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新高考预测模拟卷(一)(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东新高考模拟预测卷(一)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作为媒介语言来使用,是一种社会创造物。诸如象征和格律等传统的文学手段,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社会性的。这些手段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产生的通例和准则。但进一步说,文学再现生活,而“生活”在广义上则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主观世界,也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诗人是社会的一员,拥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受到某种程度的社会公认和奖赏;他向读者讲话,不管假想的是什么样的读者。的确,文学的产生通常与某些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原始社会,我们甚至不大可能把诗与宗教仪式、巫术、劳动或游戏等划分开来。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或效用,它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因此,文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问题,至少终归是或从含义上看是如此。比如传统和通例、准则和类型、象征和神话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根据托马斯的看法,我们可以认为:审美实践不是基于一般社会实践之上,甚至它并不是一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而是另一类型的社会实践,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是,在通常情况下,有关“文学和社会”的探讨都显得较为狭隘和表面。一般提出的问题都是关于文学与一定的社会状况的关系,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试图说明和界定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并且规定和判明文学在社会上的地位。但是,把评价性的批评问题推迟到我们解决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实际关系之后再来讨论似乎是最上策。这些描述性的关系(不同于规范性的关系)可以相当简便地加以分类。首先,有研究作家这一职业与文学实践的社会学,即研究文学生产的经济基础、作家的社会出身和地位及其社会意识的整个问题。这个问题可在文学以外的舆论和活动中表现出来。其次,还有文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含义和社会目的的问题。最后,还有读者和文学的实际社会影响等问题。文学实际上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总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先要判定所谓依赖或因果关系的含义;末了,我们还要谈到文化的一体化问题,尤其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如何一体化的。(摘编自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材料二 本来,人置身的这个世界无所谓边缘与中心、背景与对象的区别,世界对于人的眼睛来说实际上是“无限大”的,可是,人的视觉却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注意点为对象,以对象周边为背景的,因而它的范围又不是“无限大”的。人依照自己所处的角度和意欲的视界来摄取“对象”,并以对象的焦距来确定“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对象的位置,从他的立场去摄取、去制作、去评价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估价诗歌的意义。不过,在诗学批评中最有权威、最有理论意味的一些“背景”,却仿佛用了广角镜头加长镜头,大都只是泛泛而论,尽管它们常常在诗学或文学史专著里被恭恭敬敬地放在卷首并占了不少篇幅,但总是只给阅读者提供似是而非的笼统暗示。像中国传统的政治(时代)与思想(学术)背景,它不仅在诗歌评论中被奉为圭臬,而且在文、史两界得到一致的首肯,但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实际上并不能落实到具体诗歌的诠释之中,只是给诗歌批评附加了一些大而无当的诠释前提。舶来的“环境、民族、时代”背景和后起的“经济—阶级”背景自然给批评带来了不少理论色彩和实证意味,使传统的“知人论世”摇身一变,就仿佛店铺换了名称叫公司,不只是换了招牌也扩大了业务,在原先八尺铺面外又添了新柜台,在旧商品外还摆上了琳琅满目的新花色,尤其是进口货。20世纪经由东洋转口的或直接来自西洋的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就好像那个时代充斥货架的舶来洋货,把原来格局陈旧的土产货栈变成了中外兼营的合资企业,但是,这种仿佛把帐篷变成了苍穹似的背景交代仍然广袤而含糊。\n这种“背景”仿佛园林的借景,只能远远眺望却绝不可把它当作园林的屏风,又仿佛“屠龙之术”,只能敬而远之却绝不可把它当作诗歌诠释的钥匙。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或诗歌的诠释时,它的那种大而无当常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就像茨维坦·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里讽刺的那样:“根据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猫都是灰色的。”因为这“背景”笼罩得太密,仿佛把白天变成黑夜,而“黑夜里各色猫一概灰色”,但实际上诗人与诗歌总是多彩多姿的,就像同在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承受着同一背景而各自风格迥异。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与诗歌的诠释时,它那似是而非的范围总是给予使用者过多的“自由”,让其在背景与意义之间草蛇灰线似续似断的因果链里任意组合拼接,结果是因人而异、言人人殊,就像斯达尔夫人和史雷格尔同样以“北方精神”阐释莎翁,一个看出了莎士比亚残存的北方的“愚昧无知的文学原则”,一个却看出了莎士比亚表现的“后期的有教养的我们时代的北方”。因此,尽管这种“背景”常常占据了诗歌批评著作的大部分篇幅,也有着看似整齐的理论阵容,但在实际阐释诗歌时,人们使用的多是一种更“精确”的背景批评,这就是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里屡次说到的:“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参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再现的“生活”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两种。B.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文学研究中所提到的问题也都是社会问题。C.文学是一种审美实践,也是一般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D.在任何条件下,文学都摆脱不了对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中国具有悠久的运用背景分析解读诗歌的历史渊源。B.“环境、民族、时代”等舶来的西方背景概念表面上使得中国传统的背景分析方法焕然一新,实际上却并没有改变它只是给读者提供笼统暗示的局限。C.背景分析具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它的大而无当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因此它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也不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D.宽泛的背景会给予使用者过多的自由,在背景与意义之间草蛇灰线似续似断的因果链里随意拼接组合常导致理解的因人而异、言人人殊。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对盛唐气象的一种反映。B.《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及家族的衰落,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C.读者在运用背景分析解读诗歌时,视线应更加聚焦,即舍弃宽泛的时代和社会大背景。D.读者不能以历史决定论品评作家作品,因为除此之外,作家创作还受其他因素影响。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  5.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你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是否适用于《聊斋志异》《格列佛游记》等非现实主义小说?请结合材料以及自身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夺枪张一弓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n别诱人的重机枪。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溃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落草了。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嘛!”次日下午,大舅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呼扇着芭蕉扇,向麻排长赔着笑脸。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像杞地农民一样敦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农民不同,有黑沉沉的智慧,也有闪亮的锋芒。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周奶的老伴儿——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辛苦了,麻排长!”士兵们哄然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地说:“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三姥爷说:“对不起,误会了,请孙排长原谅!听说孙排长要带着弟兄们参加游击队,留在杞地抗日,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养我包了。”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士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了。客房窗口里,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不要流血啊!”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说:“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老师的‘舍饭’”。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呼啦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忪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窗台上。“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老师伸手接住一颗热乎乎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扇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战场上。”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误地记载了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n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被载入了杞地史册。(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C.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D.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兵们赶着抢来的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细节写出了这批溃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B.孙排长拔枪,枪响后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C.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8.“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答:  9.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故事的视点是四岁的孩童“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魏中山王元英等众数十万攻钟离。上命豫州刺史韦睿将兵救钟离,受曹景宗节度。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济师。旬日至邵阳,上豫敕曹景宗曰:“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睿,礼甚谨,上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景宗与睿进顿邵阳洲,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魏中山王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景宗虑城中危惧,募军士潜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气百倍。明旦,英自帅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乃退。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上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暴涨,睿使斗舰竞发,别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诸垒相次土崩,魏军大溃。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睿独居后,世尤以此贤之。(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二》)附一 曹景宗,骁将也,韦睿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敕睿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睿难。然而非然也,睿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睿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睿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睿,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附二 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节选自蔡东藩《南北史演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n乃定B.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C.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D.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文中为官名,指地方军政长官。古代受此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有此称。B.敕,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与白居易《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思相同。C.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等制成,头为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D.垒,古代指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的“垒”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皇帝说韦睿是曹景宗的同乡望族,所以曹景宗在礼节上待韦睿非常恭谨。B.曹景宗命人将诏书送入钟离城中,城中人得知有援兵到达,因而勇气倍增。C.韦睿趁淮水暴涨,派战船出击,纵火烧桥,军中将士奋勇争先,魏军因而大败。D.魏军溃败后,曹景宗等人争先抢功,韦睿功成身退,世人因此称赞他。13.把文中(含附加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译文:  (2)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译文:  14.两段附加材料均对《资治通鉴》记载的钟离之战进行了相关评价,王夫之与蔡东藩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安定①城楼李商隐迢递②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③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④。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⑤竟未休。【注】 ①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的治所。②迢递:形容楼高。③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④欲回天地入扁舟:据《史记·货殖列传》中载,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江湖。⑤鹓: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与题目呼应。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为下文抒发悲苦之情做铺垫。B.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异曲同工之妙。C.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竟未休”借庄子寓言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厄之中但仍向往如鹓一般展翅高飞的心绪。D.本诗笔力雄健,风骨清峻,结构严谨,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n16.李商隐向来以擅长用典著称。典故一般用于抒发特定的情感,请以本诗为例进行分析。(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在极度彷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        ,        ”忽开异境,他坚信,只要激流勇进,迎难而上,不弃追求,远大理想终将实现。(2)庄子在《逍遥游》中推崇宋荣子“        ,        ”,并且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但即使如此,宋荣子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3)“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君子”一词在《论语》中频繁出现,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    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    ,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红红火火 大快人心 栩栩如生 容光焕发B.红红火火 皆大欢喜 栩栩如生 神采飞扬C.风风火火 大快人心 惟妙惟肖 神采飞扬D.风风火火 皆大欢喜 惟妙惟肖 容光焕发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B.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C.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D.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冬节”。每当冬至来临,举国庆贺,俗称“贺冬”。也有说法认为,  ①  ,又是节日,在周代就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古籍中,似乎也可以找到冬至是一个节日的佐证。有文献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但周历的正\n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朝的正月等于现在农历的十一月,拜岁和贺冬其实区别不大。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严格来说,  ②  。民俗专家王娟说:“这个节气出现得非常早,庆祝方式出现得也比较早,但它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日。”“古代有许多重要的活动都放在冬至举行,内容比较丰富,地域不同庆祝方式不同,差异性较大。”她解释道,惯常的民俗活动,大致有为长辈送鞋子,“数九”、画消寒图之类。王娟说:“有一种说法是冬至要祭孔子,会有很隆重的典礼,  ③  ,所以冬至跟我们如今说的传统节日新年还是不一样的。”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起初是庆祝新春的开始,才有了冬至节B.人们过冬至节,新的一年才开始到来C.庆祝新春的到来,人们就会过冬至节D.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答: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 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新东方进行业务转型调整。2021年11月,新东方董事长表示,退租1500个教学点,为农村孩子捐献近八万套新课桌椅。材料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疫情防控物资紧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比亚迪响应号召,迅速转产,进入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生产领域。公司创始人王传福集结3000多位工程师,亲自带队盯生产线,不到两周,比亚迪生产的防疫物资开始大批量进入防疫一线。材料三 1931年,钱伟长以物理5分、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爆发九一八事变,钱伟长认识到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不能研发高科技武器,毅然决定转系进入物理系。后来他留学回国,在火箭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A项,信息遗漏,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的“文学再现生活,而‘生活’在广义上则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主观世界……对象”可知,文学再现的“生活”不只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包括自然世界。B项,扩大范围,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文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问题”,而非“都是社会问题”。C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审美实践不是基于一般社会实践之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知,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实践,不是一般社会实践,也不是在其基础上建立的,\n而是另一种类型的社会实践。2.答案:C解析:“也不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理解错误。结合材料二第1段的内容可知,背景分析并不如选项中所说的不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材料二否定的是运用一些泛泛而论的背景来解读中国古典诗歌。3.答案:C解析:C项,“舍弃宽泛的时代和社会大背景”的表述绝对,比如,如果舍弃中晚唐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们可能就难以深刻理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A、B两项都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D项,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根据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猫都是灰色的”“但实际上诗人与诗歌总是多彩多姿的……风格迥异”可知,选项说法正确。4.答案:首先指出文学是社会性实践,然后再以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多种实际关系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强调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解析:解答本题,要先概括每段的大意。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文学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并从文学再现生活和诗人的角度做进一步分析。第2段指出文学的产生与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并指出文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问题。第3段批判通常情况下有关“文学和社会”的探讨的狭隘和表面。第4段指出“把评价性的批评问题推迟到……是最上策”。第5段总结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强调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这三方面的问题。然后根据概括出的段意梳理论证思路即可。5.答案:观点:社会历史批评也适用于以《聊斋志异》《格列佛游记》为代表的非现实主义小说。原因:①根据材料一可知,文学与社会联系紧密,不可能脱离以下三个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②虽然非现实主义小说的内容大都具有明显的魔幻主义色彩,并不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但其必然带有作者思想的印痕,很大程度上也含有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③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例,其中包含大量对鬼神精怪的描写和塑造。作者借这些荒诞离奇的志怪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贪暴不仁,同时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与斗争。解析:首先要表明“社会历史批评是否适用于以《聊斋志异》《格列佛游记》为代表的非现实主义小说”,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可知,答案应是肯定的。然后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和自身阅读经验进行分析即可。材料一表达了文学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看法,其中第5段明确指出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所以非现实主义小说作为文学必然带有作者思想的印痕,而作者必然会具有社会性,因而其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体现社会的发展状况,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荒诞离奇的志怪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由此可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可被运用。6.答案:D解析:A项,“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错误。文中“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扇了一下”,也提到了齐楚扇扇的情节,但只推动了虎子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这一情节,并没有体现齐楚的心理状态。B项,“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错误。由原文上菜伙计捎话“谈崩了”可知,先礼后兵是先劝说麻排长归顺游击队,劝说不成后再动武夺枪。C项,“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错误。先由文中三姥爷“不要流血啊”的自言自语可知,三姥爷不希望因为夺枪而造成人员伤亡;再由后文可知,三姥爷和齐楚早已为夺枪做好了准备,三姥爷是因为胜券在握才纹丝不动的。\n7.答案:B解析:“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错误。由原文可知真实的夺枪过程是齐楚和虎子一起配合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再结合原文“杞地农民说”“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等可知,是当地农民把三姥爷“神化”了。8.答案:①暗示齐楚他将要去为夺枪做准备;②示意齐楚留在客厅与麻排长周旋;③为下文三姥爷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解析:解答本题,既需要解读出三姥爷的“眼色”里包含的内容,也要理解这个“眼色”在情节上的作用。由文章中“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嘛!’”可知,齐楚和三姥爷事先已经对夺枪这件事达成了共识。而“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便是夺枪过程中的一个行为。在三姥爷使眼色之前,他在客厅里敬酒,陪了三杯酒后说“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而此时的齐楚正在给麻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的眼神示意,有告知齐楚自己将要离开,让齐楚留在客厅继续周旋之意。那么,三姥爷离开客厅去干嘛呢?他和齐楚的目的是夺枪,齐楚留下与麻排长周旋,那三姥爷自然是去安排夺枪的事宜了。同时,从下文堂舅带回的话中不难分析,堂舅是替三姥爷去向大老李沟通枪支去处的问题了。那么,三姥爷用眼神暗示齐楚自己离开客厅,显然在情节安排上为其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做了铺垫。9.答案:①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夺枪前的准备,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②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我”从周奶老伴儿的口中听说夺枪的具体过程,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解析:由题干可知,这道题其实让回答的是儿童叙述视角的作用。小说中“我”的视角就是儿童视角,也是第一人称视角,那么首先能得出增强文章真实性的作用。其次,从小说中“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周奶的老伴儿——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等内容来看,儿童的视角串联起了主要人物和情节,起到了线索作用。再次,儿童的视角是有限的,在看到三姥爷从客厅出来后,“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也正是因为周奶把“我”抱走了,导致“我”并没有看到具体的夺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周奶的老伴儿告诉“我”的。将故事的高潮内容用转述的方法进行安排,四岁的孩童更多地会沉浸在故事的精彩当中,而不会关注具体的细节,因此这样安排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更简洁。10.答案:D解析:“魏师复夜来攻城”的意思是北魏军队又在夜里来攻城,“攻城”是“复夜来”的目的,其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睿不许”和“军中惊”的意思分别是韦睿不答应和军中发生纷乱,其主语不同,故其间应断开;且“睿于城上厉声呵之”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结构的句子,结构完整,其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选D。11.答案:A解析:“文中为官名,指地方军政长官”错,文中的“节度”是动词,意为指挥调度。12.答案:D解析:“韦睿功成身退”错误,原文“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睿独居后”是说曹景宗等人争先抢功,只有韦睿一人在最后才上报获胜的消息,因此并非“功成身退”。13.答案:(1)韦睿在曹景宗营寨前二十里的地方连夜挖掘长长的壕沟,距离魏军城池只百多步。天快亮时营寨就建了起来。(2)如果不是这样,韦睿越是谦让,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韦睿难道能够始终受他人的折辱吗?\n14.答案:不一致。王夫之认为,钟离之战的胜利不仅有曹景宗和韦睿团结配合的功劳,还有皇帝预先下达诏令、善于“将将”的功劳;蔡东藩则对皇帝让曹景宗节制韦睿的决定存有异议,他认为皇帝预先下达的诏令并无实质作用,幸好有名望的韦睿得到了曹景宗的敬重,两人因此而团结配合并获胜。解析:由“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且其诏之曰‘韦睿,卿之乡望’……而未尝有所抑扬焉”“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可知,王夫之的观点是:钟离之战的胜利不仅是曹景宗和韦睿团结配合的功劳,也是皇帝预先下达诏令、善于“将将”的功劳。由“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亦乌足恃”可知,蔡东藩的观点是:皇帝预先下达的诏令并无实质作用,如果不是韦睿素有声名,得到了曹景宗的敬重,两人很难团结配合并获胜。【参考译文】北魏中山王元英等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钟离。皇帝命令豫州刺史韦睿率兵去援救钟离,接受曹景宗的指挥调度。韦睿从合肥选直路走,经由阴陵大泽前行,遇到山谷深涧,就架起飞桥让部队过去。十天之内大军到达邵阳,皇帝事先(豫)下诏令给曹景宗说:“韦睿,是你们乡里中有名望的人(乡望),应该好好地敬重他!”曹景宗见了韦睿,在礼节上待他非常恭谨,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后说:“两位将领和睦,军队一定能取胜(济:成功)。”曹景宗和韦睿进驻邵阳洲,韦睿在曹景宗营寨前二十里的地方连夜挖掘长长的壕沟,距离魏军城池只百多步。天快亮时营寨就建了起来。北魏中山王元英大吃一惊,用手杖敲打着地面说:“这是何方神圣啊!”曹景宗担心城中守军忧虑恐惧(危惧),招募军士潜水而行,把诏书送入城中,城中人才知道外面有援军,因此勇气倍增。第二天早晨,元英亲自率军前来交战,韦睿乘坐未加修饰的(素)木车,手拿白角如意来指挥军队,一天之内交战数次,元英才撤退。北魏军队又在夜里来攻城,飞来的箭如密雨般降下,韦睿的儿子韦黯请他到城下躲避飞箭,韦睿不答应;军中发生纷乱,韦睿站在城墙上厉声呵斥,人心才安定下来。皇帝命令曹景宗和韦睿各自负责进攻一边的桥,韦睿攻南桥,曹景宗攻北桥。三月,淮水暴涨,韦睿命战船一齐出发,又另用小船装草,在草上浇灌油脂(膏),进而放火烧桥。将士们奋勇争先,呼喊声震动天地,无不以一当百,各个营垒依次(相次)土崩瓦解,北魏军队大败。曹景宗和其他将帅争着先去报告胜利的消息,只有韦睿一人在最后才上报,世人因这一点而尤其崇尚(贤)他。附一 曹景宗,是一员勇将,而韦睿手拿白角如意,乘坐木车来指挥(麾)军队。这两位将领风格不相似,本来应该互相轻视对方的。武帝提前下诏令给曹景宗,这是具备了统率将领的手段。下诏令让韦睿包容曹景宗容易,下诏令让曹景宗谦恭对待(下)韦睿很难。然而事实不是这样,韦睿能知晓曹景宗的凶狠(鸷),但曹景宗不能知晓韦睿的宽宏,(如果)曹景宗的气焰收敛,又何必担心韦睿不好好地与曹景宗相处呢?况且武帝诏谕曹景宗说“韦睿,是你们乡里中有名望的人”,用真情来打动他,用礼节来使他折服,而不曾对这二人有所贬抑或褒扬。如果不是这样,韦睿越是谦让,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韦睿难道能够始终受他人的折辱吗?钟离之战获胜,其功与淝水之战相等(侔),(所依靠的)难道只是曹、韦二将的功劳吗?附二 至于钟离这一仗,又不曾专任韦睿为统帅,而是单独任命曹景宗为统帅,下令让韦睿归于曹景宗调度管束(节制)。幸好韦睿一向(素)负有盛名,被曹景宗所敬重和礼遇(敬礼),这才让他们二人能和衷共济,大败魏军。如果不是这样,曹景宗曾经违背过诏令而让军队向前推进;(对于这样的人)即使有秘密的诏令,命令他敬重韦睿,又怎么能够靠得住呢?15.答案:C解析:诗歌尾联借庄子寓言表明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淡泊心态,而非“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厄之中但仍向往如鹓一般展翅高飞的心绪”。\n16.答案:①借贾谊年少有为却徒然流泪的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②借王粲的典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郁郁不得志的苦楚。③借范蠡功成名就后退隐江湖的典故,表明自己虽渴望辅佐君主,却准备在功成后归隐江湖的淡泊心态。思想内容鉴赏:首二句登楼即景,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诸多感慨都由此生发。第三、四句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诗人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相仿,同样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附刘表,诗人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十分贴切。第五、六句使用春秋时范蠡的典故表露志趣和抱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诗人借此表示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第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明自己视功名利禄如敝屣之心,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17.答案:(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示例一: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示例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18.答案:B解析:第一空,红红火火:形容旺盛或经济优渥的生活。风风火火:①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②形容很活跃、有劲头的样子。语境是说春天花开的颜色和状态,应选用“红红火火”。第二空,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很高兴。根据语境,应选用“皆大欢喜”。第三空,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语境强调窗花中的人物非常逼真,像真人一样,应选用“栩栩如生”。第四空,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精神饱满或身体健康。神采飞扬:形容精神抖擞,神情昂扬。语境形容的是窗花上的舞者跳舞的状态,应选用“神采飞扬”。19.答案:A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与“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互换位置;二是成分残缺,“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前添加介词“把”。B项,语序不当的语病没有修改;C、D两项两处成分残缺都只修改了一处,且C项语序不当的语病未修改。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全部修改正确。20.答案:语句中运用了三个设问,从而引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窗花,强调了作者对窗花的喜爱之情。解析:设问的一般表达效果是起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再自问自答。此处画线句连用三个设问,引出并突出了窗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窗花的喜爱之情。21.答案:D解析:前文提到冬至是一个节日的佐证“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是在说庆贺冬至的原因,再根据括号前面的“也就是说”可知,后文是在对前文的内容进行解释和转述,即分析人们为何要过冬至节,因此选D。22.答案:①它既是节气 ②冬至还不算是一个节日 ③但这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意思对即可)\n解析:第①处,前文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文说“又是节日”,此处承上启下,由此可以推断此处应填“它既是节气”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前文说冬至是一个节日,根据横线前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可知,此处表达了与前文不同的观点;另外,后文引用民俗专家的话是对这一观点进行解释,引言的观点是“它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日”。由此可以推断此处应填“冬至还不算是一个节日”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由后文的“所以”来看,此处应填“冬至跟我们如今说的传统节日新年还是不一样的”的原因。根据前文可知,冬至不能等同于现在所说的节日的原因是:冬至虽然有丰富的庆祝活动,但地域不同庆祝方式不同,差异性较大。而横线前说的是“有一种说法是冬至要祭孔子,会有很隆重的典礼”,结合“地域不同庆祝方式不同”可知,这种庆祝活动并不是各地都有的,由此可以推断此处应填“但这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之类的内容。23.材料解读:这是一道多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分别举了三个事例:新东方在“双减”政策下进行业务转型调整,为农村孩子捐献新课桌椅;比亚迪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转产防疫物资,助力防疫一线;钱伟长在国家危难之际弃文从理,为国家高科技武器的研发等做出贡献。这些事例都突出了一个“变”字。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都可能遭遇变局,此时应该学会转变思维,调整前进的方向,对自身未来做出合理规划。而材料中,无论是企业新东方、比亚迪,还是个人钱伟长,其在“变”的过程中都将自身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彰显了顺应时代发展、勇担历史使命的精神和兼济天下、舍小我成大我的家国情怀。考生可从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的角度立意,但具体行文时应心怀家国、放眼世界,从责任担当、历史使命与家国情怀等方面来谈。立意指导:①遭遇变局,适当转变;②心怀家国,应时而变;③相时而变,谋局未来;等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27 08:27:06 页数:12
价格:¥3 大小:54.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