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试题 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新高考基地学校期中大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宋代“枯”的艺术世界里,苏轼的焦点位置不仅在于其诗文表现出的枯物品味,也在于他在文人画领域内的艺术创造。从绘画实迹与相关诗文来看,苏轼发扬由石室先生拈出的木石题材,使“枯木竹石”成为宋元文人画的重要画题。如孔武仲《子瞻画枯木》中“窥观尽得物外趣,移向纸上无毫差”句所言,在苏子心中万象无差,枯物同样具有美感,并且能从中窥知物外之趣,再以诗、画的形式挥洒,形成苏轼的枯木美学。与传统写实花鸟相比,苏子的“墨戏”之作不求常形,用独特的视觉语言向传统绘画发起挑战,力图以超凡脱俗的野逸风格表现自然之力,将绘画从对物象的再现中解放出来,变成寄托情感与内心表现的渠道。苏轼自言“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老木疏竹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一吐而为《枯木怪石图》。不仅作者如此自述,枯木亦是他人接近、评价画家的中介,如米芾《画史》称:“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从这个角度来说,绘画不过是作者的情感外化,枯物成为文人精神在绘画中的特殊存在,指向历代文人、艺术家精神特性上的共通。苏轼《枯木怪石图》作为北宋文人圈的精神领袖,苏轼的欣赏趣味和艺术创作起到示范作用,文人士大夫史无前例地以群体的态势参与艺术活动,从创作、鉴赏、批评等角度标举新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如宋代的梅审美不再执着于花的色形味,而是更关注树干的枯老,逐渐形成《梅谱》所言“梅以韵盛,以格高,故以斜横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的审美风气。从现存宋代题画诗、笔记等文献及历代画学著录可以看出,枯物已成为宋画尤其文人水墨写意中别具意趣的重要题材,尤其以枯树、瘦竹、老梅的表现为主。枯物之所以成为文人水墨画的核心主题,其原因在于自然审美的追求与艺术趣味相互交叠融合。水墨的绘画方式主要以墨色浓淡深浅表现物象,抽离了色彩、细节,天生具有更强的精神特征,适合表现以自然美和线条感取胜的枯物。所以,在对枯物的表现上需如张守《席大光邀同赋墨梅花》“谩凭水墨见天真”所写,使墨梅更具清高隐逸的象征性。同样表现梅花,如华镇“世人画梅赋丹粉,山僧画梅匀水墨”之比较,由花光老僧开创的文人墨梅,已表现出与“世人”敷色之梅相异的趣味。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从物象的象征性来说,枯物本身即具有极强的精神内涵和文人趣味,这与文人画写意、理趣的思想追求一致。相较于花卉艳丽、鸟禽工细,枯物的浅淡色彩和线条走势都更宜于文人以水墨挥洒,不必追求穷形尽相。加之欧阳修、苏轼等宋代文人画家的理论推崇和实践,将绘画从对“形”的再现中解放出来,不过“寄兴写意”而已。艺术为沉思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遐想空间,借由极具象征性和多元化的枯物绘画,文人得以探索内心世界,同时观照外部环境,是对自然界事物观察和理解的融合表达。当然,枯物在宋元文人画中的流行尚有其他现实原因。绘画与书法同属造型艺术,所使用的材料和媒介也一致。文人多擅书法,书法的练习为枯物的绘制提供了笔力和其他基础条件,故木、竹常作为文人绘画的入门训练和重要的练笔对象。其次,枯物自身的形态特点适应文人画简化、变形等艺术手法,且物象造型相对简单,亦不需费心构思布局,画家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再者,其与山水画的流行也有着密切关系,树石是山水画的基础,枯树皆与茂林相配和谐,故挥洒枯物的写意花鸟与山水画的发展相互促进。(摘编自董赟《“枯”趣味的宋型审美与诗画艺术论略》)材料二:“未许木叶胜枯槎”,这是中国艺术理论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中国艺术追求活泼泼的生命精神的传达,但并不醉心于活泼泼的景物的描写,而更喜欢到枯朽、拙怪中去寻找生意的寄托物。从枯树来看,它本身并不具有美的形式,没有美的造型,没有活泼的枝叶,没有参天的伟岸和高大,此所谓“外枯”。但苏轼乃至中国许多艺术家都坚信,它具有“中膏”——丰富的内在含蕴。它的内在是丰满的、充实的、活泼的,甚至是葱郁的、亲切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它通过自身的衰朽,隐含着活力;通过自己的枯萎,隐含着一种生机;通过自己的丑陋,隐含着无边的美貌;通过荒怪,隐含着一种亲切。它唤起人们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它在生命的最低点,开始了一段新生命的里程。因为在中国哲学看来,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平淡才是真实,繁华反而不可信任;生命的低点孕育着希望,而生命的极点就是真正衰落的开始。生命是一个顿生顿灭的过程,灭即是生,寂即是活。“大巧若拙”的“拙”,并不是一种枯寂、枯槁、寂灭,而是对活力的恢复。老子并不是一位怪异的哲学家,只对死亡、衰朽、枯槁感兴趣,老子认为,人被欲望、知识裹挟,已经失去看世界葱郁生命的灵觉。老子的“拙”的境界,就是一任自然显现。(摘编自朱良志《枯槁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宋时期,在欣赏和表现枯物之美方面,苏轼有示范作用,他引领文人士大夫们标举新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B.以枯树、瘦竹、老梅为代表的枯物成为了文人精神在绘画中的特殊存在,亦是他人接近、评价画家的中介。C.书法练习提供的基础条件、物象本身造型的简单、山水画的流行都是枯物在宋元文人画中盛行的现实原因。D.由于艺术家们都坚信“外枯”而“中膏”,因此他们喜欢到枯朽中去寻找生意的寄托物,传达活泼泼的生命精神。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将绘画从对物象的再现中解放出来,用以“寄兴写意”,表现内心,他的《枯木怪石图》中隐含了郁结之气。B.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由此可见花光老僧开创的文人墨梅比“世人”敷色之梅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C.水墨枯木,初看并不赏心悦目,细味方能散怀畅神,以外在衰朽蕴藏内在的生命力,表达画家孤高淡泊的情怀。D.老子追求一任自然显现的“拙”的境界,要求绘画中抽离色彩、细节,摒弃“花卉艳丽、鸟禽工细”和“美的造型”。3.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景物,最符合材料一中宋元文人审美趣味的一项是(3分)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B.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C.林疏尽见山中石,更有寒泉带石流D.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陆游《古梅》一诗中有“一朝见古梅,梅亦堕凡境”的佳句,意思是说盘曲遒劲、苔藓寄生的古梅能让花色美秀、幽香宜人的红梅“堕入凡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命运戴希西琴在池塘里生活得很自在,要不是那天瞥见了一条肥美的蚯蚓在水中晃动,要不是那天它游过去张开口就咬那条蚯蚓……可是晚了,悲剧立马发生。她的樱桃小嘴被一个凶残的鱼钩钩住,在一阵锥心的疼痛之后,鲜血汩汩流出。它想挣脱,可无济于事,它只好认命,眼睁睁地被拖出水面,到了岸上,又被垂钓者信手扔进深深的鱼篓里。清晨,南大街菜市场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在鱼肉禽蛋片区,一位老太太左看看,右看看,渐渐流露出满意之色,没有还价,买下了西琴。老人家,求求您发发善心,放我回家吧,家里有父母和兄弟姐妹,我舍不得他们,他们没有了我,恐怕都活不下去了。西琴在菜篮子里哀求。可老太太听而不闻,急匆匆地往池塘走去,脸上充满了神圣。看来死里求生是不可能了,西琴索性闭上眼睛,任由命运的安排,油煎也好,炖汤也罢,怎么死都是死,早死早托生。早晨的阳光宁静淡雅,池塘的四周静谧安详,塘边的野花倒映水中,美丽极了。老太太来到池塘边,这池塘恰巧是西琴的家。老太太一边鞠躬一边祈祷,然后小心而迅速地把西琴放入水中。西琴想,我的运气真好!她一个猛子扎进水中,很快又腾空一跃跳浮出水面,向救命恩人深深地鞠了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一躬。游了一段又回头,看到老太太还在水边祈祷,救命恩人慈眉善目的模样永远定格在她心灵的深处。西琴绝处逢生,回到家里,一家子喜极而泣,但全家老小既庆幸又心有余悸。西琴的母亲沉思片刻道,俺们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一定要火速提醒沾亲带故的,叮嘱大家觅食时千万千万要力戒贪心,认真分辨食物与诱饵,高度警惕那不易察觉的细牢的丝线和丝线下隐藏的残忍。西琴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教训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池塘里的鱼都长了见识,个个变得精明如猴。从此诱饵再鲜再香,鱼儿只是驻足远观,看看表演,绝不咬钩,偶尔轻轻地触碰一下诱饵就立即潜水,以此调戏盯着浮标的垂钓者。高兴而来,空手而归。垂钓者不爽,但池塘里的鱼类却很得意,有些鱼儿甚至发起了挑衅。他们觉得和垂钓者玩玩这种有惊无险的游戏也是一大快事。殊不知,垂钓者是为了享受乐趣而来,钓得多少鱼倒在其次。后来,没有收获的日子多了起来,垂钓者就没有了耐心,更没有了面子,他们恼怒,甚至大骂池塘里的鱼个个成精了,扬言要想办法收拾他们。这天,垂钓者拿一张渔网在池塘里撒,渔网拖起,被网住的鱼比被钓住的鱼不知要多出多少倍。鱼们心中就生出空前的惶恐。池塘的鱼们还没有想出对付网捕办法的时候,又有人用电来电鱼了。西琴看到今天这种局面,后悔自己侥幸逃脱,后悔自己死而复生,后悔自己教育同类。一天晚上,郁郁寡欢的西琴在悲观绝望之下自杀了。池塘的鱼们召开了紧急会议。也许垂钓者是在警示我们,如果垂钓不能如愿以偿,他们就改用网捕电击来捕获我们!会上一中年鲫鱼这样猜测垂钓者。会议的主持者当即建议,只要他们再来垂钓,我们就还得上钩。可上钩就等于送死!有一条年轻鲫鱼哀叹。也不一定!万一遇上行善者放生呢?西琴不是回来了吗?西琴那是运气好,不是每条鱼都有西琴那样好的运气。即便如此,这样也可让他们不再撒网或电击我们,每天上钩一两次,这样可以减少死亡。鱼们在会上积极发言,献计献策。最后鱼首领皱皱眉说,道理是这样,可让谁自愿上钩?我们要尽快找到绝对安全的好办法。一条老鲫鱼站起来大义凛然地说,要不这样吧,不如让我们老鲫鱼先上钩吧,越老的越先上,爱护年幼鲫鱼是我们的责任。果不其然,网捕几天之后,垂钓者又开始尝试垂钓。鱼类又开始咬钩。鱼一上钩,垂钓者又不撒网和电击了。终于有一日,无论网捕还是电击,垂钓者再也见不到鱼的踪影,垂钓者纳闷,池塘里怎么没有鱼了?那次鱼们开会后,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筚路蓝缕,前赴后继,硬是在水底开凿狠挖,于池塘地下深处建起新的家园。他们组建了侦察兵,昼夜侦察,不敢大意。一有危险立即报警,一有警报立马潜入地下城池,待警报解除又回归池塘。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牺牲了整整一代老鱼,但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尽管是池塘,但地块好。池塘的鱼们万万没有料到,太平的日子没过多久,池塘就被人填平,上面建起了一幢高楼。开发商哪管池塘里鱼们的命运?他们大肆宣传他们的楼市,激起人们的抢购风潮。若干年后,鱼们都成了化石……(有删改)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捕鱼者们“恼怒”、“大骂”、扬言“收拾”,表现他们贪婪残忍、文化素养低。B.塘鱼调戏垂钓者的情节,写出了塘鱼们找到办法后的得意,暗示人类的愚蠢。C.西琴的自杀,发人深省,让读者看到了她的悔恨、绝望以及对人类的强烈抗争。D.谈论会上,自愿上钩的举措实属无奈,老鲫鱼的发言蕴含着自我牺牲的精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池塘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渲染了静穆安详的氛围,烘托了老太太塘边放生时的虔诚和西琴重回池塘的感恩。B.由垂钓到撒网直至电击,小说对捕鱼者们捕鱼手段一步步升级的叙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开掘。C.小说以寓言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塘鱼人格化的特征,以小喻大,批评社会现象,蕴含作者善意的箴诫。D.小说结尾既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从塘鱼的结局来看,本文意在告诫人类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重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8.“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对比手法。(4分)9.小说以“命运”为题,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也。太兴二年,勒伪称赵王,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耆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令曰:“武乡,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灵当归之,其复之三世。”勒以百姓始复业,资储未丰,于是重制禁酿,郊祀宗..庙皆以醴酒,行之数年,无复酿者。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勒尝夜微行,检察营卫,赍缯帛金银以赂门..者求出。永昌门门候王假欲收捕之,从者至,乃止。旦召假以为振忠都尉,爵关内侯。勒将营邺宫,廷尉续咸上书切谏。勒大怒,曰:“不斩此老臣,朕宫不得成也!”敕御史收之。中书令徐光进曰:“陛下天资聪睿,超迈唐虞,而更不欲闻忠臣之言,岂夏癸、商辛之君邪?其言可用用之,不可用故当容之,奈何一旦以直言而斩列卿乎?”勒叹曰:“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尔。人家有百匹资,尚欲市别宅,况有天下之富,万乘之尊乎!终当缮之耳。且敕停作,成吾直臣之气也。”因赐咸绢百匹,稻百斛。勒飨高句丽使,酒酣,谓徐光曰:“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对曰:“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其群臣皆顿首称万岁。..(节选自《晋书·载记》)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耆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B.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耆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C.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耆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D.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耆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岁,本为对君王的祝颂语,后也用于臣民对皇帝的专称,文中是帝王死的讳称。B.留侯,留指留城,是张良与刘邦初次见面的地方,后张良因军功被刘邦封为留侯。C.列卿,指九卿,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的总称。先秦有三公九卿之说。D.顿首,指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的跪拜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其次是“稽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勒显贵后不忘家乡,他与家乡父老欢乐相聚,把自己的武乡比作刘邦的丰沛,下令让家乡人民恢复三代的产业。B.鉴于百姓久经战乱、资源不足的现状,石勒下令严厉禁止酿酒,并较长时期地加以贯彻实施,这有助于节约粮食。C.石勒曾微服私访检察营卫,用贿赂利诱的方式考验官吏,门侯王假廉洁奉公、严正执法,由此得到了提拔和奖赏。D.对徐光所言只有黄帝可与他相比的奉承,石勒未接受,而是作了较为客观的比较,既体现了自知,又饱含了自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4分)(2)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4分)14.石勒最终有没有采纳续咸的谏言?为“成吾直臣之气”,石勒又有哪些举措?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冯延巳几日行云【注】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注】喻指身在远方的丈夫。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将暮”三字,使用双关手法,既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B.“泪眼”写女主人公忧伤,“倚楼”写其心中盼望,“频独语”写其精神痴狂。C.“撩乱”一句,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化为具体之象,极写女子内心的纷乱。D.“依依”一句,写女子梦中虽见丈夫,醒来却仍不遇,形象地表达了她的哀怨。16.前人论此诗,认为“幽怨三问,层层加码”。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有直言进谏的,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警戒君王要端正自身,远离小人;有借古讽今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用“▲”警戒君王莫要被久积的威势所胁迫。(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身在官场、心在田园的两句诗是“▲,▲”。(3)古诗词中的“歌”往往抒写一种复杂的生活情态,比如曹操《短歌行》中“▲”一句是听别人唱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一句是自己唱歌,均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文化史上,▲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显现出来了。《世说新语》写王羲之,最著名的还是那个“东床快婿”的典故,王羲之的袒胸露腹,是一种▲的风雅,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犹如他没有想到,酒醉后的一通涂鸦,成就了千古的绝唱。两宋以后,文人有了使命感,渐渐变得认真起来,诗词文章,都做得规规矩矩。以今人比之,犹如莫言之《红高粱》,设若他先想到诺贝尔奖,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决心为国争光,那份▲、率真无忌,就断然做不出来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本正经别具一格汪洋自肆B.正经八百别出心裁肆无忌惮C.正经八百别具一格汪洋自肆D.一本正经别出心裁肆无忌惮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显现出来了。B.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C.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出来了。D.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地显现出来了。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羲之大抵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番放浪形骸,于是有了书法史的意义。B.王羲之大抵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番放浪形骸,竟然有了书法史的意义。C.那个时代的人大抵不会想到,王羲之这一番放浪形骸,于是有了书法史的意义。D.那个时代的人大抵不会想到,王羲之这一番放浪形骸,竟然有了书法史的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创造力与大规模的脑部网络连通性有关。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①:孩子在每一秒钟里,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超过100万个神经元连接,这种惊人的速度在此后生命的任何阶段中都无法再现。人类早期大脑发育与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而随着人的成长,②。当我们迈入20岁出头时,额叶皮层变得更加理性,使我们能够做出更好的价值判断和决策。它的一个副作用则是让我们开始失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这对创造力来说可能具有致命的杀伤力。除此之外,创造力的流失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关。成年人常常倾向于将错误视为失败,而并不认为它属于创造过程的一部分。反观孩子的玩耍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绝对正确可言,成功也没有唯一的答案。所以在成人的世界里,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请以“培养创造力”为开头,分别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中培养创造力的条件。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对美育的意义有独到的认识,他认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第8页共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4 22:52:38 页数:8
价格:¥5 大小:641.5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