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六县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石家庄市六县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礼俗社会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3.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C.,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D.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土气”。5.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淌的秋虫清音付秀宏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写庆祝丰收的中秋时令的秋虫鸣叫,并将听清音的感觉等同于聆听圣贤的教导和法师的禅语,让读者对秋虫清音有了非常美妙的第一印象。B.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C.“我”之所以会臆测《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中“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能让读者浊躁的心逐渐清澈。D.文中写《广陵散》遗篇的“纷披灿烂”,引用黄巢的诗句,意在以自我困惑引出对秋日夜半时分由瑟瑟冷意中听到的秋虫清音引发的内心深切的共鸣。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写自己去母亲家居住,听到樱桃树下的秋虫鸣叫声时,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打扰”一词在幽默调侃的口味中引发了对秋虫和文化的相似联想。B.文中写秋虫并不嘲笑什么,而只是将自己声音的高低、唱停自然地表达出来,意在突出作者对微小秋虫的执着及其清音的美妙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C.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钟爱秋虫声音的原因后,先写自己听不到秋虫之声后的寂寥感受,再写听到秋虫清音后的巨大震撼和纯净内心,对比鲜明,描写细腻。D.本文既联想、想象丰富,又借助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将秋虫清音写得清新脱俗,使得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读来极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8.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秋虫清音”,但第二段却为什么要详写自己对法布尔的昆虫王国的难以忘却?9.作者说秋虫清音是“流淌的”,而这种“流淌”在文中体现为多个层面,请结合全文分别简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连穑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B.于是连穑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C.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D.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B.行在,即“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C.奏疏,下级向上级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的文书。D.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谋划经营,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T程。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出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14.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16.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作过渡,由现实进入梦境。(3)苏轼《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每一座城市都在形成独特风貌,也在岁月中形成的城市气质。从历史古都到文化名城,从草原明来到边关要塞,从江南水乡到海滨城市……不同的城市,着各自的精彩。今天,城市规划早已跳出大马路大广场的大开大合,城市建设不再盲目追求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文化地标越来越多,特色小镇生机勃勃,公共空间不断延伸,它们逐渐发挥积极作用,()城市,刻印着文明的进步,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冀。城市发展的归宿,是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如今,见惯了繁华与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付诸于行动,回归自然。绿色,正在城市中不断开来。南京的明城墙绿道、成都的天府绿道、上海的黄浦江绿道……日渐多起来的城市绿道,不仅是树林掩映的步行道,也成为的生活频道。从田园城市到花园城市,从海绵城市到生态城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中,一步步化为现实。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典型化变化滋生如诗如画,B.个性化演绎铺展如诗如画C.个性化变化滋生如醉如痴D.典型化演绎铺展如醉如痴19.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涵养着人文气息,浸润了一方水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B.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C.浸润了一方水土,人文气息被涵养,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D.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1.下面一段文字在标点、语言表达等方面有多处错误,请至少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中学生阅读导报”自创刊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莘莘学子的喜爱。明年,我报社将不孚众望,继续狠抓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报纸品位,向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最近,有些读者反映没收到近期的报纸,为了防止这类事情不再发生,今后我们将优化发行方式。22.请给下面一则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020年5月27日上午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英雄队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圆满完成复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史上第一次由专业测绘人员登顶珠峰测高成功。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树立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同时,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俗,享受生活本身的美好,接地气,有烟火气;高尚,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但高尚不排斥世俗,世俗的高尚别有境界。它真诚、朴实,是传统文明的延续,也是现代文明的闪光。在生活的万花筒中,你如何看待“高尚”与“世俗”?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联想、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石家庄市六县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礼俗社会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3.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C.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D.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土气”。5.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答案】1.C2.B3.D4.①土地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②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现在“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5.①乡土社会具有地方性,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错误。由原文内容可知,“隔膜”是乡土社会的特征。如果是同一村落,是没有隔膜的,但如果不是同一村落,则是隔膜的。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原文表述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所以,原文说的“礼俗”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原则。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原文出现在第六段末尾“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由原文“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知,原文是说因为“熟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依据文意,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在一起并没有具体目的。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土气”的原因。由“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土地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由“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由“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可知,乡下人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现在“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乡土社会特点。由“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具有地方性,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由“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概括为: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由“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淌的秋虫清音付秀宏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写庆祝丰收的中秋时令的秋虫鸣叫,并将听清音的感觉等同于聆听圣贤的教导和法师的禅语,让读者对秋虫清音有了非常美妙的第一印象。B.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C.“我”之所以会臆测《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中“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能让读者浊躁的心逐渐清澈。D.文中写《广陵散》遗篇的“纷披灿烂”,引用黄巢的诗句,意在以自我困惑引出对秋日夜半时分由瑟瑟冷意中听到的秋虫清音引发的内心深切的共鸣。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写自己去母亲家居住,听到樱桃树下的秋虫鸣叫声时,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打扰”一词在幽默调侃的口味中引发了对秋虫和文化的相似联想。B.文中写秋虫并不嘲笑什么,而只是将自己声音的高低、唱停自然地表达出来,意在突出作者对微小秋虫的执着及其清音的美妙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C.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钟爱秋虫声音的原因后,先写自己听不到秋虫之声后的寂寥感受,再写听到秋虫清音后的巨大震撼和纯净内心,对比鲜明,描写细腻。,D.本文既联想、想象丰富,又借助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将秋虫清音写得清新脱俗,使得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读来极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8.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秋虫清音”,但第二段却为什么要详写自己对法布尔的昆虫王国的难以忘却?9.作者说秋虫清音是“流淌的”,而这种“流淌”在文中体现为多个层面,请结合全文分别简析。【答案】6.C7.A8.①借助听觉及嗅觉,强调自己对于秋天时光里蟋蟀、蜻蜓等的无比喜爱之情,奠定全篇的情感基调。②写自己难以忘却法布尔的昆虫王国,是为了引出对秋虫及秋虫清音的具体叙写。9.①听到的“秋虫清音”是动态的“流淌”。作者对秋虫清音感受细腻,当它“交相共鸣”“倾倒而来”时,自己有“月光般水银泻地”的动态感受。②对“秋虫清音”喜爱之情的“流淌”。由幼时对静寂之声的敏感写到随年龄的增长对秋虫声音的愈来愈亲切。③“秋虫清音”蕴含的文化韵味的“流淌”。由秋虫清音联想到李白、杜甫、李清照等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文化意蕴,又联想到当代诗人海子和北岛等的思想。④“秋虫清音”于人生历程的“流淌”。由秋虫的各种迷人的声音,逐渐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路历程,让自己有幸福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理解有误。从原文“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看,这里应该是“我”认为秋虫的诗会很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并非诗歌的作者在诗中认为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错误。此处不是插叙,因为插叙是指在记叙某件事的过程中暂时放下正在记叙的内容而插人必要的情节或材料,这里作者先写自己朋友的事,后写自己去母亲家住发生的事,故此处“插叙”手法表述不正确。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安排和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此类涉及作用类的题目,一般要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和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文章在第二段详写自己对法布尔的昆虫王国的难以忘却,是因为他在中年时期曾热衷过法布尔的《昆虫记》,但能记住的前提是“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而这和本文的写作对象“秋虫清音”正是相关联的;从情感上看,“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说明作者平日里对这些细小生灵是非常感兴趣和有感情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细致的听觉、嗅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奠定全篇的情感基调。从结构上看,作者虽然很长时间没读法布尔,但却记得“昆虫王国”,这也就为下文具体去写秋虫及其清音做了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题干要求对“流淌”具体体现的多个层面进行简析,所以首先要明确“流淌”的语境义,“流淌”在这里是“流动”的意思,即秋虫清音的流动,而伴随着这种流动,作者的思绪也跟着流动,那么作者思绪的流动也就是我们要回答的多个层面。从全文来看,在浅层层面上,由文中“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可以分析出,作者一方面写了听到的秋虫的声音呈现出动态的过程,“秋虫清音”是动态的“流淌”;另一方面由文中“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可以得出,作者从幼年到现在对秋虫清音情感的变化也在“流淌”。在纵深层面上,通过文中“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等内容可知,作者写了由秋虫清音引发的对于由古到今的一些文人及其作品的文化韵味的感受,“秋虫清音”蕴含着文化韵味的“流淌”;更深层面上,由文末“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可知,作者由秋虫清音又体味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收获幸福感,“秋虫清音”蕴含人生历程的“流淌”。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整合分析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连穑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B.于是连穑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C.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D.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B.行在,即“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C.奏疏,下级向上级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的文书。D.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谋划经营,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T程。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出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14.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C12.C13.(1)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2)(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同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14.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时”指当时,做“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的状语,排除BD;“幕属不从”,“幕属”指部属,做主语,“不从”是谓语,“幕属不从”句意完整,排除C。本句译为: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C.“下级向上级报告工作”错误。奏疏,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在皇上的支持下”错误,由原文“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以及“弃疾受而藏之”可知,皇帝后来并不支持建造军营建设工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缘”,依据;“归朝”,归顺朝廷;“期”,料到、料想;“何以”,宾语前置,即“以何”,用什么。(2)句子省略主语“辛弃疾”,翻译时补齐;“榜”,名词作动词,张榜;“榜通衢”,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通衢榜”,意思是在大街上张榜;“粜”,卖米;“闭粜”,指囤积粮食不卖;“配”,发配;“籴”,买米;“强籴”,强买粮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依据辛弃疾奏疏中的话“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可知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再依据奏疏中所说“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可知辛弃疾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要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依据“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可知辛弃疾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要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则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面将张安国捆绑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三岁。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能立即解决。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冶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皇上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安抚使,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地实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府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遭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16.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答案】15.C16.①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激情澎湃。②内容上,复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从情绪到行动,起突出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③情感上,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C.“战场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鉴赏的是“重章叠句”这一手法。首先要理解“重章叠句”的意思和常见效果。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表达效果: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然后找出这首诗歌使用重章叠句的内容。全诗共三章,“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与子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音节上来看,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整首诗歌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作过渡,由现实进入梦境。(3)苏轼《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锲而不舍(2).金石可镂(3).我欲因之梦吴越(4).一夜飞度镜湖月(5).舞幽壑之潜蛟(6).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锲,镂,壑,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每一座城市都在形成独特风貌,也在岁月中形成的城市气质。从历史古都到文化名城,从草原明来到边关要塞,从江南水乡到海滨城市……不同的城市,着各自的精彩。今天,城市规划早已跳出大马路大广场的大开大合,城市建设不再盲目追求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文化地标越来越多,特色小镇生机勃勃,公共空间不断延伸,它们逐渐发挥积极作用,(,)城市,刻印着文明的进步,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冀。城市发展的归宿,是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如今,见惯了繁华与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付诸于行动,回归自然。绿色,正在城市中不断开来。南京的明城墙绿道、成都的天府绿道、上海的黄浦江绿道……日渐多起来的城市绿道,不仅是树林掩映的步行道,也成为的生活频道。从田园城市到花园城市,从海绵城市到生态城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中,一步步化为现实。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典型化变化滋生如诗如画B.个性化演绎铺展如诗如画C.个性化变化滋生如醉如痴D.典型化演绎铺展如醉如痴19.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涵养着人文气息,浸润了一方水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B.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C.浸润了一方水土,人文气息被涵养,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D.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B19.D20.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回归白然,并付诸行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典型化:是艺术家对来自生活的不典型或不够典型的材料进行概括加工、创造艺术典型的过程和方法。语境中,根据前文“每一座城市都在形成独特风貌”的提示,应选择“个性化”。第二空,演绎:意思是铺陈、表现。变化:事物被另外的事物取代。语境中没有取代的意思,故应选择“演绎”。第三空,铺展:铺开并向四处伸展。滋生:繁殖;发生。语境中指城市被绿色所覆盖,故应选择“铺展”。第四空,如诗如画:形容风景优美,像诗画一样动人。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语境使用的对象是“生活频道”,故应选择“如诗如画”。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应先“浸润了一方水土”,后“涵养着人文气息”,由实到虚,排除A;从句式上看,“浸润了……”与“涵养着……”句式一致,排除C;从陈述对象上看,前后句的主语要保持一致,故采用使动句式,排除B。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见惯了繁华与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付诸于行动,回归自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搭配不当。“见惯”与“繁华”“轰鸣”不能同时搭配,可改为“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②语意重复。“诸”是“之于”的意思,于后面的“于”重复,删去“于”。③语序不当。先向往回归,再付诸行动,“付诸行动”“回归自然”调换语序,改为“向往回归白然,并付诸行动”。故改后为: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回归白然,并付诸行动。21.下面一段文字在标点、语言表达等方面有多处错误,请至少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中学生阅读导报”自创刊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莘莘学子的喜爱。明年,我报社将不孚众望,继续狠抓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报纸品位,向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最近,有些读者反映没收到近期的报纸,为了防止这类事情不再发生,今后我们将优化发行方式。【答案】①“中学生阅读导报”改为《中学生阅读导报》;②“广大莘莘学子”删去“广大”;③“不孚众望”改为“不负众望”;④“狠抓内部管理”前面加“以”;⑤“防止这类事情不再发生”改为“防止这类事情发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还要注意标点符号,检查其是否符合使用规范。本题,①“中学生阅读导报”是报纸名称,应该使用书名号;②“广大莘莘学子”中“莘莘”即“众多、广大”的意思,此处赘余;③“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此处想要表达的是“不辜负众人的期望”,应为“不负众望”;④“……为中心”前面缺少和“为”照应的介词,应在“狠抓内部管理”前面加“以”;⑤“防止这类事情不再发生”,否定不当,不合逻辑,应改为“防止这类事情发生”。22.请给下面一则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020年5月27日,上午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英雄队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圆满完成复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史上第一次由专业测绘人员登顶珠峰测高成功。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树立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同时,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答案】我国专业测绘人员首登珠峰测高成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为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注意字数限制。这是一段新闻材料,共有四句话,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第一句话往往是新闻的导语,概括表达新闻的主要内容,分析可知本题第一句话就是导语,按照新闻的六要素概括,要点有“我国史上第一次”“专业测绘人员登顶珠峰测高成功”。最后按照字数的要求筛选表达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俗,享受生活本身的美好,接地气,有烟火气;高尚,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但高尚不排斥世俗,世俗的高尚别有境界。它真诚、朴实,是传统文明的延续,也是现代文明的闪光。在生活的万花筒中,你如何看待“高尚”与“世俗”?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联想、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真正的风雅吴迪初读苏东坡之作,并不觉晦涩难懂,反而觉得简单深刻。因为根植生活,所以简单通俗;因为感情深刻,所以高尚风雅。这让我想到“非世俗无以致高雅”这句话,在案牍劳形之外,有一点可以探究的雅人情致——这便是真正的风雅。杜甫被称为“诗圣”,大概就在于此。因为他有一双洞察世俗的眼,一颗体察世俗的心。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真切生活体验,所以心有苍生,道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将满腹才情融入世俗,于是成就了杜甫之“圣”。比起李白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我更爱杜甫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正是平凡的世俗生活,撑起了苏东坡作品的高度和厚度。被贬蛮荒之乡,过着迁谪的生活,但不管多么不堪或困窘,苏东坡总是不改乐观旷达的性格,写出境界高妙、文采风流的作品。剥落世俗的外表,苏东坡的生活非常丰富。他结识了不少世俗朋友,“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连小孩子都喜欢与他交往;他还能书擅画,懂得饮茶,喜欢美食,善于烹饪……心有所托,才能从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暂时脱身,留一点转身的余地。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情节让人感叹,说的是杜慎卿几个人游金陵雨花台见到的情景,其中写道:“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是令人感慨的风雅。不济的时代,出一两个特立独行的读书人不稀奇,可是,这“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风雅,却不是哪里都见得到的。所以,真正的风雅,定然体现在平头百姓口中和日用伦常里面,这样的风雅才更为生动鲜活。缺乏风雅的时代,是一个鄙俗粗劣的时代,也是文化和情趣消退的时代。在世俗中保持一份高雅的情操,舍弃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向着心之所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即是生命中最有滋味的境界。风雅一词,在各行各业都应如此。但世人多把金钱、地位、名利等背负在身,将风雅变得庸俗,并沾沾自喜,浑然不觉,以至于“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若不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能在闲暇之佘,想“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那该多么美好!【解析】【分析】【详解】(一)审题:这段文字材料用“亮点”思维看世俗,揭示了世俗的正面意义和价值——接地气、有烟火气,是一种别样的精彩或生活的妩媚,接着揭示了高尚的本质,即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但强调高尚不排斥世俗,世俗的高尚别有境界,这是重点。最后高度赞扬了世俗的高尚真诚、朴实,是传统文明的延续,也是现代文明的闪光。所以考生重点应围绕“世俗的高尚”从正面来立意。文体选择方面,这道题目体现了较大的自由度,除了规范的议论文,也给记叙文、散文和小小说等文体留下了较大空间。(二)立意:1、世俗的高尚别有境界。2、真正的风雅。3、知世俗而不世俗,才是最善良的成熟。4、俗人不俗。5、外俗里不俗。6、俗中有大雅。(三)素材:1.庄子如蹁跹的蝴蝶在花园中轻舞飞扬。隐居山林的他心不被外物所扰,吟行于林间,放歌于窗前,岂不快哉!什么王权富贵不过过眼云烟,“曳尾于涂”才是心中所向。什么功名利禄犹如一张大网,尘网中的生活又岂是羁鸟、池鱼的归宿!归居田园的庄子放下名利的枷锁,其心如大鹏般自由遨游于天际,逍遥自在。(《放下灵魂的枷锁》)2.,他,是一位平凡的小伙子,却因为他日积月累的善举让他的人生变得不平凡。阿里木,这位来自新疆的好巴郎,十年时间,用自己烧烤羊肉串赚的三十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生。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为别的,而只是认为这是一件小事,只要用心,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他的资助让上百名贫困生可以有书看,有学上。在灯红酒绿的都市,贫困和诱惑都没有冷却他的善心,一次次小小的善举,在人群中激起了向善的涟漪。(《点一盏向善的心灯》)3.“最美司机”吴斌用76秒的举动感动了世人。在公共汽车高速行驶在车道上时,一个从前面车辆刹车毂(gu)中飞来的金属片敲碎了挡风玻璃,打在身为司机的吴斌身上。尽管肝脏全部震碎,他也强忍着剧痛,在短短76秒的时间内将车停在路边。刹车,制动,通知乘客报警,让乘客有序下车。车上乘客无一受伤,他却因抢救时间的延迟而离开人世。促使他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如此举动的正是他那盏亮在心中向善的心灯,用善念筑起来的职业感,拯救了全车人的生命。(《点一盏向善的心灯》)4.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会想到,许多年前他的一句话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当他还是记者时,曾报道过一次很平常的盗窃案,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结尾处作了一句点评:“以如此娴熟、细腻的手法作案,真让人惊叹,这样的人若做其他正事难保不成行业先驱。”那名小偷为此大受鼓舞,洗心革面,如今成为台湾几大连锁食品店总经理。确实,林清玄一次衷心的赞美改变了小偷的人生,使他演绎出别样的人生传奇。(《勿以善小而不为》)5.举手之劳,改写二战进程。一位农夫发现跌入粪池正在挣扎的小孩,毫不犹如地救起了小孩。作为回报,小孩父亲答应供农夫的小孩受教育。于是,农夫的儿子接受了最先进的教学,成为二战时挽救无数人的特效药——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亚历山大,而被救的小孩则是二战时叱咤风云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倘若不是农夫的举手之为,二战有究竟会怎样的一番惨象?没有特效药,没有精神领袖,英国的历史定是悲剧的。(《勿以善小而不为》)6.“最美中国人”李志敏见到一面色发青、衣衫脏乱的乞丐昏倒在地,立刻做心脏复苏按压和人工呼吸,待乞丐醒来好转后才离去;烟台“最美女孩”刁娜娜为救马路上的孩子而被车辗伤,毫不后悔;“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孩子飞身跃向车前。他们的善行就像是一颗石子,虽小,却能在社会上激起一层层向善的涟漪,久久回荡。(《顺手一小事,爱心一大步》)(四)写作思路及点评: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散文化思路。作者从苏轼作品简单深刻的特点说起,引出话题“真正的风雅”,接下来谈及自己对杜甫“诗圣”称号的感悟与理解,再回到苏轼的作品上来,谈到“正是平凡的世俗生活,撑起了苏东坡作品的高度和厚度”这一观点,表明“真正的风雅”与世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后半部分,引述《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情节,得出“真正的风雅,定然体现在平头百姓口中和日用伦常里面,这样的风雅才更为生动鲜活”的推论,使文章内容更深入一层。文末紧扣上述情节作结,得出“在世俗生活中保留一点雅趣,才是真正的风雅”的基本结论。文章行文思路灵活而不散漫,一是在于思维的逻辑严密与层层递进,二是在于写作素材能信手拈来,并能为我所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