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历史11月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西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计48分)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D.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春秋时期,常发生贵族间争田之事,如公元前619年晋国先克夺蒯得田,公元前574年晋国郤锜夺夷羊五田,公元前528年晋国邢侯与雍子争田。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卿大夫掌握了政权C.宗法制度土崩瓦解D.自耕农阶层已形成3.韩非子曾经对秦国实行的“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的商鞅之法提出批评:现在如果推行这样的法令,让杀敌斩首有功的军士做医师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据此可知,韩非子主张A.维护世卿世禄制度B.量才而用的任官理念C.建立君主专制制度D.民生问题是执政之本4.稷下学宫在它存在的150余年中,先后延揽天下贤士近千人,成为一个学者荟萃的文化中心,许多学术著作在这里问世,学宫内容纳道、法、儒、名、农、阴阳等各家学说。这可以直接佐证A.稷下学宫是官方的学术交流机构B.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C.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D.诸子百家的学术主张殊途同归5.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平准均输”。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武帝的经济措施A.大幅度降低了民众的生活成本B.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为西汉对外开拓提供经济助力D.导致民间商业发展水平衰退6.西汉时期人们性格直露,言行激烈,急躁易怒,较少谦让。而东汉时期“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在生活中人们身体力行,谦让蔚然成风,并且谦让的范围十分广泛。这一变化反映了A.东汉时期社会普遍崇尚礼乐谦让B.礼仪受儒学正统地位的直接影响C.两汉时期社会价值观念截然不同D.儒学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嬗变7.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8.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 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9.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10.《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右图)。此作品A.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C.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D.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11.《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12.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A.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D.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13.宋代针对土地问题,程颢曾提出“须限民田,如古井田”。而宋神宗说“如此即致乱之道”,认为只可以“利害”来使民“知所趋濉”,“若夺人已有之田为制限,则不可”。这反映出宋代A.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B.私有财产观念增强C.理学价值观受到冲击D.政府鼓励土地兼并14.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这说明元曲A.注重发挥娱乐教化功能B.追求艺术创作的真情实感C.有力鞭挞当时社会现实D.能够彰显作者的个性风格15.传统相权可分为“决策”和“执行”。明中期之后,内阁通过“票拟”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但不能控制法定最高执行机构六部。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内阁之下设立六科给事中,以此监察六部行政,间接获取执行权。据此可知,张居正改革A.使得内阁有效制衡皇权B.有利于中央行政效率提高C.让首辅实质上掌握相权D.推动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6.明末郑氏开台至清初康熙治台期间,闽粤两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结果 A.弱化了中央对闽粤地区的控制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17.如表反映了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时间人口(亿)全国耕地(万顷)人均耕地(亩)雍正17341.0942820.357.50乾隆17531.8368677.583.69乾隆17842.8633700.942.45嘉庆18123.3370727.082.18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D.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18.王阳明在与弟子讨论如何处理儒生治学与治生的关系时,提出学者应当以治学为首务,但若能调停得“心体无累”,那么虽“终日做买卖”,也“不害其为圣为贤”。王阳明的这一言论A.完善了理学的人性论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否定了儒学的义利观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9.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20.“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此现象导致A.中国被卷入了世界市场B.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C.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劳动人民生活负担加重21.1842年7月爆发的镇江保卫战被称为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清军最高指挥者副都统海龄英勇抵抗,后自尽殉国。道光帝下令“谥昭节,入祀昭忠祠”。而后言官却指出,海龄曾在英军到来前下令关闭城门,滥杀无辜逃难民众13人。这说明A.忠君爱国成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而全面C.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物的评价会相应变化D.评价历史人物以其最大功绩为标准22.1846年,姚莹认为“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皆在西洋之极,去中国五万里。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矣。”这一观点A.揭示闭关锁国产生的消极后果B.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C.论证新思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D.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23.某当代史家曾写道:“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着宗教而摆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这表明A.该史家低估了太平天国的意义B.太平天国的失败具有必然性C.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宗教战争D.时代差异影响历史事件评价 24.1872~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清政府先后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原定以15年为期,学成回国,由于担心幼童将成为“美化”之人,“不复卑恭之大清顺民矣”,1881年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由此说明了A.清朝统治基础出现动摇B.留学教育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C.近代化受制于传统观念D.留美学生受到清政府有效管理25.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曾细心筹划了合资、借款、代办三种利用外资的形式,并且对三者各自的特点、利弊得失和具体要求分别做了说明,强调“借外债,不可丧主权,不可涉国际”。这表明张謇A.重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B.主张限制外国资本入侵C.意在提高民族企业效益D.着力防范国际经济危机26.甲午战后,光绪帝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光绪帝尤对维新党入青睐有加,授予他们较高的品衔,还对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做法A.推助了变法的落实B.激化了新旧官僚势力之间的矛盾C.减少了百白维新的阻力D.来源于光绪帝强有力的政治权力27.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中国铁路铺设里程仅300多千米;战后八年内,中国铺设了4000多千米铁路,其中三分之二是由外国人铺设的。这表明了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中国近代化仍然举步维艰C.传统思想制约铁路发展D.民族独立是交通发展前提28.为下面中的内容拟一个主题,最适切的是A.天朝的危机B.救亡图存C.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9.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清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该研究表明A.清末新政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C.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符合民意D.民众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认识有误30.“天足好,天足好,站在地上真牢靠,遇着车马躲得及,偶然碰上撞不倒。……天足尊,天足尊,须眉巾帼不由分,木兰红玉英名在,若是缠足怎从军。”从这首民谣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A.道路交通拥挤B.部分陋俗被抛弃C.价值观念扭曲D.女子参军成时尚31.下表为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人的思想概况运动前由俄国回国的中国劳工,带回了俄国十月革命及俄国工人斗争的有关情况从欧洲其他国家回国的中国工人也带来了种种有助于工人觉醒的新思想、新观念运动后一部分略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深入工人中间做宣传,使工人之中渐渐产生出一部分有阶级觉悟、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人。据此可知,工人阶级的觉醒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C.取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水平D.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力量对比32.毛泽东曾说,革命的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革命的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革命的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到经济幸福。这表明A.毛泽东与孙中山的主张已完全相同B.新三民主义成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当时国共两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D.新三民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3.1934年后,中国经济危机逐渐严重,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年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南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导致了官僚资本的产生B.适应了经济发展和民众需求C.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D.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34.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写道:“1934~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全同外界隔绝,此事造成的后果尤其严重。他们从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那里,具体地说就是从共产国际方面,既不能得到忠告,也不能得到帮助。”而这产生的实际后果是中国共产党A.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B.放弃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C.撤销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D.背离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35.下图是冯玉祥漫画《播种图》“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该漫画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1928年冯玉祥就有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B.七七事变后冯玉祥号召老百姓起来抗日C.冯玉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积极宣传抗日D.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36.1938年10月,“为适应长期作战的需要”,日本推行了所谓的军票一元化工作:即从1938年11月1日起,在华中占领区实施军票化,军票既没有正式的发行机构,又没有发行保证。日本推行军票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A.破坏中国金融体系B.打击根据地的经济C.贯彻以战养战政策D.强化战时经济体制37.下图为鲁艺木刻工作田创作于1940年底的《保卫家乡》门神年画,广受民众欢迎,迅速售罄。该作品体现了A.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融合B.民众诉求与政治宣传的统一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背离D.抗战救国与保卫家乡的冲突38.1949年7月,周恩来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指出:工人阶级要团结民族资本家,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以便双方安心生产。这一做法意在A.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B.组织工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C.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D.推动民营企业展开公私合营39.如图是1947年国民党中央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画集《拿饭来吃》中的一幅漫画《谁使物价涨》,此漫画可以得知A.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导致物价上涨B.官僚资本压榨使民族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C.战后美国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致使物价上涨D.体现了国统区人民反对战争改善民生的要求40.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先后组织了三次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两次邀请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回国,到二十四个省区,向四千多万听众报告志愿军在前线作战的事迹;还利用广播、报刊、小册子、开会传达等方式扩大宣传。这些活动A.保障了军事战争的胜利B.增强了民族团结的意识C.建立了爱国统一战线D.提升了新中国国际地位41.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42.下表是1952年底全国开展扫盲运动,在农村推行“速成识字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这反映了当时美帝阶级农民出身群众贫农95%100%92%99%95%85%A.举国倾力抗美援朝B.社会各阶层消除对立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D.准备进行民主选举43.1958年,为更好的带动经济建设,河北省会迁到工商业发达的天津;1966年为了备战备荒、以防万一,河北省会又从滨海的天津内迁回保定。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A.社会主义阵营形势变化B.美日由敌对转向合作反华C.我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D.我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44.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得到了改变。这反映了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B.美国外交政策彻底改变C.中美关系受国际形势影响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45.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农村远景图》,该作品A.再现了农村发展的真实面貌B.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C.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基本风格46.1974年1月中越西沙海战爆发前后,台湾当局曾声明,“中华民国”是南沙、西沙等群岛的唯一合法主权的“国家”此后,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连续报道了“中共与越军西沙群岛发生海陆战斗”的战况,报道一改过去“共匪”的基调。这说明A.“九二共识”具有历史渊源B.台湾当局改变对大陆的政治立场C.海峡两岸关系正在逐渐解冻D.“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 47.如表为1977年到1982年我国高考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表。由此可见年份报考人数(万)高校录取人数(万)录取比例1977年570274.74%1978年61040.26.59%1979年468.528.46.06%1980年333288.41%1981年2592810,81%1982年1873217.11%A.改革开放推动了高考的恢复B.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逐步相适应C.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长D.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48.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A.确立中共领导地位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C.通过协商监督民主D.具有广泛民意基础一、材料分析题49.(15分)材料一1932年日本对上海等地发动武装进攻后,中共中央在发给各地党部的信函明确提出,各地党的中心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一切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的南京政府与一切国民党的派别,以及一切反革命派别”,在反日斗争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建立下层的群众基础”。——据张涛《从“保卫苏联”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二1935年8月25日至2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召开会议,全面讨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会议详细阐明了中共制定新策略的两个基本出发点,指出中共的迫切任务是“不仅吸收最广大的、真正革命的、有觉悟的和忠实的分子,而且吸收中国社会上各阶级和阶层中,一切可能的、那怕是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及同路人”共同参加民族解放斗争。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共甚至不排除与蒋介石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据张涛《从“保卫苏联”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认识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认识变化的原因、影响。(11分) 50.(25分)材料一晚清具有代表性的铁路遗产一览表——摘编自崔卫华、杨成林《中国近代铁路产的时空分布与遺产价值研究》材料二中东铁路是沙俄政府为夺取中国东北地区资源并称霸远东地区而修建的一条连接中俄两国的“丁”字形铁路。中东铁路通车后,中国一些爱国官员、士绅为维护民族尊严,从1908年至1930年间先后修建了齐昂、呼海、洮昂等6条民族铁路,成为国人与外国列强抗争的标志。在铁路修建过程中,一大批信仰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工人来到中国,先进的思想开始在中国工人间传播。1923年10月,东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在哈尔滨成立。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铁路的附属事业如海运、矿山、鞍山钢铁厂、电气事业、旅馆与地方教育事业等,都随之兴起,而且一批国际性商贸城市也迅速形成。近20个国家先后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百余种外文报刊在此发行。——摘编自周喜峰《中东铁路的修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晩清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原因。(1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铁路的影响。(8分)51.(12分)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的运河路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图2对比图1、图2,指出这两个历史时期运河路线的变化,并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变化进行解读。(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解读合理。)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BABBCDBDBDDC131415161718192021222324BBBCDDADBABC252627282930313233343536ABABBBACCABC373839404142434445464748BADBCCACCABD【详细解析】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有的认为是益禅让,有的认为是启夺取。这说明王位世袭制的取代禅让制是曲折的,即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B项正确。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分给诸侯的土地是不允许买卖和争夺的,而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常发生贵族间争田之事,说明的是当时王室衰落,分封制受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与卿大夫掌握政权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C项;材料与自耕农阶层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 材料中“让杀敌斩首有功的军士做医师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说明不同职业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选官应该量才而用,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即按照血缘关系世世代代世袭官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项;君主专制指皇帝独揽全国大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执政之本,而是反映的任用官吏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4.B(略)5.根据材料可知,武帝的经济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后确实有利于对外开拓,C项正确;汉武帝的平准均输能一定程度平抑物价,却不能大幅度降低生活成本,因为大部分人的生活物资是自给自足的,此外盐铁官营很可能提高了盐铁价格,A项错误;这些政策能提高中央的财政收入,但不能完全解决中央财政危机,武帝后期因为无休止的战争和迷信活动,开销过大,财政危机很严重,B项错误;这些政策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但未能让商业衰退,只是抑制了其发展速度,教材原文“法律贱商人,商人亦富贵矣”,D项错误。故选C项。6.材料反映的是从西汉到东汉社会风气的变化,谦让之风在东汉的形成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后,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东汉“谦让”的社会风气是儒学不断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汉社会风气的变化所反映的问题,而不是强调东汉的社会风气,故排除A项;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而材料中社会礼仪变化时间为东汉,由此可见,材料说法变化并不是儒家正统地位确立的直接影响,故排除B项;西汉自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家的价值观念便为主流价值观念,在两汉并未发生变化,故排除C项。7.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正确;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排除。故选B。8.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天宝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有关,说明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的迁移,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南方户数减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9.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等信息可知,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而安史之乱后,属于下属部门的御史台掌握部分事务,实际上是对尚书省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削弱,没有体现对三省六部制的破坏,并且也不能形成破坏,A项错误;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且材料主体不是监察体系,而是尚书省权力的削弱,C项错误;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可知,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没有强调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的信息,D项错误。10.从材料看到,少数民族首领居于上位,汉朝使臣跪坐向北,根据南宋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特征可知此画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因此D项正确;A项“浪漫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所示画风,因此A项错误;B项“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在材料无法体现,因此B项错误;C项“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作者本意,因此C项错误。1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宋朝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A项只涉及到贵族文化,不全面,排除A项;市井文化不属于古典文化,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交代两种文化并存,并未提到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C项错误。故选D项。12.材料主旨是,宋初皇权膨胀到宋真宗时皇权受制的变化。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宋代文官政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宋代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意识增强,C项正确;汉武帝时,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排除A项;唐宋时期官员选拔方式是科举制,排除B项;皇权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约,不能体现皇帝权力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3.材料“须限民田,如古井田”“若夺人已有之田为制限,则不可”体现的是程颢主张效法井田制,推行土地国有,而宋神宗认为这侵害了人民的私有土地,说明的是宋代私有财产观念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佃户与地主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与理学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鼓励,排除D项。故选B项。14.王国维认为元曲的魅力在于“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即元曲在创作过程中和个人的真实情感以及社会现实融合,B正确;娱乐教化作用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根据“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可知,C、D两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15.张居正控制六部,决策和执行能够协调,可以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但内阁的权力非法定,张居正控制六部的手段也不是制度化的,而是一种权谋,所以内阁不是实质上的宰相,也不能制衡皇权,A、C两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在清朝军机处设立之后,D项错误。故选B项。16.据材料“闽粤两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可知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弱化了中央对闽粤地区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闽粤居民迁移台湾,未涉及冲击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故D项错误。17.由材料数据可知,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却越来越少,即越来越少的耕地养活着越来越多的人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有密切关系,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土地兼并,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人均耕地的减少不能作为传统农业的逐渐没落的证明,排除C项。故选D项。18.由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儒生如果能够在治学的同时兼做商业并且“心体无累”,那么这也不会阻碍其“为圣为贤”,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儒生从事商业经营的合理性,适应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D项;材料并未反映对人性的认知,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专制统治的发展,故排除B项;王阳明的学说依然强调治学为首务,这一理论只是冲击了儒学的义利观,并未否定儒学的义利观,故排除C项。19.中国古代天文学注重了解天象、破解天意,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服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专注于对“天时”的关注,致力于为专制政治服务而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因为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越来越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20.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状,这主要和白银外流有关,这一现象加重了中国百姓的负担,D正确;A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21.据题意可知,海龄既是抗英斗争的民族英雄,但同时也是滥杀无辜民众的刽子手,由此可知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全面,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故选B;忠君爱国是封建社会下评价的标准之一,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排除A;据题意可知当时对海龄的评价是在同一时期,而非不同历史时期,排除C;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全面,而不仅仅是一起最大功绩为准,排除D。2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姚莹用英法美对中国事务有着长期深入的了解,中国却“无人留心海外事”的对比,解释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揭示了闭关锁国产生的消极后果,A项正确;材料并未分析中西两种文明的本质区别,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新思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与“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等不符,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D项错误。23.B(略)24.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天朝上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留美幼童被提前撤回,教育的近代化和社会转型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顽固派担心幼童将成为“美化”之人,于是撤回,并未涉及到留美幼童思想观念的变化,无法反映出清朝统治基础的动摇,故A项错误;幼童赴美留学是清政府发起的,并未涉及到主权丧失,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对留美学生日常的具体管理,故D项错误。25.A(略)26.根据“光绪帝尤对维新党入青睐有加,授予他们较高的品衔,还对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帝的做法损害了旧官僚的利益,激化了新旧官僚势力之间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推助了变法的落实,排除A项;材料做法增加了百白维新的阻力,排除C项;光绪帝没有实权,排除D项。故选B项。27.据题意可知,甲午战争以后虽然中国铺设了大量铁路,但多是由外国人铺设的,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表现,故选A;仅根据铁路的铺设情况无法说明中国近代化的举步维艰,排除B;中国的铁路多由外国人铺设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京津侵略的表现,不是传统思想的制约,排除C;D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28.戊戌维新是为了挽救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民族危机,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有关,所以最适切的主题应该是救亡图存,故选B;材料中不仅有民族危机,还有中国人民的抗争,A项涵盖不全,排除A;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材料信息只有民族危机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29.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更多的是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这证明当时辛亥革命宣扬的思想观念并未得到民众的回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非对新政的评价,而且部分民众认为辛亥革命是改朝换代,说明其并不赞成废除帝制,排除A项;C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对辛亥革命作用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30.民谣赞扬天足的好处,而天足意味着不再缠足,这说明近代中国抛弃了部分陋习,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的交通状况,排除A项;民谣体现的价值观念是正确的,排除C项;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1.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前,俄国十月革命对国内工人阶级产生积极影响,一战结束后归国的华工思想也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五四运动后,-部分略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深入工人中间做宣传,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阶级基础,A正确;由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工人阶级觉醒,排除B;选项C中,取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水平,‘取决”表述绝对,排除;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工人阶级的觉醒未能改变中国社会力量对比,排除D。32.从材料中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军阀可以看出这是新三民主义,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在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上基本一致,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C项正确;毛泽东赞同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但因为阶级立场不同,两者的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故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故排除B项;三民主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与马克思主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不同,故排除D项。33.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南京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之前官僚资本就已经产生,故排除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民众需求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C。34. 遵义会议也是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思考我们国家的革命的问题,是我们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A;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虽然在30年代受到围剿,但是并未放弃革命的领导权;C项错误,在长征初期是撤消了毛泽东的领导职务,可是在遵义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D项错误,中国革命依据本国的国情而进行,并未背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35.根据材料“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的信息,可得出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并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这是冯玉祥号召老百姓起来抗日,B项正确;结合漫画落款处的时间“二八五三十”即“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三十日(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的信息,是冯玉祥号召老百姓起来抗日,没有体现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积极宣传抗日,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号召人民共同抗日,不是“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排除D项。36.军票既没有正式的发行机构,又没有发行保证,不具备货币属性,但是日本将军票强行在沦陷区发行,实质上是变相的掠夺沦陷区物资,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来适应长期作战的需要,C正确;军票在沦陷区发行而非在整个中国发行,因此不能认为其目的是破坏中国的金融体系,排除A;1938年根据地尚不是日本重点打击对象,而且推行军票并不能实现对根据地经济打击的目的,排除B;战时经济体制强调的是战争状态下由战时政府全面控制和干预国民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经济部门、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的总称,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37.根据材料,1940年为抗日战争时期,门神年画广受宣传,可以看出民众希望保卫家乡的诉求与政治宣传统一,故B正确;材料与现代艺术无关,故A错误;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没有背离,故C错误;根据材料,抗战救国与保卫家乡并不冲突,故D错误。38.根据经“工人阶级要团结民族资本家,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以便双方安心生产。”可得出周恩来强调要恢复发展生产,为生产的恢复创造条件,不要激化矛盾,再结合时间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正值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因此这一做法是为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做准备,A正确;革命即将胜利,排除B;当时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排除C;D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与时间不符合,排除D。39.根据漫画《谁使物价涨》看出,内战导致物价上涨,导致人民生活困难,漫画反映了国统区人民反对战争改善民生的要求,故选D;漫画反映内战导致物价上涨,排除AC;漫画无法体现民族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排除B。40.根据材料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抗美援朝总会组织赴朝慰问团、宣传志愿军在前线作战的事迹等活动,其目的在于揭露美国侵略行径和树立志愿军正面形象,为战争胜利奠定了舆论基础,增强了民族团结的意识,所以B正确;“保障了军事战争的胜利”说法夸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这与材料不符,所以C错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这与材料不符,所以D错误。41.“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体现的是和平共处思想,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能体现该法则,C正确;“一边倒”政策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不结盟指的是不和任何大国结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多边外交政策在题干信息中中并未体现,排除D。42.扫盲运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即将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阶级成分、出身在农村成为热词,出现频率较高,这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C正确;美帝出现的频率较低,排除A;B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中并未涉及民主选举,排除D。43.从“备战备荒”、“以防万一,河北省会又从滨海的天津内迁回保定”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国际形势日渐变得严峻,除了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也恶化了,故选A;美国在二战后制裁、限制日本发展,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已转为扶持日本以遏制社会主义,但这不是河北省会从滨海的天津内迁回保定的原因,排除B;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排除C;新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出现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排除D。44.1954年美国敌视新中国,因此出现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局面,而随着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改变对华策略,因此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主动与周恩来总理握手,这说明中美关系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C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A;B表述绝对,排除;D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45.根据材料可知,《农村远景图》中,描绘了中国农村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农村通了电话。结合所学可知,这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创作的宣传画,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项正确;当时农村没有实现机械化,也没有电话,排除A项;“大跃进”时期破坏了生态环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排除D项。故选C项。46.材料体现的是在中越西沙海战过程中,台湾当局对中国领土进行肯定及改变对“中共”的诽谤,说明的是两岸均坚持中国原则,也反映了“九二共识”具有历史渊源,A项正确;台湾当局并未改变对大陆的统治立场,排除B项;材料与海峡两岸关系解冻无关,排除C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47.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77年到1982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的比例不断提升,说明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适应,故选B;我国高考的恢复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排除A;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是录取比例不断增长,人数是出现波动的,排除C;根据高考录取比例不能说明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排除D。48.从图片中人民政协的代表组成可以看出,政协具有广泛民意基础,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来,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49.(15分)(1)一开始是反帝反侵略(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和反对国民党的所有力量;后来是联合最广大的抗日同盟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2)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共产国际的影响;法西斯势力的日益膨胀;中共的高瞻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等。(7分)影响:缓和国共关系;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进而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善了中国共产党的处境。(4分)50.(25分)(1)特点:中国铁路总里程增长较快;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修建;中国自主修建铁路虽比重较低但有一定的发展;列强在华铁路投资总体呈增长趋势;各国在华铁路投资不均衡,英、日增长明显。(8分)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尖锐;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清末新政,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发展;詹天佑等留学生的努力。(9分)(2)推动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8分) 【详解】(1)特点:从总里程数量可得出中国铁路总里程增长较快;从建造国可得出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修建;从建造国中清政府的建造可得出中国自主修建铁路虽比重较低但有一定的发展;从里程中西方国家的比重可得出列强在华铁路投资总体呈增长趋势;从铁路的分布地区可得出各国在华铁路投资不均衡,英、日增长明显。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民族危机、资本输出、日俄战争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人的努力等方面概括。(2)根据“中国一些爱国官员、士绅为维护民族尊严,从1908年至1930年间先后修建了齐昂、呼海、洮昂等6条民族铁路”得出推动了中国民族铁路建设的发展;根据“在铁路修建过程中,一大批信仰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工人来到中国,先进的思想开始在中国工人间传播。”得出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铁路的附属事业如海运、矿山、鞍山钢铁厂、电气事业、旅馆与地方教育事业等,都随之兴起,而且批国际性商贺城市也迅速形成。”得出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根据“近20个国家先后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百余种外文报刊在此发行。”得出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51.(12分)答案示例:图1所示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到长安),南至余杭,北通涿郡,呈“<”状;图2所示的运河,以杭州为南端,大都(北京)为北端,截弯取直,航程缩短,与今天京杭大运河路线大体一致。(3分)两图所示的运河分别为隋朝、元朝的大运河。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主要是“南粮北运”,因此大运河路线的变化与隋唐以来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有极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元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有直接关系。(4分)大运河路线的变化加剧了南北方、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间接的,这种变化也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分布、文化教育格局。(3分)综上,运河路线的变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过来,这又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乃至后来的历史发展。(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2-15 09:53:05 页数:15
价格:¥3 大小:1.5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