历史上的某一制度,绘制一幅类似的示意图,并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制度: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解读: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个国家机关互相独立,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相互制约保持平衡。三权分立制度中各国家机关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利于维护公民权利。但同时也影响国家权力的统一,三权之间的互相牵扯易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发生,因此要辩证看待。【解析】【详解】图中的“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可看出是元朝政治制度,三个“力”的合力为零体现权力的制衡,相应的中外制度还有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保持平衡。考生同时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来辩证看待问题,注意答出制度的利弊影响。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个国家机关互相独立,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相互制约保持平衡。三权分立制度中各国家机关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利于维护公民权利。但同时也影响国家权力的统一,三权之间的互相牵扯易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发生,因此要辩证看待。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省2022届高考物理考向预测卷(一)(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2022届高三地理新高考信息卷(三)试题(PDF版附答案)
湖北省2022届高三生物新高考信息卷(四)试题(PDF版附答案)
湖北省2022届高三化学新高考信息卷(三)试题(PDF版附答案)
湖北省2022届高三政治新高考信息卷(三)试题(PDF版附答案)
湖北省2022届高三物理新高考信息卷(四)试题(Word版附答案)
湖北省2022届高三英语新高考信息卷(四)试题(PDF版附答案)
湖北省2022届高三数学新高考信息卷(四)试题(PDF版附答案)
湖北省2022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信息卷(四)试题(PDF版附答案)
2022届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05 17:19:04
页数:14
价格:¥3
大小:319.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