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 语文 Word版试卷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届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郭振富辛靖审题人:郭振富辛靖一、现代文阅读(共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17—
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摘编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B.“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用并列关系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逻辑严密。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C.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自信,有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D.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17—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2分)非攻鲁迅文本一: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17—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小说《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里最有史料依据、最少虚构意味的一篇,忠实于《墨子·公输》里的情节。此结尾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17—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C.本文选自《故事新编》,墨子舌战公输班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同事又对“故事”进行创新性的“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D.文中采用了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的虚构、掺入“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极具现实生活性词语以及使用杂文笔法,让作品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却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6.对待文本二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诗文阅读(共5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17—
。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乙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选自《三国志》)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B.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C.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D.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官职名,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B.建兴: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C.称尊号: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或指即帝位。文中指后者。D.表:文中指“奏章”;“表”作为古代的一种公文,是臣下向君主提出意见的一种文体,如李密的《陈情表》。9.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仪颇有才干。当年刘备在世时,和他谈论军国大事,议论政治得失,就很赏识他并加以提拔。B.杨仪很自负。诸葛亮死后,他领军回来,又征讨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很大,想代替诸葛亮执政。C.诸葛亮认为杨仪胸襟狭窄,难当大任,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后来杨仪未得重用,非常不满。D.乙文段分析了几个人的优缺点。例如彭羕、李严、魏延等人有才干,而刘封思虑不足,杨仪当官爱显摆。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17—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4分)周迪,临川南城人也。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强弩,以弋猎为事。侯景之乱,迪宗人周续起兵于临川,梁始兴王萧毅以郡让续,迪召募乡人从之,每战必勇冠众军。续所部渠帅,皆郡中豪族,稍骄横,续颇禁之,渠帅等并怨望,乃相率杀续,推迪为主,迪乃据有临川之地,筑城于工塘。周文育之讨萧勃也,迪按甲保境,以观成败。文育使长史陆山才说迪,迪乃大出粮饷,以资文育。勃平,以功加振远将军,迁江州刺史。高祖受禅,王琳东下,迪欲自据南川,乃总召所部八郡守宰结盟,声言入赴,朝廷恐其为变,因厚慰抚之。世祖嗣位,进号安南将军。熊昙朗之反也,迪与周敷、黄法抃等率兵共围昙朗,屠之,尽有其众。王琳败后,世祖征迪出镇湓城,又征其子入朝,迪趑趄顾望,并不至。豫章太守周敷本属于迪。至是与黄法抃率其所部诣阙,世祖录其破熊昙朗之功,并加官赏,迪闻之,甚不平,乃阴与留异相结。及王师讨异,迪疑惧不自安,乃使其弟方兴率兵袭周敷,敷与战,破之。天嘉三年春,世祖乃下诏赦南川士民为迪所诖误者,使江州刺史吴明彻都督众军,与高州刺史黄法抃、豫章太守周敷讨迪。初,侯景之乱也,百姓皆弃本业,群聚为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肆业,各有赢储,政教严明,征敛必至,余郡乏绝者,皆仰以取给。迪性质朴,不事威仪,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至是并共藏匿,虽加诛戮,无肯言者。世祖遣都督程灵洗击破之,迪又与十余人窜于山穴中。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因使腹心勇士随入山中,诱迪出猎,伏兵于道傍,斩之,传首京都。 (选自《陈书·周迪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B.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C.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D.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17—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一般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C.“阙”是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诣阙指赴朝堂或指赴京都。D.“王师”指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如“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王师”。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迪作战勇敢,被拥为主。侯景叛乱时,周迪跟随周续作战,每次战斗必定勇冠三军;后周续对部下严加约束,被部下怨恨而杀,大家推举周迪为主。B.周迪明辨局势,受到封赏。周文育讨伐萧勃时,周迪按兵不动观望成败;后来周迪主动提供大量粮饷来资助周文育,平定萧勃后他因功加封为振远将军。C.周迪心有不平,怒而反叛。世祖因周敷、黄法抃等打败熊昙朗的功劳,对他们升官赐赏,周迪知道后甚感不平,就和留异勾结,并派弟弟领军袭击了周敷。D.周迪体恤民情,受民保护。侯景叛乱时,周迪保境安民,政教十分严明;世祖讨伐周迪时,百姓感念其德,虽遭诛戮,也无人说出他的踪迹。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9分)寄黎眉州①苏轼胶西②高处望西川③,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指密州。③西川:四川西部,苏轼的故乡眉山和瓦屋、峨眉两山都在西川。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孤云落照”既是眼前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B.颔联中诗人借助想象描写瓦屋、峨眉的景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C.颈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欧阳修进行比较,表达出自己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D.前四句侧重描写景物,富画面感,后四句侧重抒发情怀,感情浓烈。前后关联密切,章法井然。16.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17—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9分)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①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B.上阕末尾,“龙蛇影”“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烘托“吾庐”的环境,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C.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D.“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18.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分)19.名篇名句默写(9分)(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有风时水面上月光浮动的样子,用描绘了无风时水中的月影如玉璧。(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春夏之景。(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用“,略无慕艳意”两句述—17—
说了自己早年穿着旧衣服处于那些衣着光鲜的同学之间,而心中毫无羡慕之情的状态。(1)《爱莲说》中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而不明说,意味深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幻觉”,表现“中庭”月色的清朗幽静之美。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9分)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的精神之天。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业超世绝伦B.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C.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D.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17—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清,就绝无幸福可言B.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都绝无幸福可言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清,都绝无幸福可言D.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C.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仰望天空,守卫土地。D.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有人说,读书可让人享受诗意的生活,但若把书只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诗意人生,不是空有光鲜的外壳,而是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23.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2、3段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17—
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形成有机联系,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五调答案1.BA.“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错。原文说“‘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而不是“把‘他者’融入‘自我’”,也不是“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错。原文说“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将其理解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选项关系颠倒。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错。由文中“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可知“中庸之道”可以解决但并不能消除文化冲突。2.AA.“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错。由文中“‘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可知,以“天下”为理念的是“天下主义”,不能由此判断“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概念混淆。3.DD.“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错。原文介绍中国文化时说“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由此可知,“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准确的。本选项属主观臆测。4.A(“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错误。仅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结合文中墨子评价曹公子的话“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知,曹公子他们只是空谈,而非勤恳实干,不能体现墨子的精神。)5.D(“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误。插入现实生活中的描写,不破坏作品的艺术效果,反而能增强作品幽默、调侃、反讽的情趣。)—17—
6.①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②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③从艺术效果上,讽刺作者生活的社会,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7.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仪每从行”,“从行”,词组,随行,之间不断开,排除AC;“自为年宦先琬”,“自为”,自己认为,之前断开,排除D。8.D表:是向君主陈述请求,抒发己志的一种实用性文体。9.D“杨仪当官爱显摆”错误,原文意思是杨仪因办事恰当而官职显要。10.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指责批评朝廷,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徙所”,流放地;“诽谤”,批评指责过失;“激切”,激烈;“收”,捉拿。4分,每点1分。)【参考译文】甲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年间,他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奉命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降职,名义上担任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建兴五年(227),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建兴八年(230),杨仪被升为长史,同时兼任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兵,杨仪常常帮他规划部署,筹措粮草,做事不需费时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调度指挥,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深爱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延的骁勇,常遗憾二人不和睦,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建兴十二年(234),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在谷囗。诸葛亮病逝于沙场。杨仪已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于是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卜卦,卦为”家人”,杨仪沉默不欢。而诸葛亮生前已有秘密的打算,认为杨仪性情急躁胸襟狭窄,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不过是闲职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言语表情经常流露出怨愤之色,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当时人们都畏惧他言语不加节制,没有谁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去投靠魏国,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祎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建兴十三年(235),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公开指责批评朝廷,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子孩子回到蜀地。乙评论说:刘封处于招致嫌疑的地方,而他的思虑不足以自卫。彭羕—17—
、廖立凭借才干而被拔擢进用。李严凭借办事的才干器局而发达。魏延凭借勇敢智略被任用。杨仪凭借办事恰当而官职显要。刘琰凭借故旧同宗而任职,都能位尊任重于一时,看他们的举止措施,寻求他们做事的准则,招来灾祸,没有不是始于自身的原因。11.D(原文标点: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12.A(“受禅”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13.B(原文是“文育使长史陆山才说迪,迪乃大出粮饷”,而不是周迪“主动提供”)14.然而周迪轻财物好施舍,凡是有所施舍,毫厘不差,他不善言辞,但胸怀诚实,临川人都感激他。(得分点:“周赡”“讷”“德”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周迪,临川南城人。幼时居于山谷,四肢有力,能挽强弓,以射猎为业。侯景叛乱时,周迪的族人周续在临川起兵,梁始兴王萧毅把辖郡让给周续,周迪招募乡人跟从周续的军队,每次战斗必定勇夺第一。周续部下的头领,都是郡中的豪族,逐渐有骄横的行为,周续便约束禁止,这些首领对他都有怨恨,便一同杀了周续,推举周迪为主,周迪于是据有了临川之地,在工塘筑城。周文育讨伐萧勃时,周迪按兵保境,观望成败。周文育派长史陆山才游说周迪,周迪便拿出大量粮饷,来资助周文育。平定萧勃后,周迪因功加封振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高祖接受帝位,王琳东下,周迪想自己据有南川,便召集所辖八郡首领结盟,声言赴援朝廷,朝廷担心他会兵变,便厚加抚慰。世祖即位,又晋封周迪为安南将军。熊昙朗反叛时,周迪和周敷、黄法抃等率兵共同围攻熊昙朗,杀了他,并占有了他的全部兵马。王琳败后,世祖征召周迪出镇湓城,又征周迪的儿子进入朝廷,周迪瞻前顾后,都不前去。豫章太守周敷本来隶属于周迪。到这时和黄法抃一起率领他们的部下赶赴世祖殿庭,世祖记录他们打败熊昙朗的功劳,都给予封官加赏,周迪听说后,感到气忿不平,于是暗地里和留异相勾结。到朝廷军队讨伐留异时,周迪又疑惧不安,便派他的弟弟周方兴率兵袭击周敷,周敷与之一战,击败了他们。天嘉三年的春天,世祖下诏书赦免那些被周迪牵累的南川士兵民众,派江州刺史吴明彻统率众军,和高州刺史黄法抃、豫章太守周敷一起讨伐周迪。当初,侯景叛乱时,百姓都抛弃本业,群聚为盗,只有周迪的部属不侵扰,并分给田亩,督促他们耕作,百姓到集市贸易,都各有所得,同时政教十分严明,征税敛赋必定送到,其他郡缺东西的,都仰仗他资助。周迪本性质朴,不重视服饰仪表,然而他轻财物好施舍,凡是有所施舍,毫厘不差,他不善言辞,但胸怀诚实,临川人都感激他。到这时临川人都藏匿周迪军,虽然遭受杀戮,也没有肯说的人。世祖派都督程灵洗打败了周迪,周迪又与部下十多人逃到了山洞中。日长月久,跟随他的人都不免觉得苦了。后来周迪派人悄悄跑出临川郡买鱼,此人脚痛,住在同邑人家中,同邑人向临川太守骆牙报告,骆牙抓住他,命令他捉住周迪以自我救赎。于是派心腹勇士跟随此人进入山中,诱骗周迪外出打猎,同时骆牙派兵潜伏在道旁,乘其不备斩杀了周迪,然后将周迪首级传送到京都。15.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能赏识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16—17—
.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的典故,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且欲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独、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诗歌简析】这首诗是苏轼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密州任上寄赠黎錞的。黎錞,字希声,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他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所以称“黎眉州”。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黎錞的友情,并表达了对他们共同的恩师欧阳修的怀念。由于苏轼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思乡、归隐之情油然而生。答案17(5分)B(B.“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错)18.(6分)①上片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②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19(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0.C第一空:“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从语境上,“在时代的战场上”,应填写形容战士作战样子的词,应选用“冲锋陷阵”。第二空:“指点江山”,指纵论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从语境来看,应选用“指点江山”。第三空:“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结合语境可知,此处说的是让人类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的“生命之土”,应使用“安身立命”。第四空:“超世绝伦”,超出世人和同辈;“超凡脱俗”,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根据语境应使用“超凡脱俗”。21.B本题选项中的“心神”“意识”错误,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故排除AC项。“无论……还是”错误,关联词为条件关系,而根据前文“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的语境,应填入假设关系的复句。故排除CD项。22.DA项,“……的时代”,成分残缺,最前面缺少介词“在”。B项,“守卫土地,仰望天空”,语序不当,根据前文的“天空和土地”可知,“守卫土地”和“仰望天空”应调换位置。C项,“……的时代”,成分残缺,应改为“在……的时代”。23.①不读书就不可能有诗意的生活(3分)②不要把书当装饰品和艺术品。(2分)【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第一段大意是:提出观点买书的人并一定读书。第二段大意是:读书和诗意生活的关系。第三段大意是:如何对待书籍。然后根据字数要求删减为答案信息即可。24.试题答案:【解析】—17—
试题分析:本题作文选用与论述“才”相关的六个宋代名言组成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关注“人才”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第一句体现了人才难得,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第二句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治国平天下,以及成才之道在于教化;第三句体现了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和对待人才的态度——礼待人才;第四句体现了才与志的火系,才与志的结合更能成大事;第五句体现了才与德的关系,相互影响,德为根本;第六句体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 根据选取名言的不同,立意角度也有很多,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1)以①③为基础,论述对待人才的态度; (2)以①③或①⑤或③⑤或①③⑤为基础,谈论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3)以②⑤为基础,论述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化、德育; (4)以②⑥为基础,说明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价值; (5)以④⑤为基础,表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追求; (6)以六句中任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来写如何育才、选才、用才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往往围绕一个大话题,提供一些既独立又有内在关联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所呈现的并列、递进、对比等内在关系,取决于考生的组合延伸能力。此类考题往往就这些词句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让考生根据任务对材料相关词句进行组合,并延伸出新的认识,进而进行写作。莫让人才空埋没 羽箭雕翎,可以直插云霄射取天狼,但只有善射者去“会挽雕弓如满月”,才能一箭中的猎获目标;骏马良驹,可以纵横驰骋奔腾千里,但只有遇到慧眼识珠的伯乐,才能扬鞭奋蹄飞驰如电;能人异士,或满腹诗书,或胸有奇策,但只有举贤任能者的青睐和任用,他们才能一展抱负,建立丰功伟绩。 故事中的千里马无疑是幸运的。尽管最初的应聘以失败告终,但是伯乐的慧眼毕竟没有让人才埋没。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功固然与他日行千里的潜力有关,但最终的一举成名天下知终究得益于伯乐的赏识和青睐。清代名臣曾国藩曾说:“山不能为大匠别出奇木,天亦不能为明主更生异人。”人才有数,人才难得,关键在于用明亮的双眼发现人才,用勤劳的双手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的智慧,挖掘人才的潜能,利用人才的能量,达到人才兴邦、人才强国的目的。 唐代韩愈在他的名篇《马说》这样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古及今,有多少经天纬地之才因为肉食者的昏聩愚昧而被抛弃和冷落。英雄无路,报国无门的喟叹,弥漫了整个历史。其中,明代才子徐文长就是一位被埋没的人才。他诗文书画冠绝当代,胸中奇策无出其右。本该建功立业的人生,却在穷困愁苦中度过。他半生落魄,潦倒窘困,精神恍惚,数次自戕。他的一生,正如那幅《墨葡萄图》的题诗所写,“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这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被人为地闲置于泥淖之下,耗尽了最后的毫光。英雄无路请缨,天才终身抱憾,实在是一幕沉重的人间悲剧。历史的覆辙不能重蹈,人才的使用应该引起发广泛重视。—17—
人才,是凝结着无穷智慧的坐标,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火种。在显身扬名之前,他们或渔樵于江滨,或隐形于市井,似乎总是那么默默无闻。这就需要我们的掌权者能够具有孜孜不倦的恒心、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力排众议的勇气,举人才于蓬蒿之间,识英雄于草泽之上,不拘一格选人才,放心大胆用人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再只是一句空谈的口号。 莫让人才空埋没,莫使明珠空泪垂。现在,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人类前进的车轮也从未停歇。中国的发展依靠人才,人类的进步需要人才。让我们尽己所能,为人才的成长进步优化环境,为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氛围,为人才的合理利用创造条件,我们的民族会因为人才更伟大,我们的世界会因为人才更繁荣。 —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