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榆林市2021~2022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红色题材创作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了不少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还是非常匮乏。从表面上看,主题老、题材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难以吸引今天的受众,更遑论引发心灵共鸣了。从深层次看,乃是因为作家、艺术家的思想力弱化、审美力迟钝、想象力贫乏,更重要的还是创作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锐意创新的精神。近些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出现了两种值得反思的倾向,一种是刻意迎合消费主义,还有一种是片面追求艺术的超越性价值。前者受消费市场主导,以娱乐化方式处理历史,于是出现“手撕鬼子”等荒唐闹剧,把残酷革命斗争改装为具有网游特征的冒险游戏,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遭到人们诟病。后者则醉心于对历史进行“另类”想象和阐释,像这样的“当代化”,自然会引发人们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难以产生思想认同与情感共鸣。在处理革命历史素材时,首先要有历史感,也就是说在对时代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努力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其次,立足今天的时代价值需求进行“当代化”,在回归常识、常情、常理中融入人文情怀,保有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发掘最能触动当代读者情愫、最能震撼当代读者心灵的亮点,实现叙事的深度意义。另外,革命历史题材是存在超越性书写可能的,因为生、死、爱等母题都关联着人类生活中悬而未决的哲学命题。譬如我们熟悉的红色经典《白毛女》,既是阶级叙事,其实也是关于女性解放、人的解放的叙事,因此它才会穿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强烈共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为实现对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的揭示,红色题材往往采用宏大叙事。其特点是对生活进行正面强攻,注重对英雄的塑造,时空跨度较大,试图对社会历史进行某种总体性概括,弘扬时代主流价值。像《东方》《金山银谷》等,都具有史诗气质。当然,通过巧妙的日常叙事同样可以穿透琐碎表象,实现对生活的整体性把握和对时代本质的穿透。像文学经典《百合花》,采用侧面切入的方式,以小见大,讲述“我”借、还一床缀满百合花的被子的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深情,讴歌了残酷战争环境下人性的美好。这部作品表现的是宏大命题——解放战争,但是作家没有正面书写战争图景,而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心灵中的“奇崛”风景,折射了时代的波澜和风云,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小叙事”实现了对时代的宏大书写。进入和平年代之后,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这就给红色题材创作带来了新挑战。以过去红色经典所建立的美学经验来处理当下生活,可能未必完全有效,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方式。总而言之,宏大叙事之大并不在于作品体量的大,也不在于描绘生活图景的大,其根本在于价值内核——通过典型化的事件和人物来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因此,前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积累的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当下日常“小生活”、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摘编自叶立文《当代意识、日常叙事与英雄塑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红色题材创作形势大好,优秀作品也不少,只不过,思想、艺术、制作等各方面都很好的经典之作十分匮乏。B.刻意迎合消费主义和片面追求艺术的超越性价值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却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两种不良现象。C.过去红色经典所建立的美学经验对于当今和平年代红色题材的创作已没有什么意义,需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方式。D.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创作时既可采取宏大的叙事方式,也可采用日常生活的叙事方式,它们均可反映时代风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论证革命历史素材的处理时,主要从要有历史感、今天时代价值需求的“当代化”及超越性书写等方面来进行。B.文章第一段先指出红色题材创作现状,再从表面层次和深层层次两个方面分析当下红色题材创作缺少经典之作的原因。C.文中所举《东方》《金山银谷》作品之例意在论证红色题材的创作往往采用宏大叙事,来揭示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D.文末运用对比论证,将宏大叙事的“大”与日常小生活的“小”对比,论证了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红色题材作品中出现的“手撕鬼子”和“另类”想象等情形,均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更谈不上引起人们的思想认同与情感共鸣。B.当下,红色题材创作存在主题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等问题,原因是和平年代的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C.在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时,只要还原了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品就具有了历史感,就能够弘扬时代主流价值。D.红色题材宏大叙事要通过典型化的事件、人物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百合花》这类“小叙事”则不需要。【1~3题答案】【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已没有什么意义”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以过去红色经典所建立的美学经验来处理当下生活,可能未必完全有效”“前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积累的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当下日常‘小生活’、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的信息可知,这些创作还是有意义的,原文也说“具有启发意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末运用对比论证”错误。结合“宏大叙事之大并不在于作品体量的大,也不在于描绘生活图景的大,其根本在于价值内核——通过典型化的事件和人物来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分析,文末只是指出宏大叙事不在于“大”,而是在于“价值内核”的体现,因此不存在对比和对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原因是和平年代的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分析不当,根据文中“从深层次看……更重要的还是创作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锐意创新的精神”的信息可知,其原因应是出在创作者身上,而不是和平年代的历史呈现上。C.“只要……就……”表述绝对,根据文中“要有历史感……努力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信息可知,题干中缺少了“在对时代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这个条件。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百合花》这类‘小叙事’则不需要”分析有误,根据原文“其根本在于价值内核……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的信息可知,不管是宏大叙事,还是“小叙事”,都要通过典型化的事件和人物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这不仅表明我国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是在为各行各业的低碳转型明确时间表,谋划路线图。“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对于众多能耗领域来说,这意味着既要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也要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数据显示,作为电力行业的“能耗大户”,我国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5%以上,大中城市空调用电负荷约占夏季高峰负荷的60%。制造行业的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更大有可为。制造行业要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要实现创新突破。不久前,在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上,格力电器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研发的“零碳源”空调技术,从全球近百个国家2100多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实现节能85.7%,在大赛中夺冠。据预测,普及这种空调技术,有潜力在2050年前实现累计全球碳减排达1000亿吨,相当于1160亿棵树100年的碳汇量。可以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是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各国的共同挑战和责任,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零碳源”空调技术已服务于全球6000多个项目,成为“中国创造”造福全世界的一个生动写照。这也从侧面说明,在应对气候变化、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谁能抢占节能减排技术的高地,谁就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各行各业当为自身的转型升级谋先机,助推“中国创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球节能减排、绿色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发挥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摘编自人民网《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材料二:“不要孤立地看待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碳达峰、碳中和事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事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李毅中的观点在钢铁行业的体现尤为明显。当前能源结构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不高、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等能源、产业、产品结构性问题都是影响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因素。反过来看,低碳发展也将倒逼钢铁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冷静看待当前钢材消费的高增长,国家提出压缩粗钢产量,就是要求钢铁行业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高速增长转移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表示,无论是控产能,还是减产量,目标都指向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这既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有利于钢铁行业转型升级。2021年2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倡议书,呼吁钢铁行业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早实现粗钢产量达峰,二是推动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研发,三是有序发展电炉短流程工艺,四是提高高强度钢材的应用。钢铁企业积极响应,从宝武集团、河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多家钢铁企业发布的2021年经营计划中可以看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关键词。(摘编自谢希瑶《要求更“刚”!碳达峰碳中和倒逼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材料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并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根据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为15.9%,比2005年提升了8.5个百分点,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显著下降,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此外,我国还建设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既要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又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实现既定目标。但我国化压力为动力,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摘编自金观平《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中国贡献》)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B.当前钢铁行业在能源结构、行业集中度、高端绿色产品供给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不利于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与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相比,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显得更加重要。D.中国已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格力电器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研发的“零碳源”空调技术,已服务于全球6000多个项目,为全球碳减排达1000亿吨。B.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任务,但能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既定目标而努力。C.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倡议钢铁行业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做好粗钢产量达峰、改变用能方式等四项工作。D.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的说法,钢铁行业对粗钢的控产能和减产量,就是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6.三则材料都涉及“碳达峰、碳中和”,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6题答案】【答案】4.C5.B6.①材料一侧重阐述科技创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②材料二侧重以钢铁行业为例,阐述碳达峰、碳中和倒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③材料三侧重阐述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意思答对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C.“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显得更加重要”错误,原文是“对于众多能耗领域来说,这意味着既要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也要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和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是并列关系,同等重要,并不是从供给端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显得更加重要。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为全球碳减排达1000亿吨”错误,原文“有潜力在2050年前实现累计全球碳减排达1000亿吨”,时态混淆,可见这是对未来的预测,还没有实现。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做好粗钢产量达峰、改变用能方式等四项工作”错误。原文为“2021年2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倡议书,呼吁钢铁行业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早实现粗钢产量达峰,二是推动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研发,三是有序发展电炉短流程工艺,四是提高高强度钢材的应用”,后面三项并不是改变用能方式。D.“就是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错误,原文是“无论是控产能,还是减产量,目标都指向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这既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有利于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目标应该是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制造行业要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要实现创新突破”以及文章出处《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科技创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碳达峰、碳中和事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事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段“李毅中的观点在钢铁行业的体现尤为明显”以及文章出处《要求更“刚”!碳达峰碳中和倒逼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可知,材料二侧重以钢铁行业为例阐述碳达峰、碳中和倒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根据材料三第一段“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并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此外,我国还建设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第二段“但我国化压力为动力,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及文章出处《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中国贡献》可知,材料三侧重阐述我国为应对气变化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教师刘慈欣沿着省城那条宽长的大街,他向火车站走去。城市的霓虹灯开始发出迷人的光芒,就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他慢慢地回忆起自己不算长的一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他这条命很大一部分是另一位乡村教师给的。他爹妈死得早,那所简陋的乡村小学就是他的家,他的小学老师把他当亲儿子待。那年,放寒假了,老师要把他带回自己的家里过冬。老师的家很远,他们走了很长的积雪的山路,当看到老师家所在的村子的一点灯光时,已是半夜了。这时他们看到身后不远处有四点绿荧荧亮光,那是两双狼眼。老师折下一根粗树枝,挥动着它拦住狼的来路,同时大声喊着让他向村里跑。当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村子,然后同几个拿猎枪汉子去接老师时,发现他躺在一片已冻成糊状的血泊中。老师在送往镇医院的路上就咽了气,当时在火把的光芒中,他看到了老师的眼睛,他读懂了那牵挂,记住了那牵挂。初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在镇政府里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这个举目无亲的山村,回到了这所乡村小学。前不久,教委出台新政策,取消了民办教师。当他拿到教师证时,很高兴,但也只是高兴而已,他不在乎什么民办公办,他只在乎那一批又一批的娃们。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记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产到户,村里开始分田,然后又分其他的东西。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一家皮革厂来买地建厂,什么不清楚就把地卖了,那厂子建起后,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没有文化,人们都变得下作了,那里的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他走累了,就在人行道边坐下来。他叹了口气,唉,又想起秀秀了。秀秀是本村唯一没有嫁到山外的姑娘。他和秀秀好过两年多,但后来,村子里一些出去打工的人赚了些钱回来,和他同岁的二蛋虽不识字但脑子活,去城里干起了挨家挨户清洗抽油烟机的活儿,一年下来竟能赚个万把块。前年回来待了一个月,秀秀不知怎的就跟这个二蛋好上了。秀秀没上过学,但自小对识文断字的人有好感,这是她同他好的主要原因。但二蛋的一瓶廉价香水和一串镀金项链就把这种好感全打消了,“识文断字又不能当饭吃。”秀秀对他说。虽然他知道识文断字是能当饭吃的,但具体到他身上,吃得确实比二蛋差好远,所以他也说不出什么。秀秀看他那样儿,转身走了,只留下一股让他皱鼻子的香水味。和二蛋成亲一年后,秀秀生娃儿死了。成亲办喜事儿的时候,二蛋花了三万块,那排场在村里真是风光死了,可他怎的就舍不得花点钱让秀秀到镇医院去生娃呢?后来他一打听,这花费一般也就二三百,但村里历来都是这样儿,生娃是从不去医院的,所以没人怪二蛋。后来他听说,比起二蛋妈来,她还算幸运。生二蛋时难产,二蛋爹从产婆那儿得知是个男娃,就决定只要娃了。于是二蛋妈被放到驴子背上,让那驴子一圈圈走,硬是把二蛋挤出来,听当时看见的人说,在院子里血流了一圈……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口气,笼罩着家乡的愚昧和绝望使他室息。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他站起身来继续走,没走了多远就拐进了一家书店,城里就是好,还有夜里开门的书店。除了回程的路费,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以充实他的乡村小学里那小小的图书室。半夜,提着那两捆沉重的书,他踏上了回家的火车。(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追叙的方式,将他在乡村中耳闻目睹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落后愚昧现象真实地再现出来,令人震惊。B.他不是“叹了口气”,就是“长叹了一口气”,这些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在回想往事时无比沉重心情。C.“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由现实的烛光而联想到像蜡烛一样的乡村教师,构思巧妙。D.小说将秀秀的分娩与二蛋妈的分娩进行比较,将两代妇女的遭遇进行对比,意在突出秀秀还算是相对幸运的。8.小说为什么说“穷不是最可怕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写“他”拐进了一家书店,这一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7~9题答案】【答案】7.D8.小说之所以说“穷不是最可怕的”,是因为在落后的乡村里,村民没有文化、愚昧、对现状的麻木更可怕。村民不重视知识,不相信科学,认为“识文断字又不能当饭吃”,女人生孩子从不去医院。这些都比穷更可怕。9.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有助于塑造主人公热爱读书、重视知识的乡村教师形象。②从情节上看,第一段写他在街上走,之后的情节是主人公回忆往事,这样既前后呼应,使情节一贯自然,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与内容。③从主题上看,有助于表现乡村的落后面貌需要用知识去改变的主题,也预示了乡村改变、发展的希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意在突出秀秀还算是相对幸运的”分析错误,是突出农村人的愚昧导致了女人悲惨的命运。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那么最可怕的是什么呢?由原文“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一家皮革厂来买地建厂,什么不清楚就把地卖了,那厂子建起后,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分析可知,在落后的乡村里,村民不懂得机械的重要作用,要分了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把扶贫给安装的潜水泵卖了,全村好吃了两顿。村民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把地卖给了一家皮革厂,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故他们对现状的麻木更可怕。村民没有文化、愚昧,不相信科学,认为“识文断字又不能当饭吃”。他们可以花大价钱娶媳妇,却不愿意花几百块钱去医院生孩子……村民不重视知识,比穷更可怕。【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结合“他站起身来继续走,没走了多远就拐进了一家书店”分析可知,他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结尾“拐进了一家书店”这一情节的描写,有助于塑造主人公热爱读书、重视知识的乡村教师形象。从情节上看,小说的开端“沿着省城那条宽长的大街……回忆起自己不算长的一生”,写他在街上走,然后中间情节是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结尾“他站起身来继续走……”,情节上前后照应,一贯自然,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与内容。从主题上看,他“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口气,笼罩着家乡的愚昧和绝望使他室息。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虽然村民的愚昧无知让他窒息,但是他认为“娃们还是有指望的”,故“拐进了一家书店”这一情节有助于表现乡村的落后面貌需要用知识去改变的主题,也预示了乡村改变、发展的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注]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乃使使者致万家之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于智伯。智伯说,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智伯又求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与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谋士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大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注]狃:习惯,拘泥。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B.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C.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D.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邑,文中指封邑,古代诸侯给大臣的封地。“万家之邑”指一万户人口的封地。B.大夫,古代官名。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中又分上、中、下三等。C.骖乘,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尊者居右边,御者居中间,另有一人居左边陪乘。D.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文中“臣光曰”指司马光的评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分别向韩康子、魏桓子索要土地,但他们两人开始都不肯给,后经身边的人劝说,他们才同意给智伯土地。B.智伯向赵襄子索要皋狼的地方,但赵襄子坚决拒绝,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军队去攻打,赵襄子于是逃到晋阳。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疵发现在晋阳城快被攻破三家能按约分割其地时,韩康子、魏桓子竟不高兴,面有忧色,就断定两人有反叛之心。D.韩康子、魏桓子与赵襄子三人秘密商议,约好日期一起抗击智伯,后经过激战,杀了智伯,诛灭智伯全部族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10~13题答案】【答案】10.A11.C12.D13.(1)别人不给,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这样以后我们能够免于祸患而等待事情的变化了。(2)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中(往往)没人能分得清,一概称他们为贤明,这大概是错用人才的原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四处乱跳,民众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围而灌之”中“而”是连词,表承接,连接两个连续的动作“围”和“灌”,中间不必断开,且“之”是“灌”的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BC。“民无叛意”中“叛意”是一个词,意思是“背叛之意”,“叛”是“意”的定语,中间不宜断开;“智伯行水”中“智伯”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人乘车,尊者居右边,御者居中间,另有一人居左边陪乘”错误,应是“尊者居左边”“另有一人居右边陪乘”。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韩康子、魏桓子与赵襄子三人秘密商议”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的信息可知,赵襄子是派张孟谈与韩康子、魏桓子密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与”,给;“向之以兵”,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兵向之”,用兵对付别人;“得免”,能够免于。(2)“莫之能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辨之”,没人能分得清;“通”,一概;“所以”,……的原因。参考译文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伯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习惯于得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这样以后我们能够免于祸患而等待事情的变化了。”韩康子于是派使臣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给智伯。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任章问:“什么原因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伯,智家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魏桓子说:“对。”智伯又向赵襄子要皋狼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与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于是逃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四处乱跳,民众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谋士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伯问:“你凭什么知道?”疵说:“凭人之常情知道这件事。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一人耳朵,有何伤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反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大乱,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侧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他的正面作战,大败智伯的军队,于是杀死智伯,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中(往往)没人能分得清,一概称他们为贤明,这大概是错用人才的原因。聪明、明察、坚强、勇毅,是所谓才;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追悼吴伟业[注]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注]吴伟业(1609~1672年),明崇祯四年参加会试,得第一名,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当时社会千疮百孔)特赐他归里娶亲。顺治四年,妻子郁氏去世,写了这首悼亡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风带着寒意,拂动着空荡荡的帐幔,一片萧索;诗人酒醒,不觉泪下沾襟。B.患难与共的妻子遍尝半生的辛苦,过早地离世,等待诗人的是无穷尽的乱离。C.尾联虚实结合,看到自己的小女儿,就想起妻子往昔在灯火之下织布的情景。D.这首七律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假藻采,以浅切的语言表现出深沉的感情。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14~15题答案】【答案】14.C15.①生离死别的悲伤。患难与共的妻子去世,诗人黯然神伤,借酒浇愁,泪洒青衫,担心乱离中能否与亡妻同穴。②国破家亡的幽愤。“乱离”指因遭战乱而流离失所;“事总非”指国事、家事经历沧桑之变,诗人认为自己的苟活愧对君亲,幽愤深广。③对亡妻的思念。幼女与织机都是妻子撇在人间的人和物,诗人睹物思人,触目伤怀,表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看到自己的小女儿,就想起妻子往昔在灯火之下织布的情景”错误,此处的“稚女”“鸣机”都是妻子留在世间的痕迹,并非看到小女儿想起妻子昔日在灯火下织布的情景,而是看到小女儿和织布机,便不由深切地怀念起妻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一句,先营造萧瑟凄清之景,再写借酒浇愁、泪流满面之人,情景交融,流露出诗人内心无限悲痛;而其悲痛原因,在颔联即给出答案。“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即妻子与自己同患难共悲苦,一道尝遍艰辛,而今却先于自己而去,在这乱世流离之中,他不得不担忧自己不知会埋骨何处,更不知自己能否与妻子“死则同穴”。颔联既抒发对亡妻生离死别的悲伤,也流露出对“乱离”中个人命运身不由己的悲愤;颈联“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两句,则更从国变之后自己的心理落笔,由悼亡而写到了自己的处境。结合注释可知,诗人作为一个曾受到崇祯皇帝殊恩的前朝遗臣,明朝灭亡后理应以身殉节,所以他自以为自己的苟活是愧对君父的。而如今死神又夺去了他相伴多年的妻子,更让人感到生死无常,似乎事事都令人生悲。“事总非”三字包括了国事、家事,既有国破家亡的幽愤,也含生离死别的悲伤,诗人把个人的哀思与时代的悲剧紧紧联系在一起,诗意更为深广。尾联宕开一笔,以叙述代替抒情,说最伤心的莫过于看到幼小的女儿和那窗下灯伴妻子生前用过的织机。幼女与织机都是妻子撇在人间的遗物,然每一视之,便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这两句以具体的物与人作结,更真切地表现了他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小船在广阔的江面上任意漂荡的情景。(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敌军来势汹汹、守城将士雄姿英发。【16题答案】【答案】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纵一苇之所如④.凌万顷之茫然⑤.黑云压城城欲摧⑥.甲光向日金鳞开【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注意的字,如“逆”“苇”“顷”“茫”“摧”“鳞”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代思想家深切地意识到,中华文化与中国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坚守、赓续中华文化。严复指出,文化具有“国性”,是国家存立的根基。他断言:“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中华文化就是延续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强调,文化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也是凝聚民族信仰的不二法宝。面临外敌时,若要,就要以中国文化激发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以此增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沿着这个思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发掘终身不辍;而以语言文字为国学基础的章太炎则保留、弘扬中国的汉字和方言。据章太炎所言,尽管哪国人,都觉得语言是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汉语汉字最能激动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近代思想家之所以在对中国学术思想的传承中热衷于先秦诸子,是因为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国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息息相关同仇敌忾大声疾呼不可或缺B.一脉相承同仇敌忾振臂一呼不可估量C.息息相关群威群胆振臂一呼不可估量D.一脉相承群威群胆大声疾呼不可或缺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梁启超以史学为国学根基,借助中国学术思想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B.以史学为国学根基的梁启超为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借助中国学术思想C.梁启超以史学为国学根基,为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借助中国学术思想D.以史学为国学根基的梁启超借助中国学术思想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尽管哪国人,都觉得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汉语汉字最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让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B.无论哪国人,都觉得优美动人的语言是自己国家的。汉语汉字最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C.无论哪国人,都觉得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汉语汉字最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让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D.无论哪国人,都觉得语言是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汉语汉字最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17~19题答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17.A18.D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强调人或事物间的传承关系,根据语境中华文化与中国的前途命运关系密切,选用“息息相关”,排除BD。第二空:“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群威群胆”,群众团结一致所表现的威力和胆气。根据语境“面临外敌”,第二空选用“同仇敌忾”,排除C。第三空:“大声疾呼”,大声呼喊,提醒人们注意。“振臂一呼”,挥动胳膊呼喊(多用于号召)。根据语境章太炎大声呼喊、提醒人们保留、弘扬中国的汉字和方言,第三空选用“大声疾呼”。第四空:“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形容必不可少。“不可估量”,难以估计,无法计算。根据语境,先秦诸子思想是国学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不可或缺”。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后文“以语言文字为国学基础的章太炎”句式,这里应用“以史学为国学根基的梁启超”的句式与之对应,排除AC。再比较BD两项,“借助中国学术思想”放在后面与前后文衔接不好,根据前文“就要以中国文化激发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借助中国学术思想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与其思路一致,排除B。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由三处错误。第一处是“尽管……都”关联词搭配不当,将“尽管”改为“无论”。第二处是“都觉得语言是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语义啰嗦,成分赘余,删除“语言是”,改为:都觉得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第三处是“正如乡音方言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成分残缺,在“同一地域”前添加“让”。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月亮之所以为诗人所钟情,是因为在天体中,①。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它有盈亏圆缺。满月如盘,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浪漫多姿的月亮,引起诗人多少多情的思绪!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数不胜数。出于对月亮的喜爱,人们②,比如玉兔、玉盘、素娥、冰轮、玉轮、玉蟾、蟾蜍、婵娟、玉桂、玉镜,等等。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就是将月亮称作白玉盘的。中秋节的起源③。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后演变成了以“家庭团圆”为主题的祭祀仪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散句,请改成整句。【20~21题答案】【答案】20.①月亮变化多端,浪漫多姿②给月亮取了好多名字③和月亮密不可分21.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圆缺。满月如盘,弯月如弓。【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后文“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的内容和“浪漫多姿的月亮”的提示,可知月亮变化多端,浪漫多姿。第②处,根据后文“比如玉兔、玉盘、素娥、冰轮、玉轮、玉蟾、蟾蜍、婵娟、玉桂、玉镜,等等”的内容和前文“出于对月亮的喜爱,人们”的提示,可知人们给月亮取了好多名字。第③处,根据后文“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内容和前文“中秋节的起源”的提示,可知中秋节的起源与月亮(“祭月”)有关,可以填:和月亮密不可分。【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由散句变为整句,就是将散句通过重新构建变成对偶句或排比句。分析此题,“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它有盈亏圆缺”中有三个分句,可以构成排比句,可以运用“它有……,它有……,它有……”的句式,根据“它有盈亏圆缺”,“它有新残也有朔望”可以简化为“它有新残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可以改为“它有上弦下弦”。最后改写为: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圆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满月如盘,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是散句,可以构成对偶,根据“满月如盘”,后面的部分可以简化为“弯月如弓”,所以改写为:满月如盘,弯月如弓。最终改写成: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圆缺。满月如盘,弯月如弓。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教育伴随着一个孩子成长的各个时期,就占比而言,学校教育占比30%,社会教育占比20%,而家庭教育占比达到50%。由此看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亲子陪伴关乎孩子的一生,父母如何给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影响孩子未来发展。在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父母的缺位都极其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心理的建立。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给《教育月刊》的《育儿经》栏目写一篇稿件。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2题答案】【答案】例文:用心陪伴,给孩子有质量的爱著名校长李镇西说过: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一个人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再到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参与。作为父母,应当用心陪伴,给孩子有质量的爱。用心陪伴,正确引导。奥巴马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要做一辈子的好父亲。”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滋润,来自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的陪伴。孩子的良好品质,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决定孩子的未来;孩子的行为习惯,是根植于日复一日对父母的模仿与学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用心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缺席陪伴,遗憾终生。陪伴孩子时间的多少,决定着孩子是否愿意跟你在一起,以及你对他的影响力的大小。但依然很多家长忽视陪伴。很多人会问:天天都说陪孩子,可如果我不去挣钱,拿什么养孩子?比起陪伴,有人觉得挣钱更重要,因为有了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弥补缺失的教育。然而,孩子对于父母教育的渴求,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在去年的《开学第一课》上,董卿说过:“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敌不过他败家一年。”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父母千万不要缺席陪伴,给孩子留下终生的遗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陪伴要质量,付出需适当。一对双胞胎兄弟被保送清华,然后进入中科院,一起读完博士。双胞胎出身寒门,父母一直打工供孩子读书,虽然生活清贫,可父母从来没落下过对孩子的陪伴与教育。两兄弟不但有父母的督促陪伴,而且会在父母引导下帮助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全家人一起努力的日子,父母本身的勤劳以及积极的生活的态度,无形中深深地影响到孩子,使得孩子也有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才有了以后出人头地的可能。所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和金钱没有太大的关系,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量力而行的付出,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成为教练式父母,才是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最佳打开方式是,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理解孩子的感受,并懂得孩子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参与其中,智慧引领孩子。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积极回应,让他知道自己一直被爱着,带给孩子长足的安全感和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亲子依恋。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父母一定要成为教练式父母。掌握和孩子友好相处的沟通技巧,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内心需求,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等卓越元素。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学习做事会更用心,更认真,人生也自然会少走许多弯路。家是温暖的港湾,为人父母,当用心陪伴,给孩子有质量的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围绕“家庭教育”“亲子陪伴”审题立意。材料先指出了家庭教育占比高、作用大,然后指出了亲子陪伴的积极意义,因此,写作时应围绕“亲子陪伴”进行立意。材料告诉我们,亲子陪伴关乎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还要注意,“陪着”不等于“陪伴”,这里的“陪伴”更多是侧重于精神的扶助与思想的引领,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跟孩子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陪伴”质量的差别;高质量的陪伴应当是跟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朋友和导师;材料中还提到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考生可以就此思考,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怎样的陪伴;如果父母缺位,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心理的建立,考生可以给出建议,如何弥补这种缺失,最大程度的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题目要求给《教育月刊》的《育儿经》栏目写一篇稿件,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这就要求写作必须要大气,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一些零散感受,应当是全面思考的成熟思想。比如可以谈为什么要“陪伴”,“陪伴”容易陷入哪些误区,怎样高质量地“陪伴”,在无法陪伴时如何补救,等等。立意:1.陪伴,是最好的教育。2.科学陪伴,助力成长。3.不得不说的陪伴误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陪伴缺失,亡羊补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29 22:03:14 页数:21
价格:¥5 大小:61.5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