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三次双基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三次双基检测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文化是在乡土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系统中创造出来并保留和传承下来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以及生产生活文化,是由田园生态、生活方式、风情民俗、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渐渐被边缘化,面临消失和被遗忘的危机。因而,重新发现乡村文化的价值在当下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从文化相对论视角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呢?相对于现代社会转型,乡村文化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会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记忆价值。随着社会的现代转型、生活方式的变迁,有些传统的、既有的乡村文化可能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变化的节奏。现代性的文化、城市文化在不断挤压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一些传统农艺和手工艺等被快速发展的现代技术所取代,从而与之相关的传统乡村文化元素渐渐退出日常生产和生活领域,其工具性价值大大降低。正是在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大趋势下,乡村文化的历史记忆价值凸显出来,因为随着文化的传统元素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减少,乡村文化之于我们了解变迁与转型的历史过程而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因而,在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重点保留和记住乡村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精髓和特质,对于乡村文化的延续有着重大意义。-24- 乡村文化具有社会整合价值。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在一个社会中的作用相当于黏合剂、润滑剂,将各种各样的个体有机地整合为社会,主要是通过文化机制实现并维持的。乡村文化也一样,具有留住“乡愁”、维系传统、增进乡村内部凝聚力的重要功能。当下,中国乡村正处于一个“大流动”的时代,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外流出。在某种意义上,流动和分化是新时代乡村社会的一种常态,并不意味着乡村社会将走向终结,因为仍有大量的乡村在流动和分化的同时也在重新整合与发展。乡村文化正是乡村社会重新整合和维续下来的一种重要动能,通过文化认同的力量,乡村社会二元分化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与整合。例如,在重要节日乡村外流人群的回归和团聚,反映的就是文化机制之于社会整合的重要功能。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意识会将外出的流动者凝聚起来,为修复和维续乡村共同体提供精神支撑。乡村文化具有维持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主流和大势,现代化主要遵循单一化、格式化和标准化的逻辑,文化的现代性正在吞噬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传统的、地方的、多样的文化逐渐被现代性文化所取代。某种意义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保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让单纯的城市化来灭失所有乡村社会文化。所以,对乡村文化的多重性价值的认识是从一个战略的、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来说,乡村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基因库,传承和保持乡村文化无疑会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而且也是维持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受现代性文化及教育体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文化价值持虚无态度。轻视或否定乡村文化的价值,实际上是无视社会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无形中使发展的眼界变得狭隘。重新发现乡村文化的价值,将会为乡村振兴开创一条新路径。(摘编自陆易龙《乡村文化的再发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文化就是一种生产生活文化,它从乡土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系统中产生,包含各种丰富的元素。B.快速发展的现代技术取代了某些传统农艺和手工艺,使得相应的传统乡村文化元素的工具性价值大大降低。C.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乡村文化将各种各样的个体有机地整合为社会,起到了黏合剂、润滑剂的作用。D.现代化遵循单-化、格式化和标准化的逻辑,和民族的、传统的、多样的乡村文化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4-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使文章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论述有据可依,有说服力。B.第四段举乡村外流人群在重要节日回归的例子,旨在证明乡村文化具有社会整合价值。C.第五段论证了乡村文化对保持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然后指出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D.文章基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相对论视角,论述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三个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化的现代转型趋势下,乡村文化将可能是我们了解变迁与转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窗口。B.如果流动和分化不是新时代乡村社会的一种常态,那么乡村文化所具备的整合价值也许就淡化了。C.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不是让单纯的城市化取代所有乡村社会文化,而是保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D.重视和肯定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社会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将有益于我们拥有开阔的眼界。【答案】1.B2.A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乡村文化就是一种生产生活文化”是错误的。由原文“乡村文化是在乡土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系统中创造出来并保留和传承下来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以及生产生活文化”可知,乡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文化,也是自然生态文化遗产。C项,“乡村文化”是错误的。由原文“文化在一个社会中的作用相当于黏合剂、润滑剂,将各种各样的个体有机地整合为社会,主要是通过文化机制实现并维持的”可知,选项阐述的是“文化”的作用,而不是“乡村文化”的作用。D项,“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是错误的。由原文“现代化主要遵循单一化、格式化和标准化的逻辑,文化的现代性正在吞噬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传统的、地方的、多样的文化逐渐被现代性文化所取代”可知,文章只是通过对比来写出保留乡村文化的意义,并没有提及二者矛盾是否可以调和;范围缩小,原文是“主要遵循”。故选B。【2题详解】-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A项,“道理论证”是错误的。文章并没有使用道理论证。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而是保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是错误的。由原文“某种意义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保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让单纯的城市化来灭失所有乡村社会文化”可知,“保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只是振兴乡村战略“某种意义上”的“一个”目标,过于绝对化。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落实到教育教学层面,具体要怎么做,如何见成效?记者近日专访了92岁高龄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文汇报:在五育中,劳动教育被一些老师认为很重要,也最难,但一度不被重视,您觉得这个难题的症结在哪?于漪:从事教育的人,秉承正确的理念是最重要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什么是最根本的、必须要抓住的问题?答案很明确,要做到“两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一个人来说,接受教育就是脱离愚昧的开始,而对国家来说,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教育的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出人”——我们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的普通劳动者。如果教育工作者能站在国家层面、对人才有全局的思考,那么就会意识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茁壮成长打下基础。但坦率地说,这既是基础教育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人才培养的成效是在几十年后才慢慢显现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定力和韧性。文汇报:可否请您具体谈谈今天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困难的原因表现在哪?-24- 于漪:劳动为什么如此重要?我觉得,今年以来的战“疫”就是最好的教材。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不仅广大医护人员以生命相许,就连一些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也一家一家地去送菜。记得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时,大家都在网上看直播。天上有北斗助力、精准“导航”施工,地上则有大量挥着铁锹的一线劳动者。这所有的人,都是用辛勤的劳动,在守护生命、守护大众健康。可以说,正是创造性劳动和普通人力劳动的紧密结合,才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这场疫情防控战也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在新时代的今天,劳动的价值,劳动给人带来的光荣感、崇高感依旧。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回过头来观察今天学校的劳动教育,之所以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可能跟我们将劳动分等级有关。文汇报:记得您当初在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的时候,一个脏乱凋敝的校园在您手里变成了花园,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可否谈谈当时你的想法?于漪:当时这所学校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正在百废待兴之时。要把学校办好,校风、教风、学风很重要。可以说,要抓好这“三风”,劳动是起很大作用的。当时在我们学校,种什么树、什么花,都是经过师生讨论后、我们自己动手种的。在深入参与校园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美的教育,增强了体质,还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我们的学校从一个最初凋敝、满是黄土的校园,到后来成为上海第一个“全国花园单位”,就是每个师生一起劳动的成果。我想,这也是最好的劳动教育,让同学们有成就感、获得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一切。当然,光做这些是不足以改变学生的。为了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果实,杜绝浪费,学校也在管理制度上做出改进。比如,针对女生一两饭吃不饱、二两饭又吃不下的情况,学校面向女生推出的1.5两饭;还规定对“光盘”的班级进行表彰。文汇报:您有一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可否给老师们一些建议?于漪:我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工作,必须占领三个“制高点”。一是要有战略高度。教师决不能“短视”,不能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教育工作事关民族的未来。二是要有时代高度。今天的孩子见多识广,接收信息、知识的渠道比过去多得多,老师如果不与时俱进,不加紧学习,又怎么能让孩子心服口服?三是在跟基础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的比照中,体现中国教育的高度。我们要比的不是个人的志气,而是民族的自尊、志气。我们有大体量的学校,学生规模庞大,因地制宜办出中国教育的经验、书写中国教育的辉煌,广大人民教师的心里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摘编自于漪访谈《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文汇报》2020年9月6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分析劳动教育不被重视的症结时,于漪认为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对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认识。-24- B.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人才培养不可急功近利,但实际情况是教育者缺乏足够的定力和韧性。C.回答《文汇报》的第二个问题时,于漪认为,劳动等级化的观念今天依然存在,这正是学校劳动教育困难重重的原因。D.于漪认为,在与教育先进国家的比照中,我们要比出民族的尊严与志气,而非个人志气,这是教师应当有的战略高度。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汇报》作为权威的主流媒体,针对教育的重大问题,力求通过谈话找准症结,解决问题,给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指导。B.于漪作为教育家,关心国家民族命运,谈话既有战略的高度,更有具体的经验措施;既有敏锐的思维,也充满人文情怀。C.《文汇报》引入于漪在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时管理经历的话题,意在告诉读者,德智体美劳五项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D.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落实,是《文汇报》和教育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今年疫情阻击战为教育者带来深刻启示。6.从于漪管理第二师范学校的经历,我们可以了解到劳动教育有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答案】4.A5.C6.①劳动对于学校风气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②五育不可分割,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其它几方面也会有所发展。③要让学生深度参与劳动,有成就感、获得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价值。【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项,“教育者缺乏足够的定力和韧性”错误,说法太过武断,对话者仅指出定力与韧性的重要性,并未对现状进行评价。C项,“将劳动等级化的观念今天依然存在”“这正是学校劳动教育困难重重的原因所在”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之所以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可能跟我们将劳动分等级有关”所以,原文说的是“可能有关”。D项,张冠李戴,与其他国家的比照属于“中国教育的高度”,而非“战略高度”。故选A。-24- 【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意在告诉读者德智体美劳五项教育不可分割”错误。《文汇报》引入于漪在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的相关话题,目的在于引起对“落实到教育教学层面,具体要怎么做,如何见成效”等问题的思考。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要把学校办好,校风、教风、学风很重要。可以说,要抓好这‘三风’,劳动是起很大作用”分析,劳动在学校的“三风”中起到很大作用。由此概括为:劳动对于学校风气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茁壮成长打下基础。但坦率地说,这既是基础教育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人才培养的成效是在几十年后才慢慢显现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定力和韧性”分析,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德智体美劳”五育必须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茁壮成长。由此概括为:五育不可分割,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其它几方面也会有所发展。“我们的学校从一个最初凋敝、满是黄土的校园,到后来成为上海第一个‘全国花园单位’,就是每个师生一起劳动的成果。我想,这也是最好的劳动教育,让同学们有成就感、获得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一切”分析,经过全校师生的劳动,一个破败凋敝的校园成为上海“花园”,概括为:要让学生深度参与劳动,有成就感、获得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价值。(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篝火边的曾扩红朱秀海2000年的夏天溽热蒸腾,干休所的老红军曾扩红意外收到了一封邮件。里面有一本不是正式出版物的书,封面印着《篝火边的曾扩红》,下面是作者名字曾小红。还有一封手写的来信,结尾署名“一个关心您光荣历史的晚辈”。-24- 曾扩红一目十行地读完了那封信。一个名叫曾小红的女子,声称是一名也叫曾扩红的女红军后代,几十年间一直在寻找当年参加红四方面军的母亲的下落,终于在一支已撤编部队的战史中发现了线索,便以极大的热情寻觅开去,终于从“知情人”那里听到了母亲在过草地时牺牲的消息。她的女儿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一本书稿,自费印刷几百册,分别寄给各级党史军史研究部门,以期引起人们对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母亲的关注,使这位湮没无闻的英烈重新获得今人的尊敬和纪念。夜幕落下,曾扩红开始了通宵达旦的阅读。书里讲的是另一个也叫曾扩红的女红军的故事。1921年,一个出生于川北大山深处的女娃,因为家贫,年方八岁便被卖到一家米店做童养媳。婆婆脾气乖戾,公公老不正经,在她十三岁时强暴了她,并让她有了身孕。婆婆逼她上吊,扔给她一根糟麻辫子,她把脖子套进绳圈,一脚蹬翻凳子,那麻辫子就断了。她摔得太重,瞬间感到腹痛难忍,把一个不足月的女婴产下来,便在当天拂晓偷跑出去投了嘉陵江。老红军曾扩红明白了,这个叫曾小红的作者就是童养媳的孩子,她不知怎么还是活下来了,并且活到了全国解放,活到了今天。她以一颗无比坚执的心寻觅母亲的下落,含泪写下这样一本足有五百页的大书。十三岁的童养媳跳进嘉陵江时,偏偏有本城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登上贩运大船,小姐一句话没说便纵身跃入江中,在一众船工的帮助下将投江者救上船去,小姐用尽各种方法生生将她从鬼门关上唤了回来。她睁开眼睛时,小姐装束变了,一身灰布军装,八角帽上缀着红布五角星,军上衣领子一左一右缀上红布领章。此前,童养媳在米店里曾听过赤匪大举入川的消息,也在每天送到店里的报纸上看见过红军的照片,模糊地猜出是什么人教了她。她主动开了口,说出自己为什么投江,也从对方口中知道了小姐原来是官府通缉捉拿的女共党——肖剑奇。第二天早上,小姐来看她,告诉她沿水路向东是为了迎接红军主力西上,在川北一带建立新根据地。小姐只用几句简单的话就让没读过书的童养媳明白了,革命和红军都是为了让受苦最深重的妇女翻身解放。童养媳一边听一边认定普天下受苦最深重的女人就是自己呀,过去求过菩萨,没用,现在才是她的救星来了。小姐不但救了她的命,还用一团火一样炽烈明丽的光照彻了她的心,她迫不及待要加入红军。小姐问她的名字,她说没有,只知道娘家姓曾。“就是为了这个我们才要革命,这会儿就让你有个名字,徐向前总指挥号令各军入川后大力扩红,你姓曾,就叫曾扩红吧。”这个可怜的童养媳接受了“曾扩红”这个名字,接受了做一名女红军的命运。-24- 书中的曾扩红被救后成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的一名战士,打的第一仗是巴中之战,之后是反田颂尧三路围攻、决战空山坝、反川军六路围攻。1935年,书中的曾扩红第三次踏进草地,她作为卫生部收容队的队员,负责在全军后尾收容掉队的伤病员,因为草地连续走了三次,连能吃的草都被反复搜寻吃掉了,全军最后尾的她们成了最缺少食物的人。病饿交加的她终于在一个大草甸子上躺倒了,她挣扎着燃起了一丛篝火。她的女儿在书中猜想,母亲已经知道不可能再走出草地了,但她必须将最后的托付讲出来,托付给可能跟上来的另一名红军战士。她认为母亲的愿望实现了,甚至用自己并不流畅的笔复原了当时的场景:另一名红军战士,看到母亲燃起的篝火,走上了大草甸子,她一定也走不动了,只想死在这里。但是母亲将自己的托付讲给了她,鼓励她坚持走下去。女战士因为母亲的托付,只能继续前行。或者她走出了草地,直接将母亲的托付报告了上级;或者她没有,却像母亲嘱咐的一样,将托付告诉了另一个她遇到的人,那个人走出了草地,完成了母亲的遗愿。无论如何,作为女儿的她都认为母亲在牺牲之际,以一颗至死不变的赤诚之心为红军做出了最后的贡献。作者曾小红就在这里结束了记述,让她最为欣慰的是,母亲并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牺牲在大草地里,那一丛茫茫草地中燃烧的篝火陪伴着母亲,不但让母亲感受到了最后的温暖,也温暖了她长久孤独和凄伤的心。三天后,老红军曾扩红去了档案馆查询。发现牺牲在长征途中的名叫曾扩红的女红军共有一百三十二名,而各种姓氏的扩红则有四千八百三十二名,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名叫扩红的女红军有一百二十四名,活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曾扩红有二十一名,前二十名已去世,剩下的一名就是自己。(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作者以神秘来信和重名的细节制造悬念,又以岁月沉淀下的“母女情”吸引读者阅读。B.童养媳能够主动对救她的大户人家小姐讲述身世,说明她在早先的生活中已经对红军有亲近感。C.巴中之战、反田颂尧三路围攻、反川军六路围攻等战役的罗列,增强了小说写作素材的真实感。D.茫茫草地中的篝火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这革命的信仰抚慰了牺牲的战士,也温暖了红军的后人。8.“书中的曾扩红”经历了哪几个人生阶段?请概括分析。9.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B8.①悲苦的童养媳经历:因家贫被卖为童养媳,受公公婆婆欺凌,绝望投江;②被红军拯救新生:投江被救,受革命影响加入红军,有了自己的名字;③光荣的革命之路:革命经历丰富,最终在第三次过草地时光荣牺牲。-24- 9.①情节方面,以光荣革命历史档案照应小说开头,并交代阅读书籍产生的影响,使情节完整;②人物方面,前文着重塑造“曾扩红”的个体形象,小说结尾完成了由个体形象到群体形象的迁移;③艺术效果方面,作者罗列出具体的档案数字,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④主旨方面,给读者带来情感冲击和思想启示,表现对革命信仰的寻找、坚守和传承精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项,“在早先生活中已经对红军有亲近感”错误,于文无据,童养媳能够主动对救她的大户人家小姐讲述身世,是因为大户人家小姐救了她。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和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第三段中有“因为家贫,年方八岁便被卖到一家米店做童养媳。婆婆脾气乖戾,公公老不正经,在她十三岁时强暴了她,并让她有了身孕。婆婆逼她上吊,扔给她一根糟麻辫子,她把脖子套进绳圈,一脚蹬翻凳子,那麻辫子就断了。她摔得太重,瞬间感到腹痛难忍,把一个不足月的女婴产下来,便在当天拂晓偷跑出去投了嘉陵江”。据此可概括出早年的人生经历:因家贫被卖为童养媳,受公公婆婆欺凌,绝望投江。第五段有“现在才是她的救星来了。小姐不但救了她的命,还用一团火一样炽烈明丽的光照彻了她的心,她迫不及待要加入红军”,可据此概括:被救新生,受革命影响加入红军,有了自己的名字。第七段“曾扩红第三次踏进草地,她作为卫生部收容队的队员,负责在全军后尾收容掉队的伤病员,因为草地连续走了三次,连能吃的草都被反复搜寻吃掉了,全军最后尾的她们成了最缺少食物的人。病饿交加的她终于在一个大草甸子上躺倒了……”,据此概括出:革命经历丰富,最终在第三次过草地时光荣牺牲。【9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语段(结尾)作用和好处的能力。对情节,以“曾扩红去了档案馆查询”作为结尾,查出光荣革命历史档案,照应小说开头,使情节完整;-24- 对人物,“发现牺牲在长征途中的名叫曾扩红的女红军共有一百三十二名,而各种姓氏的扩红则有四千八百三十二名,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名叫扩红的女红军有一百二十四名,活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曾扩红有二十一名,前二十名已去世,剩下的一名就是自己”,前文着重塑造“曾扩红”的个体形象,小说结尾由点及面,赋予小说人物更普遍的社会意义,就完成了由个体形象到群体形象的迁移;对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并有巨大的情感冲击,革命的胜利是无数的先烈前仆后继欢乐的,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深化了文章主旨,也升华了文章境界,表现对革命信仰的寻找、坚守和传承精神;艺术效果方面,作者没有使用其它艺术手法,只是简单罗列出具体的档案数字,但是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这样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人。起居舍人微言之子也。徽言卒时,季宣始六岁,伯父敷文阁待制弼收鞠之。从弼宣游,及见渡江诸老,闻中兴经理大略。喜从老校、退卒语,得岳、韩诸将兵间事甚悉。年十七,起从荆南帅辟书写机宜文字,获事袁溉。溉尝从程颐学,尽以其学授之。季宣既得溉学,于古封建、井田、乡遂、司马法之制,靡不研究讲画,皆可行于时。金兵之未至也,武昌令刘绮镇鄂渚。季宣白绮,以武昌形势直淮、蔡,而兵寡势弱,宜早为备,绮不听。及兵交,稍稍资季宣计画。时江、淮仕者闻金兵且至,皆预遣其奴而系马于庭以待。季宣独留家,与民期日:“吾家即汝家,即有急,吾与汝偕死。”民亦自奋。县多盗,季宣患之,会有伍民之令,乃行保伍法,五家为保,二保为甲,六甲为队,因地形便合为总,不以乡为限,总首、副总首领之。官族、士族、富族皆附保,蠲其身,俾输财供总之小用。守计定,讫兵退,人心不摇。枢密使王炎荐于朝,召为大理寺主簿。时江、湖大早,流民北渡江,边吏复奏淮北民多款塞者,宰相虞允文白遣季宣行淮西,收以实边。-24- 季宣为表废田相愿照复仓肥三十六圩立三十三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工授田领牛及思器爸种各有差廛其家至秋及止凡为户六百八十有五,分处合肥、黄州间,并边归正者振业之。季宣进言日:“近或以好名弃士大夫,夫好特为臣子学问之累。人主为社稷计,唯恐士不好名,诚人人好名畏义,何乡不立?”帝称善,恨得季宣晚,遂进两官,除大理正。自是,凡奏请论荐皆报可。以虞允文讳阙失,不乐之。居七日,出知湖州,改知常州,未上,卒,年四十。季宣于《诗》、《书》、《春秋》、《中庸》、《大学》、《论语》皆有训义。其杂著日《浪语集》。(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九十三》)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季宣为表/废田相原隰复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丁授田/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B.季宣为表废田/相原隰/复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丁授田/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C.季宣为表废田/相原隰/复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丁授田/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D.季宣为表废田/相原隰/复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丁授田/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征召称“征”,三公以下征召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的制度,其意与“举”不同。B.乡遂,西周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贵族居住之地,“遂”为平民居住之所。国都及其附近地方划为若干乡、遂。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大理寺主簿”是官署中最高长官,主管文书办理事务。D.卒,士大夫死称“卒”,古代讳称的等级很分明,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季宣自幼好学,涉猎广泛。他幼年时就向各阶层的人民了解军事、强国等谋略,辅佐袁溉时又师从大儒程颐系统学习。B.薛季宣英勇无畏,保家卫国。金兵将至,众大臣都随时准备独自逃跑;只有薛季宣誓与人民坚守,鼓舞了人民的士气。-24- C.薛季宜一心为民,安定一方。盗贼横行他忧心如焚,组织乡民抵御,遭逢大旱,他又收留、帮助流民让他们重振家业。D.薛季宣见地不凡,学识渊博。辅佐刘绮时他出谋划策;他还向皇帝谏言,深得器重;他研究、解释儒家经典,著书立说。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弼宦游,及见渡江诸老,闻中兴经理大略。(2)人主为社稷计,唯恐士不好名,诚人人好名畏义,何乡不立?【答案】10.D11.C12.A13.(1)他跟随薛弼四处做官,等到见到渡过长江的众位元老时,他听到了中兴国家、治理地方的谋略。(2)君主替国家考虑,只怕士人不好名,如果人人都爱好名声敬畏道义,有什么风尚不能树立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季宣替他们标划已废置的田地,察看平原和湿地,恢复了合肥的三十六处堤岸,在黄州旧治东北方向建立了二十二个村庄,按家庭分给房屋,按人口数量分给田地,分等次分发耕牛及各种农具和粮种,由官府给每户提供粮食,直到秋天为止”。“表废田”“相原隰”,句式一致,中间断开,排除A;“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于黄州故治东北”状语后置,之后断开,排除B;“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有差”词组,有区别,不同,之后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大理寺主簿’是官署中最高长官,主管文书办理事务”错误,大理寺的最高长官是“大理寺卿”。“大理寺主簿”只是主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故选C。【12题详解】-24-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A项,“辅佐袁溉时又师从大儒程颐系统学习”错误,薛季宣没有师从程颐学习,是袁溉向程颐学习,袁溉又把自己的学问都交给了薛季宣。故选A。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宦游”,到各地做官、四处做官;“经理”,治理;“大略”,谋略。(2)“诚”,如果;“畏义”,敬畏道义;“乡”,风尚。【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24- 薛季宣,字士龙,是永嘉人。是起居舍人薛徽言的儿子。薛徽言去世时,季宣刚六岁,他的伯父敷文阁待制薛弼收养了他。他跟随薛弼四处做官,等到见到渡过长江(靖康之乱后撤退到江南)的众位元老时,他听到了中兴国家治理地方的谋略。喜欢与服役的老军官、退伍的士兵谈话,非常详细地了解了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带兵打仗的事。十七岁时,开始被荆南帅征召,草拟撰写决策文书,得以侍奉袁溉。袁溉曾经跟随程颐求学,将自己的所学全部教给季宣。季宣已得到他的传授,对于古代分封、井田、乡遂、司马法等制度,无不进行研究和讨论,他的想法都可以在当时施行。金兵还没有南侵的时候,武昌令刘锜镇守鄂渚。季宣告诉刘锜,武昌的形势与淮州、蔡州相当,但兵少势弱,应该早作防备,刘锜不听。等到两军开战后,他渐渐向季宣询求谋略。这时江、淮一带的官员听说金兵将到,都预先遣散了奴仆,把马系在院中随时准备逃跑。只有季宣留在家中,与百姓约定:“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我与你们一道去死。”百姓听了,也都振作起来。县里盗贼猖獗,季宣十分担忧这事,恰逢朝廷颁布了伍民令,于是施行保伍法,五家成立一保,二保成立一甲,六甲成立一队,依据地理形势方便的情况合为一总,不以乡的区域为限,每一总设立总首、副总首领导他们。做官的人家、读书人家、有钱人家都纷纷参加了保甲组织,官府免除他们的赋税,让他们提供钱财,让他们提供钱财给总首发挥一些用处。坚守的计划定下以后,最终敌兵退兵,人心也就不再动摇。枢密使王炎向朝廷推荐了季宣,朝廷下诏任命他担任大理寺主簿。长江、太湖一带发生大旱,逃荒的百姓北渡长江,边界官吏又上奏说淮北百姓有很多前来投奔的,宰相虞允文奏请派遣季宣到淮西,将他们召集起来充实边防。季宣替他们标划已废置的田地,察看平原和湿地,恢复了合肥的三十六处堤岸,在黄州旧治东北方向建立了二十二个村庄,按家庭分给房屋,按人口数量分给田地,分等次分发耕牛及各种农具和粮种,由官府给每户提供粮食,直到秋天为止。一共安置了六百八十五户人家,分处在合肥、黄州之间,连同归来的原住边民,官府都给他们赈济帮助兴家立业。季宣对孝宗说:“近来有人以‘爱好名声’为由弃用士大夫,爱好名声只是臣子做学问的负累罢了。君主替国家考虑,只怕士人不好名,如果人人都爱好名声敬畏道义,有什么风尚不能树立呢?”皇帝称赞季宣的观点正确,对季宣相见恨晚,于是为他加官两级,授予大理正。从此,凡是季宣的上奏请求议论荐言皇帝都回复可行。因为虞允文讳言过失,季宣不高兴。过了七天,离京外任湖州知府。后又改任常州知州,还未赴任,就去世了,年仅40岁。季宣对《诗经》、《尚书》、《春秋》、《中庸》、《大学》、《论语》的义理都有研究、解释。他杂著文集命名为《浪语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城西楼①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②,令人长忆谢玄晖③[注]①金陵城西楼:即金陵城的“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②“澄江净如练”:谢眺诗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一句。③谢玄晖:即谢眺,字玄晖。谢眺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今古一相接”。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了诗人在静寂的夜晚,独自一人登上古城西楼,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从空间的角度,先写仰视,再写俯视,把秋月下的古城景象描写得生动传神。C.诗人写自已行迹之后描绘客观景象,再直抒胸臆,感情线索时显时隐,可见构思之精。D.诗人笔触忽而天上、地下,忽而眼前、古代,有天马行空之势,体现出浪漫主义特点。15.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B15.-24- ①对谢眺的赞赏与怀念。谢眺的才华、品格,李白赞赏不已,且诗人与谢眺的遭遇相似,精神相接,“长忆”表现对其的赞赏与怀念。②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谢眺的诗,李白能理解,而诗人的心情却无人理解,精神相通、心心相印者稀少,只能长忆谢眺。【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B项,“先写仰视,再写俯视”是错误的。颔联先写到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再写到垂落的露珠仿佛从月中滴出。所以颔联先写俯视,再写仰视。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诗歌的颈联诗人感叹如今能与古人相通的人真是太稀少了,但是尾联却写到真正领略到“澄江净如练”的优美景色,而“澄江净如练”出自谢眺的诗歌,并且最后一句说到自己想起了南朝著名诗人谢玄晖,所以最后一联表现了作者对谢眺才华的赞赏。并且通过注释可知,谢眺和自己的性格、遭遇相似,而谢眺是能和自己精神想通的古人,所以最后一联表现出诗人对谢眺的赞赏和怀念。谢眺能理解谢眺的才华和性格,但是作者却只能独自登上高楼远眺吴越,说明现实生活中五人能理解诗人,和他能够精神相通的人很少,所以只能长忆谢眺,从而表现诗人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情感。注释(三)(本题共1小题,6分)16.名篇名句默写。(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顶真修辞,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渲染了与朋友即将离别时的凄凉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的《马说》中写道,即使有名马,但是在“___________,_______”的险恶生存环境中,不能展示其日行千里的才华,终究无法成为千里马。(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不惧挫折、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答案】(1).醉不成欢惨将别(2).别时茫茫江浸月(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4).-24- 骈死于槽枥之间(5).沉舟侧畔千帆过(6).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茫”“祗”“骈”“畔”,记忆时可结合诗句的含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怎么做一个摆脱平庸的人呢?需要读书。佘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绵长的空间和广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就以飘散的信号诉诸于文字。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______,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______,不乏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把一些历史典故和我们当前正在干的事业,____地结合起来,让人感到深刻厚重、受到启发,让人反复思考、反复______,一句话比讲一百句话还管用。(),例如《四书五经》是好东西,过去为了科举就钻成书呆子了,读成“孔乙已”了,读成“范进中举”了,这没有用。今人读书,学和用要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起来,知和行要结合起来,更要善于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中、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创造性地读书。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能把绵长的空间和广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就以飘散的信号诉诸文字B.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就以飘散的信号诉诸文字C.能把广阔的空间和绵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就以飘散的信号诉诸于文字D.能把漫长的空间和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就以飘散的信号诉诸于文字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治国安民擢发难数天衣无缝捉摸B.经天纬地擢发难数无懈可击捉摸C.治国安民浩如烟海无懈可击琢磨D.经天纬地浩如烟海天衣无缝琢磨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只要阅读这些文化典籍,就可以摆脱平庸B.我们只需在这些文化典籍中埋头苦读就可以了吗C.一个人工作很紧张,就需要阅读丰富的文化典籍D.但我们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传统而传统-24- 【答案】17.B18.D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绵长的空间和广阔的时间”是错误的。“绵长”和“空间”“广阔”和“时间”搭配不当。C项,“诉诸于”是错误的。“诸”意思为之于,和“于”重复。D项,“绵长的空间和广阔的时间”是错误的。“绵长”和“空间”“广阔”和“时间”搭配不当。“诉诸于”是错误的。“诸”意思为之于,和“于”重复。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包括成语)的把握能力。治国安民:治理内政、外交,增强综合国力,使人民和平安定地生活。经天纬地:指谋划国家大事,形容人的才能极大。本处和驰骋古今性相应的应是“经天纬地”。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多得数不清。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本处的对象为文化典籍,所以选用浩如烟海。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本处指作品将历史典故和我们当前正干的视野结合的很严密,所以选用“天衣无缝”。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琢磨:思索、考虑。本处指让人反复的思索,所以选用“琢磨”。故选D。【19题详解】本处考查学生依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补写句子的能力。A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B项,选项为问句,而原文括号后为逗号。C项,上下文都是在说读书,和工作没有关系,所以与上下文内容衔接不紧密。故选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4- 糖尿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自己不能分泌胰岛素,因此必须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二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左右,______,但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无法妥善利用。很多研究发现,______。对此,有关专家解释道,肥胖者摄入能量过多,此时为满足代谢的要求,胰腺必须分泌比正常量高出5~10倍的胰岛素。久而久之,过度刺激胰腺分泌,胰脏发生疲劳,不能充分生成胰岛素,__________。【答案】(1).患者通常自己能够分泌胰岛素;(2).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肥胖有关;(3).最终导致患上二型糖尿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第一处,通过对一型糖尿病的介绍,那么二型糖尿病患者是通常能够分泌胰岛素的,所以第一处应填“患者通常自己能够分泌胰岛素”。第二处,后文说到胰腺必须分泌出比正常量高出5~10倍的胰岛素,所以这种患者是能够分泌胰岛素的,所以应该是二型糖尿病,并且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肥胖,所以第二处应填“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肥胖有关”。第三处,是一个总结性语句,前面说到久而久之,过度刺激胰腺分泌,胰脏发生疲劳,不能充分生成胰岛素,最终患上二型糖尿病,所以第三处应填“最终导致患上二型糖尿病”。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5字。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0月1日的消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于日前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据介绍,为满足我国空间站工程任务需要,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其中,航天驾驶员和航天飞行工程师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早在2018年5月巳启动,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选拔出符合条件的18名预备航天员,在经过系统的训练后,将参加空间站运营阶段各次飞行任务。这次预备航天员选拔,将为我国航天员队伍完善、空间站工程建设等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答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于日前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这批预备航天员分为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本次选拔将为我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24- 压缩新闻语段要注意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事件,本段新闻中,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于日前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为主要事件。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以及本次预备航天员选拔将为我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为重要信息。压缩时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高校在今年新生报到时,设置了“独立新生奖”,为无需家长陪同、独自前来报到的2020级新生拍摄合影并赠送“独行生”照片,“独立”新生都可获得学校颁发的独立报到证书,同时获得奖品文化衫一件。高校此举引发热议,有人认为“独立新生奖”有创意,能传达善意与鼓励;有人认为“独立新生奖”曲解了独立,拉低了“独立”的门槛,并不能治疗00后的依赖症;还有人觉得父母送孩子上学,且送且珍惜,未必是不独立的表现。即将进入大学的你,对高校设置“独立新生奖”有何看法?请将你的见解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本校校报《滇潮》的“学生时评”栏目上。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含义及范围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高校设“独立新生奖”,传达善意关怀又是一年开学季,当各大高校的开学典礼频繁刷屏时,9月13日,陕西西安一高校特别设立了独立新生奖,奖励独自一人报到的新生,这项举措以实际行动表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善意关怀。据新华网报道:学校规定凡是学生一个人无家长陪同报到的,可获得一个奖状和学校发的文化衫。然而,表达善意的背后,各种质疑也接之而来。有人说:独立上学与是否独立没有关系,学校设立这一奖项着实无必要。其实不然,独立上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独立,但起码代表了独立意识的觉醒。我刚上大学时,进入宿舍后发现,无论是室友还是隔壁的同学,大家都是由家长陪同而来,并且帮忙收拾屋子,整理物件,没有一个人是自己来上学的。如今的时代,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大学生的独立性也呈下降趋势,从很多大学生面对自己的事情都无法做主时就能看出。他们依赖性很强,必须要去询问别人的意见,心智并没有表现出跟上年龄的成熟。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独自上学报到看成是独立的第一步呢?学校对此作出奖励无可厚非。-24- 我曾经听一位老师讲过他上大学时的经历。他说,当时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没有办法送他上大学。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一个人背起行囊在火车上站了18个小时,中途连厕所都不敢去、到学校以后,他的老师见他独立性很强,所以直接让他当了学生干部。多年后提起这段经历是,他无比感谢那时的自己,一个人上学,的确给了他极大的锻炼,无论日后遇上什么困难,他都会用当年那种精神去克服。由此可见,青年时代养成的独立性是一生的财富。新华网的报道中也提到了学生李杰,他表示自己先把一部分行李快递到学校,自己带了一些日用品独自来报到。他认为,这段经历是独特的,学会了与人沟通,也学会了妥善安排事情。当今学子生活相对优越,独立生活的能力普遍缺乏。2017年,媒体报道了六盘水师范学院被暴雨侵袭,保洁阿姨冒雨背着大学生趟水过河的事件。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居然连这点独立性都没有?甚至需要五十多岁的阿姨背着上课,他们的鞋就那么怕沾水,那么金贵吗?想来这与学校对学生独立能力的引导之缺失脱不开关系,家庭和学校联手,生生把大学生养成了“巨婴”。学校奖励独立报到的新生,也意在宣扬“大学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独立”的主题。台湾慈济创始人证严上人说过:“好的慈悲是月光而不是日光,不能太烤人,太耀眼,要像月亮一样为黑暗中没路的人照见路,让他们有光。”学校送给学生的奖品本就是奖状和文化衫,恰似月光一般柔和,不仅传递了学校的善意,也能给独自一人的学生带来一些家的归属感,何乐而不为呢?【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命题结合热点新闻事件,挖掘育人思想,引导真实写作,促进考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培育考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次作文要从高校设置“独立新生奖”的角度,谈对“独立”的理解。考生要分析“独立新生奖”的几重意义:(1)肯定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自我管理能力:独自报到是开启大学独立生活的“第一课”,独立自主也是未来的必修课;(2)表达对独自来校学生的关爱与善意:没人“送学”的学生中,不排除存在家庭特殊状况、经济状况不佳等情况;(3)当下防疫抗疫形势的需要:多名家人陪同一个学生上学,给原本人员密集的大学校园,增加防疫抗疫的压力与负担。考生还要分析人们对学校设立“独立新生奖”的看法:(1)“独立新生奖”有创意,能传达善意与鼓励;(2)“独立新生奖”曲解了独立,拉低了“独立”的门槛,并不能治疗00后的依赖症;(3)父母送孩子上学,未必是不独立的表现。-24- 所以,在立意方向上,题干提示了一些思维方向与观点,考生可择其一二行文,也可辨析材料,另择新意行文。只要结合材料,结合实际,展开分析、议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考生具体写作时要注意:写作身份是即将进入大学的你,交流的对象是本校师生,写作任务是围绕立意展开阐述,表达自己的思考,情境是将你的见解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本校校报《滇潮》的“学生时评”栏目上。参考立意:高校设“独立新生奖”,传达善意关怀;有创意的“独立新生奖”鼓励学生独立;一举多得的“独立新生奖”;独立的大学生活,从独立报道开始;“独立新生奖”拉低“独立”的门槛;“独立新生奖”曲解了独立;家长送孩子,并不耽误孩子独立;……行文结构:此题可围绕“高校设‘独立新生奖’”传达善意关怀”这一中心论点来谈“独立新生奖”的几重意义。先引出新闻话题:大学设置“独立新生奖”,接着提出文章观点:高校设“独立新生奖”传达善意关怀;然后指出“独立上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独立,但起码代表了独立意识的觉醒”“学校对此作出奖励无可厚非”;先从正面举例证明独立上学让人“学会了与人沟通,也学会了妥善安排事情”,再从反面举例说明“当今学子生活相对优越,独立生活的能力普遍缺乏”,最后指出“学校奖励独立报到的新生,也意在宣扬‘大学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独立’的主题”。参考素材:关于大一新生如何到大学报到一事,作为一名准大学生,我的观点是:家长可陪同,无须刻意弄出花样。一方面,独立性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必生硬地和开学联系在一起。开一次学就能被称为“独立新生”,是不是为时尚早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置“独立新生奖”,用于鼓励那些没有家长陪同、独自前来报到的大学生,这样的“花式开学”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体现了呼唤大学生勇于独立自主的拳拳之心。但我反对这样的“花式开学”,开学方式无须刻意追求变化,中国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家长陪同开学,个别高校偏要在这些细枝末节彰显不同,难免让人感到些许哗众取宠之意。-24- 陪同开学的过程除了是一次别样的亲情体验,也能开开眼界。我们很多同学家在农村,很多大一新生也是,他们的家长要么在家勤勤恳恳地务农,要么在外披星戴月地打工,从未进过象牙塔,现在他们的子女考上了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正是一个“登堂入室”的好机会。他们在陪同的过程中既能和孩子重温亲情,又能开开眼界,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作家常跃强在《淡淡的深情》一文中回忆自己上大学的往事,其中就提到父母没有陪同自己的失落感,他写道:“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你们看,带着一肚子不快去上大学,是何其难受。家长陪同孩子开学的另一个潜在好处是:熟悉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等以后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不会没话说,正如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新生独立报到也要奖励,恰恰说明能独立报到的学生太少,需要学校出面引导才能改变新生报到时家长扎堆的现象。不少人看到这条新闻时,第一反应是为学校叫好。大学新生报到时,有的学生自己当“甩手掌柜”而让家长跑断腿,有的家长怕孩子吃苦宁愿花钱请人打扫宿舍等。学生依赖性太强、家长保护欲太重,怎不令人担心?若大学生还停留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阶段,这样的“巨婴”如何适应将来步入社会后激烈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校方“谢绝家长陪同”,无疑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当然应该独立,但学校“一刀切”的做法会带来诸多不便。比如,有些外市、外省学生的行李要多于本地学生,家长帮忙搭个手并不代表孩子就不独立;不少家长自己就很想去孩子就读的大学看一看,这本是人之常情,与孩子独立与否并不直接相关。而有些溺爱孩子的家长,则完全可能做出暗中保护或者等“风声过了”再帮忙收拾宿舍的事情,这也与学校“锻炼学生独立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其实,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成长的全过程,但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只要学习好其他不重要”的错误教育思想大行其道,导致本该全面均衡发展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很多家庭中只剩下了德育和智育。即便一些家庭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和艺术修养,但劳动教育的缺失仍相当普遍。与劳动渐行渐远的教育现状,让“独立”这一本应为大学生“标配”的能力显得格外稀缺,也凸显出中小学校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的迫切性。“独立新生奖”是帖清醒剂。人的成长是线性的,独立自强的意识、生活自理的能力不会凭空产生。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不会自理”的问题,要到更早的教育阶段寻找解决之道。想一想大学校园“谢绝家长进校”的无奈与尴尬,今天的家长更应反思——曾经对劳动教育的不待见,让自己的孩子错过了什么?-24- -2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08 09:42:31 页数:24
价格:¥5 大小:128.5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