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17)
>
五年级下册
>
热
>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2022新版)2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7
2
/17
剩余1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四单元热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1课。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聚焦部分,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观察过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的现象,水的这些变化与什么有关”,引发学生思考。探索部分,让学生先回忆并整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再让学生设计和进行“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的实验。研讨部分,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后,让学生思考并发表关于“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和停止加热后,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等问题的见解,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拓展部分,引导学生继续探索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以及从0℃上升到常温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让学生了解到温度变化了是因为热量在传递,所以是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观察过水沸腾过程中会温度慢慢变高,水会逐渐变热,知道水结冰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也了解了水结冰、水沸腾、冰融化时的现象以及形态的变化,但是较难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热量在传递。【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2.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3.分析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情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2.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4.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5.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量与水的温度变化、形态变化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通过长时多次的测量和记录,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3.树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4.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主动研讨与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存在。2.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的实验探究计划,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材料准备】[教师]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温度计夹子、热水、护目镜、湿布、记录单、铁架台等。17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图片:展示自然界中以三种形态存在着的水。教师提问:图片中的水以哪些形态存在?教师追问:水的这些形态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回答:自然界的水发生的一些变化。教师小结:自然界的水是以不同的形态在循环运动,很多生物依靠环境而生活,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2.[教师]出示水结冰和水沸腾的实验图片,提问:水的形态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图片中的水,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界中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不同形态的水。学生很容易想到水的形态是会变化的,通过出示三年级学习的“水沸腾了,水结冰了”的实验图片,帮助学生思考“水的形态变化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提出“给水加热”“让水结冰”“与温度有关”等想法,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做铺垫。二、探索1.活动一:整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1)师提问:还记得水结冰的温度,水沸腾的温度是多少吗?。(2)小组讨论: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形态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揭示课题:温度与水的变化。(板书)2.活动二: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1)[教师]追问你能试着说出完整的假设吗?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提出假设:将水加热温度上升,到100℃水开始沸腾,水的形态会转变成水蒸气。(2)[教师]课件出示实验器材,提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3)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讨论具体的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4)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明确实验步骤:(不播放微课的话也可以直接看PPT步骤讲解)①安装好加热装置,在烧杯中加入少量热水。(用热水节约实验时间)②给热水加热,测量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③沸腾时停止加热,持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3分钟。④再次加热至沸腾后,持续加热沸水3分钟,持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⑤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中水的形态变化。(5)教师提示注意事项:①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②杯内加水少于二分之一,以免水在沸腾时候飞溅出来。③撤走和移入酒精灯时注意安全。(6)学生分小组开展“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的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水沸腾后的变化记录表中(7)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学生做好记录。[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猜想水温变化时形态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接着让学生制定完整的探究计划,再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现象最后用证据证实自己的猜想假设,从而让学生经历从思维到实践再到思维的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给水持续加热,观察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这样的实验操作过程是很容易完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完整的探究计划,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研讨1.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交流:水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师提问: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停止加热后呢?继续加热,温度又怎样变化呢?(2)教师提问:这个过程中,除了温度外水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呢?(3)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17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1)教师提问:撤掉酒精灯后,水的温度还在100℃,却不再沸腾了;再次加热,水又沸腾了,说明水沸腾的现象跟什么有关?(2)师生小结:水温度达到100℃后,只有继续提供热量,水继续吸收热量才会沸腾。(3)提问:当我们给水持续加热,100℃后水沸腾了,水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这又是为什么?(4)师生证实假设:水形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在被加热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到100℃时水开始沸腾,水的形态会转变成水蒸气。[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停止加热后,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先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记录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的结论。再提出问题: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发现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达到沸点后只有继续提供热量水才会沸腾,而水沸腾时,变成气态产生大量水蒸气。四、拓展1.提问:水结成冰和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热量是否产生了影响?2.师生一起研讨实验方法,鼓励学生课外去探究。[设计意图]在本课实验的基础上,以及三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设计实验方法比较容易,师生一起研讨实验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的概念。【教学后记】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2课。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聚焦部分,直接提出问题“水和水蒸气的相互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索部分,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其次交流对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看法。再次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学生需要推测并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证明温度高低是否影响水蒸发的速度;最后通过“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将玻璃杯外壁擦干,静置一会儿,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和“用食盐降低玻璃杯里冰块的温度,继续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的实验来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研讨部分,学生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后,交流研讨问题“当温度变化时,可以观察到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拓展部分,通过思考交流: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是怎样形成的?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激励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开展探索活动。【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观察过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也都知道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凝结。但是对于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并不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设计实验,再开展水的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和观察水蒸气凝结现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从而发现出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关于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7 1.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2.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3.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2.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3.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4.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呈现出对物态变化的探究兴趣。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1.讨论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开展水的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和观察水蒸气凝结现象的探究活动。[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材料准备】[教师]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电子秤、冰块、食盐,滴管、护目镜、湿布、干布、记录单等。[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图片。教师提问:你认为水的蒸发是怎么回事?水蒸气凝结成水又是怎么回事?2.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水和水蒸气互相变换的关系。并追问“水蒸发和凝结与什么有关?”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熟悉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是怎么回事,了解学生对水形态变化的前概念。学生之前的学习更多关注的是现象,对于原因关注较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探索1.活动一: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学生提出: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2)全班交流:推测水蒸发快慢与水温高低有怎样的关系。(3)教师追问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的。(4)出示实验器材,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制订实验计划。(5)学生汇报实验计划,教师点评。(6)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明确实验操作:方法一:①称量两杯质量相同的常温下的水,保持起始质量一致。②将一杯水放在常温下,另一杯水加热到80℃。③各放置3分钟后,称量每杯水的质量。④记录并比较实验结果。17 方法二:在玻片上滴上相同滴数的水珠,一个加热,一个不加热,观察记录玻璃片上水珠减少的情况。(7)学生分小组用方法一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8)全班研讨:对比两只烧杯中的水减少的质量,你发现了什么?在相同时间内,它们减少得一样多吗?说明了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9)师生交流并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2.活动二: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可以观察到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呢?(2)学生思考并交流实验方法。(3)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明确实验操作:①在烧杯中加入冰块,用干布擦净玻璃杯外壁。②将烧杯静置,观察外壁。③记录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④在装有冰块的烧杯中加入食盐,继续观察玻璃杯外壁。⑤继续记录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5)全班研讨:①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你发现了什么?②你认为水蒸气凝结成水需要怎样的条件呢?③加食盐前后,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④加入食盐前后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是怎样的呢?说明了什么?(6)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有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图片提示并提出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学生很容易想到温度,紧接着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出示材料再讨论可以节约时间也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指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制定计划,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第二个活动,出示材料让学生思考“怎样才可以观察到凝结现象”,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了解操作步骤后再进行实验,确保观察到现象和结果。两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和精确测量,并对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用充足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实证能力。三、研讨1.研讨一:(1)教师提问当温度变化时,我们观察到了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2)师生交流并小结:①水蒸发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②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3)教师追问:你认为水蒸发和水蒸汽凝结有热量的作用吗?为什么?(4)师生交流并小结:①水(液态)蒸发过程中在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气态)。②水蒸气(气态)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液态)。2.研讨二:我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设计意图]研讨一,是对前面的两个探究结果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强调温度变化的数据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来充分论证并让学生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以及形态的变化。研讨二,是在研讨一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四、拓展1.课件出示自然界中有云、雾、雨、露、霜、雪的图片,教师提问: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2.师生交流。17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云、雾、雨、露、霜、雪等是自然界中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但是对于它们的形成原因很少关注,提出问题“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交流,希望学生能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原因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学后记】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3课。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聚焦部分,用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现象,指向本课的核心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探索部分主要包括4个活动,活动一: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活动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将不同温度的水相互接触的实验。活动三:测量记录水温的变化。活动四:将记录表中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研讨部分,提出3个研讨问题:(1)试管中凉水温度变化了吗?是怎样变化的?什么现象说明凉水温度在变化?(2)凉水温度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你是根据什么做出的推测?(3)凉水的温度会不断上升吗?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下降吗?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基于证据的基础上建构“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热交换停止时两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的科学概念。拓展部分,提出更多可以感知温度变化的工具和方法,让学生理解观察工具的多样化精确化可以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温牛奶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于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可以使热的物体变冷,冷的物体变热,这样的结果学生比较熟悉。但是他们很少关注这个过程的实质是热量在传递的过程。在本课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以及绘制的折线图,让学生思考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过程中考热量的转移和平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3.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2.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折线图。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4.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种方式认识事物。[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4.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1.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17 2.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3.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的实验探究计划,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材料准备】[教师]大烧杯、60℃左右的热水、凉水、一盒冰牛奶、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温度变化记录表、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这是我刚刚从冰箱里拿出的牛奶,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热?(教师边展示实物边问)[学生]自由回答一些方法,在提到热水的方法后教师继续追问。教师提问: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学生]学生自由发言并通过讨论交流后,全班一起完善猜测。[设计意图]用实物制造情境更真实,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问“牛奶变热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想到冰箱里冷藏的牛奶,浸在热水里,可以让牛奶从凉变热,继续提出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激发学生去思考热量的转移和平衡。二、探索1.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变化。师提问:你认为温奶过程中,凉牛奶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追问: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呢?你能预测一下并试着做出完整的假设吗?[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作出完整的假设,达成“牛奶和热水接触后的温度趋向一致”的共识。2.设计“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的实验。(1)[教师]PPT出示实验材料,提出问题:如何用这些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呢?教师提出为了避免浪费,用凉水代替牛奶进行实验。(2)师生交流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注意的问题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讲清实验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测量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并记录(1)[教师]课件出示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提示仪器轻拿轻放。(2)[教师]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具体操作。4.学生进行实验、将记录表上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1)[教师]课件出示记录表,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绘制折线图?[学生]学生交流绘制折线图的方法。(2)在了解探究实验的操作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及其他注意事项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处理数据、整理记录单。[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温度变化,并做出完整的假设,再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完后把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通过试管里冷水的水温变化以及烧杯中热水的水温变化,最后两者的温度趋向一致,去帮助学生理解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三、研讨1.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报交流:17 (1)教师提问:通过记录表中的数据和折线图你发现了什么?试管中的凉水温度变化了吗?是怎样变化的?什么现象说明凉水温度在变化?(2)凉水温度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你是根据什么作出的推测?(3)凉水的温度会不断上升吗?热水温度会一直下降吗?[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根据实验中的数据和折线图,去发现试管中冷水和烧杯中热水温度的变化,寻找温度变化的证据,思考温度变化的原因?以及讨论二者温度最终会怎么样?在研讨交流中,寻找证据,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四、拓展1.[教师]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温度通常使用除了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感知温度的方法,课件出示感温纸带、感温粉末以及温度传感器等。你知道这些工具是怎样让我们观察到温度变化的吗?2.学生思考,师生交流。3.教师鼓励学生课后运用更多的实验方法来探究物体温度的变化。[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还有更多的方法可以感知温度的变化,观察工具的精密化和多样化,能使观察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能使科学论证更有说服力,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后记】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1)聚焦部分,通过金属勺浸在热汤中变热的现象聚焦本课问题:怎样解释这种变化?热是怎样进行传递的?(2)探索部分主要包括3个活动,活动一:猜测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用箭头把想法画出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活动三:分别从圆片的中心和边缘加热,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会意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3)研讨部分,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研讨交流以下问题“金属条上的热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特点?”。(4)拓展部分,通过手绘图拓展诠释三种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让学生熟悉热传递的方式。【学情分析】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充分探究了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实验。将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会慢慢热起来,热水会将热量传给牛奶。也具有使用金属的汤勺,在接触热汤或者米饭以后,勺柄会慢慢的热起来的生活经验。本节课中,学生需要观察和探究“热传导”相关的问题,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通过综合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热传导过程的特点,理解“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17 2.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3.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科学探究目标]1.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获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交流与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3.交流一个研究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分析热传递的原因,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3.在小组合作时,积极沟通与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4.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2.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探究“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知道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难点]通过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实验,归纳概括热传递的方向和特点。【材料准备】[教师]铁架台、铁夹子、金属条、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金属圆片(涂有感温油墨的)、火柴、凡士林等。[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创设情境:昨天我喝汤时,将金属勺浸在热汤中,过一会我发现勺柄也热起来了,你能解释勺柄为什么变热吗?[学生]自由表达。[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试着做出解释可以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学生也很容易想到是汤的热量传递给了金属勺,为下一环节学生思考在同一个物体内热传递的具体过程和方向做铺垫。二、探索1.猜测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教师]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呢?请你用箭头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学生]思考并用箭头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教师]热是这样传递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2.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教师]怎样让金属条上的热传递可以被我们“看到”呢?哪些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蜡烛、凡士林、感温油墨、温度传感器(2)[教师]有了这些材料的帮助,我们可以怎么设计实验呢?师生交流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教师强调学生注意安全。(3)[教师]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后,开展实验探究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4)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5)教师提出问题:热在金属条上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学生思考,交流讨论。3.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教师]出示金属片,热在金属片圆中是怎样传递的呢?学生做出猜测并在记录单上画出或者写出自己的猜测。(2)教师提问:怎样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测呢?17 师生交流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教师再次强调注意安全。(3)[教师]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后,开展实验探究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4)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5)教师提出问题: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猜测热是怎样传到勺柄的,方便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方向性,提出问题怎样让金属条上的热传递可以被我们“看到”呢?激发学生思考哪些材料受热时会有变化,找出适合本实验的材料后,再根据实验材料去设计实验、包括实验步骤、和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了解实验设计后再开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过程,启发对热量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的思考。三、研讨教师提问: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特点?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交流。[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根据实验中的现象,比较和归纳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相同点,认识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四、拓展[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了解三种热传递的方式。师生小结: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了解三种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进一步理解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即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教学后记】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材简析】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是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热对流只能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中,同时会伴有流体本身分子运动产生的导热作用。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质,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是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进一步根据生活经验推测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最后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二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教材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感温粉末、红墨水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对流现象,使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无论是物体内还是物体外都存在热传递。还了解了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同时,生活中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他们已经知道水受热后温度会升高。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他们不清楚在加热试管和烧杯底部时,热量在水中是怎样传递到各个17 部分的。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中,学生将在感温粉末或红墨水的帮助下,观察、了解到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进而分析热在空气中传递的情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2.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3.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传递过程。[难点]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冷水受热后向上运动。【教学准备】[实验材料]试管、大烧杯、透明玻璃杯*2、玻璃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红墨水、染色剂、清水、湿布、护目镜、实验记录表、热在水中传递的课件资料。【教学过程】1.聚焦。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我们常常把一壶水烧开,你知道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吗?与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相同吗?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做出猜测。师生交流后,完善猜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烧开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做过水的沸腾实验了,学生对于热在水中的传递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但是学生还不了解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热在金属中传递方式,他们可能会把这个认识迁移到热在水中传递上,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聚焦“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这个问题。2.实验探究。活动一:加热装有水的烧杯[教师]想象一下,加热装有水的烧杯,上面的说是否也会热起来??[学生]画图猜测并研讨热在烧杯中的传递。[教师]因为水是无色透明的,很难观察到水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学生]既然金属上面可以涂感温油墨观察,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是否有助于观察?师生交流: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能有助于观察水的变化。[教师]介绍加热装置,学生说说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提问:烧杯中的水是如何传递热的?师生交流:水受热向上方流动,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水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活动二:冷热水融合实验17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在烧杯上面加热,烧杯里的水都会变热吗?[学生]研讨热在烧杯中是如何传递的。教师:出示实验用具,带颜色的冷水、热水、两个玻璃杯、玻璃片,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师生交流:冷水受热后向上方流动,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水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水本身发生了移动。[设计意图]水是无色透明的,在实验前需要重点探讨“怎样观察清楚水中热的传递”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上节课借助的感温油墨,教师适时提出感温粉末或者红墨水的使用。在实验中,学生还观察到水会流动,这与上节课的金属传递热的情况有所不同,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记录好。3.研讨。根据实验现象和观察记录,师生交流:热是怎样传递到烧杯的各个部分的?师生小结:(1)水受热后向上方运动。(2)上方冷水向下方运动。(3)水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使整个容器的水都变热。小结并板书:热对流。[设计意图]因为水是流体,会流动,所以跟金属中的热传递不一样。在研讨中,根据热的传递方向和水的运动的情况,师生研讨小结出三点情况,学生达成共识后,明白了水中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4.拓展。空气跟水一样,是会流动的。冬天,我们在房间里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的空气是怎样热起来的?将我们的推测在示意图上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来。同学们大胆推测,利用新知识进行解释。其他:出示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如家里煮汤圆或馄饨时在加热过程中汤圆的运动情况。 [设计意图]探究学习可以继续迁移到各种流体,例如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也会流动,在使用空调或取暖器时,热是怎样在空气中传递的?学生利用新学到的知识解释,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学生除了假设和推测,还可以交流如何证实这些推测。例如:生活中煮汤圆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中的传热方式为热对流。【教学后记】6.哪个传热快【教材简析】同一物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然而不同材料放在相同的热源中,他们的导热速度是不同的。本节课通过两个活动,让同学们感受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导热快慢,观察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通过对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比较,建立学生对于“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这一初步认识。学生们通过交流活动,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前几课的研究活动突出的是热传递方式的探究,那么本课中“哪个传热快”这一活动,注重的则是导热性能的比较。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性能是不同的,从而为下一课《做个保温杯》积累知识和经验。【学情分析】关于热现象,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水”单元已经有所了解。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了解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同时,根据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不同材料传热能力不同也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整的对这一规律进行归纳总结。17 在本单元,学生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和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那么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相同的热源中,它们导热速度相同吗?哪个快,哪个慢?通过设计研究导热比赛的活动,学生将学习区分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本课的“三种金属传热比赛”的实验设计,也用到了《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一课中使用的蜡烛油和感温油墨,学生会借鉴已有经验,把原来是单一的观察,设计成横向的对比实验,这也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思维上获得的又一提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2.熟练操作不同材料物体的导热性能实验。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4.能够分析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3.关注科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乐于进行科学的调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发现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2.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对比实验。[难点]学生能明确对比实验的关键要素,能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教学准备】[学生]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油、感温油墨、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温度变化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小麦同学乘汤的时候不小心被碗烫到了,他用的最可能是以下哪个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交流。[教师]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在传热性能上是否有差异。二、探索(一)活动一:塑料勺、木勺、金属勺的传热比赛[教师]ppt出示实物金属勺、木勺、塑料勺。提问:如果同时将它们放在热水中,进行一次传热比赛,预测一下谁是冠军?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怎样倒水?怎样放汤匙?蜡涂在哪里?如何保证公平?[学生]小心倒水、一起放汤匙、涂在尾部相同的位置、选取大小形状一致的棒子[教师]出示课件,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说一说。学生分组实验17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本领各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像实验中的金属材料那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等材料,导热性能弱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设计意图]观察三种材料的传热性能,用蜡的熔化过程反映热传导的过程与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热传导概念。勺子大小不一实验不严谨,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概念。同时,这一实验的进行使学生获得了十分丰富的感知,学生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课件出示概念,实验中还有什么发现?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应用了热的不良导体和热的良导体?[教师]刚才的实验,大家已经证明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传热本领很好,是不是所有金属的传热本领一样好呢(传热速度的快慢)?[设计意图]学生比较了不同材料勺子的导热性能后,认为金属材料导热性能好,那么所有的金属材料导热性能是否一样呢?引出后边的实践活动。通过实验研究铜、铝、铁三种不同的金属材料,认识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是有差异的。(二)活动二:比较铜棒、铁棒、铝棒的导热性能[教师]课件出示三种金属棒,分别是铜棒、铁棒、铝棒。请大家猜测一下,哪种材料的传热速度快一点。[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根据材料,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更加精细的科学实验方案?[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实验方案与实验注意事项,如何保证公平。[教师]总结注意事项1.选用长度、粗细、形状相同的铜棒、铝棒、钢棒2.用凡士林分别在每根金属棒上等距离的凹槽处沾上火柴3.从金属棒的一端,同时开始加热4.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比较传热快慢5.安全使用酒精灯[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教师]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设计意图]对于导热比赛的实验观察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后,可以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根据实际条件与效果选择实验方案,自主开展研究。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需要控制一定因素,强调如何做到安全的实验。在上一个实验中,学生知道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好,但是不是所有的金属的导热性能都一样好呢?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金属材料,其导热性能也不相同。在实验中,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积极影响,感悟到人类对于科学探究的不懈追求。三、研讨[教师]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的快慢相同吗?什么材料传热更快?[学生]阐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关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总结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和特点: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但不同金属传热性能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在证据的基础上主动论证,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师生达成共识。 四、拓展17 回顾思考:锅本体主要用什么材料制造的?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制造?锅把又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为什么?[设计意图]学习是为了应用,把对金属的传热性能的研究与相关应用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兴趣,更让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2.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热的良导体?哪些地方需要热的不良导体?课外进行科学调查活动,继续研究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设计意图]培养孩子课外科学调查的能力,让学生乐于进行科学调查,从而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学后记】7.做个保温杯【教材简析】保温杯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保温就是要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温杯一般是陶瓷或不锈钢的,设计有真空层,顶部带盖,密封严实。通常我们会从热传递的几个方面去设计保温杯,减少热量的损失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本课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保温杯和保温瓶内胆的原理,揭示其中关于热的物理规律。同时观察生活中常见材料的导热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第一个活动:将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倒入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测量哪杯水凉得慢,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是热的良导体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是热的不良导体。活动二:测量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各种材料的保温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明白制作保温杯该选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第三个活动: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并通过存放冰块,检测保温杯的效果。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可以作为本单元的总结性评价内容。既考察学生只是的运用和动手制作能力,也检验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对数据整理分析的水平。【学情分析】通过前6课的学习,和生活常识学生对热传导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研究基础。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认识了热在固体、液体中的传递特点,并比较研究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的导热性能。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对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解释和运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将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3.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科学态度目标]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7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配套的杯盖、泡沬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保温瓶内胆。【教学过程】2.聚焦。[教师]出示课件,冬天喝热水会让我们更舒服。但是怎样让热水不那么容易变冷呢?[学生](预设)持续加热、用保温杯‘[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保温杯把[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查生活中熟悉的图片回顾常见的生活场景,激发研究热传递的兴趣。引导学生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避免学生被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2.实验探究。活动一:测试比较不同杯子的保温效果(1)不同材料的杯子保温效果研究[教师]制作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预备知识,让我们先从身边的杯子看起。今天老师带了三种材质不同的杯子,如何测试他们的保温效果呢?[学生]可以在杯子中倒水,隔一段时间测量他们的温度[教师]非常好,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公平?[学生](预设)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水温、测量水温的时间、放入温度计的时间、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是否相同等[教师]总结,并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交流汇报。师生交流实验结果。①展示实验记录表,观察数据,发现了什么?②思考: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设计意图]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方案,体验设计的程序和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不同材料的杯子在相同时间里降温实验的比较验证不同材料的保温效果不同,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热的良导体保温效果差,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效果更好。(2)相同材料不同方法的保温效果研究[教师]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的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的慢。保温杯其实就是减少杯子内热水和环境的热传递。所以,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有哪些方法?[学生]小组交流,老师板书。(预设五种方法;无盖、加盖、外包毛巾、加盖、外包毛巾、嵌入泡沫塑料)[教师]你们认为哪种保温方法最好?如何验证?[学生]同样的,可以在杯子中倒水,隔一段时间测量他们的温度[教师]非常好,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公平?[学生](预设)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水温、测量水温的时间、放入温度计的时间、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是否相同等[教师]总结,并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观察数据,发现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哪种保温方法是最有效的?17 小结:热的良导体保温效果差,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效果更好;有盖子的保温效果好;外包毛巾增加隔热层,保温效果好[设计意图]通过相同材料不同保温方法的比较,了解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并对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和运用。接着回归问题,如何制作一个保温效果良好的保温杯,。(二)活动二:制作一个保温杯[教师]我们要制作一个怎样的保温杯呢?课件出示材料与制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厘米。[学生]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交流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学生]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教师]在杯中存放热水,测试和比较各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学生]展示环节,观察比较各组保温杯的制作方法,分析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教师]发现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经历设计——制作—一测试——展示——改进等一系列完整的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能力。三、研讨[教师]制作保温杯时,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热量的传递?[学生]使用热的不良导体[教师]同学们观测数据,哪个小组的保温效果最好?[学生]x小组最终水的温度最高,保温效果最好。[教师]你观察的真仔细,x小组最终测得的温度与初始温度相比有变化吗?[学生]有变化,温度降低了[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记录,学生获得了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保温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原来的溫度。四、拓展[教师]出示保温瓶的内胆以及课件图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保温瓶内胆的设计原理。[教师]保温杯能减慢热水变冷的速度,如果把冰块放到保温杯内会怎样呢?[学生]减缓冰融化的速度。[教师]提出课外科学调查任务,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保温技术和散热技术。[设计意图]把生活中常见保温瓶的结构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兴趣,更让知识的整理和技能的培养有了实实在在的可行性。【教学后记】17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课件(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复习课件5(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作业课件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知识导图3(2022新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1-15 17:00:11
页数:17
价格:¥5
大小:47.12 KB
文章作者:U-2009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