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下期高一3月考试文科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著作内容《国语》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孟子》深耕易褥(锄草)2.下列是一个学生所搜集的研究性学习图片材料。据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古代手工技术的进步C.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D.古代冶金技术的发达3.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瓦解,它是与周代土地等级所有制相适应的一种工商业经济管理制度。它的瓦解A.表明商周井田制的结束B.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到来C.说明官营工商业的解体D.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4.考古学者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整理出二十多种《秦律》的单行条例,并将其汇编成《秦律十八种》。其中不仅有《田律》《厩苑律《仓律》等农牧业专门法令,还有多次出现“市”“市肆”“南街”等名词的《司空律》《金布律》。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调整B.经济立法得到政府的重视C.商品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D.严刑峻法加重了百姓负担5.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高一文科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6.从汉朝开始,我国古代牛耕经历了由二牛三人方式到二牛一人方式,又由二牛一人方式到一牛一人方式的演变过程,以后逐步推广。这种演变反映出()A.牛在农业生产中地位重要B.北方农业人口因战乱不断减少C.农业生产方式开始革命性变化D.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7.自汉武帝始,豪商巨贾大量购买土地,资金从工商业流向农业,土地兼并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农民破产流亡现象愈演愈烈。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土地私有制确立加剧了土地兼并B.抑商政策影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C.士族庄园经济兴起威胁国家统一D.工商业发展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8.西汉桑弘羊认为“楚之云梦、齐之孟诸,有国之富而霸王之资也。……今山川海泽之原,非独云梦、孟诸也。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故有人上疏:“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桑弘羊等人意在强调西汉政府应A.盐业私营提高市场活跃程度B.重本抑末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C.垄断战略资源加强中央集权D.守外虚内以加强边疆地区统治9.东汉崔蹇《政论》载:旧时“朝廷留意于武备,财用优饶,主者躬亲,故官兵常牢劲精利”。不久“主者既不敕慎(自我抑制),而诏书义误进入之宾,贪饕之吏,竞约其财用……铠孔又褊小,不足容人,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间私造军用产品的情况特别严重B.私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管理不善兵器质量低劣D.官营手工业对兵器制作管理严格10.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河。经过十万余人(次)的辛勤劳动,终于疏通了黄河,修建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几十个县经常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由此可见A.汉政府竭力维护小农利益B.汉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C.王景因治黄有功受到重D.东汉时黄河治理成效卓著11.魏晋以来,宗族聚居,已为传统。隋初,政府实行析户政策,规定“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这一政策旨在A.削弱宗法观念B.维护社会稳定C.扩充人口数量D.增加赋税收入12.南北朝时,南人已有嗜茶之癖,北人尚视之为怪异。而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则有“……自邹、齐、沧、隶,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该材料反映了A.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饮茶之风从江南向北方扩散C.茶叶经济已形成完整产业链D.南北饮食习惯已趋一致13.唐玄宗时期,政府专门下诏:“南北衙百官等,如闻昭应县两市及近场处,广造店铺,出赁与人,干利商贾,莫甚于此。自今以后,其所赁店铺,每间月估(租金),不得过五百文。”这反映出当时A.官员经营店铺与民争B.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C.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D.城市租赁业较为兴盛14.唐朝从事商品贩运流通的行商,必须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批给并持有公验或过所,作为经商合法的证明和经行各地津镇戍守捉等关卡之地的通行证。其申批复杂谨慎,检验细致严格,且有时间限定。这一制度高一文科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A.严格了重农抑商政策B.极大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强化了商品流通中的管理15.对民间买卖关系,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宋代始有红、白契之分,凡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红契,其举证效力高于未加盖官印的私契;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剖决纠纷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表明A.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B.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普及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贸易D.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立法16.北宋时期,苏州太湖畔洞庭山已经有种橘的专业户,当地流传“左贩洞庭橘,右担彭蠡鱼”的俗语。汴京城郊的一名菜农,仅凭种菜的技术就养活了全家三十余口。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传统粮食生产渐趋衰落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生产区域分工开始形成17.如表为北宋时期国家税收统计表。由此可推知()年代农业税收(万贯)占总税收比工商税收占总税收比总税收(万重(%)(万贯)重(%)贯)太宗至道末年(997年)2321651071303570真宗天禧末年(1020年)2762463122526004神宗元丰年间(1080年)2162304900687207A.抑商政策在宋朝时期有所松动B.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8.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A.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B.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C.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D.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19.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贸易,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A.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B.适应了西方国际贸易的需要C.确保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D.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20.明清时期,在江南有些地区出现了“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蓄)贾游于四方”,如湖南衡州府,士大夫“登垄逐末,黜素崇华”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反映出A.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B.士商渗透现象明显加剧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21.古代中国对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十分谨慎,但却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如汉魏时期的葡萄、胡萝卜、香菜,唐朝的菠菜,明朝的番茄、玉米、马铃薯等。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A.中国传统社会的实用主义B.中外频繁交往提升经济水平C.长期存在的巨大人口压力D.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丰富多彩高一文科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22.明朝中后期在松江府等地方出现了妇女们“晨抱棉纱人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的现象。下列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其根本原因是人地矛盾突出B.利于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动写照D.其实质为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23.“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4.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时间明前期明中后期地区东部西部东部西部收入7.5两62.5两35两80两支出21.88两68.65两31.25两74.6两收支相抵—14.38两—6.5两+3.75两+5.4两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5.明代赋役改革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三大进步趋向,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役改革A.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B.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顺应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D.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26.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A.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B.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C.农村商品经济发达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27.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取消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B.减少外国货物税收C.一度开放对外贸易D.废除了“海禁”政策28.如表是有关清朝时期赋役制度变化的情况,这一制度的变化时期内容清朝初期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高一文科历史试题第4页共6页,A.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加强B.彻底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现象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D.造成农村出现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29.明清时期兴起一些手工业中心,商业和长途贩运日益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民的家庭生产多样化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别是传统棉织技术普及后耕织结合的程度加强,自然经济得到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而更趋稳固。这表明A.明清时期经济转型面临严重的阻碍B.明清时期生产技术进步阻碍工商业发展C.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D.明清时期技术进步促使小农经济的转型30.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种类各异,有的是手工业中心,如嘉兴的濮院镇、吴江的盛泽镇、湖州的双林镇等;有的是原料集散地或商业中心,如湖州的乌青镇等,“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与域外经济联系频繁B.政府经济政策发生嬗变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D.市镇经济向专业化发展31.匠户是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的直接管理下服役,不允许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匠人获得了自由的身份。这一举措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正式废止B.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使官营手工业完全丧失了优势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2.清代开放海禁后,白银大量流入及铜钱供给的相应增加,导致物价缓慢上涨。清人汪辉祖记载乾隆五十九年浙江物价:“夏间米一斗钱三百三四十文。往时米价至(一斗)一百五六十文即有饿殍,今米常贵,而人尚乐生。盖往时专贵在米,今则鱼、虾、蔬、果,无一不贵,故小贩、村农俱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A.政府开放海禁有益民生B.农民实际负担不断加重C.海外贸易妨碍农民生活D.政府减轻对百姓的剥削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高一文科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材料二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呈现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8分)(3)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9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摘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在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中造就的。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且投放多回笼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导致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政府被迫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取消白银禁令,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此后中国进入了银本位时代。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明中叶正处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正竭力向世界开拓海外市场,明政府为获得白银开放海外贸易,凭借着对外贸易的出超优势,大量海外白银流入中国。——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因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银货币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7分)高一文科历史试题第6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下期3月考试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B2B3D4B5A6D7B8C9C10D11D12A13D14D15D16C17A18B19D20C21A22D23D24D25C26A27C28C29A30D31D32A二、非选择题33.(1)集中在海路进行;规模空前;经济效益明显;设立专门管理机构。(8分)(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突破了商业活动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早市、夜市、草市兴盛。(8分,任答4点)(3)新特点:专业化市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因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或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自然经济占主导;统治者盲目自大。(5分,答出1点2分,2点3分,3点5分)34.答案要点:示例1:论题:唐至北宋时南方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2分)论述:唐代北方兴修水利工程的次数,略低于南方,这是因为当时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但同时南方地区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说明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北宋时期南方兴修工程的次数明显超过北方,这是因为唐末五代长期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为了保障农业发展,加大了对南方水利工程的兴修;北宋时北方地区长期处于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交替之中,而南方地区长期稳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水利工程兴修的次数自然大幅增加;唐至北宋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次数超过北方,也说明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着历史性转变。(8分)综上所述,随着唐、北宋时南方大量水利工程兴建,南方开发的加快,推动了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2分)示例2:论题:北宋至金(或南宋)时南方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2分)论述:唐末五代长期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为了保障农业发展,加大了对南方水利工程的兴修;金(或南宋)时,北方陷于金的统治之下,由于经济的衰退,导致了水利工程长期处于失修状态,因而水利工程兴修次数大幅减少;而南方地区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和人口的增长,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大兴修筑水利工程之风,使水利工程兴修的次数大幅超过北方,也说明南方经济已取得优势地位,国家经济重心完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转移到了南方地区。(8分)综上所述,两宋时期南方水利兴修加大,南方开发进一步加快,经济重心完全南移。(2分)35.(1)因素: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的兴盛,地域性商帮的崛起;政府政策以及赋役制度改革的推动;新航路开辟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8分)(2)影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促进了明代国家从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的转型。(7分,答出1点2分。2点4分,3点7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4-13 11:10:04 页数:8
价格:¥3 大小:124.9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