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2022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济北中学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检测(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回归③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④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鼓励⑤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⑥厚币委质事楚委:呈献⑦平伐其功伐:自夸⑧王怒而迁之迁:贬官⑨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⑩会论虞常论:讨论⑪秦人开关延敌延:迎击⑫而闻着彰彰:清楚⑬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⑭破荆州,下江陵下:顺流而下⑮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把握A.①③⑦⑫⑮B.②⑤⑨⑬⑭C.①③⑧⑨⑪D.④⑥⑩⑬⑮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质胜文则野野:虚饰,浮夸②洎牧以谗诛洎:等到③沛公置车骑置:放弃,丢下④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⑤径造庐访成造:到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稍:稍微⑦空以身膏草野膏:滋润⑧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治理⑨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存:思念⑩得无教我猎虫所邪得无:莫非A.①③⑤⑩B.②④⑦⑨C.④⑤⑧⑨D.③⑥⑦⑩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卒其不意,尽失其度度:名词,常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动词,主持,管理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谢:动词,道歉,认错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多:动词,称赞,赞美当窗理云鬓当:介词,对着,面对必躬造左公第第:名词,宅第,住宅C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动词,约定孔子鄙其小器鄙:动词,鄙薄,轻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动词,对付,抵御D岁种薄田一顷余薄:形容词,贫瘠左右欲引相如去引:动词,使……退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会:动词,领会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
③暮去朝来颜色故④明年秋,送客湓浦口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⑦思厥先祖父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⑨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⑩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⑪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⑫古之学者必有师⑬师不必贤于弟子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⑮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A.①②③⑭⑮B.④⑤⑥⑫⑬C.⑦⑧⑨⑩⑪D.②③⑦⑨⑪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2分)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④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⑤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⑦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⑧及凯旋而纳之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⑩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A.①③⑧B.④⑥⑨C.②⑦⑩D.②⑤⑦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B.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C.“石”与“斗”是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十石为一斗。“锱铢”也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D.“歌”、“行”“引”都属于古乐府旧题,如我们学过的《短歌行》、《李凭箜篌引》等。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内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合从(从,通“纵”),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也作“连横”。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C.古时天下分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秦居于冀州一带。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牛、羊,没有豕。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内容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晦”、“朔”,分别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B.《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乐》已经失传。此句中“传”指传记,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C.“左迁”是古代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黜”、“谪”都是属于这种情况。而“拔、擢”表示升官,“致仕”、“下车”表示退休。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夏、商、周,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太学名为上庠。9.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①行旅皆出于王之涂②齐与楚从亲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④满招损,谦得益⑤当察乱何所起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也⑦客得之,以说吴王⑧浩浩呼如冯虚御风⑨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⑩信义安所见乎⑪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⑫前以降及物故⑬离骚者,犹离忧也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⑮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⑦⑧⑨B.③⑤⑥⑧⑨⑩C.⑦⑧⑨⑪⑬⑭D.⑦⑧⑨⑬⑭⑮10.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距关,毋内诸侯③须臾成五采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乃令张仪详去秦⑥厚币委质事楚⑦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⑧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⑨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⑩多平方,少圜⑪逸豫可以亡身⑫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⑬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⑭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⑮其脆易泮,其微易散6
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⑤⑧⑫C.③④⑨⑪⑮D.⑦⑧⑩⑬⑭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1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1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主体部分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13.文章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⑥段开始花了一些笔墨写石头?(4分)14.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冶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鳌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B.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C.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D.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壬寅,为天干中的壬与地支中的寅的搭配,文中用来纪日。B.礼部,掌管礼乐、祭祀、学校、科举、赋税等,长官为礼部尚书。C.经筵,封建帝王为自学经史而特设的讲经论史的御前讲席。D.叩首,伏身跪下,两手伏地,以头近地或着地。俗称叩头。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
A.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将邪恶的佞臣放逐、斥退,而且还任用贤能,采纳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B.明孝宗能人尽其才,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重用刘大夏,曾两次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京担任兵部尚书,均被他以年老生病拒绝。D.明孝宗在弥留之际,让刘健等大臣接受遗命,让他们教导太子改正贪图安逸享乐的毛病,让太子成为好君主。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4分) (2)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4分) 19.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0-21题。南乡子刘秉忠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的词,从词的上阕可以看出,主人公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羁旅之苦,更有一种功业未成、年华老去,生命虚耗的憾恨。B.从“行路无情”“年去年来”中我们能看出词人的漂泊,从“何成”中可以看出词人老大无成的遗憾,“垂垂雪几茎”更衬其悲愁之重。C.“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以竹喻人,以竹显志,营造出一个与词人心境相通的清寒世界,情景交融。D.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游子形象:半生漂泊,人到中年,功业未成。词人消沉没有追求,还要被迫读书,青灯黄卷,让人感到凄凉。21.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2)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好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5)《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君子不讲究饮食和居处,但行事万面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被称为好学。(6)《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7)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照耀在思妇的楼上,月光落在离人的妆镜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即引发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该剧讲述了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这是一个国运飘摇、 的艰难时世。《觉醒年代》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是该剧所采取的叙事手法和史诗风格,与所讲述的历史内容 ,形质交融,6
既让观众内心感受到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也获得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二是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更加注重细腻、委婉、深情、动人的情感渲染、人性剖析和对人物独特性格的揭示。《觉醒年代》塑造的人物 ,伟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爱。“情与爱”的注入,让伟人们不再是百年间千里独行的“苦行僧”,而是真的在中国的土壤里落了地,生了根,开出了感人肺腑、明艳活泼的花朵。三是剧组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民不聊生浑然一体有血有肉精益求精B.哀鸿遍野浑然一体惟妙惟肖锦上添花C.哀鸿遍野浑然天成惟妙惟肖精益求精D.民不聊生浑然天成有血有肉锦上添花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既让观众内心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也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B.让观众内心既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C.既让观众内心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D.让观众内心既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也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四、写作(6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今时代,有个人之争,有企业之争,有大国之争。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有人“内卷”,有人“躺平”,有人……《老子》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赞美水“不争”的美德。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中学生正逢青春年少,应该要“争”。究竟应该“争”还是“不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济北中学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答案6一、基础知识检测1.答案:A解析: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称赞,称许⑧王怒而迁之迁:放逐⑩会论虞常论:判罪⑭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2.答案:B解析:①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稍:逐渐⑧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审理3.答案:D解析:D左右欲引相如去引:动词,拉4.答案:C解析:①因为,古义:因此创作。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③颜色,古义:神态、脸色、姿容。今义:色彩。④明年,古义:(相对的)第二年,这里指元和十一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⑤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⑥夫人,古义:那个人,此句中代秦穆公;今义:尊称男子的妻子。⑦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亦称“爷爷”。⑧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⑨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⑩秋毫,古今同义,比喻微小的事物。⑪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实施初级教育的学校。⑫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⑬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⑭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表示因果关系。⑮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省级行政区,河北省。5.答案:B解析:古今同义:⑤“区区”古今同义: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⑧“凯旋”古今同义。⑩“仓皇”古今同义。古今异义:①“于是”:古义是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②“成就”:古义是“栽培,提拔”。③“因此”:古义是“趁这时”。④“几成”:古义是“接近成功”。9
⑥“至于”:古义是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可以为“到”。⑦“货物”:古义是“一般财物”,今义是“供出售的物品”。⑨“人事”:古义是与“天命”相对,指人的作为。6.答案:C解析:“石”与“斗”是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7.答案:B解析:A.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C.秦处于雍州一带。D.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8.答案:D解析:A项,晦朔分别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和第一天。B项,“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C项,下车指官吏出到任。9.答案:D解析:①涂,通“途”,道路。②从,通“纵”,合纵。③缪,通“缭”,盘绕,围绕。⑤当,通“尝”,尝试。⑦说,通“悦”,取悦。⑧冯,通“凭”,乘。⑨畔,通“叛”,背叛。⑩见,通“现”,显现。⑫以,通“已”,已经。⑬离,通“罹”,遭受。⑭内,通“纳”,接纳。⑮不,通“否”。10.答案:C解析:①共,通“供”,供给。②距,通“拒”,据守;内,通“纳”,接纳。③采,通“彩”。⑤详,通“佯”,假装。⑥质,通“贽”,见面礼。⑦乡,通“向”。⑧累,通“蔂”,土筐。⑩圜,通“圆”。⑫知,通“智”⑬裁,通“才”,刚刚。⑭然,通“燃”。⑮泮,通“判”,分离。二、现代文阅读11.答案:D解析:“作者为此感到欣喜”是错误的。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因为“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这种游览同样是对原始森林的玷污和干扰,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故选D。12.答案:D解析:“层层深入”是错误的。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而是并列。13.答案:①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分析本身的作用)②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苔藓、树木。(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③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解析:文章从第⑥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特别是第⑥段既写到云南的石林,也写到贵州天星桥,都是为了突出这里的石头的特点,因为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⑦段又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第⑧段又写到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正是因为石头的存在才保住了原始林。同时从结构上来说,对石头的描写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苔藓、树木等的描写,所以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到这里的石头无不迸放着野性,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这些都能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14.答案:①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方式)②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内容主题)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艺术效果)解析:文章第⑤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引出下文探寻原始森立。第⑧段“相濡以沫”和“红松种子”“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第⑩段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这些在写景的同时加入适当的议论,使表达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并且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单单是一篇游记,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人思考。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5.答案:D16.答案:B(“赋税”为户部掌管)17.答案:C(应该是刘大夏两次请求辞去两江总督,没有被批准。)18.(1)译:(1)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思呢!(稼穑:耕种收获,农业劳动)。渎乱:亵渎迷惑。宸聪:皇帝的心思。每个1分,流畅1分)(2)译:(2)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纳贿:受贿,收受贿赂。簿籍:账本,簿册。籍没:登记并没收家产。每个1分,流畅1分)19.答案:第一问: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任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伏。(2分)第二问:告诚后世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1分)(意思对即可)文言文翻译: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几乎全被放逐、斥退。冬天十月,皇帝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礼部右侍郎丘浚进献他所著的《大学衍义补》,皇帝读后,非常高兴,提拔他为礼部尚书。还下令礼部刊印发行。弘治元年春正月,皇帝召见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思呢!”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弘治五年五月,派遣朝廷臣子带着内内库的银两,赈济杭州、嘉州、湖州三地严重的水灾。弘治十年二月,上多次游玩宫中后花园,侍讲王鳌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太监李广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9
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在朝廷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五月,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谷应泰说:“孝宗恭顺节俭仁德贤明,辛勤地寻求治理之道,设置贤能的辅佐大臣,召见敢于直谏的大臣,寻求品行端正的士人,断绝邀宠的门路。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不能不审慎啊。”(二)古代诗歌阅读20.答案:D解析:D项,“词人消沉没有追求,还要被迫读书,青灯黄卷,让人感到凄凉”理解有误,词人并未消沉,也不是被迫读书,感情也不是凄凉。例如情感: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故选D。21.答案: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作结(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异:《声声慢》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词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解答此题,可分别结合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分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二者均是写景的词句,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词与《声声慢》均营造了凄清的意境。不同点:本词中“窗外几竿君子竹”是不惧孤寒的象征。“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时作西风散雨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精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而《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翻译】南北向的官道上短亭接着长亭,脚下的道路虽无情,但行走在上面的行人却有情,“我”年年骑着马来回地奔波在这条道路上,可有什么成就呢(指年复一年地在这条路上来回奔波,去参加科考,却总没有考中)?鬓边的短发渐渐白了几根,“我”书斋里的灯仍旧独自亮着,夜夜读书到天明,陪伴“我”的只有窗外的几株君子竹,显得是你们的凄清,而秋风又不时地吹拂着竹子,发出瑟瑟的秋声。(三)名篇名句默写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4)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5)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6)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7)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23.答案:A解析:民不聊生:指人民没办法生活。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浑然一体:指构成事物的各部分之间没有缝隙,像是一个整体,完整不可分割。浑然天成:指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也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有血有肉:比喻文艺作品描写生动,内容充实。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精益求精:已经很好,还力求做得更好,强调态度。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美好,强调结果。)24.答案:B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一处搭配不当:应为“感受……思想震撼”“获得……审美体验”。两处语序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一致,为“观众内心”,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另外,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感受到思想震撼,再获得审美体验。25.答案:①构成:把注入“情与爱”的“伟人”当成“落地、生根、开花”的植物来写。(2分)②效果:表现了作者对《觉醒年代》人物形象塑造的肯定。(2分)表达活泼,生动形象。(1分)评分参考:第一点仅答“把伟人比拟成植物”得1分,结合相似点分析得2分。第二点,明确感情得2分,答出比拟表达效果,如“活泼、生动形象”得1分。四、写作2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今时代,有个人之争,有企业之争,有大国之争。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有人“内卷”,有人“躺平”,有人……《老子》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赞美水“不争”的美德。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中学生正逢青春年少,应该要“争”。究竟应该“争”还是“不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9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引语式材料。材料的中心词是“争”与“不争”,而围绕“争”与“不争”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对此,考生应该分析二者各自的利弊,然后综合考虑,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注意回应材料引导语关于“争”还是“不争”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态度,要对“争”和“不争”有明确的定义,认可“争”还是“不争”,或者既要“争”,又要“不争”,构思时要理清“争”与“不争”的辩证关系,把握好“争”与“不争”的度。1.竞争的进步意义。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在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2.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竞争不排斥合作。3.不争是一种态度。“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的是一种大气,一种为大众奉献的无私。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4.二者兼顾,突出其一。写作时要理清“争”与“不争”的辩证关系,既要写“争”(哪些方面争,为什么争,怎样争),又要写“不争”(哪些方面不争,为什么不争,如何做到);但一定要把握好“争”与“不争”的度,切忌各写一半、平均用力。在开头写明二者关系后,笔锋一转,重点写其中一个,做到重点突出,力避写成“两半文”。如果偏离核心问题,没有回应“争”还是“不争”,只谈“内卷”或者“躺平”的危害,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