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社会认同的发生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的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②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一方面为个体认同增强了合法性,同时也使群体得以巩固。③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新闻媒体再现的宏观历史叙事以及30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是微小的,但正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体性表现。之所以选择用“个体”这个词,只是为了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权力所建构而生成的社会记忆。④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 ⑤值得警惕的是,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剥离了个人记忆中过多的个人痕迹,以一种抽象而非具体的面貌呈现,给予了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的空间。如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试图为年轻一代建构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有关侵华战争的社会记忆。这些受权力摆布被建构出的社会记忆往往有悖于历史事实,但是却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主观判断,形成权力掌控者所期望的社会认同。⑥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如知青回忆录等文字,“苦”和“困顿”是知青述说以往故事的主旋律,但是后来形成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主流的记忆模式。知青群体的优良品质、知青生活的意义感,共同建构出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群体的社会记忆。关于“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建构,很难说这是一个来自外部的经由权力操控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内源性的、自发性的建构。或者说,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这一朴素的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叙述、文字和聚会等形式构建出“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社会认同。(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材料二:①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中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渐清晰起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体的自我身份”,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构建过程与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原发的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对这种亲近和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语言文字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北京奥运”开幕式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②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摘编自闫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 重要的影响。B.个体记忆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它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C.对于“青春无悔”的主流记忆模式的确立,作者倾向于认为是知青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去建构的。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两者含义是相同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就更没有实现群体巩固的可能性。B.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宣传,而且要重视个人记忆的再现。C.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抽象的,虽然这并不必然产生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但仍应该警惕。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文艺作品及其语言文字,利于增强“中华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四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学者王珂表示:“一个利益群体的领导者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共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务。它们倾向于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社会认同,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说明。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关系的观点,分析下面的社会现象。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展示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与真实思考,引发广泛共鸣。【答案】1.C2.A3.A4.①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论述社会认同形成的一般规律。②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 建构中国国家认同。5.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是国家层面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形成共同的社会记忆,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国民认同,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闹市闲民汪曾祺我每天在西四倒101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天天见面,很熟了。有时车老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车还得会子,坐会儿。”屋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杌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一目了然。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他经常戴一副老式的圆镜片的浅茶晶的养目镜——这副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白了。他的人中很长,唇髭不短,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软的上唇。——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信然。他的头发也花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齐。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件黑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从攀谈中我大概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儿子,他不愿跟他们一起过,说是:“乱!”他愿意一个人。他的女儿出嫁了。外孙也大了。儿子有时进城办事,来看看他,给他带两包点心,说会子话。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平常,他和亲属很少来往。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早起扫扫地,扫他那间小屋,扫门前的人行道。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他不上粮店买切面,自己做。抻条,或是拨鱼儿。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我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搅。”我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浇炸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一碗面汤(他 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我有时带点新鲜菜蔬——青蛤、海蛎子、鳝鱼、冬笋、木耳菜,他总要过来看看:“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什么,他摇摇头:“没吃过。南方人会吃。”他是不会想到吃这样的东西的。他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他的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上副食店买酱,很少出门。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远的不说。敌伪时期,吃混合面。傅作义。解放军进城,扭秧歌,“呛呛七呛七”。开国大典,放礼花。没完没了的各种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大家挨饿。“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四人帮”垮台……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每天还是吃炸酱面,——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这是一个活庄子。一九九○年五月五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闹市闲民”叙写一位老人,是汪曾祺坐公交换乘时所见,他没有大喜也没有大忧,无欲望亦无追求,这样的恬淡情境是作者欣赏的。B.老人“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每天“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这境界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都市闲人有相似之处。C.文中对老人在成为老人之前的身世并没有介绍,但社会动荡没在老人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仍“天然恬淡”,当年一定是一位智者。D.作者常与老人攀谈,为了看老人拨鱼儿不惜错过车,回家后又学着老人的法子做拨鱼儿,买各种新鲜菜蔬,也可以说是一个“闲民”。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3段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老人的相貌,用比喻修辞突出老人的眼神,老人虽没有名姓,却形象鲜明。B.“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是插入语,看似与文章没有太大关系,却强化了老人生活的简单。C.作者在记叙老人一生时,有意简化老人过去的经历,重点放在老人现在的状态上,取舍之 中体现的是作者的匠心独运。D.本文语言很能体现汪曾祺特色,文白夹杂,用词朴实,拆开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清新平实中却有无穷韵味。8.汪曾祺在《揉面——谈语言运用》中说:“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本文题目中的“闹市”与“闲民”之间是如何“痛痒相关,互相映带”的?请结合文本分析。9.文章结尾说“这是一个活庄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答案】6.C7.A8.①“闹市”与“闲民”形成对比。外界生活热闹、繁杂,老人独自一人,生活清静、简单甚至一成不变,外界的闹越发显出老人的“闲”。②“闹市”与“闲民”有内在的因果关系。“闹”市之“闹”代表的是生机与繁华,儿女生活安定,粮价稳定,老人才能够保有这样的“闲”。9.①与世无争,内心淡定。拒绝过繁杂的生活,老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日三餐内容不变。②卓有智慧,看透世事。多变的时局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住在闹市却能闹中得静。③无为中有为,简单中有精致。将拨鱼儿做成一种绝活,连擅长做菜的汪曾祺都做不来,简单中自有一种精致。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①①(刘)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秀因留真定,纳杨甥郭氏为夫人以结之。进击元氏、防子,皆下之。至鄗,击斩王郎将李恽。至柏人,复破郎将李育,育还保城,攻之不下。②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秀怒,命收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③或说大司马秀以守柏人不如定钜鹿,秀乃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肴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④耿纯言于秀曰:“久守钜鹿,士众疲弊,不如及大兵精锐进攻邯郸,若王郎已诛,钜鹿不战自服矣。”秀从之。夏四月,留将军邓满守钜鹿,进军邯郸,连战破之,郎乃使其谏 ②大夫杜威请降。威雅称郎实成帝遗体,秀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威请求万户侯,秀曰:“顾得全身可矣。”威怒而去。秀急攻之二十余日,五月甲.辰.,郎少傅李立开门内汉兵,遂拔邯郸。郎夜亡走,王霸追斩之。秀收郎文书,得吏民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秀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更始遣使立秀为萧王。⑤还至中山。诸将复上尊.号.,王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王不许。行至鄗,召冯异问四方动静。异曰:“更始必败,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会儒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来诣王,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请。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大赦。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遂定都焉。(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注:①奔命兵,汉时郡国,皆有材官骑士,若有急难,权取骁勇者,闻命奔赴,称为奔命兵。②遗体,此处指亲生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B.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C.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D.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簿,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后主簿作为事务官,重要性减弱。B.甲辰,干支之一,甲属天干,辰属地支,甲辰可用于纪年、月、日,但不可纪时。C.尊号,即给尊者所加的号,用以表示对皇帝、皇后的尊崇褒美,尊号起始于秦代。D.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的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秀想方设法削弱王郎力量,进入真定后娶了已投降的刘杨之甥女郭氏为夫人,借以笼络刘杨,在后来的战斗中,重创王郎两员大将。B.刘秀借察看地图之机,向邓禹说明当时形势,天下之大却仅得区区之地,对于邓禹认为自 己先前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表示不解。C.杜威向刘秀请降,强调王郎是汉成帝的嫡亲,其意在攀附关系,为自己争取宽大处理;杜威后来又请求刘秀为己封侯,结果都遭拒绝。D.刘秀检查王郎的文书,发现自己的官吏有向王郎表示效忠的,甚至还有诽谤自己的,刘秀为安抚人心,公开烧毁那些奏章,智虑深远。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4.根据原文中的内容,概述促使刘秀最后称帝的直接原因有哪些?【答案】10.C11.B12.C13.(1)人民想要英明的君王,好像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古代帝王的兴起在于他的品德敦厚,不因为他所占据地盘的广大。(2)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比不上圣人已经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14.①冯异劝谏,指出刘秀应思考担负宗庙的大任,听从大家的建议。②强华拿来的《赤伏符》上写着“刘秀发兵惩奸贼,四方云集龙斗野,四七二八汉当立”。③群臣将士多次奏请,请求他称帝。(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①雪夜小饮赠梦得白居易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②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注】①梦得:刘禹锡的字。②遗老:指年老历练之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题目内容丰富,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赠诗的对象。B.“同为”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即便是萧条的雪天,与友人对饮也舒适愜意。C.“呼作散仙”反复手法的使用,语气贯通,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D.尾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了诗人看淡宦海沉浮、世事变化的阅历。 16.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愜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5.C16.①“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小酌酒巡销永夜”中,作为一个“懒慢”之人,作者能与友人小酌慢饮,消磨了一整夜时间,可见其闲适惬意。②“大开口笑送残年”“曾看东海变桑田”作者用“笑”来看待人生的暮年,也看尽了世事变化,可见他乐观豁达。这是诗歌主调。③“久将时背成遗老”中作者认为自己一生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怀才不遇,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的结局。【答案】①.舳舻千里②.旌旗蔽空③.(故)不积跬步④.无以至千里⑤.封狼居胥⑥.赢得仓皇北顾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坦克素有“陆战之王”之称。自问世以来,它在陆战场上凭借钢甲护体、快速前进和凶猛火力的优势,击溃拦阻,撕开防线,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各种侦察手段的不断演进,可视侦察、红外侦察、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察以及声音侦察等诸多手段“_____________”,让现代坦克在战场上越来越难以藏身,生存力遭到严重挑战。对此,现代坦克当然不会_____________。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拥有隐身技巧。见招拆招,_____________,让对手对自己庞大的身躯“_____________”,是现代坦克“玩转”隐身技巧的不二法门。可视侦察主要有人力侦察、可视卫星侦察以及无人机侦察3种常见类型。自诞生以来,坦克就一直与可视侦察“作斗争”。在漫长的比武过招中,它在这方面的伪装能力也水涨船高。 18.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显身手坐以待毙对症下药司空见惯B.虎视眈眈知难而退有的放矢司空见惯C.虎视眈眈坐以待毙有的放矢视若无睹D.大显身手知难而退对症下药视若无睹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拥有隐身技巧,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B.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坦克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拥有隐身技巧,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C.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拥有隐身技巧,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D.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坦克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拥有隐身技巧。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C19.B20.①“作斗争”是属于人的行为动作,这里把坦克和可视侦察手段作为一组作斗争的对手,使其具有人的特性。②这样描写使读者能够通过所写,了解到两者长期的对立关系,增加了形象性与生动感,使阅读更有趣味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那么为什么要午休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专家说,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①。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②。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体会到,③。据《纽约时报》报道,24分钟的午睡,能够有效地改善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的注意力与工作表现。()。国外有资料证明,在一些有午休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所以,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健康充电”,是有充分的道理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午休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B.午休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C.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D.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因此(所以)午休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方法②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③午休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四、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艾青的《礁石》写道:“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是坚强的象征,是困难面前的自信,是不惧强者的藐视,是伤痕累累后的微笑。有人说“礁石”给一个人、一个作为要求生存权利的人,乃至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遇到连续的打击时展示了一种绝佳的生活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礁石”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议论文体,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我看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是艾青笔下的礁石。礁石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扑打下依然保持乐观、坚定的态度。我们也应该学习礁石的 这种精神,在遭遇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打击时,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坚定、顽强的心态。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困难、挫折、打击,时常存在,无法避免。我们只有在前进的路上坦然面对一切困难,乐观面对生活,才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生活是平凡而又无趣的,不期而至的忧虑与痛苦也是一味重要的调剂品。它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丰富人生阅历,激发出我们勇于挑战困难的信心,将痛苦化成特殊的人生养分。我们就在这样百味的人生滋味中长大、成熟。周文王拘于菱里而推演出《周易》,仲尼困厄之时写出《春秋》,屈原被放逐仍矢志不渝作成《离骚》……这些事迹清楚地告诉我们:痛苦并非不可逾越的山峰,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我们在困难的磨砺中丢弃了那些忍辱负重、战胜痛苦的决心。司马迁虽身受极刑但仍坚强地活着,亦因“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目标,面对挫折,他忍受痛苦及世人的眼光,终于造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奇巨作!生活固然有快乐,而哀怒也是不可或缺的情感,它使我们明白人生之酒多苦涩,人生之路不平坦。但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前行,命运之花定会绚烂地绽放。陶渊明的菊花在南山下悠然开放;周敦颐的莲生于污泥浊秽中而依然盛开;川端康成的海棠花也在无人的黑夜里散发着阵阵幽香。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大自然的美丽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发醇厚。面对纷繁的花花世界,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悠然自得;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惬意潇洒,在面对了无数是是非非后,在经历了多次的大起大落后,这样的气节与风度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与回味。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打击,我们要像礁石一样,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以坚定的信念走入社会,以向日葵般自信而灿烂的笑容迎接明日的曙光,那么我们也会“含着微笑,看着海……”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18 16:52:04 页数:12
价格:¥3 大小:34.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