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词虽然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D.蒋勋认为,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不同的生命体验,爆发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这些后期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有各种解释,叶嘉莹在材料一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解释和引申的解释,是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B.叶嘉莹引用《乌夜啼》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C.因为“兴”的情况比较复杂,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经不可能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创新的反而超越了唐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A.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B.桃之天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C.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命运戴希西琴在池塘里生活得很自在,要不是那天瞥见了一条肥美的蚯蚓在水中晃动,要不是那天它游过去张口就咬那条蚯蚓……可是晚了,悲剧立马发生。它的樱桃小嘴被一个凶残的鱼钩钩住,在一阵锥心的疼痛之后,鲜血汩汩流出。它想挣脱,可无济于事,它只好认命,眼睁睁地被拖出水面。到了岸上又被垂钓者信手扔进深深的鱼篓里……清晨,南大街菜市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鱼肉禽蛋片区,一位老太太左看右看,流露出满意之色,毫不犹豫买下西琴。老人家,求求您发发善心,放我回家吧,家有父母和兄弟姐妹,我舍不得它们,它们没有了我,恐怕都活不下去了。西琴在菜篮子里哀求。可老太太听而不闻。看来死里求生是不可能了,西琴索性闭上眼睛,任命运的安排,油煎也好,炖汤也罢,怎么死都是死,早死早托生。早晨的阳光宁静淡雅,池塘的四周静谧安详,池塘边的野花倒映水中,美丽极了。老太太来到池塘边,这池塘正是西琴的家。老太太一边鞠躬一边祈祷,然后小心而迅速地把西琴放入水中。西琴想,我的运气真好!它一个猛子扎进水中,很快又腾空一跃跳浮出水面,向救命恩人深深地鞠了一躬。游走后又回头,看到救命恩人还在水边祈祷,救命恩人慈眉善目的模样永远定格在它心灵的深处。西琴绝处逢生,回到家里,一家子喜极而泣,但全家老小既庆幸又心有余悸。教训深刻,教训深刻啊!西琴的父亲长叹。西琴的母亲沉思道,俺们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一定要火速提醒沾亲带故的觅食时千万千万要力戒贪心,认真分辨食物与诱饵,高度警惕那不易察觉的细牢的丝线和丝线下隐藏的残忍。西琴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教训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池塘里的鱼都长了见识,个个变得精明如猴。从此诱饵再鲜再香,再美轮美奂,鱼儿只是驻足远观,看看表演,绝不咬钩,充其量轻轻地触碰一下诱饵立即潜水,以此调戏盯着浮标的垂钓者。高兴而来,空手而归。垂钓者不爽,池塘里的鱼类却很得意,还有些鱼儿甚至在挑衅。它们觉得和垂钓者玩玩这种有惊无险的游戏也是一大快事。殊不知,垂钓者是为了享受乐趣而来,钓得多少鱼倒在其次。没有收获的日子多了起来,垂钓者就没有耐心,更没了面子,他们恼怒,甚至大骂池塘里的鱼个个成精了,要想办法收拾他们。这天,垂钓者拿一张渔网在池塘里撒,渔网拖起,被网住的鱼比被钓住的鱼不知要多出多少倍。鱼们心中就生出空前的惶恐。池塘的鱼们还没有想出对付网捕办法的时候,又有人用电来电鱼了。西琴看到今天这种局面,后悔自己侥幸逃脱,后悔自己死而复生,后悔自己教育同类。一天晚上,郁郁寡欢的西琴在悲观绝望之下自杀了。池塘的鱼们召开了紧急会议。也许垂钓者是在警示我们,如果垂钓不能如愿以偿,他们就改用网捕电击来捕获我们!会上一中年鲫鱼这样猜测垂钓者。会议主持者一条老鲫鱼当即建议,只要他们再来垂钓,我们还得上钩。可上钩就等于送死!有年轻鲫鱼哀叹。也不一定!万一遇上行善者放生呢?西琴不是回来了吗?西琴那是运气好,不是每条鱼都有西琴那样好的运气。即便如此,这样也可让他们不再撒网或电击我们,每天上钩一两次,这样可以减少死亡。鱼们在会上积极发言,献计献策。最后鱼首领皱皱眉说,道理是这样,可让谁自愿上钩?我们要尽快找到绝对安全的好办法。一条老鲫鱼站起来大义凛然地说,要不这样吧,不如让我们老鲫鱼先上钩吧,越老的越先上,爱护年幼鲫鱼是我们的责任。 果不其然,网捕几天之后,垂钓者又开始尝试垂钓。鱼类又开始咬钩。鱼一上钩,垂钓者又不撒网和电击了。终有一日,无论网捕还是电击,垂钓者再也见不到鱼的踪影,垂钓者纳闷,池塘里怎么没有鱼了呢?那次鱼们开会后,它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筚路蓝缕,前赴后继硬是在水底开凿狠挖,于池塘地下深处建起新的家园。它们组建了侦察兵,昼夜侦察不敢大意。一有危险立即报警,一有警报立马潜入地下城池,待警报解除又回归池塘。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它们牺牲了整整一代老鱼,但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尽管是池塘,但地块好,它们万万没有料到,太平的日子没过多久,池塘就被人填平建起一座高楼大厦。开发商哪管池塘里鱼们的命运?他们大肆宣传他们的楼市,激起人们的抢购风潮。若干年后,鱼们都成了化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捕鱼者们“恼怒”、“大骂”、扬言“收拾”,表现他们贪婪残忍、文化素养低。B.塘鱼调戏垂钓者的情节,写出了塘鱼们找到办法后的得意,暗示人类的愚蠢。C.西琴的自杀,发人深省,让读者看到了她的悔恨、绝望以及对人类的强烈抗争。D.谈论会上,自愿上钩的举措实属无奈,老鲫鱼的发言蕴含着自我牺牲的精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池塘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渲染了静穆安详的氛围,烘托了老太太塘边放生时的虔诚和西琴重回池塘的感恩。B.由垂钓到撒网直至电击,小说对捕鱼者们捕鱼手段一步步升级的叙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开掘。C.小说以寓言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塘鱼人格化的特征,以小喻大,批评社会现象,蕴含作者善意的箴诫。D.小说结尾既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从塘鱼的结局来看,本文意在告诫人类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重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8.“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对比手法。9.小说以“命运”为题,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也。太兴二年,勒伪称赵王,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令曰:“武乡,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灵当归之,其复之三世。”勒以百姓始复业,资储未丰,于是重制楚酿,郊祀宗庙皆以醴酒,行之数年,无复酿者。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勒尝夜微行,检察营卫,赍缯帛金银以路门者求出。永昌门门候王假欲收捕之,从者至,乃止。旦召假以为振忠都尉,爵关内侯。勒将营邺宫,廷尉续咸书切谏。勒大怒,曰:“不斩此老臣,朕宫不得成也!”敕御史收之。中书令徐光进曰:“陛下天资聪睿,超迈唐虞,而更不欲闻忠臣之言,岂夏癸、商辛之 君邪?其言可用用之,不可用故当容之,奈何一旦以直言而斩列卿乎?”勒叹曰:“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尔。人家有百匹资,尚欲市别宅,况有天下之富,万乘之尊乎终!当缮之耳,且敕停作,成吾直臣之气也。”因赐咸绢百匹,稻百斛。勒飨高句丽使,酒酣,谓徐光曰:“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对曰:“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其群臣皆顿首称万岁。”(节选自《晋书·载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B.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C.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D.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岁,本为对君王的祝颂语,后也用于臣民对皇帝的专称,本文是君王死的讳称。B.留侯,留指留城,是张良与刘邦初次见面的地方,后张良有功被刘邦封为留侯。C.列卿,指九卿,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的总称。先秦有三公九卿之说。D.顿首,指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的跪拜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礼节,其次是“稽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勒显贵后不忘家乡,他与家乡级父老欢乐相聚,把自己武乡比作刘邦的丰沛,下令让家乡人民恢复三代的产业。B.鉴于百姓久经战乱、资源不足的现状,石勒下令严厉禁止酿酒,并较长时期地加以贯彻实施,这有助于节约粮食。C.石勒曾微服私访检察营卫,用贿赂利诱的方式有验官吏,门侯王假廉洁奉公、严正执法,由此得到了提拔和奖赏。D.对徐光所言只有黄帝可与他相比的奉承,石勒未接受,而是作了较为客观的比较,既体现了自知,又饱含了自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2)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14.石勒最终有没有采纳续咸的谏言?为“成吾直臣之气”,石勒又有哪些举措?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冯延巳几日行云(注)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注)喻指身在远方的丈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将暮”三字,使用双关手法,既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B.“泪眼”写女主人公忧伤,“倚楼”写其心中盼望,“频独语”写其精神痴狂。C.“撩乱”一句,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化为具体之象,极写女子内心的纷乱 D.“依依”一句,写女子梦中虽见丈夫,醒来却仍不遇,形象地表达了她的哀怨。16.前人论此诗,认为“幽怨三问,层层加码”。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有直言进谏的,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警戒君王要端正自身,远离小人;有借古讽今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警戒君王莫要被久积的威势所胁迫。(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身在官场、心在田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的“歌”往往抒写一种复杂的生活情态,比如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听别人唱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自己唱歌,均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化史上,________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显现出来了。《世说新语》写王羲之,最著名的还是那个“东床快婿”的典故,王羲之的袒胸露腹,是一种________的风雅,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犹如他没有想到,酒醉后的一通涂鸦,成就了千古的绝唱。两宋以后,文人有了使命感,渐渐变得认真起来,诗词文章,都做得规规矩矩。以今人比之,犹如莫言之《红高粱》,设若他先想到诺贝尔奖,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决心为国争光,那份________、率真无忌,就断然做不出来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本正经        别具一格        汪洋自肆B.正经八百        别出心裁        肆无忌惮C.正经八百        别具一格        汪洋自肆D.一本正经        别出心裁        肆无忌惮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显现出来了。B.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C.刘义庆说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出来了。D.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地显现出来了。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构的谐句一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羲之大抵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番放浪形骸,于是有了书法要的意义。B.王羲之大抵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番放浪形骸,竟然有子书丢史的意义。C.那个时代的人大抵不会想封,王羲之这一番放浪形骸,于是有了书法史的意义。D.那个时代的人大抵不会想到,王羲之这一番放浪形骸,竟然有了书法史的意义  七、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创造力与大规模的脑部网络连通性有关。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    ①    :孩子在每一秒钟里,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超过100万个神经元连接,这种惊人的速度在此后生命的任何阶段中都无法再现。人类早期大脑发育与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而随着人的成长,    ②    。当我们迈入20岁出头时,额叶皮层变得更加理性,使我们能够做出更好的价值判断和决策。它的一个副作用则是让我们开始失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这对创造力来说可能具有致命的杀伤力。除此之外,创造力的流失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关。成年人常常倾向于将错误视为失败,而并不认为它属于创造过程的一部分。反观孩子的玩耍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绝对正确可言,成功也没有唯一的答案。所以在成人的世界里,    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以“培养创造力”为开头,分别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培养创造力的条件。每句不超过20个字(含开头5个字)。  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对美育的意义有独到的认识,他认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找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A3.C4.①文章从苏轼对枯木竹石趣味谈起,以他的《枯木怪石图》为例,阐述其枯木美学的内涵;②然后举宋代的梅审美例子阐述枯木美学对宋元文人的影响;③最后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论述枯木美学流行的原因。5.①这两句诗表现了陆游对“枯物”美学的独特认识;②盘曲遒劲、苔藓寄生的古梅隐藏着活力、生机和独特的美;③稚拙、平淡是生活的常态,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艺术家们都坚信‘外枯’而‘中膏’”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文人多擅书法,书法的练习为枯物的绘制提供了笔力和其他基础条件,故木、竹常作为文人绘画的入门训练和重要的练笔对象”可知,文人“多”擅长……练习为枯物……,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坚信。故选D。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材料二“因为在中国哲学看来,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平淡才是真实,繁华反而不可信任;生命的低点孕育着希望,而生命的极点,就是真正衰落的开始。生命是一顿生顿灭的过程,灭即是生,寂即是活。大巧若拙的拙,并不意味枯寂、枯槁、寂灭,而是对活力的恢复”可以看出,“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和后面的结论不能形成因果关系;“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也不对,材料一中“同样表现梅花,如华镇‘世人画梅赋丹粉,山僧画梅匀水墨’之比较,由花光老僧开创的文人墨梅,已表现出与‘世人’敷色之梅相异的趣味”,可见原文并未比较谁优谁劣。C. “表达画家孤高淡泊的情怀”不对,从原文“它通过自身的衰朽,隐含着活力;通过自己的枯萎,隐含着一种生机”可以看出,并不是表现孤高淡薄的情怀,而是隐含着活力与生机。D. “要求绘画中抽离色彩、细节,摒弃‘花卉艳丽、鸟禽工细’和‘美的造型’”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中只表述了“老子并不是一位怪异的哲学家,只对死亡、衰朽、枯槁感兴趣,老子认为,人被欲望、知识裹挟,已经失去看世界葱郁生命的灵觉。老子拙的境界,就是一任自然显现”,并没有体现出老子要求“摒弃……”的说法。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原文表述“从绘画实迹与相关诗文来看苏轼发扬由文同拈出的木石题材,使‘枯木竹石’成为宋元文人画的重要画题”“宋代的梅审美不再执着于花的色形味,而是更关注树干的枯老”看,宋元文人画不注重色形味,更侧重于“简化、变形等艺术手法”。A B D中含有明显的色形味,不符合宋元文人的审美趣味。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在宋代‘枯’的艺术世界里,苏轼的焦点位置不仅在于其诗文表现出的枯物品味,也在于他在文人画领域内的艺术创造”,就从苏轼将焦点表现“枯”开头,引出“形成苏轼的枯木美学”;接着第2段举了苏轼《枯木怪石图》的例子;第3段,“宋代的梅审美不再执着于花的色形味,而是更关注树干的枯老”,以梅审美为例枯木美学的影响;第4-6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产生枯木美学的原因,三个原因分别时“枯物之所以成为文人水墨画的核心主题,其原因在于自然审美的追求与艺术趣味相互交叠融合”“从物象的象征性来说,枯物本身即具有极强的精神内涵和文人趣味,这与文人画写意、理趣的思想追求一致”“当然,枯物在宋元文人画中的流行尚有其他现实原因”。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陆游《古梅》一诗中有‘一朝见古梅,梅亦堕凡境’的佳句,意思是说盘曲遒劲、苔藓寄生的古梅能让花色美秀,幽香宜人的红梅‘堕入凡境’”可知,这是陆游对“古梅”画的看法,即对枯木美学的看法。陆游看到古梅这幅画作,看到梅花的形态“盘曲遒劲、苔藓寄生”,这让“古梅能让花色美秀”,可见在陆游看来这种盘曲遒劲、苔藓寄生的形态,气势是蕴含着“花色美秀”的,即文中所说的“通过自身的衰朽,隐含着活力;通过自己的枯萎,隐含着一种生机;通过自己的丑陋,隐含着无边的美貌;通过荒怪,隐含着一种亲切。它唤起了人们对生命活力的向往”。“梅亦堕凡境”,陆游看到梅花的形态,产生了梅花堕入“凡境”的想象,可以印证材料一“艺术为沉思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遐想空间,借由极具象征性和多元化的枯物绘画,文人得以探索内心世界,同时观照外部环境,是对自然界事物观察和理解的融合表达”。  6.D7.D8.①老妇人的善良和捕鱼者的贪婪对比;②面对灾难,鱼类悲观自戕的消极态度和勇于抵抗的积极态度对比;③鱼类的弱小和人类的强大对比;④渴望改变命运的理想和美梦被击碎的现实对比。9.①西琴贪婪咬钩,从此命运发生改变;②老太太善意放生,以期积德修福,获得好运;③鱼类竭力抗争,希望改变命运,但最终无力掌控;④人类私欲膨胀,最终难逃破坏生态、失去资源的命运。【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文化素养低”分析错误。捕鱼者们的“‘恼怒’、‘大骂’、扬言‘收拾’”等表现,能体现出他们的“贪婪残忍”,但并不能体现他们的“文化素养低”,因为“没有收获的日子多了起来,垂钓者就没有耐心,更没了面子”。B.“暗示人类的愚蠢”分析错误。通过后文“垂钓者拿一张渔网在池塘里撒,渔网拖起,被网住的鱼比被钓住的鱼不知要多出多少倍”等内容可知,这一情节激起了垂钓者的恼怒,并不能得出“人类愚蠢”的结论。C.“对人类的强烈抗争”分析错误。西琴自杀是因为绝望,文章所表达的并不是鱼类对人类的抗争,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告诫人类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重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分析错误。本文旨在告诫人类要有生态情怀和人文关爱。而选项把主题局限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有失偏颇。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由“老太太一边鞠躬一边祈祷,然后小心而迅速地把西琴放入水中”与“垂钓者拿一张渔网在池塘里撒,渔网拖起,被网住的鱼比被钓住的鱼不知要多出多少倍。鱼们心中就生出空前的惶恐。池塘的鱼们还没有想出对付网捕办法的时候,又有人用电来电鱼了”可知,作者将老太太把西琴放生的善良与捕鱼人由垂钓到撒网甚至电击来捕鱼的残忍贪婪手段作了对比。其次,由“西琴看到今天这种局面,后悔自己侥幸逃脱,后悔自己死而复生,后悔自己教育同类。一天晚上,郁郁寡欢的西琴在悲观绝望之下自杀了”与“一条老鲫鱼站起来大义凛然地说,要不这样吧,不如让我们老鲫鱼先上钩吧,越老的越先上,爱护年幼鲫鱼是我们的责任”“那次鱼们开会后,它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筚路蓝缕,前赴后继硬是在水底开凿狠挖,于池塘地下深处建起新的家园。它们组建了侦察兵,昼夜侦察不敢大意。一有危险立即报警,一有警报立马潜入地下城池,待警报解除又回归池塘”可知,作者将以西琴自杀为代表的消极态度与老鲫鱼们牺牲自我保护年幼鲫鱼以及它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筚路蓝缕地开辟新家园的积极抵抗态度作了对比。再次,文章大部分内容在叙述鱼塘的鱼们如何躲避人类的捕杀,这里作者将鱼类的弱小与人类的强大作了对比。 最后,依据“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它们牺牲了整整一代老鱼,但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它们万万没有料到,太平的日子没过多久,池塘就被人填平建起一座高楼大厦”“若干年后,鱼们都成了化石……”可知,作者将鱼类想尽办法甚至牺牲整整一代老鱼来改变命运的理想和美梦最终被现实击碎的结果作了对比。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西琴在池塘里生活得很自在”,但因为西琴贪吃,“张口就咬那条蚯蚓”,以后经历了被捉住、被放生、最后抑郁自杀的过程,作者以“命运”为题,指的就是西琴几经波折的命运。其次,文章描写老太太的善良,老太太“一边鞠躬一边祈祷,然后小心而迅速地把西琴放入水中”而西琴“救命恩人慈眉善目的模样永远定格在它心灵的深处”,作者以“命运”为题,暗含了老太太善意放生,以期积德修福,获得好运的意思。再次,文章通过写鱼类为了生存,想尽一切办法,甚至牺牲整整一带老鲫鱼的生命来争取安宁的家园,但最终“池塘就被人填平建起一座高楼大厦”“鱼们都成了化石”,作者以“命运”为题,暗含了鱼类想改变命运,但最终却无力掌控自己命运的意思。最后,依据“开发商哪管池塘里鱼们的命运?他们大肆宣传他们的楼市,激起人们的抢购风潮”“若干年后,鱼们都成了化石……”可知,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把本来可以给人类提供鱼的鱼塘给填平,并在其上面盖起了高楼大厦,最终导致人类失去了可利用的资源,作者以“命运”为题讽刺了人类私欲膨胀,最终难逃破坏生态、失去资源的命运。 10.C11.D12.B13.(1)王翱请求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2)(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14.①整顿军队作风,训练将士;②整修边防设施,修城垣,挖沟堑,建堡屯;③积蓄边防物资。【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抚谕”,安抚晓谕,主语应该为“王翱”,省略了;“瑶人”为“向化”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故排除A、D项。“初”意为当初,是对从前情况的追述,不能紧连在“尚书”的后面;“为言官攻去”是个被动句,不应在“为”后断开,故排除B项。句意: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王翱以诚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初,何文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错在“子辈因父辈”,应是“子孙因前辈”。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错误,结合“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分析,是在盐山建了宅院。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请”,请求;“但许”,只允许;“贪黩”,贪污,亦指贪污者。(2)“疏”,上疏;“慰留”,安慰并挽留;“数”,多次;“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而致仕)。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分析,王翱于是亲自巡行边防,从山海关到开原,沿途修缮城垣,疏浚沟渠。五里设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烟相接。主要从修筑边防设施角度分析概括。结合“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分析,他还训练将士,为鳏寡之人安家。军民都非常高兴。王翱又因边塞孤悬在外,远离内地,军饷缺乏,便依据当地风俗立法,让犯罪的人能够借劳作所得赎罪。整顿军队作风,训练将士。结合“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分析,十多年间,获得了大量粮食和牛羊数十万,边防用度因此很充足。积蓄边防物资。参考译文: 王翱,字九皋,是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王翱两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被任命为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被提升为御史,当时官吏有了罪,不问罪大罪小,都允许通过搬砖恢复原来的职位。王翱请求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英宗即皇帝位后,提升他担任右佥都御史,偕同都督武兴镇守江西,惩治贪官,打击奸邪,官吏百姓对他又怕又爱。正统二年,他被召回都察院。七年冬,总管辽东军务。王翱因为军令长期松弛,敌人来了,将士们不能奋力作战,就趁着各位将领到官庭谒见时,以军行无纪律之罪责备他们,命令身边人把这些将领拉出去斩首。将领们都惶恐地叩头,希望效死力来赎罪。王翱于是亲自巡行边防,从山海关到开原,沿途修缮城垣,疏浚沟渠。五里设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烟相接。他还训练将士,为鳏寡之人安家。军民都非常高兴。王翱又因边塞孤悬在外,远离内地,军饷缺乏,便依据当地风俗立法,让犯罪的人能够借劳作所得赎罪。十多年间,获得了大量粮食和牛羊数十万,边防用度因此很充足。景泰三年,王翱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务。浔、梧地区瑶人叛乱,总兵董兴、武毅互相推卸责任,不作为,于谦请求让翁信、陈旺替换他们,而且特意派遣一个大臣来监管军中事务,于是朝廷任命了王翱。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王翱以诚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初,何文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王翱替代了他们,完全遵守现有法令。成化元年晋升为太子太保,皇帝免了他雨雪天朝参。(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还没有出都城他就去世了。皇帝追赠他太保一职,谧号是忠肃。王翱在吏部时,谢绝别人的请谒,公事之余总是住在值宿的地方,不是过年过节、初一十五拜谒祖先祠堂,他不曾回到私宅。每次选用官员,有时正值他被皇上召去谈话,侍郎代为选用。王翱回来后即使很晚了,也一定到官署查看所选的是什么人,唯恐有选用不当的地方。他推荐人才不让人家知道,他说:“吏部怎能是快意恩仇的地方呢?”他自己信奉节俭朴素。景帝知道他贫穷,为他在盐山建造了宅院。他的孙子因为受底荫入太学读书,王翱不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说:“不要妨碍了寒士之路。”王翱从辽东回朝时,一同做事的宦官敬重王翱,送给他几颗明珠,王翱坚决推辞。那人说:“这是先朝皇帝赐给我的,您不会以为这是赃物而拒绝我吧?”王翱不得已,收下并把它们收藏起来。那位宦官死后,王翻召来宦官的侄子归还。 15.C16.相同之处:两首诗都针砭讽喻统治者。不同之处:本诗直接讽刺统治者贪图享乐;《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警告统治者不要骄奢淫逸,要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将河湟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错,应该是将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富贵闲人作对比。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叙事,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感慨宰相元载提出过收复失地的建议,却遭陷害;唐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湟地区的失陷,常想恢复失地,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后四句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却仍然“白发丹心”地忠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对此却无所谓,而只是对“凉州歌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全诗歌颂长期受吐蕃奴役、渴望版图归唐的河湟地区人民,讽刺元和以后无心国事而只知享乐的统治者。《阿房宫赋》: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17.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晞、已、沧、砌”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1)“风轻云淡”,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后来引申表达一种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语境中形容网络空间,与后文“乌烟瘴气”对应,应该用“天朗气清”,以形容安宁太平和谐的网络环境氛围。(2)“披沙沥金”,是指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取精华。“激浊扬清”,比喻抨击、清除坏的,表彰、发扬好的。语境中形容网络空间具有抨击坏的,表彰好的的作用,用“激浊扬清”。(3)“蠢蠢欲动”,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沉渣泛起”,已经沉到水底的渣滓又漂浮了起来,比喻已经绝迹了的腐朽、陈旧事物又重新出现。语境中有“历史虚无主义,应该用“沉渣泛起”。(4)“厘清”,整理清楚的意思。“肃清”,完全清除。语境中搭配“真理与谬误”,与下文“分清是非与黑白”照应,用“厘清”。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定语排序不当,应该先说领属词“虚拟空间里”,再说数量词“各种”,排除BC;“创造出这些记忆中的温暖瞬间”动宾不搭配,排除A。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并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使用了比喻兼排比的修辞,本体为“五个一百”,喻体分别对应“星光”“细流”“初芽”,用“是”来连接,修饰限制语“点点”“涓涓”“雨后”突出了相似点,小中见大,源源不断,聚少成多,走过逆境或挫折,生机勃勃,用动词“是”连接,属于暗喻,一个本体三个喻体铺排,成排比修辞,又属于博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平凡之中孕育不凡,每个人都了不起。 21.A22.①黄连素降血脂作用的发现;②确实也有部分患者对黄连素不敏感;③黄连素的降压作用也很好。【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围绕黄连素降血脂这一研究在谈,根据话题一致原则,让“该研究”做主语,排除B;应先说这一研究发现的价值,再说理论意义和临床作用,排除CD。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先说黄连素是“他汀类”药物的理想补充,又说到黄连素价格十分便宜;后面谈到“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可见应是黄连素对于此类疾病有作用,这一发现才有价值,因此可以写“黄连素降血脂作用的发现”。第二空,前面谈到黄连素降血脂的临床有效率,又说“由于个体基因差异”,表明黄连素对有些患者作用并不明显;后面也说到专家在查找原因,“提高治疗效果”,据此可以写“确实也有部分患者对黄连素不敏感”。第三空,前面说的是黄连素治疗高血脂的作用;后面谈到对老年人降压的作用,“多数老年高血压志者服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可见“黄连素的降压作用也很好”。 23.审材料: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第一段意思是国潮新品牌创始人分享国货品牌成长的思考。“国潮”什么含意?所谓“国潮”,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第二,能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融合而使产品更具时尚感。材料第二段是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回答提问时说的话“如果一个行业前十名中没有中国全业”表明我们处在危机中,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怕危机,要抓住机遇,要能应对挑战,让“中国应该有一些本土的新东西起来。”让“本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得我们危中寻机,蓄势待发;变中开局,无惧风雨。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审任务:要求考生“作为时代中国人应该如何面对新挑战、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危中寻机,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弘扬创新精神,将“本土的”和潮流的相融合,引领潮流之先。面对新挑战、新机遇,考生可从决心意志、实力底气、能力智慧方面来展开论证,也可从在危机中育新机,忧患共存,主动求变和于变局中开新局,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两个方面去论述。立意:1.危中寻机,“土”中变“新”。2.危中寻机,变中开局。3.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4.勇育新机以爱国,智开新局为复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4 22:50:21 页数:14
价格:¥5 大小:58.0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