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22汕头二模)经过不断探索,古代中国的国家管理策略逐渐成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焚书坑儒——独尊儒术B.三公九卿——三省六部C.郡县制——郡国并行制D.察举制——科举制解析:C 国家管理策略的成熟也就是国家管理策略的进步,C项由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治国最大的败笔,并非策略的成熟。2.王元规是太原人,父亲过世后,母亲带他回娘家。当地一位富豪,欲将女儿嫁给他。母亲考虑自己的贫困处境,有意结此亲事,当时才十二岁的王元规却哭着说:“古人讲究门当户对,我们不能因为暂时住在这里,就不顾身份。”母亲觉得有道理,就婉拒了这门亲事。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观念( )A.这应是发生在西汉初年,反映当时的门第观念B.当时的世家子弟年纪虽幼,却可自己决定婚事C.地方富豪有意与高门子弟联姻,提高社会地位D.当时女性地位高涨,子女的婚姻全由母亲决定解析:C 材料反映了等级森严的门第观念,门第制度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因此,A项错误;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都很低,B、D两项显然错误,因此,只有C项正确。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D 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权力,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使、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兵权,另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由此判断应该是宋朝。秦朝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西汉是内外朝制,唐朝是三省六部制。4.近代有人指出:“枪杆子出政权”,古代也有人说:“天子者,兵强马壮者居之。”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有时会成为政权交替的常态。这一常态可能是( )A.汉代颁布“推恩令”的结果B.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C.明代废除丞相的原因5\nD.清代设置军机处的依据解析:B 由题干可知,这一常态应该是政权更迭频繁、且以军事力量优势为后盾的时代,这是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背景。5.(2022茂名二模)有人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位皇帝:“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解析:C 唐太宗品德出众,其统治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在制度设计和人才选拔方面有重大创造,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加强了皇权,扩大了统治基础。6.广东梅州在北宋太宗至神宗的百余年间,人口从1500多户增至14000多户。这些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宋在宋辽战争中失利。北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长期失利,主要原因是( )A.军事实力低下B.宦官专权,不利于军事C.文官掌握军队D.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解析:D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防范分裂割据的同时,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这是北宋在军事上长期失利的主要原因。7.1879年严复“海归”,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严复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尽管次次名落孙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科举制影响巨大B.严复学贯中西C.科举制已经失去选拔人才功能D.严复想取得更大功名,以便宣传维新思想解析:A 从材料信息可知,严复接受了西洋教育后,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虽然已经名满天下,但毕竟不是由科举入仕,终觉不美,于是“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可见当时科举制影响巨大。8.(2022蚌埠模拟)隋唐时官方对曹操的评价以肯定为主,认为他是大英雄;到了北宋则完全相反,从官方到民间对他的评价都以否定为主。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B.宋代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C.理学发展为官方统治哲学的结果D.宋代市民文学发展的结果解析:B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地方割据。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因此,曹操的行为遭到否定,B项正确;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统治哲学,C项错误;A、D两项与材料无关。9.(2022海淀模拟)下列各图中能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出现在战国时期,商代还没有形成,②5\n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建造秦始皇兵马俑工程的制度保障,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产物,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观点,故B项正确。10.(2022苏南名校联考)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解析:D 材料中嘉庆皇帝认为军机大臣只能“承旨书谕”,他所针对的是军机大臣权力太重,当时,是对和珅专权的不满。11.(2022卫辉模拟)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阁权力的掌握。从材料信息可看出,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拟,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明朝内阁可以参与一些机密事务的决策,但这不能说明明朝君主专制弱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票拟”算不算数,要看皇帝的“批红”,也就是说皇帝掌握着最终的决策权。故B、C、D三项错误。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解析:D 钱穆主张政府和王室应该分离,政府的代表是丞相,王室的代表是皇帝,两者相互牵制。明清时期,丞相被废除,与钱穆的观点相悖。二、非选择题13.(2022烟台一模)贤臣、清官、天使都是人们对于理想执政者的称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材料二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清官考辨》材料三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是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5\n(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3)材料三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解析:第(1)问,三人都认识到“贤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历史条件思想上应结合儒家思想的主张分析,政治上主要从古代选官制度思考。第(2)问,现象较易归纳,这种现象根源于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3)问,材料三中,作者把历史上的清官放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单纯从“忠君”的角度认识他们的“忠”“清”“廉”;所以,材料三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上清官的评价有失公正,不够全面。答案:(1)共同点: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历史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2)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根源:君主专制制度。(3)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第(1)问据材料信息“公”“卿”,结合宗法制、分封制分析。第(2)问注意“德行高妙”“学通行修”的表述,分析出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的特点,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打破了血缘、世袭。第(3)问从“九品”“中正”等信息判断是九品中正制。其弊端是世家大族控制官员选拔,不注重才学,限制了平民入仕的机会。第(4)问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扩大统治基础的同时,推动了社会的读书风气。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的强烈追求,推动了社会的读书风气;有利于选拔人才,巩固统治。(言之有理即可)5\n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