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单元综合检测(十)(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产品价格曾经暴跌,直接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村,无人愿意种地,也无人愿意买地做地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蓬勃发展  B.土地改革取得卓越成效C.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D.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解析:选C。20世纪30年代初没有发生土地改革,且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应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选项同样与题干时间、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限制进口,因而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减少,导致价格暴跌,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加大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因而不会出现题干中农产品价格暴跌的情况,故D项错误。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人获得的工资占他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17.5%。在个人收入方面,1920-1929年,占美国人口总数1%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从7492美元提高到13114美元。上述现象(  )A.有利于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B.是凯恩斯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C.能够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D.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解析:选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美国个人收入相差悬殊,不一定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罗斯福新政,与材料中“1920-1929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1929年”美国经济的繁荣是虚假的、暂时的,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前面分析可知,“1920-1929年”美国个人收入相差悬殊,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故D项正确。3.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罩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装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据此不能得出(  )A.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通过改革,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管理模式趋向一致C.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美国和中国通过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7\n解析:选B。根据材料“给资本主义罩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是指罗斯福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美两国社会经济制度不同,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给社会主义装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是指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可知,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4.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解析:选D。旨在考查学生对运用所学历史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应是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让西方各国改变了对苏联采取的敌视和封锁政策。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5.下面是一部专著的部分章节标题: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A.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B.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C.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D.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解析:选C。“阻碍农业发展”“失业者”“公共计划”等关键词,不能反映垄断组织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公共计划”“干预金融”体现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而胡佛的经济政策是放任自由,故B项错误;“公共计划”“干预金融”说明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符合罗斯福新政的要求,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福利制度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6.钱乘旦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对美国的创新进行了评说,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材料中“美国的创新”在经济上体现为(  )A.允许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B.首创了福利国家制度7\nC.政府对经济领域加强干预D.实行了计划经济模式解析:选C。允许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并不是美国的创新,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福利国家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可知是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美国未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只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7.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抛弃“共识政治”,她按照货币主义理论进行改革,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样的改革(  )A.壮大了“知识经济”B.削弱了“混合经济”C.加强了“福利国家制度”D.维护了凯恩斯主义解析:选B。题干中撒切尔夫人按货币主义理论进行改革,即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这与“知识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撒切尔夫人改革的内容“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可见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比重,增大私营企业比重,减少了国家干预,恢复自由市场的调节作用,因而削弱了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可见撒切尔夫人改革削弱了“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错误;撒切尔夫人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正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故D项错误。8.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解析:选B。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资本主义有益的东西,故B项正确;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说法是错误的,故C项错误;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说法具有片面性,故D项错误。9.“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到城镇。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妓院、医院、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该现象最有可能盛行于(  )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斯大林工业化初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7\n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商品贸易、自由市场及私人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而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允许私人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人贸易和私人经济,故B项错误;斯大林工业化初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出现材料中情况,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私人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10.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后,曾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这些人对待新经济政策的态度与下面哪种观点类似(  )A.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C.无产阶级应以暴力方式反对军事共产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斗争解析:选B。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得不出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结论,故A项错误;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可以得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故B项正确;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得不出无产阶级应以暴力方式反对军事共产主义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得不出新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斗争,故D项错误。11.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派城市干部进入农村去打击和消灭富农;而富农则采取毁灭牲畜、酝酿反对活动和拒绝服从政府等手段实行反击。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为中国的农业集体化提供了经验B.推动了苏联“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C.造成了极大的破坏D.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对富农采取过激措施为中国农业集体化提供了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中措施不利于调动富农参与到“一五”计划建设中来,故B项错误;材料“富农则采取毁灭牲畜、酝酿反对活动和拒绝服从政府等手段实行反击”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对富农的过激措施造成极大破坏,故C项正确;1918年苏俄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故D项错误。12.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民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这表明当时的苏联认识到(  )7\nA.工业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B.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C.农业集体化运动存在问题D.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失误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把重点放在农业,看不出他认识到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故A项错误;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从材料中未看出失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民发展私人畜牧业”可以看出实行农业集体化时,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改革,要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是正确的,但要注意工农业的比例调整,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电力、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今天和任何时候都一样,使国家的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后能否强盛则取决于经济。因此,必须领导经济,因为它太弱了,需要革新,而且革新工作只有决定了才能执行。我认为,这便是我的政府采取国有化、国家监督和现代化措施的主要动机。——戴高乐(法国1959—1969年总统)《战争回忆录》材料二 联邦德国实行由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即宏观控制下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市场竞争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原则,同时赋予国家一种作用,国家必须为竞争秩序确定一个框架和秩序,并不断的保护维持这一秩序,并强调干预、公平、合理和正义。……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对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折衷。——朱敏《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法国国有工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背景。(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指出二战后法国与德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同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12分)解析:7\n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可知法国国有工业的特点;第二小问,依据“国家今后能否强盛则取决于经济。因此,必须领导经济,因为它太弱了”,并结合“二战”后法国的经济现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行概括解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在第(1)问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二联邦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进行解答;第二小问,可从法、德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及成就方面进行阐述。答案:(1)特点:以能源为主的国家基础工业;投资巨大;技术密集;利润低风险高。背景:二战后欧洲残破,各国积极恢复发展经济;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战后西方各国纷纷仿效;出于冷战需要,借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尖端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2)同:都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都体现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异:法国大力发展国有化企业,全面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德国则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结合。认识:经济理论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经济不必照搬别国模式,可以走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14.(12分)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年)编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解析7\n;由材料可知,1953-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原因为苏联进行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是由于进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1957至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苏联原因为赫鲁晓夫改革不能完全摆脱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垦荒种植玉米脱离实际,中国由于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路线及其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答案:(1)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2)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主要是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38:45 页数:7
价格:¥3 大小:26.4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