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三峡名校联盟2022年春季联考高2023届语文试卷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大传》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其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礼乐是一个与文明、文化、政治制度产生广泛关联的概念,但在根本意义上,它却是一个美学问题。礼在个体层面涉及人行为的雅化,在社会层面涉及群体行为的仪式化,在礼器层面涉及器具审美,均具有美和艺术的意义;乐则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形式,其审美属性自不待言。以此为背景,自西周以降,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据此理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人文之美作为礼乐的同义语,明显成为文野、夷夏之别的最重要标志,所谓“用夏变夷”则无非是将儒家崇尚的礼乐之美从中央之地向四方不断推展。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按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n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赋予了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了一个张力空间,使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有删改)材料二:“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天下”,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类整体,代表着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体”。如《尚书·立政篇》所谓“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诗经·小雅·北山》宣称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典型地说明了中国文化对“天下”的这种认识。早期的世界各民族普遍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但是由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发展为“普天之下”的理念,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如“大一统”意识等,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商朝时期,“天下”已经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概念。商人将天下分为“四方”和“中央”两个部分,形成中国人“天下”观的基本要素。秦汉之后,夏、商、周三代松散的天下“共主”局面,为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所取代,“天下”观逐渐贯彻到政治理念中。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理念及其所形成的政治统治秩序日臻完善。其中,儒家“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中国人称理想的世界是天下“为公”与“大同”。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观念。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的重要基石。《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生活与秩序图景。无论是“天下为公”,还是“世界大同”,都反映了中国人历来主张“天下一家”的深厚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已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古代的大同理想,在今天的最新表达就是“中国梦”“世界梦”;古代的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一家,在今天的最新表达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结晶。(摘编自王杰《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nA.思孟学派突破了前人礼乐人文教化的格局,从人与天下的关联这一崭新的角度将礼乐内化,使个体心性的诚敬成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B.儒家的人文实践主要规划为礼、乐、刑、政四种,推崇圣王“治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往往以传统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为先导。C.不同于早期世界其他民族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形成了独有的“大一统”等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D.“天下”的概念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夏、商、周天下“共主”的局面取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后,“天下”观逐渐贯彻到政治理念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天下观建立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再造,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其“天下”不再是个地理世界,而是个人文世界。B.儒家在进行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人文实践活动时,礼乐具有优先性,其中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C.中华文化建构出的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天下”观,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D.正是心怀“天下一家”的情怀,中国人民有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也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梦”“世界梦”。3.材料一中说“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其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礼记·乐记》云: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B.《礼记·乐记》云: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C.《礼记·少仪》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D.《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释“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4.材料二是如何论证“天下”观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的?请简要分析。(4分)5.在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两则材料所阐述的“中国的天下观”有什么积极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黑红点吴伯箫黑红点就是冀南敌占区的老百姓和八路军、抗日政府,对汉奸、伪军和帮敌人当狗腿、做坏事的家伙的善恶记录。哪个做一件好事,就在他名字下边点一个红点;哪个做一件坏事,就在他名字下边点一个黑点。抗战胜利后算总帐。那时红点多的,可以将功折罪,他还有活着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的机会。若是黑点多,不必等抗战胜利,到一定点数,就要打死他。因此,那名册老百姓也叫它生死簿。\n广宗东里集,有个伪警察所长“张剥皮”,土匪出身,他曾三天里杀死四十三个好百姓。这一带人都恨他入骨。我们抗日政府就贴了布告,公布他的几大罪状,把他做的坏事一股脑儿都揭露出来。明白告诉他,哪一天要打他。这家伙住在碉堡外边,每天夜里回家睡觉,并且经常在东里集上一家小酒馆喝酒,往往喝得酩酊大醉。那天凑巧傍晚他又在那家酒馆喝酒,我们武工队就在酒馆附近埋伏了。等他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酒馆掌柜仓仓皇皇地进去告诉他:“不好,八路来了!”他慌里慌张地跑出来,嚷着:“八路在哪里?”我们武工队啪的一枪:“八路在这里!”他就像真的“醉”了一样,一头栽地,再也起不来了。这个坏家伙死了,敌人又派了一个张所长来,更坏:硬要叫东里集的村长去给“张剥皮”祭灵。可是灵没祭成,他自己的灵魂却又跟着我们武工队的枪声投入地狱了。黑红点就是这么灵验。因为这不是鬼神的指使,而是人民大众的裁判。红点,不是焚香叩头能求得来的;你要做好事:坚决抗日,爱护群众。黑点,也不是吃斋念佛能禳除得掉的;你要不做坏事:不帮助敌人,不掠夺、打骂、捕杀百姓。这样伪军伪官就不得不打打算盘,伪军伪官的家属也就不得不替他们的不肖子孙,刁夫贼父捏一把汗了!于是有伪军的妻子到碉堡去叫她的丈夫的事,有伪军的母亲到据点去哭她的儿子的事。李家屯炮楼里的伪中队长,听说老百姓提出来要搞他,他赶紧声明:“往后不再做坏事就是!实在我也很难,譬如××村的村长是暗八路,难道我不知道?他来了我也没把他怎样……”有的更具体地提出保证条件:一、等到拔碉堡的时机来了,不用拔我就带弟兄们投降;二、抗日人员可以随便过路,我们看见也装没看见;……慢慢有了“伪属协约书”。只要伪军父兄能确保他的子弟不烧不杀,不抢不捉,和我们打仗枪口向上,那么老百姓就确保他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抗日居民一样,为了显示郑重,这“协约书”特别由抗日县政府盖印保证。老百姓和抗日政府又给做好事多的伪军发“回心抗战证”,凡带证的回家或被俘一律不杀。但是发了证后再做坏事,就宣布无效,也不迁就。这样一来,坏人们神魂不安了。枣强,一个维持会长,有一次卷了大批赃款回家,听了全家老少讲说黑红点的故事,夜里就做了一个恶梦:坏人榜上,自己名下密密匝匝地全是黑点;他不觉大吃一惊,吓了一身冷汗。第二天醒来,他就向敌人提出辞职了,事后别人问他辞职的理由,他说:“合不着提溜着个脑袋过日子!”当敌人挖界沟的时候,衡水武邑边境上挖得最快,因为那一带伪军督促最紧,打骂也最凶。每晚我们去据点附近破路,伪军总是彻夜打枪,有时破路群众就受到伤亡。这一天夜里,我们子弟兵把据点包围了,进行喊话,把每个班长以上的伪军,指名叫着把生死簿里的记载念给他们听,并且加了详细的解释说明,那天他们就非常老实,一枪没打,我们带去的群众好好地把刚修的公路破坏了一夜。第二天,听说伪据点里一个司务长,自己觉得做的坏事太多了:打人,诈钱,抢东西,很怕老百姓不会饶他,从此郁闷成疾,不到半月就死了。这样,黑红点的故事传开了,伪军便争着向老百姓解释:那件事不是他做的,是谁谁做的;纷纷托人打听自己黑点的数目,找适当的机会做些好事,来挽救弥补。阜县X村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炸弹厂里三十多个工人正在积极工作着,忽然村长急急忙忙地走进来说:“有五匹马来到大街上,问炸弹厂在哪里,叫快说出来,不然就坏了:鬼子在后边快到了,是专来找炸弹厂的,说了他们想办法掩护,\n不然……”厂长听了,想一定是有汉奸报告了。鬼子已来到村边,想办法已来不及了。伪军又紧跟在村长后边,确实已发现了工厂,就叫村长向伪军说了实话。那五个伪军急忙唤工人换了衣裳,叫人把造炸弹的东西埋起来,把炸弹厂最小的房子烧了,压在上面,又点了几处老百姓矮小的草房。“这就不碍事了,”五个伪军很放心地说,“只要鬼子查不出造炸弹的东西,我们就有办法应付。”这时鬼子进村了。到处找炸弹厂,可是村子找遍了也找不到。最后集合起老百姓来打着逼着问,也没有一个人说出;伪军在旁支吾了一番,鬼子就走了。走了约摸一袋烟的工夫,有匹马又嘚嘚地飞跑回来,碰见村长就喘着粗气说:“你告诉县政府,这件事情可是件好事情啊!请县政府给我们画个红点——我叫银得胜。”说完又掉转马头飞快地跑了。告诉那些替敌人说话、替敌人跑腿、替敌人做事的人:“不要做坏事啊!你的名下会多一个黑点呢。”老百姓的评判,是最后的最合理的评判。一九四四年十月三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枣强维持会长听说了黑红点的事情,吓得卷了赃款回家,不再去任职,这表现了反动势力贪生怕死,害怕被画黑点的心理。B.伪军写保证书,银得胜让县政府给自己画红点等情节,表明抗日军民采取的“黑红点”策略对反动势力产生了极大的威慑作用。C.文中虽没有具体描写反动势力犯罪的场景,但“杀害老百姓”“打骂百姓”“烧老百姓的草房”等事件表明他们无恶不作。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省略号既可以理解为节省了文章不必要的篇幅,也可以理解为写出了村长不敢说下去的害怕心理。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张剥皮”听说八路来了的消息后慌里慌张地逃跑,与前文他欺凌百姓形成对比,表现出他的色厉内荏。B.本文详写“张剥皮”“炸弹厂”的内容,略写张所长、枣强维持会长等人的事情,叙事详略得当,又突出重点。C.本文讲述了敌占区军民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充满了纪实色彩,从地名到事件中的人物,都给人一种真实之感。D.本文叙述语言较为平易,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整体上呈现出质朴、亲切的语言特点。8.有人说吴伯箫的这篇文章“故事性强,调子乐观”,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9.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黑红点”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n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B.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C.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D.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帝,谥号。古代帝王去世后被封赠的谥号,有褒扬之意。B.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用于授官或通过一定的仪式结成某种关系。C.中郎将,中国古代武官名称。西汉时皇帝卫侍有五官中郎将的名号,其地位仅次于将军。D.持节,“节”指代表皇帝身份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武帝从匈奴归降朝廷的人那里知道月氏国被冒顿单于攻陷,和匈奴有世仇。于是派人出使月氏,想联络月氏共击匈奴。\nB.张骞以郎官身份响应招募。出使月氏国,在取道匈奴辖境时被拘留十多年,但他未忘记自己的任务。C.月氏国其余部众逃到远方,灭掉大夏国后,占领了那里肥沃的土地,一点都不想再向匈奴复仇了。D.张赛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希望乌孙与汉朝一起抗拒匈奴,但乌孙因不了解汉朝,没有同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2)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14.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与影响。(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夜登山亭陆游飞观①峥嵘天宇宽,幽人半醉凭阑干。三山渺渺鸾鹤远,七泽茫茫蓑笠寒。清吹拂林横玉笛,紫云覆鼎熟金丹。童颜绿鬓②无人识,回首尘寰一梦残。【注】①飞观:高耸的宫阙。这里指山亭。②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从远观角度写山亭高耸,山峰高峻,天空辽阔,令人有更上层楼之感。B.第二句中的“幽人”是诗人的自称,“半醉”二字真切地写出其愁苦的生活状态。C.颈联写清风中吹着玉笛,祥云高照,煮鼎炼丹,表明自己想要求仙问道,做一隐士。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自己年轻时无人赏识、年老时梦想破灭的悲愤。16.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相知,杜甫在《蜀相》中用“,”表达了英雄与英雄惺惺相惜的叹惋。(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3)《离骚》中表现屈原追慕先贤,宁死不失正义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n跨界本身并非贬义词,文艺界跨界成功的案例。比如,文学界名家大家中不乏新闻工作者和编而优则写的编辑,海明威和金庸就曾是由记者跨界成为作家,他们在文坛上的成就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而在影视界,好编剧当导演,好演员当导演,甚至好摄像当导演的现象则更为普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写而优则导、演而优则导、摄而优则导的跨界转型中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分析他们跨界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所跨的两个行业虽然差异巨大,但是都有的联系。()。再加上早期积累、天赋、后天进修等,跨界就是一件的事。但是,当流量取代天赋、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进入所有行业的敲门砖时,跨界行为也开始被频繁诟病为“不务正业”,因为很多跨界人不再是想成就另一番事业,而是地想“分一杯羹”。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比比皆是盘根错节顺其自然急功近利B.俯拾皆是千丝万缕顺其自然急于求成C.俯拾皆是盘根错节水到栗成急于求成D.比比皆是千丝万缕水到渠成急功近利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海明威和金庸就曾是由记者跨界成为作家,他们在文坛上的成就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称道。B.海明威和金庸就曾是由记者跨界成为作家的,他们在文坛上的成就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称道。C.海明威和金庸就曾是由记者跨界成为作家的,他们在文坛上的成就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D.海明威和金庸就曾是由记者跨界成为作家,他们在文坛上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0.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一个行业浸润久了,便可摸清另一个行业的门道,是因为行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B.正是因为行业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所以在一个行业浸润久了,便可摸清另一个行业的门道C.在行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的情况下,在一个行业浸润久了,便可摸清另一个行业的门道D.在一个行业浸润久了,便可摸清另一个行业的门道,这离不开行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根据有关统计,中国在2000年就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18%,②。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会继续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只会继续加剧,所以③\n,转别应全面探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对上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教育家西蒙·派珀特将人生与学习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婴儿刚出生就开始通过探索、触摸、玩来学习,后来学会了语言就开始问感兴趣的问题。第二阶段,孩子看到感官经验之外的世界后就借助别人的经验学习,上学后就依赖于学校系统,由别人来决定自己学什么。第三阶段,艺术家也好,科学家也好,他们在重重限制中找到创造性地活着的方法。他们重新像个孩子一样,探索、实验,听从内心的驱动而不是别人的教诲。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三峡名校联盟2022年春季联考高2023届语文答案1.B(A项,时间错位,材料一第四段“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一句中的“重建”一词可以看出“人与天下的关联”这一角度早已有之,并非崭新的。C项,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一段说“由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发展为'普天之下’的理念,并由此产生……”,可见“大一统”意识是由“自我中心意识”发展而来,并非“一开始就形成”。D项,主客颠倒,材料二第二段说“秦汉之后,夏、商、周三代松散的天下'共主’局面,为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所取代”。)2.C(以偏概全,“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不是中华文化的“天下”其中的儒道法墨的部分文化。)3.A(A项的意思是“因此,乐,要仔细地审定一个声再加以调和,配上各种乐器来装饰节奏,使节奏合成为乐章。所以用它来使父子、君臣协调和谐,使万民顺从亲附。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这句话是说前代君王作“乐”的宗旨是协调君臣父子的关系,使民众相亲相随,不能体现民族和国家的“美”。B项的意思是“天下大定,然后规正六律,调和五声,演奏琴瑟等乐器来歌《诗经》的《颂》,这就叫作‘德音’,德音才能称作乐”,体现了德音之美。C项的意思是“言语之美,在于平和大方。朝廷之美,在于威仪端庄。祭祀之美,在于虔诚敬慎。车马之美,在\n于严肃端正。鸾铃之美,在于铃声庄重和谐”。体现了言语之美、礼仪之美等。D项的意思是“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称'华’”,体现了服饰之美。)4【参考答案】①首先,提出观点:“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举例阐释、对比论证。②接着,以时间为序阐释“天下”观日臻完善的过程。③最后,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中的天下“为公”与“大同”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梦”,进一步证明观点。(评分标准:1点1分,层进的逻辑顺序1分。)5【参考答案】①主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以礼乐重塑世界,启发我们要将人文礼乐之美向世界推展,为世界的发展贡献自己优秀的思想文化。②强调修齐治平,有利于当代青年胸怀天下,树立远大抱负,为世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③主张“天下一家”,有利于破除自私狭隘,让世界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和平团结,共创“天下大同”的世界。(基于材料言之成理即可,1点2分)6.B【分析】A项,“听说了黑红点的事情,吓得卷了赃款回家”错误,从原文来看,他是先卷了赃款回家,之后听说了黑红点的事情,然后吓得辞了职。C项,“烧老百姓的草房”“表明他们无恶不作”错误,文中“烧老百姓的草房”是五个伪军为了掩护炸弹厂而做的,不能表现反动势力的无恶不作。D项,“写出了村长不敢说下去的害怕心理”错误,结合前后情节来看,村长不是不敢说下去,而是不忍心说下去。7.B【分析】“略写张所长、枣强维持会长”错误,文中关于枣强维持会长的事情有详细的经过,有具体的细节,属于详写。8.【参考答案】①文章围绕“黑红点”组织多个故事,使故事更为丰富,整体上突出“黑红点”对敌人的威慑,故事性强。②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轻松的笔调写出了抗日军民与敌人作战的智慧,显示出革命的乐观精神,展示了乐观的调子。(每点2分)【解题思路】题目要求分析文章“故事性强,调子乐观”的文本特征,答题时要从“故事性强”和“调子乐观”这两方面来分析。“故事性强”可从故事的可读性角度分析,文中围绕“黑红点”写了“张剥皮”“维持会长”“挖界沟”“炸弹厂”等事件,故事内容丰富,展现了反动势力在“黑红点”的攻势下的积极变化,故事性强。“调子乐观”可从主旨和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从主旨上看,抗日军民面对残酷的战争表现出英明的智慧,显示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语言风格上看,“他就像真的'醉’了一样"“他自己的灵魂却又跟着我们武工队的枪声投入地狱了”等语言幽默轻松。9.【参考答案】①“黑红点”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黑红点”展开。②文章借“黑红点”塑造了鲜明的抗旦军民形象,表现了冀南敌占区军民在战争中的智慧。③“黑红点”是军民对敌人的审判,昭示着我方军民的正义性,表达了人民必胜的主题。(每点2分)【解题思路】题目要求分析标题的作用,那么就要回到原文,寻找文本和标题的联系。文章主要讲了冀南敌占区军民用“黑红点”和敌人斗争的故事,“黑红点”贯穿了文本始末,说明标题“黑红点”是文章的线索。在有关“黑红点”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抗日军民在斗争中的聪明才智,看到敌人的怯懦,由此可得出标题“黑红点”有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另外,从文章开头和结尾对“黑红点”的介绍和评价来看,“黑红点”是军民对敌人的审判,“黑红点”的设立昭示着我方军民的正义性,表达了抗日军民必胜的主题。\n10.C【分析】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乡月氏西走”的意思是向月氏国所在的西方奔去,语意完整,且“数十日”是一个时间状语,故应在“乡月氏西走”后断开,排除B、D两项;“欲通不得”“见骞”“喜”都承前省略主语“大宛”,故排除A项。11.A【分析】谥: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中郎将”“持节”见中册《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教材86页注解⑬)12.C【分析】“灭掉大夏国”错,由原文中的“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因分遣副使使……大夏及诸旁国”可知,大夏国只是被击败了,并没有被灭掉。13【参考答案】(1)如果能够用德义使它们归属(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那么将会扩展地域一万里(那么将会扩展万里领土),招来异邦的习俗(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天子的)声威恩惠(威望和恩德)遍布天下。(2)(2)乌孙国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朝,派使节几十人,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的大小强弱。【评分标准】(1)关键词“诚”“得”“属”“殊俗”各1分。诚:表假设,如果,果真;得:能够;属:使动用法,使……归属;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不同的国家。中册94页注解⑦。(2)关键词“发”“道”“因”各1分,句子大意1分。发:派遣;道:通“导”,向导;因:趁机。14.【参考答案】①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尚习俗。②让远离汉朝的西域各国了解到汉朝的情况。③汉朝从此与西域联系往来。(每点1分)【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需从文中寻找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总结。由原文中的“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可得出答案第①点;由原文中的“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乌孙发译道送骞还……因令窥汉大小”,可得出答案第②点;由原文中的“骞所遣使通大夏……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可得出答案第③点。【参考译文】汉武帝元朔三年。起初,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逃脱,向月氏国西面逃去,到了大宛。大宛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分割了大夏国的土地而安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外来侵扰,国王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始终不能获得月氏国的关键表态,于是回国,他沿南山走,打算从羌人的住地返回,又被匈奴俘获。被拘留了一年多,恰逢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西域各国的风俗民情,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安息这类国家,都是大国,多有珍奇物产,但兵力薄弱,喜欢汉朝的财物;他们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较强,可以通过赠送财物、给予好处的方法使他们朝拜。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那就可以扩展万里领土,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天子的威望和恩德遍布四海。汉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从盐泽以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事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n远去。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来,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家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态度傲慢,礼数不周。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昆莫作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因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国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使者几十人,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的大小强弱。当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图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15.C【分析】颈联表面上看似是诗人想要当炼丹术士,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自己不受重用的不满。16.【参考答案】①“半醉凭阑”,三山渺远,渔翁独钓,表达了诗人愁苦、迷茫、孤寂的心情。②颈联写诗人想当炼丹术士,正话反说,表达了对自己不被重用的现实的不满。③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自己年轻时无人赏识、年老时梦想破灭的悲愤。(每点2分。)【诗歌鉴赏】本诗写于陆游晚年,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诗的首联先从远观角度,写出山亭的地势、山峰高耸的状态以及天空辽阔的情形;再写诗人半醉半醒倚栏远眺的状态。颔联紧承“凭阑干”三字,先描写三山悠远、鸾鹤难以到达之状貌,这里的“三山”既指眼前所见之山,也指传说中的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后写茫茫湖泊上于寒风中辛苦捕鱼的渔父,实际上是在写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的迷茫、孤寂之情。颈联写诗人有当炼丹术士的想法,但这里诗人正话反说,实则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不满。尾联写诗人年轻时无人赏识,到老回首年少时,壮志落得一场空,理想破灭。这里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自己年轻时无人赏识的悲愤以及如今年老志向破灭的痛心。17.(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18.D【分析】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这样,形容非常多。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腰来拾取,到处都是,形容数量非常多,很容易得到。根据语境,这里强调数量多,应用“比比皆是”。第二空,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盘根错节:形容事情错综复杂,很难处理,或形容某种势力根深蒂固,难以铲除。语境只是强调行业间关系紧密,应用“千丝万缕”。第三空,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不加干预。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顺其自然的结果是未知的,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语境强调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应用“水到渠成”。第四空,急于求成:指急于达到目的或取得成功。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根据语境,这里强调急于追求跨界的利益,应用“急功近利”。19.B【分析】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为成分残缺,“是由……”缺少助词“的”;二为搭配不当,“成就”与“深受……喜爱”不搭配。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20.B【分析】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括号前强调了行业间的联系,因此\n应先说行业间的联系,这样与前文衔接更连贯,故排除A、D两项。B项强调了“行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与“摸清另一个行业的门道”之间的因果关系,C项将“行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表述为摸清另一个行业的门道的背景,根据语段来看,此处想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故排除C项。21.【参考答案】①老年(年长)人口数量增加②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③研究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极为必要(每处2分,意对即可)【解题思路】第①处,根据前文中的“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和后文中的“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可知此处应填写“年长人口数量增加”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前文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处于老龄化社会,而2021年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这一占比超18%,且根据后文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只会继续加剧”,可知此处应填写“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之类的内容;第③处,从横线前的“所以”来看,横线处应该填结果,根据后文中的“特别应全面探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可知此处应填写“研究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极为必要”之类的内容。22.【参考答案】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亟待研究老龄化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共5分,时间1分,事件主体1分,事件1分,影响1分,突出问题1分)【解题思路】作为新闻报道性材料,在压缩文段时需要注意该报道的侧重点,即关键信息。在本题的材料中,开头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2000年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介绍都属于报道背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以及对其的论述才是重点内容。因此本题的关键信息要从语段后半部分筛选。另外,在拟写答案时要注意字数要求。23.【题目解读】材料中,教育家西蒙·派珀特将人生与学习知识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婴幼儿时期是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阶段,这一时期婴幼儿学会语言后通过“问感兴趣的问题”获得知识。上学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本获得知识,即借助别人的经验学习,学习别人在实践中已经确定的知识,由别人决定学什么。人们获得很多知识后,又像婴幼儿时期一样去探索世界,听从自己的内心去获得知识。考生在立意时,应结合自身体验和现实进行思考,不能泛泛而谈。参考立意1.最佳立意:①综合三则材料辩证思考:既要虚心学习,更别忘了自主探索。②联系现实对每个阶段进行思考:像婴幼儿一样探索世界;认识自身不足,虚心学习前人知识;永远保持好奇。2.次之立意:肯定第一、三则材料,忽略第二则材料,缺乏综合意识和辩证思维,只谈好奇心、听从兴趣和内心的驱动去主动学习,甚至否定学校学习。【素材链接】①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金钱》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③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法]贝尔纳④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德]爱因斯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1 09:41:36 页数:13
价格:¥3 大小:40.7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