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3/15

4/15

5/15

6/15

7/15

8/15

9/15

10/15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十一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无讼为有道,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在处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牍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在这方面,历代律典、则例都有明确规定。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汉代儒家学者倡导引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1 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实现。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司法的重要特色。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这种演变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摘编自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为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B.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观律》等典型代表。C.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D.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责等做法,客观上保证了刑事大案判决的公正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B.《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在国外也是不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C.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D.《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C.“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D.“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4分)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华传统法制文明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有哪些。(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采薇(节选)鲁迅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然而这不平静,却总是滋长起来,烙饼不但小下去,粉也粗起来了。养老堂的人们更加交头接耳,外面只听得车马行走声,叔齐更加喜欢出门,虽然回来也不说什么话,但那不安的神色,却惹得伯夷也很难闲适了:他似乎觉得这碗平稳饭快要吃不稳。十一月下旬,叔齐照例一早起了床,要练太极拳,但他走到院子里,听了一听,却开开堂门,跑出去了。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的喷着白蒸气。“大哥!你起来!出兵了!”他恭敬的垂手站在伯夷的床前,大声说,声音有些比平常粗。伯夷怕冷,很不愿意这么早就起身,但他是非常友爱的,看见兄弟着急,只好把牙齿一咬,坐了起来,披上皮袍,在被窝里慢吞吞的穿裤子。“我刚要练拳,”叔齐等着,一面说,“却听得外面有人马走动,连忙跑到大路上去看时——果然,来了。首先是一乘白彩的大轿,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灵位’;后面跟的都是兵。我想:2 这一定是要去伐纣了。现在的周王是孝子,他要做大事,一定是把文王抬在前面的。看了一会,我就跑回来,不料我们养老堂的墙外就贴着告示……”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照得今殷王纣,乃用驿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此示。”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让他们走到前面。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旒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却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开初,是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但叔齐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从他们的头上砍下来。“且住!”谁都知道这是姜太公的声音,岂敢不听,便连忙停了刀,看着这也是白须白发,然而胖得圆圆的脸。“义士呢。放他们去罢!”武将们立刻把刀收回,插在腰带上。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齐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民众们也赶紧让开道,放他们走到自己的背后去。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放了手,用力在他们俩的脊梁上一推。两人只叫得一声“阿呀”,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一丈路远近,这才扑通的倒在地面上。叔齐还好,用手支着,只印了一脸泥;伯夷究竟比较的有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头上,便晕过去了。(注)鲁迅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文本二:《故事新编》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传奇体小说的特点?这指的是鲁迅实现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的创新经验。人物语言须有谈资,而谈资与场面又相关。《故事新编》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谈资多来自典籍。比如《理水》写大禹走后,京师日渐好转了,老百姓聚居在一起谈论大禹功绩、大禹何人,《随巢子》《古岳读经》里大禹化为熊、大禹如何捉无支祁等传说成为谈资。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非攻》中子夏的徒弟公孙高、学生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公输般等,这些人物连带着引出行义、钩拒、木鹊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还有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借自典籍语汇。如《奔月》中描写后羿拉弓射月形容为“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岩下电”来自《世说新语·容止》有“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如果单有浓郁的古代典籍色彩,至多是古色古香,《故事新编》的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奔月》中女乙(对后羿)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女辛说“有时看去简直好象艺术家”。“战士”“艺术家”等是地道的当代人用语,放到传说中的后羿嫦娥,顿生奇幻感。由此,古代典籍所带有的斑斑锈迹,与充满现代气息的人物语言的结合产生了奇幻色彩。(摘编自刘俐俐《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文艺理论研究》)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就以养老堂的不大平静展开情节,既与下文伯夷的不问闲事形成对比,又为后文矛盾激化预设了伏笔。B.叔齐不安的神色让伯夷觉得养老堂的安稳日子即将结束,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C.文中写大路两旁的民众不动不响,以静写动,体现出现场气氛的紧张,为下文叔齐、伯夷拦阻周王做了反衬。D.鲁迅描写甲士们对叔齐、伯夷前后态度的变化、前后两次“立正”及“挟”“推”等行为,于幽默中显讽刺。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众”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3 B.姜子牙因其二人阻拦周王出兵伐纣而称其为“义士”,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的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C.鲁迅先生描写的叔齐、伯夷“不食周粟”举动与文天祥誓死不降一样,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推陈出新的独特意味。8.请赏析文本一中的画线句。(4分)9.文本二指出了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六月戊申,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瑀谢不及。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B.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C.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D.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用作对帝王的敬称。B.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C.大理寺是古代重要的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审理,最高长官即大理少卿,位九卿之列。D.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相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后泛称暴君。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德彝认为当时世上无人才可向朝廷举荐,太宗对他提出批评,认为用人如同使用器物,应各取所长,不是世无人才,而是他不识人才。B.太宗年轻时喜爱弓箭,自认为收藏了许多优良的弓,对弓的好坏了解很多,但工匠的论述使他知道自己以前的认识很有限。C.太宗曾与侍臣讨论周朝统治长久、秦朝统治短暂的原因,萧瑀从取天下的角度分析,太宗则强调取得天下后,治国应顺应民意。4 D.太宗曾以胡商剖腹藏珠、鲁人搬家忘妻为喻,告诫臣下为官不能忘记根本,切不能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避免被世人耻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2)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14.面对长孙顺德贪污腐败一事,太宗是如何处理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弥牟镇驿舍小酌陆游邮亭草草置盘盂,买果煎蔬便有余。自许白云终醉死,不论黄纸有除书。①角巾垫雨蝉声外,细葛含风日落初。②行遍天涯身尚健,却嫌陶令爱吾庐。(注)①角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②陶潜《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草草”与“有余”相映成趣,人在旅途,杯盘草草,但买果煎蔬,小酌有余。B.“除书”指任命官员的文书,颔联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绝望,醉死有日,授官无期。C.诗人借“角巾垫雨”这一细节表达了慕贤之意,同时也表现了吟赏风雨的幽怀雅致。D.颈联描写驿舍所见所闻,蝉鸣日落,富有情致,既点出时令,也为下文抒怀作铺垫16.诗歌尾联化用陶诗,有什么好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证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化用《诗经·陈风·月出》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4)孔子在《论语》中指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肯定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而韩愈《师说》中也用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学习的必要性。(5)“猿啼”,高急之声,似哭似号,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无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写出。如杜甫的“____________”,白居易的“____________”皆为千古名句。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这些年,这座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城市,悄然发生了巨变。每一个来过广州、身在广州的人都会感觉到,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创造新的传奇。如果登上广州塔,又逢雨后,偌大的城市于________之中,另有一番美景。若是幸运,还能看到彩虹,甚至双彩虹。珠江之上,风起云涌,云层游移,光影明暗,________。街上的行人总是匆匆,人们为了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着。那随处可见的活泼可爱的孩童、朝气蓬勃的少年、充满活力的青年,更让这座城市散发着________的气息。广州东北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很值得走一走。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孕育发展,这就是广州的茁壮成长之路。从化,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美誉,流溪河畔,芳草萋萋,美丽乡村,如诗如画。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时代的广州正建设着一个个诗意栖居特色小镇。徜徉其中,________,可以感到一股劳动气息、工匠精神在小镇的每一个细节里悄然流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5 A.云蒸霞蔚蔚为大观昂扬向上怡然自乐B.云蒸龙变蔚为大观奋发有为怡然自乐C.云蒸霞蔚叹为观止奋发有为欣然自得D.云蒸龙变叹为观止昂扬向上欣然自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B.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C.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D.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深渊(水深超过6000米)是地球最后的秘境,是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战略空间,它孕育着最神秘的生态系统,包括微生物、宏生物种群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专属的物理海洋、地球化学现象。因此,深渊①_____,对人类揭示生命的起源、进化以及研究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长期以来,②_____,人类对深渊生命、环境和地质形成过程的了解极其匮乏。载人潜水器具备准确到达、精确观测、精细作业、可让科学家身临其境地进行科学研究等诸多优点,成为了人类认知、探索、开发海洋的有效工具。近一个世纪以来,作为深海技术的综合载体,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海洋高技术的整体发展。2020年10月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首次突破万米深度,11月10日成功坐底10909米,③创造了_____,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深潜的国家。在海试中,“奋斗者”号共8次抵达万米深的海底,在多种类科考样品的采集及多次目标搜寻、布放回收作业中展现的作业能力,(),标志着我国已成为载人深潜装备领域的领军国家。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充分表明了在万米级深度“奋斗者”号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B.充分表明了“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深度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C.“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深度充分表明了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D.“奋斗者”号充分表明了在万米级深度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储存知识,从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写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算罔论》等涉及天文、立法、数理方面的科学著作,他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伟大的科学发明,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读书与创造”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6 参考答案:【答案】1.C2.B3.C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然后分别写中华法系的特点,即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注重礼法结合;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倡明德慎罚。②论证方式上,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客观公正,准确严谨。比如开头引用习近平书记的话再一次印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的观点。比如文章列举了从夏代一直到唐代的法律制度证明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的观点。5.①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②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③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④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原文只说“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并没有说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说法错误。文中“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可知夏代的习惯法是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C.“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推断于文无据。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的特点。D.“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曲解原文。原文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注意是“努力实现”不是“实现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7 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主要强调我们要奉法,奉法使国家强大。B.强调法律的作用即定轻重,正曲直。C.强调法律及其执行者,主要是用来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使人们不轻易以身试法,去违法犯罪,从而避免动乱,维护社会治安。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指凡是断罪量刑皆须引用律、令、格、式正文,违背的话会被鞭笞三十下。强调要依法办事。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上考虑。论证结构上,本文采取了总分结构。第一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第二段“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剩下的段落分别说明中华法系的特点。第三段“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表明中华法系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第四段“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表明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第五段“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表明中华法系注重礼法结合。第六段“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表明中华法系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七段“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表明中华法系提倡明德慎罚。论证方式上,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客观公正,准确严谨。“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取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开头引用习近平书记的话再一次印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的观点。“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8 表之作”文章列举了从夏代一直到唐代的法律制度证明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的观点。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由材料一“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可知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可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可知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答案】6.B7.D8.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叔齐的心直口快、忠勇(义)。9.①《采薇》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②人物出场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出场连带着引出周王伐纣等历史事件的背景。③叙述者的语言巧妙借用典籍语汇,如“上谕”、“恭行天罚”、“木主”等词即是典型的典籍语汇。④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借光”“立正”“白蒸汽”等词语。【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错误,说伯夷“一味追求闲适安逸”是夸大其词,曲解了人物形象,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错,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民众积极伐纣的态度,如“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B.“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的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错,姜子牙称其为义士并不能推出他反对周王出兵这个结论。C.“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错,本文所表现的并非夷齐的民族气节,而是表现两人的不知变通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9 “拖着”“扑上去”“钻过”“拉住”“直着脖子嚷”这些为动作描写,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特别是他在“百静”之中,大家“不提防”发出这一系列动作,更是表现了他的直率而行;语言描写,“‘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老子”的自称以及两个反问句,表现了叔齐的耿直和忠义。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采薇》中也借用了场面描写,如叔齐对军队到来贴告示场面的描写,既有民众的反应,又有叔齐的具体表现。“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伯夷叔齐出场“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可以看出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借自典籍语汇”,如“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灵位’”“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等。“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中的“借光”“开正步”“立正”等现代词语。【答案】10.C11.C12.D13.(1)平乱建国凭借武力,治理国家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却仰赖文才,你说文不如武,此言差矣!(2)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班,太宗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14.处理方法:太宗爱惜他有功于大唐,非但不予惩罚反而赏赐绢帛。目的:希望他尚有人性,能面对赏赐自我反省悔憾,胜于刑罚。【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唐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初三),太宗大宴群臣,席间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朕从前曾受命专行率兵征伐,民间于是流传着这个曲子。虽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温文而雅,但功业却由此而成就,所以始终不敢忘本。”“上宴群臣”中“上”为主语,“宴”为谓语,“群臣”作宾语,“臣”后断开,排除BD。“命”和“专行征伐”共同作“受”的宾语,属于双宾语结构,“伐”后断开;“民间”作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大理寺少卿”错。应该是大理寺卿。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太宗……鲁人搬家忘妻……告诫臣下”错,“鲁人搬家忘妻”是魏征讲的,并非仅仅告诫大臣,还包括自己。10 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戡乱”,平乱;“斯”,这;“谓”,说;“过”,错。(2)“乃命京官五品以上”,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乃命五品以上京官”;“更宿”,轮流值夜班;“数延”,多次邀请;“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问”。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也算是当时朝堂上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唐太宗这样做更说明他没有徇私,赏罚分明,这样做实际上是明赏暗罚故意让长孙顺德感到羞耻、难堪,体现了其政治手段的高明,和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由“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可知,处理方法是:太宗爱惜他有功于大唐,非但不予惩罚反而赏赐绢帛。由“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可知,目的是:希望他尚有人性,能面对赏赐自我反省悔憾,胜于刑罚。参考译文:唐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初三),太宗大宴群臣,席间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朕从前曾受命专行率兵征伐,民间于是流传着这个曲子。虽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温文而雅,但功业却由此而成就,所以始终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天下,岂是文德所堪比拟。”太宗说:“平乱建国凭借武力,治理国家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却仰赖文才,你说文不如武,此言差矣!”封德彝磕头道歉。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送的绢帛,事情暴露,太宗说:“长孙顺德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他共享府库的资财,他何至于如此贪婪呢!”太宗仍爱惜他有功于大唐,不予惩罚,反而在宫殿上赐给他数十匹绢帛。大理寺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犯下的罪不可饶恕,为什么又要赐他绢帛呢?”太宗说:“如果他有人性的话,得到朕赐给绢帛的羞辱,远甚于受到刑罚;如果不知道羞耻,不过是禽兽而已,杀他又有何用呢?”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年轻时喜好弓箭,曾得到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弓匠看,他说:‘都不是好材料。’朕问他原因,弓匠说:‘弓子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脉纹也都是斜的,弓力虽强劲但箭发出去不走直线。’朕这才醒悟到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清。朕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对弓箭的性能还没有能完全认识清楚,何况对于天下的事务,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班,太宗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太宗与大臣议论周朝、11 秦朝的政治得失,萧瑀说:“殷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朝及六国均无罪,秦始皇分别灭掉他们。取得天下的方式虽然相同,人心所向却不一样。”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义;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诈、暴力,这就是长短得失的不同。所以说夺取天下也许可以凭借武力,治天下则不可以不顺应民心。”萧瑀钦服不已。太宗对亲近的大臣说:“我听说西域有一个胡族的商人得到一粒宝珠,用刀割开身上的肉,将宝珠藏在里面,有这么回事吗?”大臣答道:“有这回事。”太宗说:“人们都知道这个人爱珍珠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官吏受贿贪赃依法受刑,和帝王追求奢华而遭致国家灭亡,这与胡族商人的可笑有什么区别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的人非常健忘,搬家而忘记自己的妻子。’孔子说:‘还有比这严重的,夏桀、商纣均贪恋身外之物而忘记自己的身体。’也是这样。”太宗说:“对。朕与你们应当同心合力,相互辅助,以免被后人耻笑。”【答案】15.B16.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刚毅健朗之气,表明自己与陶潜的不同选择。明知世事难为,陶令选择归隐田园而自己选择行追天涯,承接颈联隐士之典,使诗意连贯。【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颔联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绝望,醉死有日,授官无期”错误。“除书”,就是授予官职的文书,比如诏令。“黄纸除书”,即指皇帝特下旨意,授予官职的文书。黄纸除书是封建士大夫的一种期望了,代表发展仕途的美好遐想。“不论”表明诗人看淡了这些,不再为授官仕途困惑了。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行遍天涯身尚健,却嫌陶令爱吾庐”,行遍天涯身体还健好,但是不赞同陶潜的选择。不打算和他一样。结合注释及陶潜的个人经历分析,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用“却嫌”表明观点,与陶潜的选择不同。明知道世事艰难,自己身体健朗,依然要选择行追天涯,而不是选择归隐。结合注释①分析,颈联隐士的典故,尾联涉及陶潜,与上文承接。1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答案】18.A19.C20.①本体是“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比喻词是“如同”,喻体是“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②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镇们在绿水青山间极为醒目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分析】12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云蒸龙变: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云蒸霞蔚:像云雾彩霞升腾聚集起来一样。形容繁盛艳丽。此处应相容雨后广州塔的美景,因而选择“云蒸霞蔚”。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此处指景色盛大,因而选择“蔚为大观”。昂扬向上:形容情绪高涨;奋发有为:指精神振作,有所作为。此处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应选择“昂扬向上”。欣然自得:心情舒适、自觉得意的样子。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此处强调的是满足,应选择“怡然自乐”。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按照……显示”句式杂糅,应删掉一个;二是成分赘余,“超过……多”重复。全部改对的是C项。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组成,画线句“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把“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比喻成“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比喻词是“如同”;“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写出小镇在“青山绿水”间的醒目的状态,而“珍珠”的喻体则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答案】21.B22.①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②由于深渊探测技术条件的限制③中国载人深潜新的深度纪录【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分析文段可知,括号前的“在多种类科考样品的采集及多次目标搜寻、布放回收作业中展现的作业能力”可提炼出的中心词是“能力”,因此可判断括号的句子主要应是“能力”,而CD项的主语是“‘奋斗者’号”,故排除这两项。分析AB两项可知,“综合技术实力”是“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深度所拥有,“在万米级深度”应放在“奋斗者”号的后面,故排除A。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①后的“对人类揭示生命的起源、进化以及研究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可推断出①处想要表明的是深渊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可填入“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根据“人类对深渊生命、环境和地质形成过程的了解极其匮乏”及“载人潜水器……成为了人类认知、探索、开发13 海洋的有效工具”可知,在载人潜水器被研究出来之前,人们是很难到达深渊的,这主要是探测技术的问题,因此②处要说的是以前了解匮乏的原因,可填入“由于深渊探测技术条件的限制”这样的内容。根据“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首次突破万米深度”可知,“奋斗者”号一直在进行下潜试验,而根据“11月10日成功坐底10909米”这个具体数字则可推测出中国载人深潜出现了新的纪录,因此第③处可填入“中国载人深潜新的深度纪录”这样的内容。【审题】这是一道材料型的话题作文。“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读书无以创造,光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从读书的目的看,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所以不能“只注意贮存知识,从不创造”。从读书的方法看,光贮存知识而不能消化吸收,当然谈不上创造。从创造的途径看,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所作为,一味埋头读书是不行的。如果变换思维方向,还会产生新的话题,如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未必一定要创造等。这样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少到多,听候选择。【参考立意】(1)读书为根,创造为花;(2)离开读书的创造是“空想”,离开创造的读书是“死记”;(3)把读书和创造结合起来,开放耀眼的智慧之花等。【参考例文】读书为根,创造为花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人若想成功,大量地阅读书籍来增长见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读书是基础,创造才是升华。只有创造才能将读书的价值发挥出来。读书要能读无字之书。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即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古往今来,只有大量地读书并懂得把获得的知识加工创造的人,才能有非凡的成就。众多的仁人志士,都懂得“读书与创造”的关系,懂得积累是为了创造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蒲松龄不囿于古代小说的内容,终成灵异怪诞的《聊斋》,鲁迅勇敢地对抗古文文学,使白话文的热浪在全国席卷开来。没有高迪创造性地运用建筑学知识,哪有那美妙的“高迪之都”在西方熠熠生辉;没有爱迪生“想人之不敢想”,哪有那人类发明史上的累累硕果。在读书基础上的积累,好比非洲大陆的尖毛草和巴西的火红花,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日日积累能量,只待有一天,可以将潜能飞速爆发。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学会创造才能让思想的土地上绽14 放出成功的花朵。读书要细心揣摩。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谓“破卷取神”?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采花酿花、吃饭不能消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荀子也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三国时董迂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认为:“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一言以蔽之,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细心揣摩、“消化吸收”。如果说读书使人增识,那么创造则助人长智。一个人若想成功,在他前行的道路上,既不能忽略书香的浸染,知识的护卫,又不能缺少自身思考与创造的激情。只有知识的根与创造的花合在一起,我们前途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花朵压枝,果实累累。对于读书的感受,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蓄“知识的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用智慧改变生活!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4 22:51:59 页数:15
价格:¥5 大小:710.4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