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1学年第一学期金衢六校联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B.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C.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D.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B.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D.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三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便捷是货币发展变化的主线,支付在形态上的无形和时间上的无感,就是支付货币的最高境界。纸币并非终极的空间占用最小者;作为仅有支付功能的观念性的东西,数字货币连纸张都不需要,显然更为方便。和方便一样,支付的快捷有种内在的力量,促使支付的时间耗费由多变少,而且越来越少,最后走向无感,几乎完全不耗时间。如果说纸币支付可在数秒中完成那么数字货币的支付速度就是“瞬间”的概念,敢说实时到账又能够真正到账的,非它不可。支付速度的超级加快,必定实现市场交易量的急剧增加,而单位时间内支付手段的周转次数恰恰能反映这个增加过程。一张纸币一天周转可以达到五次或以上,理论上讲,数字货币因其无有形形态,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可以有无以数计的周转次数。由此可见,纸币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可以肯定,在不远的将来,数字货币将承载全部支付手段的功能,开创人类支付货币崭新的历史。(摘编自陈彩虹《常识中走来的货币》)材料二数字货币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非现金支付取代现金支付,在吃喝玩乐行、政务金融医疗方面,人们不再受现金的约束,只要拿着手机,不带现金也能畅通无阻。也少了丢钱包、收假币的担忧,人们在货币交易中的细菌传播机会也大大减少。并且,无现金社会之“惠”比现金社会更普遍更普及:每一次消费支付不仅可以瞬间完成,而且都能为人们积累更多信用,且社会信用体系将更完善。但另一方面,没了实物货币,很多人逐渐失去“钱”的概念。发工资、奖金只是卡上或数字账户上数字的变化,失去了以往数钱的满足感;婚庆礼金不需用红纸包了,也少了一份仪式感。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现金支付会促使消费者更加理性和谨慎,有助于消费者控制成本预算与消费冲动。非现金支付则增加消费的冲动,催生更多“月光族”。无现金社会也会夺走个人隐私,你所有金钱收支信息都有电子痕迹,鼠标一点,账户就可能被冻结。(摘编自《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的利与弊》)材料三一个支付手段从现金朝无现金过渡的时代,表面的泥沌与无序不可避免。固然在确认支付安全的前提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并且无现金支付积累的信用将等于财富,良好的信用可以让人们都获得公平金融和公共服务;但认知水平不一的客户,有权利选择合法的支付手段。无论使用何种合法的支付手段, 都需要被平等对待,都需要被提供相应的最起码的服务。这非但属于技术范畴,也属于社会道德范畴。除了央行的强力纠错,公共服务机构也要提供备选的救济手段,在用技术给用户带来便利和价值的同时,关照特殊群体的需求,帮助整个社会平稳过渡到无现金社会,而不是自筑藩篱,自毁来之不易的行业生态。无现金不是拒绝现金,扫码也不是不要钱,大可不必在出门用不用带钱包上纠结。扫码支付并不是社会的天然产物,而只是现阶段智慧生活外延的一种,是智慧生活降临过程中的一瞬。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反过来加速金融等行业的重构,这才是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摘编自蒋光祥《无现金社会绝不是拒绝现金的社会》)4.下列对材料中“数字货币”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字货币作为观念性的东西,没有物质实体形态,又具备支付功能,达到支付货币的最高境界。B.数字货币因不存在周转次数的限制,必将取代纸币,承载起社会对支付手段功能的所有需求。C.数字货币支付快捷,几乎不耗时间,真正做到了瞬间支付、实时到账,急剧增加了市场交易量。D.数字货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支付习惯,让支付不再受现金约束,从而加速了无现金社会的到来。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概念会因实物货币淡出货币舞台而逐渐失去,数字代替实物货币支付会让人们在消费时失去理性,不控制成本盲目消费的现象将越发普遍。B.社会支付手段从现金过渡到非现金,必然带来混乱,比如个人隐私面临泄露的风险,公众的不同支付方式可能会被区别对待,这些只能靠央行解决。C.支付手段经历了从货币形态的有形到无形、从支付时间耗费的多到少甚至无感的变化,人们对空间方便和时间快捷的追求是其中重要的推力。D.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不在于支付方式的变化或消灭现金,而在于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对金融等行业的重构,提高社会道德,让社会消费变得有序。6.根据上述材料,请分别概括出无现金社会带给人们的好处和不足。(6分)(三)现代文阅读III(本题共四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同志刘白羽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波浪在阳光下一闪,便哗的一声抛掷过去了。特别是在山谷里,洪水发出吓人的“轰隆——轰隆——”的声响。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哪里有什么蛟,这是迷信!”这响亮的喉咙也没说出涨水的来由。我却信任了那浓鼻音的人,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因为我确定他一定是这河岸上的老住户,他的经验一定可靠。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到隔壁去,进去叫醒炕上的人,却只一个。他是那样愕然,他的眼光是那样警惕……忽然,他用明朗而干燥的声音无意地扫了我一下:“你来干什么?”“我想找那个老大爷,问一问今天水可落得下去,可过得河。”他一口回绝我:“白想!”然后挥挥手,露出他心意的烦躁。他很轻蔑地唾了口沫水,伸手去搔脚,我才发觉那只脚由厚厚白布包扎起来。我看他已经感觉到我的注意。他有点惶惑,暧昧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机警地扯开去: “枪……这半天不响了。……”突然门外一阵气喘声,谁破门而入。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后有追兵,前有万恶洪水,这怎么办?经过一阵急促摆布,老人示意只有我能帮助他搀扶他那病脚的儿子。对老人家这种信任,我真是衷心感谢,便伸手去搀扶那青年人。他却怀疑似的退缩一下说:“你不要跟着我们白跑路吧。”我真想捶他一拳,但我正需要这农民来掩护我自己,只好耐心扶他走。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是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是故意和我作难了,这是一个农民和一个抗日军人的关系吗?我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来,我想他也许是对我不利的坏分子吧。这警觉的触角的确触痛了我。这样,我几次去触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枪柄,准备他万一危害我,我就使用枪膛里的第一颗子弹。不过当远处沉闷的雷一样的炮声响一下,我从那青年的眼珠里看出一种异常的表情——他仇恨,震怒,而不是普通农民的惶惧。我又觉得这是很熟悉的一种眼色。这时我们三个随着犬牙般嵯峨的白垩岩降下一条深谷,到一个路口,往里去是深深的灌木林,前面是漳河浮满白泡沫的河面。我们三个歇息在一块石头上。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一面叹息地摸着那老而闪着泪水婆娑的小眼说:“这样三天两头躲来躲去。你的脚几时好呢?”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谁知道这护士一样的殷勤反而引起这伤者的暴怒,冷冷地把药合在两手心上,警惕地看了我一眼。我摘下帽子,揩了把汗,预备离开他们。我问:“你们知道×支队往哪个方向去了?”那老人答复我:“五天前渡河的。”一阵风搜索似的掀着我的头发,突然,我藏在帽檐里的一只布片哗的一旋,落在青年人那只好脚的跟前。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捡,一只手去抓枪。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的一朵野花,他从早晨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地,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住了。他和蔼地用那只大手抓着我:“你是同志……”我们两人互相看着,笑了出来。老人说:“好!你们都是一家人……”原来我赶不上大队伍,换了便衣躲避到这荒村里来,最怕有坏分子去报告,因为背后敌军正在追踪我们,便将臂章摘下来藏起了。“我也是×支队的。”那响亮的声音如同吹响的银笛。“你?……”我一下蹦起来。“是啊!你不信!我是七连的通信兵。夏店火线上挂了花,那天,大队伍过河,把我托给这个老大爷!”我一扭身,激动得眼窝酸了一下,把脖颈伸到老人面前:“他不是你的儿子?”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他却咬着牙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我也是这样推测你。”我在伸手替他往布上敷药。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里。一九四一年(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所以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去叫醒他的时候,他对“我” 警惕起来,态度冷淡,很不友好。B.“我”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被阻隔在一个山村里,前有洪水,后有追兵,为了摆脱困境,“我”和老大爷以及他受伤的“儿子”一起转移。C.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青年人警惕“我”,而“我”对青年人也颇为怀疑,误会解开之前“我”和青年人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中。D.“我”和青年人一下子由彼此怀疑变为彼此信任,是因为一阵风吹落了“我”藏在帽檐里的臂章,他确认了“我”的身份,之后便用“同志”称呼“我”。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既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又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B.小说中“我”把臂章摘下来藏起这一情节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使臂章被风从帽檐里吹落显得自然、合理。C.小说以“我”和青年人对待彼此的态度为主线展开故事,开始时未介绍双方的身份,以制造悬念,紧扣读者的心弦。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了温馨和悦的气氛,暗示了军民之间、战友之间的深情。9.作品中的老人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请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3分)10.本文标题是“同志”,但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三人行”更贴切,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倾:依靠B.埏埴以为器埏:揉和C.企者不立企:企图D自矜者不长矜:夸耀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3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鹧鸪天向子諲[注]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注词人前半生亲睹北宋之盛,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挂冠还乡,卜居江西临江。16.本词前七句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________,______的景象。(2分)17.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本词的主要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你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认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3)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既是诗人的豪情,又是诗人的愤慨之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__________。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便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浮躁,会让人丧失定力,__________;会让人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__________,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不要忘记那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使有了创新,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也是短暂而不稳固的。《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思是,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人活一辈子,要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拒绝社会的喧嚣,避开外来的诱惑。唯有静下心定下神,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事。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__________,也一定可以有所成就。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可厚非随遇而安一劳永逸鹤立鸡群B.无可非议随波逐流一举成名超凡脱俗C.无可非议随遇而安一举成名鹤立鸡群D.无可厚非随波逐流一劳永逸超凡脱俗20.下面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恒定不变的规律后面)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B.“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C.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东洋厂里的带工就去游说那些同乡。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关键在于他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B.关键在于他能拒绝喧嚣的社会,避开外来的诱惑C.关键在于他是否能避开喧嚣的社会,拒绝外来的诱惑D.关键在于他能不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诱惑的外在(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4题。22.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请选出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分)()A.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B.你赠送的这张照片十分珍贵,我一定好好惠存。C.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D.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23.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下面是某寝室同学间的一次谈话,请你替甲同学就乙同学类比推理中存在的破绽写一段反驳的话,补写在横线上。要求:符合逻辑,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分)甲:乙同学,你的脾气能否改一改呢?不要动不动就乱发牌气。乙:发怒是人类宣泄情感的必要方式。就像水库蓄水过量,就必得泄洪,否则就会造成决堤,危害四方;人的愤怒情绪过分压抑,也会造成情感决堤,危害自身和别人。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其实我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有时候控制不住,也谢谢你的建议,以后我会注意的。24.根据下面一段材料,仿照(1)的模式,概括诵读国学经典的其他四个意义。要求:每条不超过6个字。(4分)国学经典蕴含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的良好品质,而且其生活品位也会处在更高的起点上。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养成注意力集中、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读书习惯。同时,50%的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都能“过目不忘”,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孩子记忆其他科目的知识也会变得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有的孩子甚至能创造1年阅读几百本书的奇迹,这些孩子的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此外,孩子早一点掌握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就会早一点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其理解能力也会获得提升。(1)优化人格(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根据评选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反复比选、组织考察、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的基础上,经归口评审、统筹考虑,产生了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焦裕禄、孔繁森、邹碧华、杨善洲、郭明义等多名优秀模范共产党员入选,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柳传志等多位企业家上榜,袁隆平、厉以宁、姚明、郎平、屠呦呦、钟南山、鲁冠球、潘建伟、霍英东、李谷一、李雪健等知名人士也在列。你生于改革开放,长于改革开放,一定听闻过他们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也一定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做人做事的智慧。请选择其中2~3位拟表彰对象,并结合他们的相关事迹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作为改革开放时代青年人的感想。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2021学年第一学期金衢六校联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答案【答案】1.B2.C3.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A.“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错。相关信息在原文第①段“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可见选项强加逻辑关系,“化解”和“还”表述不当,曲解文意。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③段“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可见选项中的“我们”应是“画家”,曲解文意。D.“全部内容”绝对化。原文相关信息第②段“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可见并非“全部内容”,选项表述绝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C.“反衬”错,原文是第④段“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和推断的能力。A.“隔绝俗世”错误,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 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选项表述绝对。B.“静寒”“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错误,结合第⑤段分析,“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可见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联系现实考虑,中国画也不是听觉艺术。C.“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误,结合该段首尾信息分析,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故选D。【答案】4.B5.C6.共6分好处:(1)支付达到形态上的无形和时间上的无感,支付速度加快,可以“瞬间”完成。(2)吃喝玩乐行和政务金融医疗方面支付更方便,更便捷。(3)没有假币问题,不怕丢钱包,更安全。(4)减少了货币交易中的细菌传播机会。(5)更普惠(更公平、更广泛):信用将等于财富,只要个人信用良好,都能获得公平金融和公共服务。(任意三点3分)不足:(1)没了实物货币,很多人逐渐失去“钱”的概念。(2)可能带来消费上的不理性,不利于消费者控制成本预算与消费冲动。(3)无现金社会也会夺走个人隐私。(3分)【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和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强拉因果,“数字货币因不存在周转次数的限制,必将取代纸币”错误,因果不成立,依据材料一第一段“理论上讲,数字货币因其无有形形态,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可以有无以数计的周转次数”和第二段“由此可见,纸币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可知,“数字货币取代纸币”不是因为“周转次数不受限制”,至少不是唯一的原因;另外,“数字货币不存在周转次数的限制”只是“理论上讲”。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无中生有,“数字代替实物货币支付会让人们在消费时失去理性,不控制成本盲目消费的现象将越发普遍”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只是说“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现金支付会促使消费者更加理性和谨慎,有助于消费者控制成本预算与消费冲动。非现金支付则增加消费的冲动,催生更多‘月光族’”,并未说“失去理性”“不控制成本盲目消费的现象将越发普遍”。B项,说法绝对,“这些只能靠央行解决”错误,依据材料三“除了央行的强力纠错,公共服务机构也要提供备选的救济手段”可知,除了央行的强力纠错,还需要公共服务机构等。D项,曲解文意,“而在于……提高社会道德,让社会消费变得有序”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反过来加速金融等行业的重构,这才是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可知,这两点并非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故选C。7.A8.B9.3分每点1分①经验丰富。他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②机警果断。他留心鬼子的动向,一有消息就带着伤员迅速转移。③爱兵如子。他操心伤员的安全,心疼伤员的伤情,他对伤员的关心爱护使“我”误认为他们是亲父子。(不分析酌情扣分,如3个要点答对扣1分,答对2个只给1分)10.每点2分,示例一:“同志”更贴切。①人物形象上,“同志”体现了两名战士相互扶助,共同抗日的形象;②结构上,“同志”照应文中“我”和青年人的身份,点出人物间的关系;③主旨上,“同志”可以突出作品主题,表达和歌颂同志之间的革命情意。示例二:“三人行”更贴切。①作品的情节围绕“三人行”展开。作品写的是一位老人和两名战士三人一同转移的故事。②作品的主题通过“三人行”表现。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的鱼水情深、革命友谊在三人转移的过程中表现了出来。③作品的人物形象在“三人行”中塑造。三个人物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交织的关系,他们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面貌被刻画得细腻鲜明。【解析】7.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错,原文并没有交代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这个情节。根据原文可知,青年人对“我” 警惕,态度冷淡,很不友好的原因是担心“我”会告发他和老人。故选A。8.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项,“插叙的手法”错。应是补叙。从叙事方式来看,小说中“我”把臂章摘下来藏起这一情节是补充说明“我”和青年人都是抗日分子身份,为两人最终消除戒备作铺垫。故选B。10.如果认为“‘同志’更贴切”,那么从人物形象上看,“我”与青年伤员均是脱离了大部队的抗日战士,使用“同志”做标题可以展现抗日战士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形象。从结构上看,青年与“我”一直互相防备,在转移过程中青年才通过臂章确认“我”为“同志”,可以点出小说人物的身份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主旨上看,“同志”这个标题更好地表达和歌颂抗日志士之间的革命情谊,使用“同志”可以突出小说主题。如果认为“‘三人行’更贴切”,那么从人物形象上看,三个人物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交织的关系,三各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面貌得以鲜明的塑造。从情节看,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三人行”写了一位老人和两名战士三人一同转移的故事。从主题上看,“三人行”这个标题更明显地表现了三个人是在转移过程的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的鱼水情深、革命友谊。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标题使用“三人行”更贴切,言之有理亦可。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C项,“企者不立”是说“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企:踮起脚。故选C。12.B【解析】“鯫生”并非指百姓,而是指浅薄鄙陋的小人。1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故选D。14.(1)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2)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人,就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在道”应理解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曰”应理解为“叫作”;“余食”应理解为“剩饭”;“赘行”应理解为“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处”应理解为“做”。(采分点:“在道”,“余食”“赘行”,“物”,“处”)第二句中,采分点“强行者”应理解为“强劲奋进的人”“勤勉而行的人”1分;“志”应理解为“意志”“志气”“志向”1分;“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1分,“死而不朽的人”1分。1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参考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正是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老子》第二章)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寿,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就是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6.2分答案:繁盛欢乐(或繁华、热闹)(意思相近即可)17.6分每点2分答案:①虚写,以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触,回忆了紫禁城内外上元佳节的景象,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生活的怀念眷恋之情。②对比,前七句与后两句意境迥异,今昔盛衰、乐哀对比,表达了对国破的怅恨,对辞官还乡的失落。③用典(或引用),“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达了满怀的愁绪。④直接抒情,“愁对寒灯数点红”,一个“愁”字,凝聚了人生几多喟叹与感慨。(任意三点即可)18.(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19.B20.C21.A【解析】【19题详解】【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语境中“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这是没有什么可供指责的。应选“无可非议”。第二空:随遇而安: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根据语境上文的“丧失定力”,这里应选“随波逐流”。第三空: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根据语境上文的“一夜暴富”,此处应选“一举成名”。第四空: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超凡脱俗: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根据词义和语境,句中分别应选填“无可非议、随波逐流、一举成名、超凡脱俗”。根据语境上文“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此处应选“超凡脱俗”。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B。【20题详解】C项和原文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句意的跳跃和转折;B项表示声音的延长,D项表示句意的递进。故选C。【21题详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线句子与上句之间,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错误,不合逻辑,可排除C、D;搭配不当,“拒绝社会的喧嚣,避开外来的诱惑”可改为“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可排除B。故选A。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斧正”是请别人修改自己的作品;B.“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时所题的上款;D.“令女”指别人的女儿。故选C。23.4分【答案】水库蓄水,是它的基本功能,可人生的意义却不是“积怒”,而且泄洪是排泄水库过量积水的必然渠道(1分),人的郁闷情绪却不是一定要通过发怒的方式来排遣,譬如,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或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化解。(2分)发怒也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1分)(反驳,抓住“水库畜水过量 靠泄洪”“人宣泄靠发怒”之间无类比性这点即可)24.4分(2)提高注意力(3)提升记忆力(4)增强阅读兴趣(5)提升理解能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划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信息,剔除次要信息。结合材料内容,对“会逐渐养成注意力集中”“50%的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都能‘过目不忘’”“这些孩子的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其理解能力也会获得提升”依次分析概括即可。25.60分材料分析:这是一道材料新颖的作文题。紧贴时代,有很大的写作空间。材料中提及的人物既有“优秀模范共产党员”,又有“企业家”,又有“知名人士”,类型广泛。写作任务其实趋向表达考生对改革开放时代,年青人该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方能不负时代的认识,议论文是最佳的写作文体。立意提示:①榜样的力量,勇敢前行;②因为你,今天更精彩;③师法先进,共谱改革华章;④不负韶华,奋勇向前;⑤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7 21:48:54 页数:12
价格:¥5 大小:50.4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