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绝密★启用前金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试卷语文命题人:陈汉春严宝山刘俊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我们可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实际上,在人类艺术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一切艺术都受到其他艺术的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以往的其他艺术中承继、借用某些元素,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总结,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独创性,它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中“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表达的那样,它这部“石头所记”,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借此套”,与陈腐的旧传统、旧文本相告别,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艺术法度、美学原则。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艺术所共同具有的可贵品质。(摘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材料二:“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提到“元艺术”这一词语。在《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易卜生的一些戏剧所具有的“元艺术性”,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元戏剧’,渗透着剧作家的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具有‘元艺术’的品格”。而且作者还为元艺术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元艺术’,是指作品本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在艺术本质、艺术功能、艺术家的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而且把自我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这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行明确定义和解释的,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国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可以加上前级“元”,用来表示某事物的“自我指涉、自我意识或自我模仿”。因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在这里,元艺术之“元”,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元艺术分为:元小说、元绘画、元电影、元戏剧、元舞蹈、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的元艺术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各自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元艺术的理论。具体的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这种元艺术的命名。比如,元小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这个名称的出现。在西方,元小说的创作传统源于17世纪,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一些小说作品就显露出了元艺术性。而“元小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1970年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小说与生活中的艺术》一文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一回中以小说谈论、省思小说,还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可见《红楼梦》尤其是第一回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B.材料一的作者特别指出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是《红楼梦》追求的唯一指向。C.材料二的作者认同《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中提出的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对其未能对元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又抱有一些遗憾。D.元艺术性在17世纪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里已经显露出来,而“元小说”名称则在20世纪才出现,因此元小说的创作传统要先于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圣杜甫所创作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是一首“关于诗歌的诗歌”,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元诗歌”。B.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以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为拍摄对象的作品,因此可看做是一部“元电影”。C.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使用“戏中戏”的手法体现为一种“关于戏剧的戏剧”,可以理解为“元戏剧”。D.席勒长诗《艺术家》中“论勤奋你不及蜜蜂……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元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元艺术目前还不被学术界和艺术界关注和重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未形成最基本的、统一的理解。B.元艺术是一种艺术,“元”理解为“为首的、第一的”,这和“元旦”一词中的“元”的含义是相同的。C.元艺术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的,不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而且还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D.元艺术作品渗透着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答案】1.B2.A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是《红楼梦》追求的唯一指向”理解错误,材料一第四段的表述是“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红楼梦》的追求从内容到形式无疑是多方面的,仅是作者对元艺术的追求,这也不是唯一指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定军山》为拍摄对象的作品,因此可看作是一部‘元电影’”错,谭鑫培表演的京剧拍摄的同名电影不是“元电影”,电影中没有对自身和艺术的反思;C.《哈姆莱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戏剧情节的一种手法,并不是对艺术的解释,其目的也并非是为了在戏剧中追求戏剧艺术的自我意识,所以不能称之为“关于戏剧中的戏剧”,也不能理解为“元戏剧”;D.“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错,文中没有依据说明被引用的诗歌作品就是“元诗歌”。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元艺术目前还不被学术界和艺术界关注和重视”错误,材料二原文第一段第一句是说“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选项没有“足够”;另外,“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未形成最基本的、统一的理解”错误,从材料二“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可知,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已非常清楚。B.对“元”的理解无中生有,无论材料一“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还是材料二“元艺术之‘元’,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都没有与“元旦”的“元”相同的含义,原文“元旦”的“元”有开始之意。C.“元艺术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的”错误,元艺术不仅关涉艺术,还包括艺术家自身;并且“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指的是元艺术之“元”,不是“元艺术”。故选D。(二)实用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三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招收沿线各国的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此外,职业教育不断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齐短板环节: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选自《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材料二:[注]E表预测。材料三: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和欧美国家相比,仍然较为落后。目前,欧盟有半数以上的国家职业教育比例在50%以上。我国受经济结构调整、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强的影响,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持续减少,同时生源质量有所降低,有的学校报到率仅达60%。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在中国更明显。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如我国每万人中职业教育平均在校生,东部地区为115人,西部地区仅为58人;西部地区职校生平均预算内的教育经费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办学条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另外,欧盟国家职业教育观念比中国的职业教育观念要强,自古以来我国都是轻职业,重学术理论的发展。我国人民传统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没有普通教育价值高。(选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材料四: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遍布于大中小城镇。且专业一般都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我国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比较适合边工作边学习,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高等教育只有在考虑到传统精英教育的同时,也考虑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教育需求,吸引他们进入高等学校,才能真正走向大众化。我国职业教育正是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是国家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促使高等教育加速进入大众化的重要因素。社会在变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亡。另一些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和新工种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多媒体、图形设计等。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既使学生掌握适应当今社会的专门职业技能,又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出了校门以后,能够持续提高职业技能,灵活地自我调整。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一片光明。(选自《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发展趋势》)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我国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逐年递增,预计今后几年将进一步扩大。B.虽然我国传统上对职业教育不太看重,但如今这种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C.2010—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整体平稳,均保持在96%以上。D.高等教育要想加速进入大众化,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的职业教育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一定的贡献,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B.职业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我国这种情况较突出,我国西部职业教育大大落后于东部。C.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不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因此我国需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D.社会的发展让一些传统工作和岗位消失,也让新技术、新工种出现,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6.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一片光明”的原因。【答案】4.B5.C6.①发展势头好。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②政府重视。颁布了职业教育的法规,加大了投资力度。③优势明显。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要;入学门槛低,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走向了大众化;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但如今这种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轻职业”这种观念有所改变,但还是存住。故选B。【5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因此我国需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分析有误,材料中的图表只是表明了中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好,但不能因此就说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好;结合“三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等分析,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结合“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遍布于大中小城镇。且专业一般都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我国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比较适合边工作边学习,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社会在变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亡。另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多媒体、图形设计等。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等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优势明显。【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尼勒师傅的秘密【法国】都德我们这一带以前从不像现在这样沉闷而无生气。那时,这儿的面粉生意热闹极了,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将麦子送到这儿磨成面粉,村子附近的山冈上到处可见磨坊的风车;一队队小驴驮着口袋沿山间小道走来走去。一到周日,我们就成群结队来到磨坊。山冈上的磨坊主们用白葡萄酒来招待我们,我吹着短笛,大家跳起了法朗多拉舞。您看,这些磨坊为我们这一带送来了快乐和财富。很快,不幸来了,巴黎的法国人决定在达拉斯贡大道边修一座蒸汽动力面粉厂。人们开始把麦子送去面粉厂,风力磨坊只好关闭了。在这场灾难当中,唯有一间磨坊在顶着,在面粉厂的眼皮下,在小山冈上坚强地转动着。它便是高尼勒师傅的磨坊。高尼勒师傅是个老磨工,干这一行当已有60年了。蒸汽面粉厂开了张,把他都给气晕了。一星期内,他跑遍了全部村子,向大家呼吁,说有人想用面粉厂磨出的面来毒死普罗旺斯人。但无人听他的。老汉这下可气坏了,把自己关在磨坊里不见人,好似一头孤独的困兽。他连孙女维瓦特都赶走了,但他内心仍然很爱她,常顶着毒日头,走上十几里路去她干活的农庄看她。高尼勒师傅的生活中,有件事一直让人猜不透,村里已好长时间无人给他送麦子磨了,可他那磨坊的风车还是照常旋转着。如有人问他从哪里接来这么多活,他就把手指放在嘴唇上,严肃地答道:“小声点!我这是在搞出口加工呢……”此外,人们就别想套出更多的话了。你要想走进他的磨坊,做梦吧,就连小维瓦特都进不去。我们从他的磨坊走过时,那大门一直关闭着,而风车那巨大的叶片总在不歇地转动,一只干瘦的大猫在窗台上晒太阳,用凶恶的目光看着你。这一切都显得十分神秘。过了一段时间,真相终于显现了,事情经过如下:我常用短笛为年轻人跳舞伴奏,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我吹笛伴奏时,发觉我的大儿子与小维瓦特恋爱了。我对此并不生气,因为,高尼勒的名字在我们这里依然让人尊敬,而且,维瓦特这只漂亮的鸟儿在我家跳来跳去的,也使我欢喜不已。于是,我去了一趟磨坊,找她爷爷商定。我完全无法让他打开大门,通过锁孔,我对他讲明了来意,老汉不听我讲完,就粗鲁地朝我乱叫,叫我还是回家吹笛子去……我只好回去。回到家,我把经过对孩子们说了,这两个孩子还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说要自己再去磨坊跟祖父讲明白。他们来到山上时,大门锁了,可这老人出去时却把梯子放在磨坊外,孩子们一见这情况,立即动起了脑筋,决定钻进去,查一下这神秘的磨坊究竟在搞啥鬼……的确怪了!石磨的磨腔竟然空着,磨坊里并无口袋,无一粒麦子,墙壁上、蜘蛛网上半点面粉都没有……风车的传动轴上尽是灰尘,那只大瘦猫正躺在上面睡觉哩。屋角处乱放着三四只破口袋,里面有些石灰渣与白灰洒了出来。原来如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这便是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为了维护磨坊的荣誉,让人认为磨坊一直在磨面,他每日黄昏在山间小道上搬来运去的却是一堆石灰渣!可悲的磨坊!可悲的高尼勒!面粉厂从他手中夺走最后一笔生意已是好久的事了,风车还在转动,但磨盘却在白转。孩子们回来后对我说了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听着他们的哭诉,我的心如刀割一样。我马上跑出去找乡亲,把事情的真相说给他们听,大家决定,必须当场将各家全部的存麦都送到高尼勒的磨坊。很快,全村人都上路了!磨坊的门大开,高尼勒师傅坐在门前一只装满石灰渣的口袋上,正焦虑万分。他刚进家门,察觉到有人趁他不在时进了磨坊,发现了他这可怜的秘密。“我真可悲啊!”他说,“现在我只有一死了之……磨坊这次可丢脸了。”他绝望地哭着,用各种名称呼唤他的磨坊,如同在与一个活人讲话似的。就在这时,驮着麦子的驴队到达了磨坊,我们大家高喊着,就像先前磨坊生意热闹时那样:“嘿!磨面的!喂!高尼勒师傅!”一边喊,一边把麦子堆放在门前,黄澄澄的麦粒撒在地上,撒在四处……高尼勒师傅睁大双眼,一把将麦子抓在他那粗糙的手里,接着转身对我说:“我就知道你们要来的……面粉厂商都是强盗。”我们想把他抬进村去庆祝一番,他却说:“不,孩子们,我要先喂喂我的磨盘,你们知道吧,这磨盘可有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见这可怜的老汉忙上忙下,我们人人眼中都含着泪水,他松开口袋,死死地盯着磨盘。麦粒磨碎了,很细的粉屑向顶棚飞去。我们大家都很感慨,从这天起,我们从没让老磨工断过活。后来,一天清晨,高尼勒师傅死了,我们这里最后一座风力磨坊的风车也停止了转动,高尼勒去了,无人继任他的工作。(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小说情节置于工业革命对小农经济带来冲击的大潮之下,体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思考。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视角,深入小说主要人物的内心,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C.小说开头用对比手法,写出过去的热闹和现在的沉闷,表明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怀着一份留恋。D.小说既有节奏明快的叙述也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在叙述和描写中,人物形象和主题得以显现。8.小说在道出高尼勒的秘密之前,已多处设下伏笔,请简要分析。9.小说画线句“可悲的磨坊!可悲的高尼勒!”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答案】7.B8.①高尼勒将自己疼爱的孙女都赶走了,怕她知道秘密,也无法维持她的生活。②磨坊的大门一直紧闭着,谁都无法进去看个究竟。③他家的猫非常瘦,说明他的磨坊并无生意可做,难以将猫养得肥胖。④当别人问高尼勒哪来那么多生意的时候,他故作神秘,说在做出口加工。(答对两点即可)9.①磨坊本来是磨面粉的,现在却无麦子可磨,失去其使用价值,所以可悲;高尼勒为维护磨坊的荣誉,假装一直在磨面,实际在徒劳地运石灰渣,所以可悲。②风力磨坊敌不过蒸汽动力面粉厂,高尼勒死守着即将被时代淘汰的磨坊,不愿跟上时代步伐,所以可悲。③磨坊和磨坊主曾经在很长时间里给过人们财富和快乐,因此最后的磨坊和坚守的高尼勒让人们深感时代向前发展趋势的不可逆转,又饱含着对消逝的传统的感喟与哀伤。(意思答对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一人称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视角”错误。不受时空限制的视角,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妙处;另外,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兼用的复合视角。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白伏笔是叙事时预先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然后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分析其提示或暗示作用。从“他连孙女维瓦特都赶走了,但他内心仍然很爱她,常顶着毒日头,走上十几里路去她干活的农庄看她”可知,高尼勒为了保守秘密,把自己疼爱的孙女都赶走了;从“你要想走进他的磨坊,做梦吧,就连小维瓦特都进不去。我们从他的磨坊走过时,那大门一直关闭着”可知,高尼勒为了保守秘密,一直紧闭磨坊的大门;从“一只干瘦的大猫在窗台上晒太阳”“那只大瘦猫正躺在上面睡觉哩”可知,他家的猫非常瘦,暗示他的磨坊并没有生意可做;从“如有人间他从哪里接来这么多活,他就把手指放在嘴唇上,严肃地答道:‘小声点!我这是在搞出口加工呢……’此外,人们就别想套出更多的话了”可知,当别人问高尼勒生意由来的时候,他故作神秘的表现,暗示他的磨坊并没有什么生意可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不幸来了,巴黎的法国人决定在达拉斯贡大道边修一座蒸汽动力面粉厂。人们开始把麦子送去面粉厂,风力磨坊只好关闭了”“面粉厂从他手中夺走最后一笔生意已是好久的事了,风车还在转动,但磨盘却在白转”可知,“可悲的磨坊”是指曾经热闹的磨坊却无麦子可磨,失去其使用价值,所以可悲;从“为了维护磨坊的荣誉,让人认为磨坊一直在磨面,他每日黄昏在山间小道上搬来运去的却是一堆石灰渣!”可知,“可悲的高尼勒”是指高尼勒为维护磨坊的荣誉,假装一直在磨面,实际在徒劳地运石灰渣,所以可悲;从“在这场灾难当中,唯有一间磨坊在顶着,在面粉厂的眼皮下,在小山冈上坚强地转动着。它便是高尼勒师傅的磨坊……”“后来,一天清晨,高尼勒师傅死了,我们这里最后一座风力磨坊的风车也停止了转动,高尼勒去了,无人继任他的工作”可知,风力磨坊敌不过蒸汽动力面粉厂,高尼勒死守着即将被时代淘汰的磨坊,不愿跟上时代步伐,所以可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我们这一带以前从不像现在这样沉闷而无生气。那时,这儿的面粉生意热闹极了,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将麦子送到这儿磨成面粉,村子附近的山冈上到处可见磨坊的风车;一队队小驴驮着口袋沿山间小道走来走去。一到周日,我们就成群结队来到磨坊。山冈上的磨坊主们用白葡萄酒来招待我们,我吹着短笛,大家跳起了法朗多拉舞。您看,这些磨坊为我们这一带送来了快乐和财富”“我们大家都很感慨,从这天起,我们从没让老磨工断过活。后来,一天清晨,高尼勒师傅死了,我们这里最后一座风力磨坊的风车也停止了转动,高尼勒去了,无人继任他的工作”可知,磨坊和磨坊主曾经在很长时间里给过人们财富和快乐,因此最后的磨坊和坚守的高尼勒让人们深感时代向前发展趋势的不可逆转,又饱含着对消逝的传统的感喟与哀伤。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B.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C.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后泛指尊贵者。B.通侯,爵位名,原名彻侯,为秦汉时最高爵位,因避汉高祖名讳,改作通侯、列侯。C.诏,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均可用“诏”字,自秦始皇起“诏”为皇帝专用。D.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氏兄弟忠诚正直而被秦始皇宠幸信任,蒙恬在外带兵,蒙毅在朝中参谋国事,风头盖过朝中所有的将军与丞相。B.赵高犯罪,蒙恬受始皇委派处理而招致赵高怨恨赵高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之命诛杀扶苏,并赐死蒙氏兄弟。C.扶苏接到赐死诏书准备自杀。蒙恬劝他奏请以确定真假,但扶苏认为父赐儿死,儿子不必再请示什么,随即自杀。D.二世拒绝子婴之劝要处死蒙氏兄弟。蒙氏虽有势力反叛,但为遵守道义,不辱没先人教诲和不忘先帝恩德而自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2)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答案】10.C11.B12.B13.(1)蒙毅认为依据法律赵高应处以死刑,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2)历数他没有能力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大量的士卒伤亡,并且多次上书诽谤朝廷,日夜怨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说:“如果不与丞相商议,恐怕办不成这件事。”于是与丞相李斯见面。李斯说:“这说的都是亡国的话呀!此事可不是我们臣子之间可以议论的啊!”“事不能成”是主谓短语,作“恐”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亡国”作“言”的定语,二者不可断开;且“此非人臣所当议也”构成“此非……也”的判断句,与“之言”连用语意不通,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避汉高祖名讳”说法错误,应为“避汉武帝名讳”。汉高祖名邦,汉武帝名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蒙恬受始皇委派处理而招致赵高怨恨”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可知,应蒙毅受始皇委派处理而招致赵高怨恨。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法”,依据法律;“以”,认为;“敏于事”,做事勤快敏捷,办事机敏。(2)“辟”,开辟,扩大;第一个“数”,列举,历数,第二个“数”,多次;“怨望”,怨恨。参考译文:最初,秦始皇尊重宠幸蒙氏兄弟,信任他们。蒙恬在外带兵任大将,他的弟弟蒙毅在朝中常常参谋国事,被称为忠信之臣,因此即使是那些将军与丞相都不敢与他们争高低。赵高犯罪,始皇帝派蒙毅处理他。蒙毅认为依据法律赵高应处以死刑,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赵高平素受到胡亥的信赖,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借机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说:“如果不与丞相商议,恐怕办不成这件事。”于是与丞相李斯见面。李斯说:“这说的都是亡国的话呀!此事可不是我们臣子之间可以议论的啊!”赵高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劳、无怨恨及得到长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与蒙恬相比如何?”李斯回答说:“我不如蒙恬。”赵高又说:“如果是这样,一旦长子扶苏即位,必然要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得不到封侯而荣归故乡的结局已是明摆着的事了。而胡亥仁慈厚道,可以作为皇帝的继承人。希望您慎重考虑,决定此事!”丞相李斯听后认为赵高说得有道理,便与赵高合谋,谎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定立胡亥为太子。又写了另一封诏书给扶苏,历数他没有能力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大量的士卒伤亡,并且多次上书诽谤朝廷,日夜怨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还参与谋划。一起赐死。扶苏接到诏书,哭着进了室内,想要自杀。蒙恬劝他说:“陛下在外,并未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境,公子担任监军,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可是天下的重任啊。今天仅派一个使者来,我们就要自杀,怎么能知道这不是欺诈呢?等我们再次奏请之后确定是否真实,再去死也不迟。”使者多次催促他们自尽,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不必再请示什么了。”随即自杀。蒙恬不肯去死,使者把他交给官吏,囚禁在阳周。恰巧蒙毅替秦始皇出外祭祀祈祷山川神灵回来。赵高对胡亥进谗言说:“先帝打算选拔贤能确立你为太子已经好久了,而蒙毅规劝他,认为不可以,不如将他杀了。”秦二世胡亥想要杀掉蒙恬、蒙毅兄弟,二世的侄子子婴规劝说:“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陛下却要把他们一下子杀掉。杀掉忠臣却要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这样做将对内失去群臣的信任,使在外的将士们失去斗志啊。”秦二世根本不听其劝告。蒙恬说:“从我的祖先直至他的子孙,为秦国建功立业已经三代了。如今我率领三十多万军队在外,虽然身被囚禁,还有势力足够进行反叛。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还要遵守道义,是因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帝的恩德。”于是吞药自杀身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佳人犹唱醉翁词③,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④波底月!【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②颍:河水名。③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颍州时所作的词。④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一、二句交代了此词创作的时间、地点,并用了比拟的手法将词人内心的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B.上片三、四句叙事中寓抒情,既写出了欧公的文采风流盛传于世,又暗示了欧公多年为政深得民心。C.下片一、二句以秋露圆润却易逝和月圆亦有月缺作喻,譬喻万物都有优缺点,不能只从一面认识事物。D.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映照出了一位在皎洁清冷的西湖波月下内心惆怅的词人形象。15.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4.C15.①对恩师的思念和缅怀之情。“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二句回想欧公与颍水的渊源,缅怀欧公在世时的一颦一笑。“识翁人”写出词人与恩师的知遇之恩,师生之谊,表达了词人对恩师的思念和缅怀之情。②对生命短暂与命运无常的喟叹。下片一、二句写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滑如珠,却转瞬即逝;十五的月亮多么皎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以草头秋露和月圆月缺作喻,写出了对生命短暂与命运无常的喟叹。③孤寂凄凉,知音难觅之情。“空听潺潺清颍咽”,颍水潺潺,本来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听出其中的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咽之声;恩师已逝,世上再无知遇之人,且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亦已无多,眼前在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月而已。写出了词人此时油然而生的孤寂凄凉之情。【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C.“譬喻万物都有优缺点,不能只从一面认识事物”错误,下片一、二句词人分别以草头秋露和月圆月缺作喻,譬喻美好珍贵之物无法永恒,也感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须加倍珍惜。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对恩师的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如今无人识翁,更无人识“我”,恩师已逝,世上再无知遇之人。写到此,词人油然而生孤寂凄凉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的《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2)《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且正面描写箫声悲凉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的心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①.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如怨如慕④.如泣如诉⑤.(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⑥.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澹、竦峙、慕、诉、誉、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市是都市人的休闲领地,新鲜有趣,但考证起来,它也拥有悠长的历史。可以说,夜市是古代商业文明的“引领者”。宋朝,是古代夜市最流行的时代。当时已取消了夜禁制度,夜间交易便______地发展起来。在当时的夜市上,人员往来,叫卖声绵延不绝。在《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此番景象,“九陌游人起暗尘,一天灯雾锁彤云”的描绘,既笼罩着迷离诗情,又衬托出“车马阗拥”的景象。从绘画中,我们能到那时富足充实的生活状态。《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各种酒肆、小吃店、南北杂货、胭脂水粉、西域货……数不胜数。虽然此画没有直接夜市,但其中出现的人、事、物,是对当时夜市的某种“再现”,而且夜市的“节目”只会比画中多。关键是,这些“节目”在延续至下半夜之后,城市成为不夜城很壮观。不论哪个时代,美食定是市集的______。按照不同时令,夜市的美味也不断变换花样。夏季人流最旺盛,所以消暑食物便格外引人注目,比如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美食是宋文化的结晶,映现出当时生活美学的高度。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水到渠成领略描摹稀有货B.顺理成章领略描摹抢手货C.顺理成章领会描述稀有货D.水到渠成领会描述抢手货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节目”在延续至下半夜之后,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B.这些“节目”还会延续至下半夜,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C.这些“节目”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故会延续至下半夜。D.这些“节目”还会延续至下半夜,令城市成为不夜城很壮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从“内容”和名号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B.无论从名号还是“内容”上,均能做到令人垂涎,表里如一C.无论从名号还是“内容”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D.人们认为这些令人垂涎的美食在名号和“内容”上都能做到表里如一【答案】17.B18.B19.C【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水到渠成”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这里说的是夜市交易随着夜禁制度的取消而自然产生,而不是说自然成功,故选“顺理成章”。“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领会”指理解、体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对象常是较抽象的事物,如精神、意思、意图等,文中对“生活状态”更多的是一种感性认识,故选“领略”。“描摹”指照着底样写和画,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描述”即描写叙述,指形象地叙述。这里说的是《清明上河图》对夜市的描绘,故选“描摹”。“稀有货”指很少有、极少见的货物;“抢手货”指人们抢着购买的货物。这里说的是美食一定在任何时代都是人们抢着购买的货物,而不是说美食少有或少见,故选“抢手货”。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问题,“这些‘节目’在……之后,城市……”中途易辙,句子前半部分主语是“节目”,半部分主语又换成了“城市”。第二处问题,“城市成为不夜城很壮观”结构混乱,“城市成为不夜城”主谓宾俱全,这就导致“很壮观”多余,属于结构混乱中的藕断丝连,可以改为“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只有B修改正确。故选B。【19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无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这比单纯地叙述更有力度,据此排除A项,且A项先说“内容”,后说“名号”,不符合选项中词语“表里如一”对应的先“名号”后“内容”的表述顺序。“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这些美食应是先“表里如一”,后“令人垂涎”,根据逻辑顺序可排除B项。括号前列举了美食,括号中应继续以之为主语,而以“人们"为主语与前文衔接不够紧密,据此排除D项。故选C。(二)(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因素影响,①________。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因素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②________,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时,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总体而言应对③________。(摘编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请对上面两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答案】20.①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②温暖期气候较稳定 ③效率仍然非常低21.疫灾的发生,受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当疫灾发生时,政府和民间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既”可知,后面关联词为“也”,根据“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后文“从自然因素看”可知,是“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处,“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与空缺处是两种并列、相对的情况,句式也要大致相同,由“寒冷期气候变化大”推出“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第三处,“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与“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构成转折关系,可见尽管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已经科学、制度,但是仍然控制不好,因此填写“效率仍然非常低”一类的句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材料共两段,第一段的第一句为总领句,说明疫灾的发生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这里需要结合第一个空进行分析。第二段说明我国从古至今应对疫灾的办法,由“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可知,是从政府和民间两个角度来说的,由此概括出“政府和民间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楚恭王喜欢打猎,他拥有一把天下著名的宝弓。有一次,他打完猎准备回宫,就将宝弓交由部下保管。一行人在路上走到一半,宝弓不知传到谁的手上不见了。于是大家分头去找,最后还是找不到。楚恭王度量宽大,就说:“别找了!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弓既然在楚国境内遗失,将来捡到的想必是楚国人,那么又何必计较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就说:“何必曰楚?应该说:王失弓,人得之。”这里的“人”是泛指天下人。只要被人捡到,何必计较他是否是楚国人呢?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就说:“何必曰人?应该说:失弓,得之。”弓不见了,弓又被找到了。至于弓是否被人找到,又何必在意呢?要求: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例文:如何看待得与失从作文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楚王失弓”,手下看到了个人的失去,楚王看到了爱国,孔子看到了爱人,老子的眼界看到了人之外。一个人的眼光和境界,决定了他看待问题的高度,而这种眼光往往又会反作用于为人处世的具体行动。比如对待得与失的态度。人生,很难绕开得失二字。得失之间的取舍,更几乎贯穿于人生的所有关卡。往小处说,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中皆有得失;往大处说,人生的选择常常不是皆大欢喜,其间蕴含的得失取舍需要自己衡量判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拉罗什夫科说:“各种人与事都有自己的观察点,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了才能判断得最好。”我们当然难与圣人相比,但是,他们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人生态度。在“得”的追求中,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人生没有纯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有失去才能有得到。今天我们坐在高考的考场中,高考之“得”来之不易,有的人会选择数年如一日的勤奋苦读,也免不了会有人贪图一时的轻松。人生的选择题,取舍皆在自己,但只有看得长远、耐得住寂寞,才能收获更多。让数十亿人吃饱饭的袁隆平,差点当了国家队队员和飞行员,但他最终选择了追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事业。这样的取舍间,让我们看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取舍。得,并不是得利的得,而是得到的得。“失”中亦可寻到“得”。古人曰“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就是为了教会我们培养起理性、豁达、辩证的得失观。今日之得并非人生永久之“得”,今日之失也并非不能东山再起。人生犹如一场马拉松,会经历无数个关口。这些关卡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往往并不是结果,而是能在荣耀中不失清醒、在悲伤中保持冷静的积极心态。只有怀着正向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才能将它们举一反三地运用于人生长途跋涉的场场比拼中,彼时就能够转“劣”为“优”,变“失”为“得”。得之,失之。人生之中周而复始。只有学会用辩证的眼界去看待、宽广的胸怀去容纳、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才能将人生的路走得愈加宽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寓言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名字是“楚王失弓”。在这则寓言中,楚王、孔子和老子三个人面对“失弓”这件事有不同的认识。楚王看到了爱国,所以他成为君主;孔子看到了爱人,所以他能成为圣人;老子的眼界看到了人之外,故而他能融于自然。一个人的眼光和境界,决定了他看待问题的高度,而这种眼光往往又会反作用于为人处世的具体行动。从楚王、孔子和老子三人来看,可以得出立意:对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的高度与境界。从楚王的角度看,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脫和风度。据此可以得出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出豁达潇洒。从孔子的角度,作为一个思想家,“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可以得出人要有兼怀天下的理想。而在老子看来,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这就是天道。据此可以从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来立意。从故事对我们现代人启迪方面来思考,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人生态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立意:1.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2.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了他看问题的高度与境界。3.得失之间看境界。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5.得与失是辩证的。6.要有兼怀天下的胸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