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百分数的应用整理与练习教案-苏教版 复习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1

2/51

剩余4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六年级数学下册百分数的应用整理与练习教案-苏教版+复习教案百分数的应用整理与练习百分数的应用整理与练习(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5的“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的1至6题。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3.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教学重点: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类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规律,并正确进行解答。教学难点:综合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设计理念:通过回顾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再通过“练习与应用”帮助学生沟通三类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回顾思考:1.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谈话:百分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你能用学到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这方面的有关内容。3.揭示课题,板书:百分数的应用复习学生边回顾边回答小组讨论: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二、基本练习:(一)复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1.出示15页1题:(1)让学生尝试练习(2)集体讲评提问:这题的每一问是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1”的量比?师强调解决此类题目关键是要找准单位“1”的和与单位“1”比较的量,单位“1”一般作为除数,与单位“1”比较的量一般作为被除数。对照数量关系进行列式。学生独立列式根据老师问题,回答 注意问题: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并不是乙比甲少百分之几,原因是单位“1”量不相同。2.15页2题(1)师问:这份表格中原料油的千克数、出油的千克数、出油率这三个量之学生进行正确判断说出三者之间的关系间有什么关系?(2)板书:出油率=出油的千克数÷原料的千克数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得到:原料的千克数×出油率=出油的千克数出油的千克数÷出油率=原料的千克数在这三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都能求出第三个量。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3)填表计算(4)核对答案。(5)小结:通过这题的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三类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关系。(二)复习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做15页第3题1.读题,理解题意2.提问:求5千克番茄中大约含水和糖各多少千克就是求什么?应该怎样列式?3.师指出: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先找出谁是单位“1”的量,它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样都是用乘法来解答。4.让学生独立解答,反馈校对。(三)复习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做15页第4题1.读题,理解题意2.提问:通过关系句的分析,请说说谁是单位“1”的量。你能一句话说出这题的意思吗?数量关系是什么?对照数量关系请你解答。3.师指出: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单位“1”填表计算核对结果,说出列式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表述正确找出单位“1”,并能学会画线段图独立解答独立审题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的是未知的,我们可以把它设为X,对照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关键是找准数量关系。注意结果按题目要求进行保留。4.独立解答5.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检查得数是否进行了保留。三、实际应用1.完成16页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讲评。(1)先根据题意写出数量关系,比较这两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请你写出数量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请对照数量关系进行解答。指出: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对照图写出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或列方程解答。2.完成16页第6题先由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讲评。重点指导学生会画线段图,并能根据图写出数量关系式。3.师小结并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抓住关系句,找出单位“1”的量,列出数量关系式,再比较两题的异同点。画图写出数量关系式四、评价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能用一句话给自己做个评价吗?学生总结、评价,质疑问难教后反思: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施教时期 年月日教学内容六下书第105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7~11题。共几课时课型复习第几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学习根据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沟通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学资源学生经验:学生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并且积累了较多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验和策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过较为系统的训练和培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有效地支撑。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各一个,一张正方形卡纸。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各一个,一张正方形卡纸。PPT预习设计一、提纲:1.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2.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的单位间进率是多少?用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描述身边的事物。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4.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把推导的过程进行整理和交流。二、学习体会: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交流预习作业。先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后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把知识分类整理,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二、组织练习,内化提升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1)读题,理解题意。【板块一】1.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汇报预习成果,其他学生注意认真倾听。再组织全班交流。2.教师了解学情,参与小组交流。3.指导修正4.答疑解难:提问:还有哪些问题在小组内还未得到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2)(揭示课题)【板块二】(1)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多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 理解:填在沙坑中的沙的形状可以看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2)独立列式解答。(3)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讨论:怎样求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得出:因为侧面是正方形,可以推算出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都是6.28分米。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分析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独立列式解答说说错误原因。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1题。分析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6.创编题;(一)造一个长40米,宽25米,深3米的游泳池。(1)要挖出多少立方米土?(2)沿着个游泳池走一圈,至少要走多少米?(3)如果在游泳池的四壁和底面贴上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池砖,需要多少块池砖?(二)有一个体积是18立方分米的圆柱,里面装满了水,现将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投入圆柱中,溢出的水是多少立方分米?三、当堂检测,评价反思。1.分层作业,多元发展必做题:《补充习题》P77第1、2、3、4、5题。(2)做完后,采取自批、同桌互批等方式校对作业。然后交流思考过程。讲评:“练习与实践”第8题。师出示正方形卡纸,卷成圆柱形,帮助孩子理解。(3)“练习与实践”第10题。提问:你知道“380×266×530”表示什么意思吗?(4)根据典型错例和学生中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和提醒。【版块三】1.(1)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多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2)做完后,采取自批、同桌互批等方式校对作业。然后交流思考过程。 选做题:一个长方体水池,长15米,宽8米,池内水深1.57米,池底有根出水管,直径2分米。放水时出水管内的水流速度为每秒2米。放完池中的水需要几分钟?2.批改作业,及时评价学有余力的同学自由阅《小数报》。2.师生反思,感受收获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作业设计必做题:《补充习题》P77第1-----5题。选做题:一个长方体水池,长15米,宽8米,池内水深1.57米,池底有根出水管,直径2分米。放水时出水管内的水流速度为每秒2米。放完池中的水需要几分钟?家庭作业:1.必做题:《一课一练》P812.选做题:《一课一练》P81“智力冲浪”立体图形的认识施教时期 年月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2、3、4、5题。共几课时1课型复习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的异同。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3.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资源1.学生经验:在本课复习前,学生已经分别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各自的特征,能从顶点、棱等方面进行表述特征。2.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四种模型各一个,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示意图的小黑板。有关练习题的ppt。3.背景资料: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大致是这样的:在一年级,学生整体认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到了五年级,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正方体其实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到了六年级,学生才学习圆柱和圆锥。若将圆柱的一个底面逐渐缩小,最终将变成一个点,整个图形就成了一个圆锥。预习设计一、预习目标:1.说出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特征以及字母的含义。(图祥见书本P、103)。2.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你是如何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的?4.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和同学交流。(图祥见书本P、103)。二、预习成果:1.向全班同学介绍书本上四种立体图形,说出它们的特征。整理成表:图形基本特征注意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交流预习作业。(预设5分钟)先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后全班交流。二、预习拓展引新。(预设1分钟)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三、展示成果,提升要点。1.学生汇报交流。【板块一】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汇报预习成果,其他学生注意认真倾听。再组织全班交流。【板块二】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揭示课题)【板块三】1.教师了解学情,参与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后整理成表或出示学生整理后的表格。长方体特征正方体特征顶点8个顶点8个顶点线12条棱,相对的4跳棱长度相等。12条棱,没条棱长度都相等。面66 2.提问质疑(1)在预习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吗?如果提问有质量可以适当加分。(2)你觉得在预习时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四、组织练习,内化提升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2.做“练习与实践”第2、3题。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五、当堂检测,评价反思。(8分钟)创编题:(1)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条棱,()个顶点,()个面。圆柱的高有()条,圆锥的高有()条。(2)沿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宽旋转,可以得到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厘米,高是()厘米。必做题:《补充习题》第74页。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2.指导修正答疑解难:提问:还有哪些问题在小组内还未得到解决?【板块四、五】1.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多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2.做完后,采取自批、同桌互批等方式校对作业。然后交流思考过程。3.总结全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选做题: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左面看形状是,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有几种搭法?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必做题:《补充习题》第74页。选做题: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左面看形状是,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有几种搭法?家庭作业:必做题:《一课一练》P79第3、4、5题。选做题:《一课一练》P79“智力冲浪”。《统计与可能性》测试题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19分)1.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常用的统计图有()、()和()。2.在一个袋子中装有6个红球,3个白球和3个黑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被摸出来可能性最大的是(),摸到这种球的可能性是()。3.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要想清楚地看出学生的每个单元测试成绩,应选用()统计图进行统计。4.47、25、36、18、47、58、25、47中,众数是(),中位数是(),平均数是()。5.在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东风自行车厂各季度产量情况时,纵轴上0.8厘米的线段表示1000辆,那么3.2厘米表示()辆。 6.在括号里填上“可能”、“不可能”或“一定”。(1)太阳()从东方升起。(2)这次考试我()会得100分。(3)做种子发芽试验,发芽率()大于100%。7.某超市2010年各季度营业额如右图。(1)2010年的年总营业额是()万元,平均每月的营业额是()万元。(2)第四季度的营业额比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增长了()%。(3)这家超市的前景()。8.把1、2、3……20这20个自然数分别写在20张同样的卡片上,打乱后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抽1张,抽到奇数的可能性是(),抽到素数的可能性是()。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1.一种福利彩票的中奖率是1%,买100张这种彩票肯定中奖。()2要反映某种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最好选用扇形统计图。()3.甲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56米,乙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8米,甲一定比乙高。()4.小明和小强做游戏,抛两枚硬币,若出现朝上的两个面相同时,小明赢,否则小强赢,这个游戏规则是公平的。()5.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可能相等。()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每题2分,共10分)。1.反映某种股票的涨跌情况,最好选用(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 D.统计表2.某地天气预报中说:“明天的降水概率是25%。”这表明()。A.明天一定下雨  B.明天下雨的可能性不大C.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D.明天不可能下雨3.将分别标有数字1、2、3、4、5、6、7、8的8个同样的小球放在一个袋子里,从袋子里任意摸1个球,下面几种情况中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的是()。A.球上的数是奇数 B.球上的数是偶数C.球上的数小于3 D.球上的数大于或等于44.星期天晚饭后,小明从家里出去散步,下图描述了他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根据上图判断,下面描述符合小明散步情景的是()。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就回家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回家3个红球3个白球1个白球2个红球3个黑球1个红球2个白球1个黑球5.在下面()箱中任意摸一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A.B.C.四、动手实践,解决问题。(61分)1.下面是六年级(2)班42名学生一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14分)9054728486926686748492949296821009410080924888848494881009692868284947890907662669676100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六年级___________成绩统计表_____月_____日成绩10090~9980~8970~7960~6960以下人数2.下面是红星村2007~2010年水稻、小麦产量的统计图。(15分) 水稻小麦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00130015001100800120010007005001000150020000产量/吨红星村水稻、小麦产量的统计图(2007年~2010年)将上面的条形统计图改成复式拆线统计图。红星村水稻、小麦产量的统计图(_____~_____)水稻0500100020001500产量/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小麦_____月_____日(1)水稻和小麦的产量都在()。水稻在()年与上年相比,增产最多。(2)2010年小麦的产量相当于2007年小麦产量的()%。3.画一画,涂一涂。(12分)(1)在转盘上涂上黄色和红色,使任意转动指针、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停在红色区域的。(3分)(2)转动指针,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4分) (3)把10张数学卡片放进黑布袋中,随意摸一张,要使摸到1、2、3的可能性相等,摸到5的可能性是,摸到6的可能性最大,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卡片应该写哪些数?请你填一填。(5分)4.下图是甲、乙两地1~5月份月降水量统计图。(14分)(1)甲地降水量最多是几月份?本月份比乙地多降水多少毫米?(4分)(2)乙地降水量最少是月份?本月份和甲地降水量相差多少毫米?(4分)(3)甲地五个月平均降水量是多少毫米?(3分)(4)乙地4月份比3月份降水量增加了百分之几?(3分) 5.越野车比赛中,一辆车子经过一段山坡,上坡时每分钟行600米,用了4分钟到达坡顶;下坡时时速为每分钟行800米,行驶了6分钟。这辆越野车上坡和下坡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6分)第1课时:数的认识(1)教学内容:P68-69内容,“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1-10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体会整数与小数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2.能够正确读写多位数,提高多位数的读写能力。3.进一步掌握数的改写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比较。教学重点:加深对整数、小数的理解。教学难点: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练习题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数的意义和应用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什么数?根据回答板书:整数、小数、自然数、分数、百分数、正数、负数……2.我们学过的这些数,如果分成两大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小组讨论,分类,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分类,并说明为什么。师明确、板书。二、整理数的知识结构1.两大类数的关系。(1)我们学了这么多数,各自的含义大家也了解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理清一些数的关系,首先是这两大类的关系:提问:①整数里面有正数吗?所有正数都是整数吗?正数和整数的关系是怎样的?②负数里面有什么数?整数里有什么数吗?负数与整数的关系怎样呢?③0是个什么数?学生讨论、汇报,使其意识到在正数、负数中分别有整数、分数、小数等,而在整数中也有正整数、负整数。(2)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大类的数的关系呢?2.用数轴表示数。 (1)尽管数的分类不同,但是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管哪一类的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你能在数轴上指出各类数吗?01-4-3-2-1234(2)提问:①整数是哪些?它的范围有多大?或者说最大的整数是多少?②负数的范围在哪?正数呢?③自然数呢?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最大的呢?④小数和分数呢?(3)完成P68第1题。学生自主填写,完成后集体订正。三、在联系中整理数的知识1.整数与自然数。(1)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①自然数都是整数。②整数就是自然数。③负数都比0小。④负数都是整数。(2)关于整数你们还知道什么相关的知识?(3)完成P69“练习与实践”第6题。指名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4)完成P70“练习与实践”第8题第(1)(2)(3)题。2.正数与负数的关系。谁来说说,关于正数与负数,我们学过一些什么内容?有什么需要注意的?3.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1)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举例说一说。(2)完成P69“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讨论订正。(3)完成P70“练习与实践”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在交流中明确:把用“万”作单位的数改写为用“1”作单位的数,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并去掉 “万”字;把一个数取近似值时,保留到哪一位,要看这一位后面数位上的数字,满五进一,不满五舍去。4.因数与倍数、素数与合数以及2、3、5倍数的特征。(1)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讨论。①什么叫做因数、倍数、素数、合数?它们都与什么有关?这些概念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②2、3、5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什么?③什么叫做奇数?什么叫偶数?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2)求8、1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比较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完成P70“练习与实践”第11-13题。四、巩固练习完成P68“练习与实践”第2、3、4、7、14题。五、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 第2课时:数的认识(2)教学内容:P71-73页内容,“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与认识。2.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3.进一步明确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加深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明确有关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以及百分数之间的相互改写。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分数、百分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关系。(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提问: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明确:因为小数就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所以小数是特殊的分数,两者可以互化。(2)分数和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结合实例说一说。分组讨论,指名说,师作适当引导补充。(3)小数和百分数呢?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怎么互相转换?强调: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分数改写成百分数时,先改写成小数,再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在后面添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去掉“%”,再把百分号前的数缩小100倍;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4)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说,再明确: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5)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基本性质吗?小组讨论,指名学生回答。二、巩固练习 1.P71第1、2题。第1题,直接指名交流,集体订正。第2题,在交流答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完成P72“练习与实践”第4、5、7、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请学生交流答案并说说其方法。集体订正。3.完成P71第3题。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百分数进行填空。三、课堂作业“练习与实践”第6、9、10题。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教学反思 第3课时:常见的量教学内容:P73内容,“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第1-6题。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质量、人民币、时间等单位。2.熟悉常用的质量、人民币、时间等单位的进率,能正确地改写。3.能正确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并能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熟悉常用的质量、人民币、时间等单位的进率,能正确改写。教学难点:能正确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并能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质量单位1.提问: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根据回答板书:吨、千克、克。2.这些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二、复习人民币单位1.提问:常用的人民币单位有哪些?根据回答板书:元、角、分。2.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板书: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三、复习时间单位1.提问: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板书:年、月、日、小时、分、秒。2.复习闰年、平年、季度、大月、小月。师:一个有四个季度:1、2、3月是第一季度;4、5、6月是第二季度;7、8、9月是第三季度;10、11、12月是第四季度。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一般情况下,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如果年份是整百或整千时,它必须是400的倍数时才是闰年。闰年二月份有29天,平年二月份只有28天。指导学生用拳头说出一年中的大小月。3.你能说一说“日、小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吗?根据回答板书:1日=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四、巩固应用1.完成P73“练习与实践”第1-6题。五、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数的运算(1)教学内容:P74-75内容,“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法则及整数计算方法与小数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3.在计算过程中熟练地进行估算。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与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熟练地进行估算。教学难点: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法则及整数计算方法与小数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计算导入1.计算。45+21=5+102=3.15+2.2=41.62-32.16=134-12=2.5+45=+=-=学生自主计算,完成后交流答案。2.师: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关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板书)二、整理与反思1.加、减法。(1)你能详细地分别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方法吗?(2)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你能说说这之间的联系吗?你能用一句话小结出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法规律吗?概括得出:计算加减法时都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2.乘、除法。(1)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呢?你能分别说说各自的算法吗?小组交流,讨论。(2)完成P74“练习与实践”第2题。问:整数和小数乘法和除法法则分别是怎样的?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法了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3)分数乘法有几种情况?可以通过刚才计算的例子及自己举例说说它们的计算法则。 (4)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为什么适用于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三、复习拓展1.复习四则运算中的特殊规定。(1)在四则运算中关于0和1的运算,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谁能说一说是怎样规定的?请学生说一说。(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2.复习四则运算的验算方法。分别说一说对四则运算应该怎样验算?四、巩固应用1.“练习与实践”第1-5题。第4题请学生说说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体会相关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第5题请学生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每一题分别是运用什么数量关系求出的。2.完成P75“练习与实践”第9题。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得出什么信息。学生自主计算,集体订正。3.完成P75“练习与实践”第10题。(1)小组讨论,怎么比较他们的成绩更合理?讨论后请学生说说,引导学生明确单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应该是先分别算出每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相当于其身高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比较得到的数字。(2)学生自主计算,集体订正。五、作业“练习与实践”第6、7、8题。六、总结提升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5课时:数的运算(2)教学内容:P76-77内容,“整理与反思”以及“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在解题过程中依据具体算式灵活地选择计算方式,体会不同计算方法的价值。2.根据题意正确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3.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理解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与分数有关的计算。教学重点: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1.在四则运算法则中,整数、小数、分数的法则都一样吗?有什么相同的又有什么不同的呢?可以分别就加减法和乘除法说说。小组交流讨论回忆,请学生说说。2.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简单的四则运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复习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一些运算定律的运用。二、知识整理1.复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指名交流第题的运算顺序和答案。(2)我们所学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①第一级运算是什么?第二级运算是什么?②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③在一个算式如果含有第一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④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同桌相互说一说最后一个式子的运算顺序。2.复习运算定律。(1)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吗?(2)这些运算定律对小数和分数的运算适用吗?(3)练习: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有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①45×(23+75)=45×23+75②(700+1)×68=700×68+68③(8.4+2.5)×4=8.4×4×2.5×4④63×8+37×8=(63+37)×(8+8)3.复习简便运算。(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完成后问:这些题目你分别是怎么算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要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运算性质。说说你知道的运算性质。板书学生回答的内容。减法运算性质:a-b-c=a-(b+c)运算性质除法运算性质:a÷b÷c=a÷(b×c)4.数学运算的应用。(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并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读题后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指名板演,其余练习,然后根据式子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集体订正。小结:通过上面问题的解决,谁能说说我们在分析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思考?学生自主小结方法。三、巩固应用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先要求学生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八月份的用电量比七月份增加了百分之几”实际就是求哪两个量的比?怎么求?请学生说说理解,引导学生明确就是求八月份比七月份多的用电量相当于七月份的百分之几。“九月份的用电量比七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又是什么意思?比八月份呢?先引导学生把问题补充完整再进行分析。请学生逐一说说思路,并进行板演。四、作业“练习与实践”第8-10题。五、总结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教学反思 第6课时:数的运算(3)教学内容:P78-80内容,“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分析、解答应用题。2.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众多的信息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组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合理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不同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对众多信息的分析、选择和组合过程中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及合适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1.提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学生讨论,然后指名交流,师板书。(2)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怎么做?(既可从条件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1)学生读题,并说说是如何分析数量关系的。(2)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交流,集体讲评。交流时说清楚:使用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第3题,先指名交流解题思路,再独立列式计算。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完成,再组织相互交流,在交流讨论中明确解题思路。第5题,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明白了什么?工想知道50升汽油能不能跑400千米,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第6题,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组织交流,集体订正。二、复习常用的解题策略1.提问:我们经常使用的解题策略有哪些?你能举例说一说吗?(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画图、列表、列举、转化、假设是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解题策略。(2)说说你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其他的策略呢?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1)读题,理解题意。(2)交流:你打算运用怎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3)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讲评。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1)学生读题后,小组讨论解题思路。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每走40分钟休息5分钟”的意思。(3)指导画图或列表,解决问题。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说说解题思路,运用的什么解题策略。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题。(1)先让学生在表格中填一填,再列式解答。(2)小结:这道题还可以列方程解决,关键是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6.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说说解题思路,运用了什么解题策略。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三、巩固应用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思考题。提示:两支蜡烛都只剩下一份,但第一支蜡烛原有这样的5份,第二支原有这样的3份。四、作业“练习与实践”第11、13题。五、总结提升通过复习,你对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7课时:式与方程教学内容:P81-82内容,“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能正确地列方程解答应用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教学重点: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式,计算公式。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我们复习了各种数的含义及四则运算后,接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将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运算。二、整理与反思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1)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2)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3)练习:①某人每小时行a千米,5小时行千米,7小时行千米,行S千米要小时。②甲车运货a吨,乙车运货b吨,两辆车一共运货吨。③铅笔每支a元,练习本每本b元,小红买了8支铅笔和5本练习本,一共付元。请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适时指出数字与字母的顺序等书写方法。(4)组织交流:从刚才的练习看,我们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请学生回答,集体订正。(6)你能说出下面这些字母或带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意思吗?①在C=2(a+b)中,a表示长方形的什么?②学校买来a个足球,每个b元;又买来9个篮球,每个45元。ab表示什么?ab+9×45表示什么?③S=vt中,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④王师傅每小时加工a个零件,李师傅每小时加工b个零件。a-b表示什么?a+b呢?2a+3b呢?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2.复习方程。(1)下面各式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哪些是方程?18+25=435x+4x+8=35x-24×3-18÷3=63x+5=7a+430x<4000(2)什么叫方程?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3)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来看,方程有两大特征,是什么?(4)方程和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5)既然方程也是个等式,你知道哪些等式的性质?举例说一说。(6)学习等式的性质有什么作用?你会解方程吗?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并写出检验过程。(7)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检查。完成后,指名交流,并说说分别运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3.列方程解决问题。(1)师:在现实生活中,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吗?完成“练习与实践” 第3题,独立完成。先让学生说说其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式解答,集体订正。(2)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指名交流,板书:①审题,找出数量关系,高未知数为X.②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③解方程,求出答案。④检验,写答语。(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问:两车相向而行并相遇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想的?请学生口头列方程,师板书。学生解答方程,集体订正。三、巩固应用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7题。1.第4题,让学生说一说“码”和“厘米数”在本题中存在怎样的关系,表格中的数据是如何计算得到的,集体订正。2.第6题,指名交流解题思路。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四、作业“练习与实践”第8-10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8课时: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内容:P83-85内容,“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弄清两者的区别,能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求已知比值的比里的未知量。2.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3.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2.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1.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2.谁能举例说说比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二、回忆讨论,细化知识点1.比的相关知识。(1)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比吗?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2)两个数的比,除了用比号连接还能写成什么形式?(3)我们知道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也知道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两个数的比、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4)完成P83“整理与反思”中的字母式子。引导学生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5)那么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有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6)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2.正比例与反比例。(1)完成P83“练习与实践”第2题。谁先来汇报一下每幅图片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所写出的长和宽的比是怎样的?(2)你能借助于图片的形状估计一下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先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图1是图4按比例缩小得到的,图4到图1是按比例放大得到的。它们的大小不同,但形状不变,即长与宽的比值不变。(3)我们曾经学过哪两种比例关系?(4)谁能说说怎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怎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分别用字母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5)投影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观察理解。(6)你能结合表格内容说说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吗?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7)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8题。请学生判断并说明为什么。(8)你还能举出一些成正比例量和成反比例量的例子吗?三、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交流。2.出示补充题:修一条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1)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2)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3)通过这个例题,你能总结一下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吗?3.复习比例尺。(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师:这道题涉及什么知识?(2)什么是比例尺?它的关系式是怎样的?(3)比例尺的表现形式有几种?(4)你能说说这个线段比例尺的意义吗?把这道题的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5)量出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它们的实际距离。四、巩固应用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请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五、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比和比例的知识掌握了吗?你能应用比例的方法实际问题吗?教学反思 第9课时:图形的认识测量教学内容:P86-88内容,“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2.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3.通过复习,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1.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2.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结合平面图形的相关特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整理图形框架导入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2.如果要求你们将这些图形分成两大类,可以分成哪两类?3.这节课,我们先复习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二、分类整理。1.线和角。(1)你能举出生活中关于线和角的例子吗?(2)我们学过哪些线?哪些角?(3)谁能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来。(5)你能说说生活中见到的这些位置关系吗?(6)围绕大家画的角的顶点旋转角的一条边,角会发生什么变化?(7)各种角有什么特征呢?动手画一画,填写P87第4题表格。(8)完成P87“练习与实践”第1、2、5题。2.整理“围成的平面图形”。(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先画出相关的图形,小组交流一下。(2)如果把这些图形分为两类,你打算怎么分?(线段围成和曲线围成)(3)这两类中分别有什么图形?(4)在你们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上把高画出来,在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3.三角形。(1)三角形的分类。①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以怎样分类?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出示P86图。②学生画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追问:有没有既不是锐角也不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呢? ③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小结: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直角,最多也只有一个钝角。(2)三角形按边的分类。①出示P86图,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图形的?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下面说法是否正确?a.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师: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可能全都相等,有可能其中两条相等,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追问:你能用其他知识说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吗?4.四边形。(1)出示P86图。提问: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四边形?(2)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征?(3)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4)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5.圆。(1)请你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2)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三、巩固应用完成P87“练习与实践”第3、7、8、9题。四、总结提升这节课我们对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10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教学内容:P89-91内容,“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和掌握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以及学过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进行周长、面积的计算。2.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3.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了解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内在的联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回顾并整理周长、面积的意义。1.明确意义。提问:一个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什么叫面积?出示一个长方形:谁能在图上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2.巩固周长的计算公式。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公式?“π”是什么?你能说出一个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吗?二、回顾并整理面积公式。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大小吗?2.整理公式。出示P89图形,让学生先把面积公式填写完整,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形分别说出每种图形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互相讨论。3.归纳公式。指名交流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从图形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推导出来的。三、巩固应用做“练习与实践”第1-10题。(1)第1、2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解题时思考过程,要提醒学生利用有关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思考。(2)第3题。指名交流填空时是怎样想的。提醒学生利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3)第4题。适当指导估计相关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方法,可以先估计图形中相关线段的长,再分别估计出该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周长和面积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以防混淆。(4)第5题。比较周长时,要提醒学生利用图形中的方格依次比较围成每个图形的几条线段(或曲线)的长;比较面积时,既要提醒学生利用直观作出判断,也要提醒学生适当进行计算。(5)第6题。让学生说说求各图形中涂色部分面积时的思考过程,再交流计算列式及结果。(6)第7题。先让学生交流所画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进一步验证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7)第8-10题。指名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及时提醒学生合理进行单位的换算。四、作业“练习与实践”第11、12题。五、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能运用面积和周长公式解决问题吗?教学反思 第11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内容:P92-93内容,“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让学生通过观察,加深对相关几何体特征的认识。3.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应用的方法。教学重点:能认识相关几何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运用立体图形相关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刚刚复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及其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二、知识整理1.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1)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2)观察“整理与反思”,你认识这些立体图形吗?(3)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关系。(4)说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什么?2.复习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1)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2)小结: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样的长方体就是正方体,也就是说正方体除了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3.开展观察想象活动。(1)拿几个立体图形模型,要求学生观察后想象图形展开后的形状,并画下来。学生画完后,教师将准备的自制可拆分的模型打开,使学生验证,并指导学生想象。(2)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对照一下刚才想象的展开图,把题目中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3)变换立体模型角度让学生观察是个什么形状,并要求学生想象变换后的立体几何图形。将看到的图形画在练习本上。(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先想象一下,然后连一连。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实际要画出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的展开图。(2)小组讨论涂色,鼓励学生想象后用纸画下来动手试一试。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1)学生先独立完成。 (2)指名交流解题思路及计算方法。(3)同座相互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棱长总和计算公式。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1)根据题目中立体图形的图片,你能将从前面、上面、右面观察的物体形状画下来吗?让学生尝试画一画。(2)指名交流所画的图形形状。(3)摆立体图形,实地观察验证。4.研究P93思考题。引导启发学生看图进行直观推理:由于展开有桃形图案和彩条的两个面是相邻的,而且这两个图案的排列方向是并列的,所以1、3、4号正方体都不符合要求,可能由右边图形折成的正方体只能是2号。四、作业“练习与实践”第6、7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空间和想象中度过,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学反思 第12课时: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教学内容:P94-96内容,“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已知条件计算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2.加深理解体积(容积)含义和体积(容积)单位等知识,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3.在解答有关立体图形体积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能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理解体积的含义,知道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几何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我们学习的几何图形中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类,平面图形我们主要有哪些计算?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公式分别是什么?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2.立体图形有周长、面积计算吗?立体图形我们一般有什么相关计算?二、知识整理1.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1)平面图形一般是计算周长和面积,而立体图形一般是计算表面积和体积。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由哪几个面组成?这几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3)圆柱表面积是由哪几个面组成?谁能说说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4)分组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1)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容积呢?举例说明。(2)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3)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4)你能说说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吗?试着将常用的单位从小到大排列说一说。(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能试着说说相关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吗?(6)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请学生说说,并指出升和毫升通常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或相应容器的容积。3.复习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1)观察“整理与反思”中的立体图形,把图表补充完整。(2)回忆一下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互相提问,用自己的话说出过程。(3)这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看起来不一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4.应用立体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1)出示长方体纸盒:这是什么形状?(2)如果要求做这个盒子用的硬纸板面积,该怎么算?(3)如果把这个盒子装满沙子,大约可以装多少?这是求什么?该怎么求?(4)如果要把这个盒子加个盖,然后用漂亮的包装纸包好,那得需要多少包装纸?该怎么算?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1)学生读题,提问:重新配上的玻璃是长方体的哪个面?这个面是一个怎样的长方形?(2)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直观图,并标上长、宽、高的数据。(3)列式计算并交流,集体讲评订正。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1)题目实际求的是什么?(2)该怎样求?说说你的想法。列式计算,集体订正。3.做P96思考题。(1)学生读题,小组讨论,试着设计。(2)请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和设计的方案,要求其余学生进行验证和评判,互相补充。(3)这道题实际应该分两种大情况,一个是做成正方体的,一个是做成长方体的,做成长方体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四、作业“练习与实践”第7、9题。五、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教学反思 第13课时:图形的运动教学内容:P97-98内容,“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运动方法,促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平移和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2.通过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的过程,学会系统条理整理知识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同时可以运用方法进行创造性活动。教学难点:将图形的平移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行整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引导学生说出:变化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有平移和旋转。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它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二、巩固应用做P97-98“练习与实践”第1-5题。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表示。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画出有关图形的所有对称轴。2.第2题,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3.第3题。可以先画出与已知线段能够组成轴对称图形的圆,再让学生说说要使原来的圆平移到新的位置需要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4.第4题。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作标准,先数一数这个三角形的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与原图进行比较,缩小后图形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5.第5题。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提醒学生:一是每次只能选择两种瓷砖;二是每种瓷砖都可以旋转。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会用图形变换的方法设计图案了吗?要注意什么?教学反思 第14课时:图形与位置教学内容:P99-100内容,“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2.进一步掌握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不同方法,能按指定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图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及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1.提问:你会看地图吗?这有一张本市的地图,你能在上面找到人民公园吗?说说它在我们的什么位置?2.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需要确定位置,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学过的一些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二、知识整理1.复习确定位置的方法。(1)你知道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2)你能举例来说明这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吗?(3)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4)在确定位置时,我们还可能应用什么知识?(比例尺的知识)(5)如果从学校去武侯祠,可以怎么走?路线是怎样的?2.运用方法。(1)出示“练习与实践”第2题。师:以电视塔为观测点,也就是假设你在电视塔这个位置,我们来解决一下这些关于确定位置的问题。①市民广场在电视塔的什么方向?②在多少米处呢?该怎么算?③那实际距离该怎么算?学生自主测量并计算出结果。④电信大楼呢?学生自主测量并计算。⑤要求学生完成第(2)题,请学生回答,集体订正。⑥第(3)小题应该先做什么工作?学生自主将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画图,师巡回指导。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1)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2)第(2)题是以什么为观测点?请学生说说,明确以孔雀园为观测点,并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3)根据小华设计的游览路线图,先依次找出数对相对应的景点,再按顺序说说小华游览的景点。再组织学生用数对自主设计一条不同的游览路线。2.分组完成P100“练习与实践”第3题。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学生接着一个学生,每个学生说一个站点。小组说好之后,随机确定一个小组进行汇报。3.角色扮演:指名一学生扮演导游身份,其他学生扮演外地游客。导游向客人介绍家乡的位置、旅游景点以及游览路线。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15课时:统计教学内容:P101-105内容,“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各种统计图表的不同特点。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选择统计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所显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思考。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整理知识,训练方法1.复习统计的应用。(1)谁知道统计知识有什么用处?能举出例子吗?(2)归纳:①为了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经常要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把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进行分析。②工厂要了解每天、每周、每月、或者每年的生产进度或产量,就需要进行统计。2.复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1)做统计工作首先就要能够收集整理数据。你会用哪些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概括整理:可以通过制作调查问卷、网络调查、报刊、测量、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时需要进行及时记录,可采用画“√”或画“正”字等方法。(2)结合我们以前做过的调查,说说你当时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3.复习各种统计图和统计表。(1)我们在小学里主要学过哪些统计图?(2)这些统计图分别适用于表示什么数据?出示网络图,请学生说说,随着学生回答补充完整。我们还学习了统计表,在统计表的知识中有平均数的概念,谁能说说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你能举例说说怎么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吗?二、练习与实践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1)根据总结出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人情境进行交流选择合适的收集数据的方式。(①测量;②实验;③问卷调查)(2)让学生再举出几个通过调查解决问题的例子。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1)指名交流:你是如何整理记录单中的数据的?(2)交流统计表所填写的数据,使学生明确统计数据时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1)同桌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后提出的三个问题。(2)全班交流,师追问:从统计图中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4.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试着估一估每个节目的播音时间大约占每周播音时间的百分之几(或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依次解答提出的几个问题。解答提出的问题后,鼓励学生根据统计中提供的信息,准确算出每一个栏目的播音时间,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5.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可以怎样比较男、女生的汉字录入速度?(2)提示: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多,所以这晨我们可以通过求男女生汉字录入的平均个数来进行相关的比较。(3)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指名说说是怎样求平均数的。三、巩固应用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1)先让学生将图中每个直条所表示的人数标出来,再依次比较每组里的两个直条,说说没有龋齿的人数哪个年级多,哪个年级少,有1颗龋齿的人数哪个年级多,哪个年级少……也可以让学生分年级进行分析,在六年级中,有多少颗龋齿的人数最多,有多少颗龋齿的人数最少;一年级呢?(2)全班交流图表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分别是求没有龋齿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计算之前必须先求出总人数。(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个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哪几个兴趣小组的人数;表示一个兴趣小组的直条中,哪部分表示男生人数,哪部分表示女生人数;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完成统计表。适当提醒从统计图中准确地数出每个小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3.根据“练习与实践”第8题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16课时:可能性教学内容:P106内容,“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3.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并能通过数据判断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重点: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教学难点:理解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并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引入1.某地的天气预报中说:“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根据这个预报,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1)明天一定下雨。(2)明天不可能下雨。(3)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小。(4)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请学生逐一判断,并说明理由。2.出示P106“练习与实践”第1题转盘图,哪个转盘中指针一定停在红色区域?哪个转盘中指针一定不停在红色区域内?哪个转盘的指针有可能停在红色区域内,也可能不停在红色区域内?(1)布置学生看图,并用线连一连。(2)哪两个转盘指针停留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两个是不确定的?(3)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又是不确定的。你还能举出什么类似的例子吗?(4)在转盘1和2中,哪个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你能用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吗?(5)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复习有关可能性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二、知识整理1.整理知识结构。(1)你能再从生活中举例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吗?什么情况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什么情况下不相等?(2)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可能性的课程,你还记得是什么内容吗?2.通过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原则。(1)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活复习了一下关于可能性的一些知识,现在我们通过一些游戏一起来体验一下。首先我们一起来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游戏要求:以同桌为单位,两人为一组,分别玩10次,然后相互讨论一下,游戏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多少种?两人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吗?并将P106表格填写完整。(3)指名交流,并说明理由,可以有不同意见和不同理由,老师适时点拨。3.四人一组开展摸牌游戏。(1)学生读题,明确游戏要求。(2)四人一组,按要求开展游戏活动,提醒学生边摸牌边做好记录。(3)摸30次之后,引导学生统计摸牌结果,并猜想书中两个问题。①这6张扑克牌是哪三种花色?②哪种花色扑克牌的张数最多?哪种花色最少?有张数相同的花色吗?(4)请小组代表根据游戏结果,汇报猜想情况,并由安排扑克牌的学生对小组成员猜想作出裁判。三、巩固应用1.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1)第(1)题,试着判断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先小组进行交流,交流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明确:由于5个数中,有3个奇数,2个偶数,因此摸出球上的数是奇数的可能性大一些。(3)你能用分数分别来表示摸出球上的数大于3与小于3的可能性大小吗?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教学反思 第17课时:制订旅游计划教学内容:P107-109内容,制订旅游计划。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旅游费用的预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2.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提示课题,明确任务1.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制订旅游计划”。(板书)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芳和爸爸、妈妈准备利用暑假外出旅游,计划8月5日从南京乘火车去北京,8月9日从北京乘飞机返回。下面是小芳收集的部分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帮助小芳制订旅游计划并做旅游费用的预算吗?二、交流讨论,形成方案(一)小组讨论交流课前制订的旅游方案。交流时注意交代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1.从南京去北京时乘坐的列车类别,它的出发时间、到达时间以及票价多少元?2.从北京返回南京时乘坐航班时间、票价?3.在北京期间,根据某旅行社推出的“一日游”线路及价格,设计的游览方案是怎样的?一家三口在游览景点方面一共的费用是多少元?4.除上述费用之外,其他需要预算的费用是多少元?(二)小组合作,将最具代表性的计划进行修订,形成本小组方案。(三)全班交流。由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交流,交流时必须交代清楚上述4个问题。(四)方案评价对各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在评价活动中使方案更趋向于合理。三、设计方案 1.假如从张家港到北京旅游,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和同学交流并记录需要了解的信息。2.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数学
发布时间:2022-01-22 00:25:13 页数:51
价格:¥8 大小:595.03 KB
文章作者:追求真实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