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3月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三月联考高一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晚周“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 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要依附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二: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 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要求儒学支配其他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B.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C.“新子学”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所以它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D.在“新国学”的体系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的一项是()A.许抗生教授主张从时代需要出发,吸收诸子思想的精华,复兴先秦子学平等、自由、以人为本的精神,推动文化全面繁荣发展。B.欧明俊教授提出,“新子学”理应成为国学“新主体”,体现其在国学中的价值和地位,但不应取代经学的尊崇地位。C.张永祥博士认为“新子学”建设要有大子学的历史眼光、大学术的现代意识、大文化的宏观视野,创造性继承子学精神并进行独立的义理阐发。 D.傅璇琮教授主张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吸取西方近现代较有科学意义的学术思想、观念和方法,更加清醒地认知“新子学”的民族特性,充分阐释我国古老文明的价值。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新子学”的理解。【1~5题答案】【答案】1.D2.B3.B4.①首先简介诸子之学的兴起与发展;②接着提出“新子学”与“诸子之学”一样,具有历史的承继性与思想的创造性的内在品格,③然后分别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方面展开论证;④最后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新子学”应追求二者的统一。5.①“新子学”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②“新子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③“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结构性的革新;④“新子学”是新时代的诸子之学,具有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品格,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山为证叶仲健“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绊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绊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拦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 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青山横南北?”“绿水绕西东!”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臂膀:“好样的!”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寄养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从父亲话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新中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绊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 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臂膀,“你爹,好样的!”回到老厝,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放牛娃人小却走得快,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B.听说已退休的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D.辞别之时,王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游击队员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B.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 C.小说围绕“我”为证明父亲游击队员身份寻找证人的故事展开情节,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部分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9.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相关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9题答案】【答案】6.B7.B8.(1)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着“我”要为父亲认定身份这一事件展开,经历了寻找端叔未果、询问同事父亲、找到青山老人、证实父亲身份等情节。(2)衬托父亲的形象。“我”为父亲认定身份的出发点是较为功利的,这更加衬托出父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9.①在即将放弃的绝望时刻,弹壳这一线索的出现,迎来柳暗花明,使故事于结尾处再起波澜,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完整一体。②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更丰富了父亲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③通过弹壳,青山老人联想到众多的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的高尚情怀,由“个体”到“群像”,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④“我”虽找不到弹壳,但知道它真实存在过,表明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 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14.在韩信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10~14题答案】【答案】10.B11.D12.A13.(1)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2)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14.项羽是一个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残暴的人。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善行,不能被推选担任官吏。汉王刘邦进入蜀地之后,韩信又逃离楚军归属到汉王,韩信数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不冋寻常。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自己便去追赶他。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萧何的离去如同失去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恼怒又惊喜,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臣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又骂道:“逃跑的诸将们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为什么专去追韩信,你纯粹是在骗人!”萧何说:“汉王如果您只是想在汉中称王,必然不会用到韩信;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其他没有人能和您共谋大业。这就看汉王您的选择了。”汉王说我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闷在这里长期久居呢!”萧何说:“如果您计划向东发展,就能用到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用他,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你的面子任韩信为将军吧。”萧何说:“只任他为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召见韩信任命他官职。萧何说:“汉王平日向来傲慢无礼,今天要任命大将军,如同招呼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汉王如果任命他官职,必须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置坛场拜将,举行授职的仪式才行。”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韩信被拜为大将军的仪式结束后,坐在上座。汉王说道:“丞相多次向我说到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来教导我呢?”韩信谦谢了一番后,便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如果向东去争夺天下,您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汉王说:“对。”韩信接着说:“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您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给予封赏爵位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们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去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渚宫乱后作郑谷乡人来话乱离情,泪滴残阳问楚荆。白社①已应无故老,清江依旧绕空城。高秋军旅齐山树,昔日渔家是野营。牢落②故居灰烬后,黄花紫蔓上墙生。【注】①白社: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南,诗人年轻时曾居于此。②牢落:稀疏零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既呼应标题又总领全诗,一“来”一“问”,交代了写作缘由,奠定了沉郁忧伤的情感基调。B.颔联紧承乱后楚荆境况之问,写诗人未及乡人回答就早已有所预料,借江水依旧衬托人事无常。 C.颈联两句笔锋一转,先写驻守军队齐如山树,再写当地渔家戒备森严,意在表现他们的杀敌斗志。D.本诗结构清晰完整,乡人所述内容由家乡周围状况渐说至诗人故居,场景转换有序,情感愈浓。16.有诗家评论这首诗“家国之痛弥合无间”,请结合诗句,谈谈该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15~16题答案】【答案】15.C16.①首联由家及国,从个人的离乱之情转及关心楚荆时局。②颔联由家及国,从白社恐无故老的丧亲丧友之痛,转至清江绕空城的国家动乱之痛。③颈联家国之痛弥合无间,在大兴兵戈的动荡之中写渔家尽被占为野营的家事之痛。④尾联写诗人故居破败的家痛,而又用“灰烬”隐含国痛。由此将家国之痛弥合无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去。(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常用“孤舟”或“扁舟”意象营造意境,这小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冠者五六人②.童子六七人③.千里澄江似练④.翠峰如簇⑤.【示例】亲朋无一字⑥.老病有孤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狮子在中国是外来物种,那么传统的狮文化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呢?狮子生活在西亚地区,最早在汉代时通过西域诸国进贡而来,在之后一千多年里,狮子作为祥瑞贡品一直被______给皇帝。少数见过狮子真身的宫廷艺人凭着对狮子的了解和大量中华文化的______,制造出了狮子石雕、狮头服饰等。后狮子文化逐渐积累,至唐朝时达到 鼎盛,其中还包括舞狮艺术。狮子在西方文化里是凶残暴躁的,代表强权和威严,来到中国后,起初也被奉为权威、庄严的代表。唐朝末年,烽烟不断,狮子慢慢地像“王谢堂前燕”一样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______,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引导,人们对狮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民间把______中的祥瑞加之其身,使狮子乖巧祥和,最终成为中华瑞兽。狮子跃舞在佳节吉时之际、雄踞于高阁贵府门前,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内涵。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呈献融汇长此以往幻想B.呈献融会久而久之想象C.呈送融汇久而久之幻想D.呈送融会长此以往想象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内涵。B.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实际上早就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内涵。C.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吸收、融合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内涵。D.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实际上早就被中华文化吸收、融合和改造,并被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内涵。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借代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8~20题答案】【答案】18.B19.D20.①句中用“烽烟”代指战争、战乱,用“庙堂”代指朝廷。②“烽烟不断”是指唐朝末年,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意为本是宫廷贡品的狮子逐渐被民间大众所熟知。借代的使用让句子表达更形象具体、更简洁生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些生产企业在生产化妆品时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一些商家就借机 称这样的化妆品为“食品级”化妆品,以表示①,特别是暗示家长,把这样的化妆品给儿童使用更安全,儿童②。国家药监局提示,化妆品是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因此,化妆品不是为食用而设计的产品。在日常使用中。如偶尔少量从口唇部摄入化妆品,像口红、唇膏等,也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儿童把化妆品误当作食品③,则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如出现不适症状,还应及时就医。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较小的摄入量,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B.因为这种摄入量较小,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C.因为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这种摄入量较小D.这种仍在安全容许的范围内,是较小摄入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22题答案】【答案】21.B22.①这种化妆品更安全②即使吃了也没风险③主动大量摄入(意思对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说的虽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读了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质疑?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14 08:05:06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9.5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