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1
2
/11
剩余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考生相关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不但你自己可以默察自己,一举一动,都有个目的,要吃饭才拿起筷子来,要肚子饿了才吃饭……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你也可问别人:“为什么你来呢?有什么事么?”我们也总可以从这问题上得到别人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解释。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②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足了,我们会因之觉得愉快,欲望不满足,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服。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同时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不只是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是含有动的意思,这里有股劲,由不舒服而引起的劲,他推动了人类机体有所动作,这个劲也被称作“紧张状态”,表示这状态是不能持久,必须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足。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③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①当然,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无意识的行为还是有很多的。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不错,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富有思维和理性,理性 指导下的行为具有了目的性。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解释行为时把人类理性的作用夸大了,成了泛目的化,将目的注入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在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年代,行为主义正在盛行,对理性和目的论的反思在中国学界还没有得到注意。②费孝通指出欲望是取舍的根据,因为“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像上面所说要这样那样的‘要’”。这是个心理学词汇,当然也是我们日常的用语,而且这“欲望”时刻不离我们。人一旦无欲望,要么与上帝同在了,要么与佛一体了,总之已经不是人了。这个“要”,这个“欲望”引导着人的行为,得到满足了就愉快,得不到就不舒服。③费孝通先生通过比较分析中文“要”和英文“want”,给出了一个过程公式“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但并不是事实上都这样发生的。欲望也有可能得不到满足,有些欲望还必须抑制,不然这个世界会很混乱。(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认为,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人类总是有所为而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B.“欲望”时刻不离我们。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内含着不舒服而引起的劲,即“紧张状态”。C.“欲望一紧张一动作一满足一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可见,“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依据,人类应该依着欲望做事。D.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富有思维和理性,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有目的。这种“泛目的化”的观点,是现代科学夸大人类理性作用产生的。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①段末句“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是结论,与开头一句呼应,全段采用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B.材料一,第②段先从意志和欲望两个维度,后又从英语want词义的角度,多方面阐释了“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这一观点,采用了分析说理的方法。C.材料二,第①段“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巧妙借用学界的研究成果指出“目的论缺陷”,这是举例说理的方法。D.材料二,第②段“人一旦无欲望,要么与上帝同在了,要么与佛一体了”,从反面着眼,采用假设说理的方法,论证“欲望时刻不离我们”的观点。3.顾名思义,陈心想的《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是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对话。阅读两则材料,说说材料二是如何与材料一对话的?对话的结果如何? 【答案】1.C2.C3.①就“行为的目的性(动机)”与“欲望”两方面进行了对话。②前者,材料一认为“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材料二认为“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后者,材料一认为“欲望获得满足,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材料二认为“并不是事实上都这样发生的”。③这两方面,材料二都持部分赞同的态度,修正或发展了材料一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级。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③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④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⑤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⑥“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⑦“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⑧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乙①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②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稳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日脚……③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④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④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莎莎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⑥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⑦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⑧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⑨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⑩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 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节选自日本丰岛与志雄《秋的气魄》)4.下列关于甲乙两段选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南国秋和故都秋对比;乙文将红叶代表的秋和落叶、败叶、病叶中表现的秋进行对比。B.甲文中作者“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因为他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C.乙文对秋之气魄的描摹细腻可感,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秋是寂寞的,秋是真实的,秋是一个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D.乙文景物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景物描写和对心灵的凝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震颤、专注思考结合起来。5.有评论家说,郁达夫的散文既具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请结合甲文从语言风格角度加以分析。6.“一枝一叶总关情”,请赏析乙文划线句子,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80个字的评点。7.乙文“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与甲文所写的牵牛花底需要“秋草”做陪衬,都体现了怎样的审美心理?请结合两篇选文加以分析。【答案】4.B5.雅俗结合,既有文人语言的典雅之气,又有平民姿态,以口语、俗语入文,亲切家常。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地地方”,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或“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6.(1)表现手法角度:一是运用拟人,赋予自然人格化的精神特质;二是联想、想象,由落叶、枯草的衰亡联想到人生的彷徨和希望。(2)情景关系角度:描绘了落叶、枯草衰亡和败落的状态但又暗含生机,呈现了秋的肃杀与寂寞;作者认为这种自然生命的更迭,如同人的生命是寂寥与憧憬的更替,表达了对秋的热爱与欣赏;客观景物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7.(1)两文都具有“物哀”的审美心理。(2)甲文:景物的选择上以衰败、纤细、柔弱、家常之物为美;色彩的运用上以清新、淡雅的冷色调为美。(3)乙文:景物的选择上选择衰败、悲凉、冷寂的物象;色彩的运用上,如“经霜打枯的草 丛”“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清荫”也是物哀审美的表现。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B.而以强教之以:目的连词,相当于“来”。今之众人众人:很多人。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于是。 圣益圣圣:圣明的人。D.择师而教之而:连词,表顺承。学者师达而有材达:通达。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B.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C.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D.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10.下列对文中加点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读,同“逗”,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文中的“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B.《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性文章。韩愈和白居易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C.名号,是指名称、别号。如《鹊桥仙》的作者秦少游,名观,号淮海居士。D.《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成语“刻舟求剑”源于此书。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12.甲文提到“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隐含着“从师而问才能成为圣人”的前提,乙文则做了明确阐述。乙文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圣人,请简析。【答案】8.D9.A10.B11.(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2)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12.教师:通达而有才能(“师达而有材”),不强行教导他人(“强教之”)。学者:(1)尊师重道,愿化愿听,不计较师者的贵贱贫富(“不论其贵贱贫富,而争于道”);(2)努力学习(“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生查子·独游西岩①[宋]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B.词中“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的多情,寒冬腊月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用笔轻灵,奇思妙趣。C.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诗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的特点。D.这首诗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最后浅浅着笔,含蓄不尽,耐人寻味。14.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作简要分析。【答案】13.A14.①运用拟人、用典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词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独诵《离骚》,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悲凉而伤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学习重积累,《老子》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名言;《劝学》与此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以“行千里”为喻。(2)明朝杨慎的《临江仙》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不禁让人联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3)“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_____________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一句。(4)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在《赤壁赋》中也有类似悲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故不积跬步②.无以至千里③.大江东去④.浪淘尽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渌水荡漾清猿啼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净),委婉,使我们一面有__________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__________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bó/pō)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__________,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__________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ē/niǎo)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__________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振/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16.文中加点词的注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恬净湾泊(pō)袅(niǎo)娜震撼B.恬静湾泊(bó)袅(ē)娜振撼C.恬净湾泊(pō)袅(ē)娜振撼D.恬静湾泊(bó)袅(niǎo)娜震撼17.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水阔天空黯淡雾里看花因袭密语B.天马行空暗淡走马观花因袭蜜语C.天马行空黯淡雾里看花抄袭蜜语 D.水阔天空暗淡走马观花抄袭密语18.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B.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了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C.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D.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答案】16D17.A18.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来常听人说:“我们青年要耐得过这寂寞的日子”我想这寂寞的日子,并不是苦境,①_____________。我觉得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寂寞中发见出来。譬如天时,一年有一个冬季,是一年的寂寞日子。在此时间,万木枯黄,气象凋落死寂,冷静,都是他的特色。②_____________,不是就从这个寂寞的冬天发见出来的么?一天有一个暗夜,也是一天的寂寞日子。在此时间,万种的尘嚣嘈杂,都有个一时片刻的安息。可是一日中最光耀的曙色,③_____________?19.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划横线句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钟扬的同事回忆道。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C.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D.如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可能。【答案】19.①实在是一种乐境。(或:而是一种乐境)②可是那一年中最华美的春天。③不是从这寂寞的暗夜发见出来的么?20.C21.下面是一封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请找到并改正。邀请函尊敬家长: 时光荏苒,您的孩子进入了高中阶段已快一学期,要迎接期末考试了。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他更希望得到您细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做心理辅导,学校决定于本月28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届时将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做现场报告。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xx中学2021年12月15日【答案】①“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②“指导”改为“帮助”;③“不得缺席或迟到”删去或改为“请勿缺席或迟到”。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岁末,白岩松老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2020年你个人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总结年度关键词已成为一种惯例。在一年的最后,看看这一年到底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悟,对于新的一年有什么期许,然后继续前行。2021年,你个人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请结合你个人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好你个人的年度关键词;②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区2021-2022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区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一通用技术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区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区2021-2022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区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13 10:00:46
页数:11
价格:¥3
大小:35.2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