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代政治中,“乐”和“礼”具有同等的地位,即所谓“礼乐行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因此就有了“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理论概括。这说明周代“乐”和“礼”结合的目的是A.巩固并扩大统治疆域B.维护贵族间的等级秩序C.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D.保证对封国的集权控制2.虽然春秋时期诸侯国也存在嫡长子年幼、在母亲怀抱即君位的情况,但未闻有国君之母摄政专权的事情。然而战国时期,却时常出现太后辅佐幼王,或太后摄政的现象。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周天子的权威衰落B.女性的地位不断上升C.分封制的逐步瓦解D.社会政治制度的质变3.1989年,在湖北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出土了一批秦代简牍,其内容多与秦人法律相关,以《禁苑》类律令最为详备,如:其体现出《秦律》A.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本质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立法严密但不缺乏灵活性D.法律严苛激化了社会矛盾4.汉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不仅六国旧贵族、西汉元勋,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 望封侯;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即承认既定事实而不加干预,与之相应的只能是郡国并行体制。这说明汉初A.通过郡国并行制来笼络地方势力B.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政治稳定C.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必然性D.极力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5.下表是唐代科举考试策问的部分试题描述。据此可知,唐朝科举考试A.命题遵循经世致用原则B.选才标准趋向公平合理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6.宋代设路级地方行政建制,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时人评价说:“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是以事权归一而州县知所适从,民听不贰而词讼得以早决。”由此可知,宋代统治者旨在A.分割相权,加强君权B.分权制衡,提高效率C.事权归一,消除割据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7.有学者指出,元代“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该学者意在强调元代行省A.性质上的双重性B.职能上的单一性C.管理上的复杂性D.治权上的完整性8.明代,在监阁共理朝政的体制之下,司礼监、内阁中任何一方的权势都不可能在时间上取得连续、持久的积重式发展。司礼太监“即狼戾如振、瑾者”,也是“能为乱而不能为变”;而位高权重的顾命元臣,皇帝也可“以片言谴罢,如叱一奴”。这反映出明代A.内阁全面操控相权B.监阁之间相互制衡C.宦官擅权威胁皇权D.君主专制空前加强9.有学者质疑“太平天国运动是救国救民和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实践"的传统观点,反对将太平天国运动称为“革命”,认为其只能称为“起义”或“造反”。以下可以作为其观点依据的是太平天国A.创立了拜上帝教B.设立收租局帮助地主收租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提出了“与番人并雄之法”10.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原则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1.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在前述‘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除非是‘自由港’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并在港口税铁路运费上彼此实行“国民待遇”式的“门户开放”。据此可知A.照会与清政府并无直接关系B.照会维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C.美国获取了侵华的优势地位D.美国政府旨在保护中国主权12.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在第15号通告中指出,“没有城市的领导,乡村斗争很少胜利的可能。没有工人的领导,农民革命很少成功的希望。所以建立城市工作尤其是工人运动,成为党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共中央的这一通告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B.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C.助长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滋长D.推动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13.材料中罗斯福竭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坚持抗战具有世界意义B.加强反法西斯阵营内部的团结C.抵消掉苏联势力扩张的需要D.贯彻美国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1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把“战争”与“和平”、“革命”与“建设”、“军事”与“政治”、“土地改革”与“减租减息”,完整地统一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中,从而上演了“百万雄师过大江”、进军海南岛、和平解放西藏等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这说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A.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作风建设B.进一步贯彻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要求 C.使全党认清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这就是著名的“四面八方”政策。这一政策A.保证了祖国统一和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B.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C.为稳定社会秩序提供了政策和物质保障D.为发扬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奠基16.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塔什干宣言》中,强调了它是“建立在平等伙伴相互尊重、互信和开放原则基础上的非集团组织”,表示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与危机等复杂挑战,“能够并且应该在多边主义、各国相互协作、遵循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予以应对”,并宣布它准备以此为基础“与所有国家和多边组织进行积极合作”。这表明该组织A.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B.是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组织,C.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D.是解决边界问题的协调机制17.伯里克利曾指出:“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所作为,就会被推选担任公职,这不是一种特权,而是对功绩的补偿。贫穷不是障碍,一个人不论出身多么寒微,都能为他的国家造福。”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A.主权在民,直接民主B.政治决策的易变性C.公众选举,间接民主D.公民大会的权威性3随着罗马契约法的出台,契约因素逐渐压倒了血缘因素。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比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这体现出古罗马法A.以自然法观念为核心理论B.特别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C.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D.建立了发达的民主政治体制19.美国总统麦迪逊指出,由于美国联邦是由各个相对独立的州构成的,某个党派可能在其所在州里燃起烽火,但却不能使它蔓延到其他各州;某个教派可能变为联邦某一部分的政治派别,但散布在联邦四面八方的各种教派,必然会保护全国议会不受来自那里的任何威胁。麦迪逊意在强调联邦制A.具有民主始创性B.弘扬了法治精神C.保障了自由权利D.巩固了中央集权20.德国学者托马斯·曼对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的政治制度评价道:“我深信德国人永不会喜欢政治民主——浅因在于他们不喜欢政治,更深层原因在于广受诟病的专制国家,对德国人来说现在是将来也是最适宜和最合意的一种——从根木上来说它是他们最为敬服的国家形 式。”这说明近代德国形成半专制主义君主制的原因是A.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B.普鲁士领导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C.思想文化传统的特殊性D.德国宪法具有浓厚的君主制色彩21.巴黎公社要求各位委员和各级领导人要向人民报告工作情况,要求干部通过举行选民大会的方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质询。公社委员还通过接见群众代表的途径,直接了解群众的心声。这表明、巴黎公社A.在选举中坚持民主性原则B.已具有初步的工农联盟意识C.在施政中坚持公开性原则D.注重发挥工人的主人翁精神22.罗斯福在其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说:“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也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A.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B.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D.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23.下图是美国政府给阿富汗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装备和其他军事设备所需资金的变动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A.美国势力开始大规模介入中东地区B.美国对阿的援助是其均势外交的反映C.苏联通过压缩消费而加紧对外扩张D.美国日益强化对苏联的新“遏制”战略24.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之间通过建立名目繁多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非敌对、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彼此受益的新型双边和多边关系,构筑起了新型大国关系。这种新型大国关系A.标志着多极化的世界格局确立B.使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C.使不结盟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D.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共52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762年,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其属员大都从内地满洲官员中调任,皆为武职,其主要职责是统领当地驻军及屯田、巡边等。清政府在乌鲁木齐地区实行与内地一致的州县制;对天山南部的维吾尔族聚居区,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给大小伯克一定品级,让他们管理本民族事务:对亲满的部落各族,则实行札萨克制度,册封各族中的首领为王公、贝勒等,还减免赋税、赏赐财物。清政府从内地抽调入旗、绿营官兵到新疆携眷长驻,在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修筑城堡,这些城堡不仅是军队驻所,后来还发展成为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在天山南北各交通要道、沿边各山口河道重地设置卡伦(哨所),驻军守卫和巡查,以防止不法分子潜逃和“外藩”部民进入。清政府还在天山南北开展了以大规模屯田垦荒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活动,使新疆大片万古荒原变成了良田,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疆军府人员的粮食问题。——摘编自齐清顺《清代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材料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定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采取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新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统一的高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新疆社会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自治区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在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自治区着力加强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以达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针对我国民族法制体系同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自治区把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与处理好民族工作、民族问题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新疆的文化事业紧跟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步伐,大力揭露和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所宣扬的泛伊斯兰教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反动影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断提高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摘编自佟晓露(新形势下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在新疆的发展与完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新疆的措施及其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并对新形势下新疆的民族区域自治提出合理化建议。(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英国政党之间的首次重大妥协与合作发生在1688年。1688年政变凸显了政党作用,以后历届国王不再漠视政党存在,屡加重用。在17~18世纪的英国政界,政治宽容成为反复出现的政策。通常,他们必须承认地方选区的投票结果,允准政敌出席议会,行使辩论投票结派批评政府的权利。这种“给出路、留后路”的做派逐渐构成了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的“准对等”的关系,营造了政党之间的政治宽容。19世纪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国统治阶级政党宽容关系达到了平稳协调的地步,甚至性格强硬的自由党党魁格莱斯顿与其强硬对手迪斯累里为“爱尔兰自治案”进行马拉松辩论时,两党其他要人和前排议员都能互相尊重,以礼相待。19世纪前期,英国执政党常将政党问题提高到宪政的高度,在国家治理、政治和谐的高度上作法律层面的论证,承认反对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治理方面互依共存的“对等伙伴关系”。——摘编自阎照祥《近代英国上层党派关系宽容化摭论》材料二民国初年,除了同盟会、共和党、进步党等少数党派有粗略的政纲外,绝大多数政党没有成文政纲,甚至根本就没有政纲。即使有政纲的党,它们的政纲也很不鲜明很不健全,缺少号召力,甚至彼此雷同。这使得各个政党因缺乏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而无法反映中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诉求,并且必然会使民初政党政治的运作成为缺乏基础的无本之木。政治上各政党不能平心静气商议国事,而是互相攻击,甚至彼此斗股。这种缺乏妥协意识和政治原则的党争,忽略和耽搁了重要的政治事务,损害了议会制和政党政治,进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使人们对政党政治大为失望。各省还时常发生革命党人仇杀立宪党人,或者北京民国政府和立宪党人仇杀同盟会员的惨事,熟知政坛内幕的梁启超批评当时各党“以蹙灭他党为惟一之能事,狠鸷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能至”。各政党均只重视走上层路线,拉拢社会名流和中央、地方的实权派人物入党,而把那些终日劳作的亿万民众排斥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选举时,各政党都把贿选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手段,肆无忌惮地操纵选举,愚弄民众。——摘编自徐昌义《民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政党关系走向宽容化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英两国政党政治发展的认识。(3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国际关系体系把国际关系视为一个具有某种内部关联的体系,国际体系的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中的组成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最终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作为国际体系中最有实力的行为主体,大国力量的对比直接影响着国际体系的格局,以此为依托,每种国际体系都有其对应的国际规则和秩序。一方面,国际体系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性质;另一方面,国际格局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新的国际体系尚未形成的阶段,国际格局能更为准确地反映相关国家实力的对比和互动关系。历史证明,国际体系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发生“转型”,即从一个国际体系向另一个体系转变。——摘编自赵伟祺《印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其特征》根据材料,就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任意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11 15:50:03 页数:12
价格:¥3 大小:3.5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